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晉侯使?州來聘。
已醜,及?州盟。
(○?州,本亦作“?”,尺由反。
) [疏]“晉侯”至“州盟”。
○解雲:上三年冬,“晉侯使荀庚來聘”,“丙午,及荀庚盟”,傳雲“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注雲“以不舉重,連聘而言之,知尋繹舊故約誓也。
書者,惡之。
二國既?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複相疑,故舉聘以非之”今此亦然,而無傳注者,從彼可知,故省文。
案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雲“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以《春秋》之例,莅盟、來盟悉書時,即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莅盟”之屬是也。
今此經及上三年“荀庚盟”之屬,皆書日者,蓋以既?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相疑,是故不與信辭耳。
夏,季孫行父如晉。
秋,叔孫僑如如齊。
冬,十月。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
(私土者,謂其國也。
此起諸侯入為天子三公也,周公驕蹇不事天子,出居私土,不聽京師之政。
天子召之而出走,明當并絕其國,故以出國錄也。
不月者,小國也。
) [疏]“周公者何”。
○解雲:既是周臣,自周無出,而經書出,故執不知問。
○注“私土不聽”至“小國”。
○解雲:《春秋》之例,大國君奔,例皆書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屬是也。
小國例時者,即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及此經書春皆是也。
又《王制》雲“天子三公之田視公侯”,既視公侯,何言小國者?據其私土之言也。
周公本是小國諸侯,而入為天子三公,于王畿之内,雖有采地,但從私土而去,故從小國例。
夏,公會晉侯、衛侯于沙澤。
(○沙澤,素禾反,又如字,二傳作“瑣澤”,定七年同。
) 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冬,十月。
十有三年,春,晉侯使??來乞師。
(○??,魚绮反。
) 三月,公如京師。
(月者,善公尊天子。
) [疏]注“月者,善公尊天子”者。
解雲:正以朝聘時故也。
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人、滕人伐秦。
其言自京師何?(據僖公二十八年諸侯遂圍許,不言自王所。
) [疏]“五月”至“自京師”。
○解雲:“公”下“自”上有“至”字者,衍文。
○注“據僖公”至“自王所”。
○解雲: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諸侯遂圍許”是也。
然則彼亦朝天子而往圍許,不言自王所,與此異,故難之。
公鑿行也。
(以起公鑿行也。
鑿猶更造之意。
○鑿,在洛反,造意也。
)公鑿行奈何?不敢過天子也。
(時本欲直伐秦,塗過京師,不敢過天子而不朝,複生事?朝禮而後行,故起時,善而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後生事也。
間無事,複出公者,善公鑿行。
○複出,扶又反。
) [疏]注“生事?朝禮而行”者。
○解雲:“生事”之上,亦有“複”字者,衍文。
○注“間無事複出”至“鑿行”。
○解雲:昭十三年“秋,公會劉子、晉侯”以下“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注雲“不言劉子及諸侯者,間無異事可知矣”。
然則彼以間無事,不勞重舉劉子及諸侯,此亦間無事,但言夏五月遂會晉侯以下伐秦足矣。
而重舉公者,善公鑿行故也。
定四年召陵之會再言公者,彼注自具。
曹伯廬卒于師。
(○廬,力吳反,本亦作“盧”)。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
) [疏]注“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者。
解雲:正以凡緻例時,故如此解。
冬,葬曹宣公。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莒大于邾婁,至此乃卒者,庶其見殺不得卒。
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 [疏]注“莒大子”至“不得卒”。
○解雲:正以莊十六年冬十有二月,“邾婁子克卒”;二十八年“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春秋》之序莒常在上,而至此乃卒者,正由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是以不得書其卒矣。
○注“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解雲:邾婁子之卒,所以書日者,非直行進,其邾子克往前已卒,是以《春秋》得詳錄之。
今此始卒,故不得書日。
曹書日者,何氏雲“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尤深”是也。
然則此注何以不言故不得日,而言又者?欲道曹伯終生雖亦始卒,但于魯有恩,是以書日。
今此莒子非直始卒,又無善行,是以不日。
夏,衛孫林父自晉歸于衛。
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凡娶早晚皆不譏者,從紀履纟俞一譏而已。
○凡取,本又作“娶”。
) [疏]注“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解雲:隐二年注雲“不親迎例月,重錄之”。
今此不月者,蓋以成公即位十有四年,始娶元妃,非重繼嗣之義,故略之。
○注“凡娶早”至“譏而已”。
○解雲:隐二年“九月,紀履纟俞來逆女”,傳雲“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始不親迎,?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然則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齊逆女”,喪服未除,是其大早也。
成公十四年秋,始使僑如如齊逆女,非重繼嗣之義,是其大晚也。
故言凡娶早晚矣。
但略舉一二人,則桓公三年娶于齊,文公四年娶于齊,合在其間也。
然則諸侯之法合親迎,而魯侯悉使大夫,所以不複發傳雲“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不親迎”者,正欲從隐二年紀履纟俞之一譏而已,是以不複發傳以解之。
舊解雲隐二年履纟俞之下,注雲“内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
然則外之娶妻,莫問早晚,其不親迎者,皆不複書。
而譏之者,悉從履纟俞之經一譏而已。
所以此處注之者,正以内逆女常書之末,是以于此處決之。
更有或解,不足述也。
鄭公子喜率師伐許。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
秦伯卒。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仲嬰齊者何?(疑仲遂後,故問之。
) [疏]注“疑仲”至“故問之”。
解雲:何氏欲解弟子問所不知之意,何者?欲言仲遂之子,宜稱公孫,今經稱仲,故執不知問。
公孫嬰齊也。
(未見于經,為公孫嬰齊,今為大夫死,見于經,為仲嬰齊。
○未見,賢遍反,下同,年末及注皆同。
) [疏]注“未見于經”至“仲嬰齊”。
○解雲:未見于經者,謂未作大夫不得見于經。
當爾之時,猶為公子之子,故為公孫嬰齊矣。
今為大夫而死,得見于經,更為公子之孫,孫以王父字為氏,故為仲嬰齊矣。
其更為公子之孫之事,其說在下。
公孫嬰齊,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後也。
為兄後,則曷為謂之仲嬰齊?(據本公孫。
) [疏]注“據本公孫”。
○解雲:言其本公孫,昭穆須正,雖代兄為大夫,甯得更為公孫之子乎?故難之。
為人後者,為之子也。
(更為公孫之子,故不得複氏公孫。
○複氏,扶又反,年内同。
)為人後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據氏非一。
)孫以王父字為氏也。
(謂諸侯子也。
顧興滅繼絕,故紀族明所出。
)然則嬰齊孰?後歸父也。
歸父使于晉而未反。
(宣公十八年自晉至柽奔齊,訖今未還。
○使于,所吏反,及下“使乎”同。
)何以後之?(據已絕也。
)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
(叔仲者,叔彭生氏也。
文家字積于叔,叔仲有長幼,
晉侯使?州來聘。
已醜,及?州盟。
(○?州,本亦作“?”,尺由反。
) [疏]“晉侯”至“州盟”。
○解雲:上三年冬,“晉侯使荀庚來聘”,“丙午,及荀庚盟”,傳雲“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注雲“以不舉重,連聘而言之,知尋繹舊故約誓也。
書者,惡之。
二國既?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複相疑,故舉聘以非之”今此亦然,而無傳注者,從彼可知,故省文。
案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雲“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以《春秋》之例,莅盟、來盟悉書時,即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莅盟”之屬是也。
今此經及上三年“荀庚盟”之屬,皆書日者,蓋以既?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相疑,是故不與信辭耳。
夏,季孫行父如晉。
秋,叔孫僑如如齊。
冬,十月。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
(私土者,謂其國也。
此起諸侯入為天子三公也,周公驕蹇不事天子,出居私土,不聽京師之政。
天子召之而出走,明當并絕其國,故以出國錄也。
不月者,小國也。
) [疏]“周公者何”。
○解雲:既是周臣,自周無出,而經書出,故執不知問。
○注“私土不聽”至“小國”。
○解雲:《春秋》之例,大國君奔,例皆書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屬是也。
小國例時者,即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及此經書春皆是也。
又《王制》雲“天子三公之田視公侯”,既視公侯,何言小國者?據其私土之言也。
周公本是小國諸侯,而入為天子三公,于王畿之内,雖有采地,但從私土而去,故從小國例。
夏,公會晉侯、衛侯于沙澤。
(○沙澤,素禾反,又如字,二傳作“瑣澤”,定七年同。
) 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冬,十月。
十有三年,春,晉侯使??來乞師。
(○??,魚绮反。
) 三月,公如京師。
(月者,善公尊天子。
) [疏]注“月者,善公尊天子”者。
解雲:正以朝聘時故也。
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人、滕人伐秦。
其言自京師何?(據僖公二十八年諸侯遂圍許,不言自王所。
) [疏]“五月”至“自京師”。
○解雲:“公”下“自”上有“至”字者,衍文。
○注“據僖公”至“自王所”。
○解雲: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諸侯遂圍許”是也。
然則彼亦朝天子而往圍許,不言自王所,與此異,故難之。
公鑿行也。
(以起公鑿行也。
鑿猶更造之意。
○鑿,在洛反,造意也。
)公鑿行奈何?不敢過天子也。
(時本欲直伐秦,塗過京師,不敢過天子而不朝,複生事?朝禮而後行,故起時,善而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後生事也。
間無事,複出公者,善公鑿行。
○複出,扶又反。
) [疏]注“生事?朝禮而行”者。
○解雲:“生事”之上,亦有“複”字者,衍文。
○注“間無事複出”至“鑿行”。
○解雲:昭十三年“秋,公會劉子、晉侯”以下“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注雲“不言劉子及諸侯者,間無異事可知矣”。
然則彼以間無事,不勞重舉劉子及諸侯,此亦間無事,但言夏五月遂會晉侯以下伐秦足矣。
而重舉公者,善公鑿行故也。
定四年召陵之會再言公者,彼注自具。
曹伯廬卒于師。
(○廬,力吳反,本亦作“盧”)。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
) [疏]注“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者。
解雲:正以凡緻例時,故如此解。
冬,葬曹宣公。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莒大于邾婁,至此乃卒者,庶其見殺不得卒。
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 [疏]注“莒大子”至“不得卒”。
○解雲:正以莊十六年冬十有二月,“邾婁子克卒”;二十八年“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春秋》之序莒常在上,而至此乃卒者,正由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是以不得書其卒矣。
○注“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解雲:邾婁子之卒,所以書日者,非直行進,其邾子克往前已卒,是以《春秋》得詳錄之。
今此始卒,故不得書日。
曹書日者,何氏雲“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尤深”是也。
然則此注何以不言故不得日,而言又者?欲道曹伯終生雖亦始卒,但于魯有恩,是以書日。
今此莒子非直始卒,又無善行,是以不日。
夏,衛孫林父自晉歸于衛。
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凡娶早晚皆不譏者,從紀履纟俞一譏而已。
○凡取,本又作“娶”。
) [疏]注“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解雲:隐二年注雲“不親迎例月,重錄之”。
今此不月者,蓋以成公即位十有四年,始娶元妃,非重繼嗣之義,故略之。
○注“凡娶早”至“譏而已”。
○解雲:隐二年“九月,紀履纟俞來逆女”,傳雲“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始不親迎,?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然則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齊逆女”,喪服未除,是其大早也。
成公十四年秋,始使僑如如齊逆女,非重繼嗣之義,是其大晚也。
故言凡娶早晚矣。
但略舉一二人,則桓公三年娶于齊,文公四年娶于齊,合在其間也。
然則諸侯之法合親迎,而魯侯悉使大夫,所以不複發傳雲“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不親迎”者,正欲從隐二年紀履纟俞之一譏而已,是以不複發傳以解之。
舊解雲隐二年履纟俞之下,注雲“内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
然則外之娶妻,莫問早晚,其不親迎者,皆不複書。
而譏之者,悉從履纟俞之經一譏而已。
所以此處注之者,正以内逆女常書之末,是以于此處決之。
更有或解,不足述也。
鄭公子喜率師伐許。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
秦伯卒。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仲嬰齊者何?(疑仲遂後,故問之。
) [疏]注“疑仲”至“故問之”。
解雲:何氏欲解弟子問所不知之意,何者?欲言仲遂之子,宜稱公孫,今經稱仲,故執不知問。
公孫嬰齊也。
(未見于經,為公孫嬰齊,今為大夫死,見于經,為仲嬰齊。
○未見,賢遍反,下同,年末及注皆同。
) [疏]注“未見于經”至“仲嬰齊”。
○解雲:未見于經者,謂未作大夫不得見于經。
當爾之時,猶為公子之子,故為公孫嬰齊矣。
今為大夫而死,得見于經,更為公子之孫,孫以王父字為氏,故為仲嬰齊矣。
其更為公子之孫之事,其說在下。
公孫嬰齊,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後也。
為兄後,則曷為謂之仲嬰齊?(據本公孫。
) [疏]注“據本公孫”。
○解雲:言其本公孫,昭穆須正,雖代兄為大夫,甯得更為公孫之子乎?故難之。
為人後者,為之子也。
(更為公孫之子,故不得複氏公孫。
○複氏,扶又反,年内同。
)為人後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據氏非一。
)孫以王父字為氏也。
(謂諸侯子也。
顧興滅繼絕,故紀族明所出。
)然則嬰齊孰?後歸父也。
歸父使于晉而未反。
(宣公十八年自晉至柽奔齊,訖今未還。
○使于,所吏反,及下“使乎”同。
)何以後之?(據已絕也。
)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
(叔仲者,叔彭生氏也。
文家字積于叔,叔仲有長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