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卷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關燈


    ○解雲:《釋器》雲“魚曰?之。

    ”樊光雲“?,斫也。

    ”又《說文》雲“?,斬也。

    ”故此何氏亦雲?,斬也。

     于是?逢醜父。

    (醜父死君不賢之者,經有使乎大夫,于王法頃公當絕。

    如賢醜父,是賞人之臣絕其君也。

    若以醜父故不絕頃公,是開諸侯戰不能死難也。

    如以衰世無絕頃公者,自齊所當善爾,非王法所當貴。

    ○難,乃旦反。

    ) [疏]注“若以”至“難也”。

    ○解雲:言若以醜父,故不絕頃公,似若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賢季子,則賢君許使臣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

    今若以醜父賢,以為齊國有君而不絕頃公,即開諸侯不死社稷。

    ○注“如以”至“得貴”。

    ○解雲:醜父權以免齊侯,是以齊人得善之,但《春秋》為王法,是以不得貴耳。

    而《公羊說》、《解疑論》皆譏醜父者,非何氏意,不足為妨。

     已酉,及齊國佐盟于袁婁。

    曷為不盟于師而盟于袁婁?(據國佐如師。

    )前此者,晉?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不書,恥之。

    ) [疏]注“不書,恥之”。

    謂魯使尊卿聘齊,為所侮戲,假藉大國而雪其恥,是以不書如齊,恥之矣。

    其?克不書者,自從外相如之例。

    ○注“臧孫許眇也”者,正以當聘之時無有内魯之義,晉為大國,?克宜先而魯宜後,傳先言或跛,故知眇者是臧孫許矣。

    或曰一本雲“臧孫許跛”,舊解傳言客或跛或眇,據魯序上者非也。

    案此一句注宜在“不書恥之”下,今定本無,疑脫誤也。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蕭同,國名。

    侄子者,蕭同君侄娣之子嫁于齊,生頃公。

    ○侄,大結反,又文乙反。

    )踴于??而窺客,(踴,上也。

    凡無高下有絕,加蹑闆曰??,齊人語。

    ○踴,音勇,上也。

    ??,普口反,又步侯反,高下有絕,加蹑闆曰??。

    而?,去規反,本又作“窺”。

    上,時掌反。

    蹑,女辄反。

    ) [疏]注“凡無”至“曰??”。

    ○解雲:無高下猶言莫問高下,但當有縣絕而加蹑闆者,皆曰??矣。

     則客或跛或眇。

    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迓,迎。

    卿主迎者也。

    聘禮,賓至,大夫帥迓至于館,卿緻館,宰夫朝服緻?食?念。

    厥明訝于館。

    ○跛,布可反。

    眇,亡小反。

    迓,本又作“訝”,五嫁反,迎也。

    ?食,音孫。

    ?念,而審反。

    ) [疏]注“聘禮”至“于館”。

    解雲:皆《聘禮》文。

     二大夫出,相與?闾而語,(闾,當道門。

    閉一扇,開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闾。

    将别,恨為齊所侮戲,謀伐之,而不欲使人聽之。

    ○?闾,居倚反,?足也;文音于绮反、初義反,何雲“閉一扇,開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闾”。

    )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知必為國家憂,明刍荛之言不可廢,且起頃公不覺寤。

    ○刍,初俱反。

    荛,如遙反。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鞍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怪師勝猶不解,往問之。

    )?克曰:“與我紀侯之?,(齊襄公滅紀所得?邑,其土肥饒,欲得之。

    或說,?玉甑。

    ○?,音言,又魚辇反,又音彥,邑也。

    ) [疏]注“齊襄公”至“?邑”。

    ○解雲:襄公滅紀者,即莊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是也。

    正以系紀侯言之,故知紀邑。

    而或說雲“?,玉甑”者,蓋以《左傳》雲“賂以紀?玉罄”,又别言與地,明?是器名,非地,故以玉甑解之。

     反魯、衛之侵地,使耕者東畝,(使耕者東西如晉地。

    ) [疏]注“使耕”至“晉地”。

    ○解雲:蓋晉地谷川宜東畝者多,故言此。

    是以下傳雲“使耕東畝,是則土齊也”,何氏雲“則晉悉以齊為土地,是不可行”者,是其晉東畝之義也。

    舊雲如者,往也。

    使齊東西其畝,往來于晉地易,非《公羊》意也。

     且以蕭同侄子為質。

    (見侮戲本由蕭同侄子。

    ○為質,音緻,下注及下同。

    )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我紀侯之?,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是則土齊也。

    (則晉悉以齊為土地,是不可行。

    ) [疏]“是則土齊”。

    ○解雲:亦有一本雲“是則土齊,曰不可也”者。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不可。

    (言至尊不可為質。

    )請戰。

    (如欲使耕者東西畝,質齊君之母,當請戰。

    )壹戰不勝,請再。

    再戰不勝,請三。

    (言齊雖敗,尚可三戰。

    )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

    何必以蕭同侄子為質?”揖而去之。

    ?克?矢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為之請,(?克恥傷其威,故使魯衛大夫以國佐辭為國佐請。

    ○?矢,音舜,又王乙反,又達結反。

    之使,所吏反。

    為之,于僞反,注皆同。

    )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逮,及也。

    追及國佐于袁婁也。

    傳極道此者,本禍所由生,因錄國佐受命不受辭,義可拒則拒,可許則許,一言使四國大夫汲汲追與之盟。

    ) [疏]注“因錄國”至“與之盟”。

    ○解雲:其受命不受辭者,即莊十九年傳雲“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是也。

     八月,壬午,宋公鮑卒。

    (○鮑,白卯反。

    ) 庚寅,衛侯?卒。

    (○?,音速。

    ) 取汶陽田。

    汶陽田者何?鞍之賂也。

    (以國佐言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本所侵地;非一,總系汶陽者,省文也。

    不言取之齊者,恥内乘勝脅齊,求賂得邑,故諱使若非齊邑。

    ○汶,音問。

    ) [疏]“汶陽田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曾來未有;欲言非國,乃與取邾婁田同文,故執不知問。

    ○注“本所侵地”至“省文也”。

    ○解雲:知侵非一者,正以下三年“秋,叔僑如率師圍棘”,傳雲“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

    以此言之,則知汶陽大畔之名明矣。

    ○注“不言”至“非齊邑”。

    ○解雲:決襄十九年春,“取邾婁田,自氵郭水”,系邾婁言之故也。

     冬,楚師、鄭師侵衛。

     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婁人、薛人、曾阝人盟于蜀。

    此楚公子嬰齊也,其稱人何?(據會而盟一處,知一人也。

    ○處,昌慮反。

    ) [疏]“鄭人齊人”至“盟于蜀”。

    ○解雲:亦有一本無“齊人”者,脫也。

     得一貶焉爾。

    (得一貶者,獨此一事得具見其惡,故貶之爾。

    不然,則當沒公也,如齊高?矣。

    不沒公者,明不主為公故也。

    上會不序諸侯大夫者,嬰齊,楚專政驕蹇臣也,數道其君率諸侯侵中國,故獨先舉于上,乃貶之,明本在嬰齊,當先誅其本,乃及其末。

    ○數道,所角反;下音導。

    ) [疏]“得一貶焉爾”者。

    解雲:正以于此處得一貶焉爾。

    ○注“不然則”至“高?搖”。

    ○解雲:即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盟于防”,傳雲“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

    ○注“不沒公”至“公故也”。

    ○解雲:言高?本意敵公,故恥之。

    今嬰齊者,止自元性蹇,不主為公,是以《春秋》不沒公以見之矣。

    ○注“數道”至“侵中國”。

    ○解雲:即宣十四年秋,“楚子圍宋”;十五年夏,“宋人及楚人平”;上文“冬,楚師、鄭師侵衛”之屬是也。

    以其非一,故謂之數也。

     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辛亥,葬衛缪公。

    (○缪,音穆。

    ) 二月,公至自伐鄭。

     甲子,新宮災,三日哭。

    新宮者何?宣公之宮也。

    (以無新公,知宣公之宮廟。

    ) [疏]“二月公”至“自伐鄭”。

    ○解雲:莊公六年傳雲“得意緻會,不得意緻伐”,何氏雲“此謂公與二國以上也”。

    然則此言公至自伐鄭者,不得意故也。

    莊六年注雲“皆例時”,今此書二月者,為下甲子出也。

    ○“新宮者何”。

    ○解雲:欲言宮廟,未有新公之名;欲言非廟,言宮舉災,故執不知問。

    ○注“以無新公,知宣公之宮廟”者。

    正以《春秋》上下無新公宮,則知此言新宮者,正是其父宣公之宮,以其至近被災,故謂之新宮災。

     宣宮則曷為謂之新宮,不忍言也。

    (親之精神所依而災,孝子隐痛,不忍正言也。

    謂之新宮者,因新入宮,易其西北角,示昭穆相繼代,有所改更也。

    ) [疏]注“謂之新宮”至“有所改更也”者。

    ○解雲:即《?梁傳》雲“壞廟之道,易檐可也”者,是易其西北角之檐也乎?故《爾雅·釋宮》雲“西北隅謂之屋漏”是也。

    孫氏曰:“當室之日光所漏入也”,不與何氏别。

     其言三日哭何?(據桓、僖宮災,不言三日哭。

    ) [疏]注“據桓”至“日哭”者,即下哀三年夏,“辛卯,桓宮、僖宮災”是也。

     廟災三日哭,禮也。

    (善得禮,痛傷鬼神無所依歸,故君臣素缟哭之。

    ○缟,古老反。

    ) [疏]注“善得禮”至“缟哭之”。

    ○解雲:即《檀弓下》曰:“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

    ”鄭氏雲“謂人燒其宗廟。

    哭者,哀精神之有虧傷。

    ”故此注雲“善得禮,痛傷鬼神無所依歸”是也。

    雲故君臣素缟哭之者,謂着素衣缟冠哭之。

     新宮災,何以書?記災也。

    (此象宣公篡立,當誅絕,不宜列昭穆。

    成公幼少,臣威大重,結怨︹齊,将不得久承宗廟之應。

    ○幼少,詩召反,下同。

    大重,音泰,一音他賀反。

    ) [疏]注“此象”至“昭穆”。

    ○解雲:案桓公亦篡立,不災其宮者,蓋以桓母言媵,次第宜立,隐公攝位久不還,天示其變,隐猶不覺,是以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何氏雲“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當水雪雜下,雷當聞于地中,電未可見,而大雨震電,此陽氣大失其節,猶隐公久居位不反于桓,失其宜也”。

    然則桓正宜立,隐是左媵之子,據位失宜而桓弑之,雖曰篡君,其罪差輕,是以不災其廟,豈若宣公以庶篡?,其子失政,将不得久承宗廟之應,故災其宮矣。

    而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者,彼是已毀後複立之,是不宜立,故天災之,不謂怒其篡隐也。

     乙亥,葬宋文公。

     夏,公如晉。

     鄭公子去疾率師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