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卷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關燈
許。

    (○去,起呂反。

    ) 公至自晉。

     秋,叔孫僑如率師圍棘。

    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

    (棘民初未服于魯。

    ) [疏]“棘者何”。

    ○解雲:欲言内邑,不應國之;欲言外邑,不系于國,故執不知問。

    ○注“棘民初未服于魯”。

    ○解雲:言初未服者,欲言終服于魯矣。

    知終服者,正以汶陽田者,大畔之名,棘者乃是其小邑,上二年經“取汶陽田”,以知盡得之,但有不服之意,故魯圍之。

    若然,《公羊》之義,以圍者為不克之文,若其得之而言圍者,正謂當時未克,何妨終得之乎? 其言圍之何?(據國内兵不舉。

    ) [疏]注“據國内兵不舉者”。

    ○解雲:即定八年傳雲“公斂處父帥師而至”,經不書之是也。

     不聽也。

    (不聽者,叛也。

    不言叛者,為内諱,故書圍以起之。

    不先以文德來之,而便以兵圍之,當與圍外邑同罪,故言圍也。

    得曰取,不得曰圍。

    ○為,于僞反。

    ) [疏]注“當與圍外邑”至“圍也”者,欲道國内之兵本自不書,而此書者,惡其失所,令與圍外邑同矣。

    ○注“得曰取,不得曰圍”。

    ○解雲:取者是得文,故言得曰取也,即上文“取汶陽田”,及哀九年春,“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之屬是也。

    故傳雲“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詐之也”。

    何氏雲“詐謂陷阱奇伏之類”也。

    其不得曰圍者,即定四年“楚人圍蔡”之屬是也。

    正以圍而去者,非克之故也。

     大雩。

    (成公幼少,大臣秉政,變亂政教,先是作丘甲,為鞍之戰,伐鄭圍棘,不恤民之所生。

    ) [疏]注“先是作丘甲”者。

    ○解雲:在上元年。

    雲為鞍之戰者,在上二年。

    雲伐鄭者,在上正月也。

    雲圍棘者,在上文秋也。

     晉?克、衛孫良夫伐将咎如。

    (○将咎如,咎音古刀反,《左氏》作“?咎如”。

    ) [疏]“伐将咎如”者。

    《左氏》将作“?”字。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孫良夫盟。

    此聘也,其言盟何?(據不舉重,嫌生事,故此以輕問重也。

    ) [疏]注“據不舉”至“重也”。

    ○解雲:《春秋》之義,舉重略輕,即莊十年傳“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是也。

    今聘盟兩受命書,故雲不舉重矣。

    雲嫌生事者,嫌是荀庚初受君命,但聘而己,至及于魯生事而盟,故曰嫌生事矣。

    雲故此以輕問重也者,聘輕而盟重,即此傳雲“此聘也,其言盟何”是也。

     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

    (尋,猶尋繹也。

    以不舉重,連聘而言之,知尋繹舊故約誓也。

    書者,惡之。

    《詩》曰:“君子屢盟。

    亂是用長。

    ”二國既?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複相疑,故舉聘以非之。

    ○繹,音亦。

    惡之,烏路反,下同。

    屢,力住反。

    用長,丁丈反。

    反複,扶又反。

    ) [疏]注“不舉”至“約誓”。

    解雲:若其特結約誓,當但舉重,即文十五年“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皆因聘而為之,不言聘而言盟,故知特結盟。

    此則言聘又言盟,故知非特結盟,而尋繹舊事盟矣,故傳雲“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

     鄭伐許。

    (謂之鄭者,惡鄭襄公與楚同心,數侵伐諸夏。

    自此之後,中國盟會無已,兵革數起,夷狄比周為黨,故夷狄之。

    ○數侵,所角反,下同。

    比,毗志反。

    ) 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伯堅,苦刃反,本或作“<臣又>”。

    ) [疏]“鄭伯堅卒者”。

    ○解雲:《左氏》作“堅”字,《?梁》作“賢”字,今定本亦作“堅”字。

     杞伯來朝。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

     公如晉。

     葬鄭襄公。

     秋,公至自晉。

     冬,城運。

     鄭伯伐許。

    (未逾年君稱伯者,時樂成君位,親自伐許,故如其意以着其惡。

    ) [疏]注“未逾年”至“其意以着其惡”。

    ○解雲:正以莊三十二年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即僖二十五年夏,“衛侯毀卒”;秋,“葬衛文公”;冬,“衛子、莒慶盟于洮”是也。

    合此,鄭伯未逾年而已稱伯,故如此注矣。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始歸不書,與郯伯姬同。

    ) [疏]注“始歸不書與郯伯姬同”。

    ○解雲:即宣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何氏雲“嫁不書者,為媵也。

    來歸書者,後為嫡也”。

    “棄歸例,有罪時,無罪月”是也。

    然則今書月者,無罪之文矣。

     仲孫蔑如宋。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秀于?。

    (○荀秀,《左氏》作“荀首”)。

     梁山崩。

    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

    梁山崩,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大也。

    何大爾?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氵不。

    (故不日以起幀.不書壅河者,舉崩大為重。

    ○壅,于勇反。

    氵不,音流。

    ) [疏]“梁山者何”。

    ○解雲:欲言晉山,文不系晉;欲言魯物,見在晉竟,故執不知問。

    ○注“故不日以起之”。

    ○解雲:謂起其三日不氵不也,則但一日,不可不書日矣。

    若無所起,例當書日,即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是也。

     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

    (山者,陽精,德澤所由生,君之象。

    河者,四渎,所以通道中國,與正道同。

    記山崩壅河者,此象諸侯失勢,王道絕,大夫擅恣,為海内害,自是之後,六十年之中,弑君十四,亡國三十二,故溴梁之盟,遍剌天下之大夫。

    ) [疏]“外異不書”者。

    正以文十一年長狄之齊、晉,不書故也。

    ○注“河者”至“道同”。

    ○解雲:《釋水》雲:“江河淮侪為四渎。

    ”四渎者,發源注海者也。

    ○注“記山”至“河者”。

    ○解雲:壅河不書,而言記壅河者,正以不書日,以起壅河三日不氵不之義,故亦謂之記壅河矣。

    ○注“自是之後”至“亡國三十二”。

    《春秋說》文。

    若對經數之,從今以後訖于六十年,則不及于此數,何者?自今以後盡昭十六年,弑君止有十,亡國止有九,即襄二十五年“齊崔杼弑其君光”,吳子門于巢為巢人所弑,二十六年“衛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吳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殺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公八年陳招殺偃師,十一年“楚子殺蔡侯般”,十三年楚公子比弑其君虔,“楚公子棄疾弑公子比”,是六十年弑君但十矣;其亡國止有九者,成十七年“楚滅舒庸”,襄六年“莒人滅曾阝”,“齊侯滅萊”,十年“遂滅Τ陽”,十三年“取詩”,二十五年“楚滅舒鸠”,昭四年“遂滅厲”,八年“楚滅陳”,十一年“滅蔡”,是九也。

    然則《春秋》書遂其可書者矣,說文舉者悉言之,是以多少異爾。

    或者此注誤也。

    ○注“故溴梁”至“之大夫”。

    ○解雲:襄十六年春“公會晉侯、宋公”以下“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傳雲“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剌天下之大夫也。

    曷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贅旒然”,何氏雲“旒,?旒。

    贅,系屬之辭”,“以?旒喻者,為下所執持東西”是矣。

     秋,大水。

    (先是既有兵甲、鞍、棘之役,又重以城郓,民怨之所生。

    ○重,直用反。

    ) [疏]注“先是既”至“之所生”。

    ○解雲:作丘甲在元年三月,鞍之師在二年夏,叔孫僑如圍棘在三年秋,城運在四年冬。

     冬,十有一月,已酉,天王崩。

    (定王。

    ) 十有二月,已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子、杞伯同盟于?牢。

    (約備︹楚。

    ○?牢,直弓反;下力刀反。

    )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

    (月者,前魯大夫獲齊侯,今親相見,故危之。

    ) [疏]注“月者前”至“故危之”。

    ○解雲:諸緻例時,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齊”;哀十三年“秋,公至自會”之屬是也。

    今此書月,故解之也。

    言前魯大夫獲齊侯者,即上二年鞍戰時也。

    言今親相見者,即上五年冬,“公會晉侯、齊侯”以下“于?牢”是也。

     二月,辛巳,立武宮。

    武宮者何?武公之宮也。

    (在春秋前。

    ) [疏]“武宮者何”。

    ○解雲:《春秋》之内,未有武公之文,而立武宮,故執不知問。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

    立武宮,非禮也。

    (禮,天子諸侯立五廟,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廟,至于子孫。

    過高祖,不得複立廟。

    周家祖有功,尊有德,立後稷、文、武廟,至于子孫。

    自高祖巳下而七廟;天子卿大夫三廟,元士二廟;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二廟,諸侯之士一廟。

    立武宮者,蓋時衰多廢人事,而好求福于鬼神,故重而書之。

    臧孫許伐齊有功,故立武宮。

    ○複,扶又反。

    好,呼報反。

    ) [疏]“立者何”。

    解雲:置廟是常,而乃書立,故執不知問。

    ○“立者不宜立也”。

    ○解雲:亦有直雲不宜立,無在上“立者”二字也。

    ○注“天子諸侯立五廟”至“元士二廟”。

    ○解雲:皆出《祭法》也。

    其文雲“天下有王,分地建國”,注雲“建國,封諸侯也”;“置都立邑”,注雲“置都立邑,為卿大夫采地,及賜士有功者之地”;“設廟祧壇?單而祭之”,注雲“廟之言貌也。

    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

    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

    封土曰壇,除地曰?單。

    《書》曰‘三壇同?單’”;“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注雲“王、皇皆君也。

    顯,明也。

    祖,始也。

    名先人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之意也”;“有二祧,享嘗乃止”,雲“享嘗,謂四時之祭”。

    “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

    “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注雲“?士,上士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