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卷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關燈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無冰。

    (周二月,夏十二月。

    《尚書》曰“舒恒燠若”,《易》京房傳曰“當寒而溫,例賞也”,是時成公幼少,季孫行父專權,而委任之所緻。

    ○舒恒,如字,緩也;《尚書》作“豫”。

    “奧”,本又作“燠”,于六反,暖也。

    少,詩召反。

    ) [疏]注“尚書”至“燠若”。

    ○解雲:《洪範》文。

    舒,遲也。

    恒,常也。

    若,順也。

    言人君舉事太舒,則有常燠之咎氣來順之是也。

    ○注“易京”至“賞也”。

    ○解雲:凡為賞罰宜出君門,而臣下行之,故曰倒賞也。

    是以《洪範》雲“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鄭氏雲“此凡君抑臣之言也,作福專慶賞,作威專刑罰,玉食備珍美”;又雲“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鄭氏雲“害于汝家,福去室兇;兇于汝國,亂下民”是也。

    然則是時成公幼少,季孫專政,是以無冰矣。

    桓十四年“無冰”之下,何氏雲“此夫人淫?,陰而陽行之所緻”;襄二十八年“無冰”之下,何氏雲“豹羯為政之所緻”,皆與此注合。

     三月,作丘甲。

    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丘使也。

    (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甲,铠也。

    譏始使丘民作铠也。

    古者有四民: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曰農,三曰巧心勞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粥貨曰商。

    四民不相兼,然後财用足。

    月者,重錄之。

    ○铠,苦伐反。

    辟,婢亦反。

    粥,羊六反。

    ) [疏]“譏始丘使也”。

    ○解雲:謂不辨能否以丘責甲,故譏之矣。

    ○注“四井”至“為丘”。

    ○解雲:《司馬法》文。

    《周禮》經亦然。

    ○注“古者”至“錄之”。

    ○解雲:四民之言,出《齊語》也。

    德能居位曰士者,即彼雲“處士就間宴”是也。

    辟士殖?曰農者,即彼雲“處農就田野是也”。

    巧心勞手以成器物曰工者,即彼雲“處工就宮府”是也。

    通财粥貨曰商者,即彼雲“處商就?井”是也。

    雲月者,重錄之者,欲道宣十五年秋“初稅畝”,哀十二年“春,用田賦”皆書時,今書月,故如此解。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于赤棘。

    (時者,謀結鞍之戰不相負也。

    後為晉所執。

    不日者,執在三年外尋舊盟後,非此盟所能保。

    ) [疏]注“時者”至“負也”。

    解雲:正以《春秋》之義,大信者書時故也。

    鞍之戰在下二年。

    ○注“後為”至“能保”。

    ○解雲:《春秋》之義,不信者日,故如此注也。

    言後為晉所執者,即下十六年“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于招丘”是也。

    言執在三年外尋舊盟後者,即下三年,“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傳雲“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是。

     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孰敗之?蓋晉敗之。

    (以晉比侵柳圍郊,知王師讨晉而敗之。

    ○貿戎,音茂,一音茅,《左氏》作“茅戎”。

    ) [疏]注“以晉”至“茅戎”。

    ○解雲: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傳雲“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者,是晉侵柳之事。

    昭二十三年春,“晉人圍郊”,傳雲“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周?不與伐天子也”者,是晉人圍郊之事。

    然則圍郊之事超在此經之後,得如此明義者,正以往前晉人侵柳已犯天子,至于在後圍郊複犯天子,二經之間天子敗績,據上下更無馀國犯王之處,故知正是天子讨晉而為所敗,故如此解。

     或曰貿戎敗之。

    (以地貿戎故。

    ) [疏]注“以地貿戎故”。

    ○解雲:蓋晉侯不臣,知王讨之,逆往敗之,亦何傷? 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據侵柳圍郊言晉。

    )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正其義使若王自敗于貿戎,莫敢當敵敗之也。

    不日月者,深正之使若不戰。

    ) [疏]“王者”至“當也”。

    ○解雲:《春秋》之義,?魯為王,而使舊王無敵者,見任為王,甯可會奪?正可時時内魯見義而已。

    ○注“不日”至“不戰”。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偏戰者日,詐戰者月,故如此解。

     冬,十月。

     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于新築,衛師敗績。

    (○築,音竹。

    ) 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鞍,齊師敗績。

    曹無大夫,公子手何以書?(據羁無氏。

    ○公子手,一本作“午”,《左氏》作“首”,鞍,音安。

    ) [疏]注“據羁無氏”。

    ○解雲:即莊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陳”,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注雲“以小國知無氏為大夫”。

    然則曹為小國,例無大夫,假有須見者,仍名氏不具。

    以此言之,則是不合有大夫之限,故傳雲“曹無大夫,公子手何以書”。

     憂内也。

    (《春秋》?王于魯,因假以見王法,明諸侯有能從王者征伐不義,克勝有功,當褒之,故與大夫。

    大夫敵君不貶者,随從王者大夫得敵諸侯也。

    不從内言敵之者,君子不掩人之功,故從外言戰也。

    魯舉四大夫不舉重者,惡内多虛,國家悉出用兵,重錄内也。

    ○以見,賢遍反,年未注同。

    惡,烏路反。

    ) [疏]注“大夫”至“侯也”。

    ○解雲:欲決僖二十八年夏,晉侯以下“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傳雲“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

    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大夫不敵君也”,注雲“臣無敵君戰之義,故絕正也”。

    然則彼是大夫敵君,故貶之,此不貶者,随從王者大夫有得敵諸侯之義故也。

    以此言之,即知宣十二年晉荀林父序于楚子之上,為惡者,時無王者大夫故也。

    ○注“不從”至“戰也”。

    ○解雲:桓十年冬,“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雲“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注雲“《春秋》?王于魯,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故不複言師敗績”矣。

    然則此戰之内有魯大夫,若從魯為文,宜直雲季孫行父以下,敗齊師于鞍而已,但以君子不掩人功,故從外為文,言戰于鞍,齊師敗績耳。

    何氏必如此解者,正以桓十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已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傳雲“内不言戰,此其言戰何?從外也。

    曷為從外?持外,故從外也”,何氏雲“明當歸功乎紀、鄭言戰”。

    然則此亦歸功于晉、衛,不掩其功,故從外言戰也。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已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據高子來盟,魯無君不稱使。

    不從王者大夫稱使者,實晉?克為主,經先晉,傳舉?克是也。

    ○不使,所吏反,下及注“使乎大夫”同。

    ) [疏]注“據高”至“稱使”。

    ○解雲:即闵二年“齊高子來盟”,傳雲“何以不稱使?我無君也”,何氏雲“時闵公弑,僖公未立,故正其義,明君臣無相?之道也。

    《春秋》謹于别尊卑,理嫌疑,故絕去使文,以起事張例,則所謂君不行使乎大夫也”者是。

    ○注“不從”至“是也”。

    ○解雲:經先晉,謂未戰之時,經已言“及晉侯盟于赤”是也。

    雲傳舉?克是也者,即下傳雲“師還齊侯,晉?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之屬是也。

    或者言先晉,正謂會晉?克是也,何者?序四大夫乃言會晉?克,則似?克先在是,而四大夫往會之,是為先晉之文,猶如宣元年“宋公、陳侯”以下,“會晉師于斐林,伐鄭”然。

     佚獲也。

    (佚獲者,已獲而逃亡也。

    當絕賤,使與大夫敵體以起之。

    君獲不言師敗績,等起不去師敗績者,辟内敗文。

    ○佚獲,音逸,下同,一本作“失”。

    去,起呂反。

    ) [疏]注“君獲”至“敗文”。

    解雲:言君獲不言師敗績者,即僖十五年冬,“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傳雲“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君獲,不言師敗績也”,注雲“舉君獲為重也”是也。

    然則君若被獲,則不言師敗績。

    今此經等欲起見齊侯被獲,何不去師敗績以見之,而書使乎大夫以起之者,正欲辟内敗之文故也,何者?《春秋》王魯,内不言戰,言戰乃敗。

    若直言季孫行父以下及齊侯戰于鞍,不言齊師敗績,則是内敗之文。

     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還,繞。

    ○還,音環,注同。

    )晉?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人君骖乘有車右,有禦者。

    ○逡,七巡反。

    頃,音傾。

    乘,繩證反。

    ) [疏]“晉?”至“馬前”。

    ○解雲:禮,介者不拜。

    而?克再拜者,蓋齊師已敗,行隕命之禮,投戟之後得再拜矣。

    若當戰之時,将軍有不可犯之色,甯有拜乎?故《表記》曰“君子衰?則有哀色,端冕則有敬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鄭注雲“言色稱其服也”是。

     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禮,皮弁以征,故言衣服相似。

    頃公有負晉、魯之心,故特巽醜父備急,欲以自伐。

    ) [疏]注“禮皮弁以征”。

    ○解雲:時王之禮,即昭二十五年注雲“皮弁以征不義”是也。

    《韓詩傳》亦有此文。

    ○注“頃公”至“之心”。

    ○解雲:即下傳雲“前此者,晉?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則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眇者迓眇者”是也。

     代頃公當左。

    (升車象陽,陽道尚左,故人君居左,臣居右。

    ○尚,時亮反。

    )使頃公取,飲頃公操飲而至,(不知頃公将欲堅敵意邪?勢未得去邪?○公操,七刀反,持也。

    )曰:“革取清者。

    ”(革,更也。

    軍中人多水泉濁,欲使遠取清者,因亡去。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不書獲者,内大惡諱。

    ) [疏]注“不書”至“惡諱”。

    解雲:獲人君故為大惡,是以諱而不書也。

    若獲大夫則當書之,是以莊十二年傳雲“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數月,然後歸之”,何氏雲“獲不書者,士也”,然則萬若大夫,書之明矣。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顧問執法者。

    )曰:“法?。

    ”(?,斬。

    ○?,在略反,又仕略反,斬也。

    ) [疏]“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