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卷十六(起十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納頓子于頓”,上文不言頓子出奔者,正以頓是微國,出入不兩書,故彼注雲“頓子出奔不書,小國例也”。
雲故見大夫者,言此二子上無絕文,故見任為大夫,而反言納于陳。
納公黨與也。
(徵舒弑君,甯、儀行父如楚訴徵舒,徵舒之黨從後絕其位,楚為讨徵舒而納之,本以助公見絕,故言納公黨與。
不書徵舒絕之者,以弑君為重。
主書者,美楚能變悔改過,以遂前功,卒不取其國而存陳。
不系國者,因上入陳可知。
) [疏]注“不書”至“主書者”。
○解雲:若書徵舒絕之,宜雲陳公孫甯等出奔楚,傳雲此訴于楚矣,曷為謂之出奔?徵舒絕其位,是以謂之奔也。
○注“美楚”至“改過”。
○解雲:謂之入陳是也。
○注“以遂前功”。
○解雲:讨徵舒是也。
○注“不系國”至“可知”。
○解雲:欲決哀二年“納衛世子”雲雲,系衛是也。
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
讨此賊者,非臣子也,何以書葬?(據惠公殺裡克,不書卓子葬。
) [疏]注“據惠”至“子葬”。
○解雲:僖十年春“裡克殺其君卓”,夏晉惠公殺裡克是也。
君子辭也。
楚巳讨之矣,臣子雖欲讨之,而無所讨也。
(無所複讨也,不從殺洩冶不書葬者,洩冶有罪,故從讨賊書葬,則君子辭與洩冶罪兩見矣。
不月者,獨甯、儀行父有訴楚功,上巳言納,故從馀臣子恩薄略之。
) [疏]“君子”至“讨也”。
○注“無所複讨也”。
○解雲:然則卓子之賊,亦是惠公已讨之,其臣子雖欲讨之,亦無所讨。
而不作君子辭者,正以惠公之殺裡克,不作讨賊之意,是以《春秋》不書卓子葬,以責其臣子也。
今此楚莊本有讨賊之意而殺徵舒,一賊不可再讨,故不責之。
○注“不從”至“有罪”。
○解雲:案何氏作《膏肓》,以為洩冶無罪,而此注雲有罪者,其何氏兩解乎?正以《春秋》之義,殺無罪大夫者,例去其葬以見之。
今乃經書靈公之葬,則知洩冶有罪明矣。
而《膏肓》以為無罪者,蓋以谏君之人,罪之無文,而《左氏》罪之,故言無罪矣。
而此何氏以為有罪者,其更有他罪乎?○注“從讨”至“兩見矣”。
○解雲:賊不讨不書葬者,欲責臣子不讨賊。
今而書葬,則知賊巳讨矣,君子恕之,不複責臣子矣。
又且君殺無罪大夫,則不書其葬。
今靈公殺洩冶而得書葬,則知洩冶有罪明矣,故雲兩見矣。
○注“不月者”至“略之”。
○解雲:正以卒日葬月,大國之常,今書春,故須辨之。
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必阝,晉師敗績。
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據城濮之戰,子玉得臣貶也。
) [疏]注“據城濮”至“貶也”。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夏,“晉侯”以下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傳雲“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
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大夫不敵君也”。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不與晉而反與楚子為君臣之禮,以惡晉。
) [疏]“不與晉”至“禮也”。
○解雲:但作一句連讀之。
注雲“不與晉而反與楚子為君臣之禮”,亦為一句連讀之。
○注“以惡晉”。
○解雲:内諸夏以外夷狄,《春秋》之常。
今叙晉于楚子之上,正是其例。
而知其惡晉者,但楚莊德進行修,同于諸夏,讨陳之賊,不利其土,入鄭皇門而不取其地,既卓然有君子之信,甯得殊之?既不合殊,即是晉侯之匹,林父人臣,何得序于其上?既序人君之上,無臣子之禮明矣。
臣而不臣,故知惡晉也。
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據城濮之戰貶得臣者,不與楚為禮。
)莊王伐鄭,勝乎皇門,(勝,戰勝。
皇門,鄭郭門。
)放乎路衢。
(路衢,郭内衢。
道四達謂之衢。
) [疏]注“道四達謂之衢”。
○解雲:《釋宮》文。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茅旌,祀宗廟所用迎道神,指護祭者。
斷曰藉,不斷曰旌。
用茅者,取其心理順一,自本而暢乎末,所以通精誠,副至意。
○斷,音短。
藉,在夜反。
) [疏]注“茅旌”至“至意”。
解雲:茅旌,祀宗廟所用雲者,皆時王之禮。
正以公羊子是景帝時人,是以何氏取當時之事以解其語。
雲用茅者,取其心理順一者,言茅心文理皆順無逆矣。
雲自本而暢乎末者,言其文理從本而申暢于末,無絕以絕之。
右執鸾刀,(鸾刀,宗廟割切之刀,環有和,鋒有鸾。
執宗廟器者,示以宗廟不血食,自歸首。
) [疏]注“鸾刀宗”至“有鸾”。
○解雲:亦時王之制。
《祭義》亦雲“祭之日,君牽牲”,“卿大夫序從”,彼注雲“序以次第從也”;“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取?率?”,鄭注雲“麗,猶系也。
毛牛尚耳,以耳毛為上也。
?率?,血與腸間脂也”。
又《祭統》雲“鸾刀羞哜”,是鸾刀為宗廟割切之刀矣。
○注“執宗廟”至“自歸首”。
○解雲:言示以宗廟者,言示楚以宗廟血食之器也。
言已宗廟将堕滅,斟酌在楚耳,故言自歸首矣。
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諸侯自稱曰寡人,天子自稱曰朕。
良,善也。
無善,喻有過。
言已有過于楚邊垂之臣,謙不敢斥莊王。
) [疏]注“諸侯自稱曰寡人”。
解雲:《曲禮》文。
○注“天子自稱曰朕”。
○解雲:時王之禮也。
若古禮,自稱為“予一人”矣。
以幹天禍,(幹,犯也。
謙不敢斥莊王,歸之于天。
)是以使君王沛焉。
(沛焉者,怒有馀之貌,猶傳曰“力沛若有馀”。
○沛,普蓋反。
) [疏]注“猶傳”至“有馀”。
○解雲:文十四年傳文。
辱到敝邑。
(遠自勞辱到于鄭也。
諸侯自稱國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自謂已喪亡。
)錫之不毛之地,(?堯?角不生五?曰不毛,謙不敢求肥饒。
○?堯?角,上苦交反;下音A2。
) [疏]注“?堯?角”至“肥饒”。
解雲:?堯?角者,疆鹵之稱,若俗言?堯?角矣。
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
(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綏,安也。
謙不敢多索丁夫,原得主帥一二老夫以自安。
○多索,所白反,舊本作“策”,音索。
) [疏]注“六十”至“稱老”。
解雲:七十稱老,《曲禮》文也。
案今《曲禮》雲“七十曰耋”,與此異也。
蓋何氏所見,與鄭注者不同,或者此“耋”字誤耳。
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亦莊王謙不斥鄭伯之辭。
令,善也。
交易,猶往來也。
言君之不善臣,數往來為惡言。
○屢往,力住反,又作“數”,音朔。
)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微,喻小也。
積小語言,以緻于此。
) [疏]“是以使”至“玉面”。
○解雲:若《祭統》雲:“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
’”鄭注雲:“言玉女者,美言之也。
君子于玉比德焉。
”然則此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
莊王親自手旌,(自以手持旌也。
缁廣充幅長尋曰?,繼?如燕尾曰旆,加文章曰?,錯革鳥曰?,注旄首曰旌。
) [疏]注“缁廣充”至“曰旌”。
○解雲:此注皆《爾雅·釋天》文。
其間少有不同者,蓋所見異,或何氏潤色之。
案今《爾雅·釋天》“缯”作“缁”字,孫氏雲“缁,黑缯也”,郭氏雲“帛全幅長八尺”;又雲繼?曰旆,孫氏雲“帛續?末亦長尋。
《詩》雲‘帛旆英英’是也”,郭氏曰“帛續?末為燕尾者”,故此何氏雲“繼?如燕尾曰旆”也;又雲有鈴曰?,李氏雲“有鈴,以鈴着?端”,孫氏曰“鈴在?上。
?者畫龍”,郭氏曰“縣鈴于竿頭,畫交龍于旒”,是以此注雲“加文章曰?”也;又雲錯革鳥曰?,李氏雲“以革為之,置于?端”,孫氏曰“錯,置也。
革,急也。
言畫急疾之鳥于旒,《周官》所謂鳥準為?者矣”;又雲注旄首曰旌,李氏雲“以牦牛尾旌首者”,郭氏雲“載旄于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是也。
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南郢,楚都,不能二千裡,言數千裡者,欲深感莊王,使納其言。
○數,所主反。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艾草為防者曰厮,汲水漿者曰役,養馬者曰扈,炊亨者曰養。
○扈養,馀亮反。
艾,魚廢反。
) [疏]注“艾草”至“曰養”。
○解雲:蓋于時猶然,是以何氏知之。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無乃,猶得無。
) [疏]注“無乃猶得無”。
○解雲:言得無失民臣之力乎?言其失民臣之力矣。
莊王曰:“古者?于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于四方。
(?于,飲水器。
穿,敗也。
皮,裘也。
蠹,壞也。
言?于穿皮蠹乃出四方。
古者出四方朝聘征伐,皆當多少圖有所喪費,然後乃行爾。
喻巳出征伐,士卒死傷,固其宜也,不當以是故滅有鄭,恥不能早服也。
○?于不,音于。
費,芳味反。
) [疏]注“?于飲水器”。
○解雲:其音于,若今馬孟矣。
舊說雲?于是“衤于”字,若今食袋矣。
案今音作于,則舊說非。
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笃,厚也。
不惜?于皮之費,而貴朝聘征伐者,厚于禮義,薄于财利。
)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本所以伐鄭者,欲要其人服罪過耳,不要取其土地,猶古朝聘欲厚禮義,不顧?于皮。
)告從,(從,服從。
)不赦,不詳。
(善用心曰詳。
)吾以不詳道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何日之有,猶無有日。
)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荀林父也。
)曰:“請戰。
”(荀林父請戰。
)莊王許諾。
将軍子重谏曰:“晉,大國也。
(國大衆︹。
)王師淹病矣,(淹,久也。
諸大夫厮役死者是。
)君請勿許也。
”莊王曰:“弱者吾威之,︹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
”(以是故,必使寡人無以立功名于天下。
)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言還者,時莊王勝鄭去矣,會晉師至,複還戰也。
言寇者,傳序經意,謂晉如寇虜。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時晉乘舟度必阝水戰,兵敗反走,欲急去,
雲故見大夫者,言此二子上無絕文,故見任為大夫,而反言納于陳。
納公黨與也。
(徵舒弑君,甯、儀行父如楚訴徵舒,徵舒之黨從後絕其位,楚為讨徵舒而納之,本以助公見絕,故言納公黨與。
不書徵舒絕之者,以弑君為重。
主書者,美楚能變悔改過,以遂前功,卒不取其國而存陳。
不系國者,因上入陳可知。
) [疏]注“不書”至“主書者”。
○解雲:若書徵舒絕之,宜雲陳公孫甯等出奔楚,傳雲此訴于楚矣,曷為謂之出奔?徵舒絕其位,是以謂之奔也。
○注“美楚”至“改過”。
○解雲:謂之入陳是也。
○注“以遂前功”。
○解雲:讨徵舒是也。
○注“不系國”至“可知”。
○解雲:欲決哀二年“納衛世子”雲雲,系衛是也。
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
讨此賊者,非臣子也,何以書葬?(據惠公殺裡克,不書卓子葬。
) [疏]注“據惠”至“子葬”。
○解雲:僖十年春“裡克殺其君卓”,夏晉惠公殺裡克是也。
君子辭也。
楚巳讨之矣,臣子雖欲讨之,而無所讨也。
(無所複讨也,不從殺洩冶不書葬者,洩冶有罪,故從讨賊書葬,則君子辭與洩冶罪兩見矣。
不月者,獨甯、儀行父有訴楚功,上巳言納,故從馀臣子恩薄略之。
) [疏]“君子”至“讨也”。
○注“無所複讨也”。
○解雲:然則卓子之賊,亦是惠公已讨之,其臣子雖欲讨之,亦無所讨。
而不作君子辭者,正以惠公之殺裡克,不作讨賊之意,是以《春秋》不書卓子葬,以責其臣子也。
今此楚莊本有讨賊之意而殺徵舒,一賊不可再讨,故不責之。
○注“不從”至“有罪”。
○解雲:案何氏作《膏肓》,以為洩冶無罪,而此注雲有罪者,其何氏兩解乎?正以《春秋》之義,殺無罪大夫者,例去其葬以見之。
今乃經書靈公之葬,則知洩冶有罪明矣。
而《膏肓》以為無罪者,蓋以谏君之人,罪之無文,而《左氏》罪之,故言無罪矣。
而此何氏以為有罪者,其更有他罪乎?○注“從讨”至“兩見矣”。
○解雲:賊不讨不書葬者,欲責臣子不讨賊。
今而書葬,則知賊巳讨矣,君子恕之,不複責臣子矣。
又且君殺無罪大夫,則不書其葬。
今靈公殺洩冶而得書葬,則知洩冶有罪明矣,故雲兩見矣。
○注“不月者”至“略之”。
○解雲:正以卒日葬月,大國之常,今書春,故須辨之。
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必阝,晉師敗績。
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據城濮之戰,子玉得臣貶也。
) [疏]注“據城濮”至“貶也”。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夏,“晉侯”以下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傳雲“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
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大夫不敵君也”。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不與晉而反與楚子為君臣之禮,以惡晉。
) [疏]“不與晉”至“禮也”。
○解雲:但作一句連讀之。
注雲“不與晉而反與楚子為君臣之禮”,亦為一句連讀之。
○注“以惡晉”。
○解雲:内諸夏以外夷狄,《春秋》之常。
今叙晉于楚子之上,正是其例。
而知其惡晉者,但楚莊德進行修,同于諸夏,讨陳之賊,不利其土,入鄭皇門而不取其地,既卓然有君子之信,甯得殊之?既不合殊,即是晉侯之匹,林父人臣,何得序于其上?既序人君之上,無臣子之禮明矣。
臣而不臣,故知惡晉也。
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據城濮之戰貶得臣者,不與楚為禮。
)莊王伐鄭,勝乎皇門,(勝,戰勝。
皇門,鄭郭門。
)放乎路衢。
(路衢,郭内衢。
道四達謂之衢。
) [疏]注“道四達謂之衢”。
○解雲:《釋宮》文。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茅旌,祀宗廟所用迎道神,指護祭者。
斷曰藉,不斷曰旌。
用茅者,取其心理順一,自本而暢乎末,所以通精誠,副至意。
○斷,音短。
藉,在夜反。
) [疏]注“茅旌”至“至意”。
解雲:茅旌,祀宗廟所用雲者,皆時王之禮。
正以公羊子是景帝時人,是以何氏取當時之事以解其語。
雲用茅者,取其心理順一者,言茅心文理皆順無逆矣。
雲自本而暢乎末者,言其文理從本而申暢于末,無絕以絕之。
右執鸾刀,(鸾刀,宗廟割切之刀,環有和,鋒有鸾。
執宗廟器者,示以宗廟不血食,自歸首。
) [疏]注“鸾刀宗”至“有鸾”。
○解雲:亦時王之制。
《祭義》亦雲“祭之日,君牽牲”,“卿大夫序從”,彼注雲“序以次第從也”;“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取?率?”,鄭注雲“麗,猶系也。
毛牛尚耳,以耳毛為上也。
?率?,血與腸間脂也”。
又《祭統》雲“鸾刀羞哜”,是鸾刀為宗廟割切之刀矣。
○注“執宗廟”至“自歸首”。
○解雲:言示以宗廟者,言示楚以宗廟血食之器也。
言已宗廟将堕滅,斟酌在楚耳,故言自歸首矣。
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諸侯自稱曰寡人,天子自稱曰朕。
良,善也。
無善,喻有過。
言已有過于楚邊垂之臣,謙不敢斥莊王。
) [疏]注“諸侯自稱曰寡人”。
解雲:《曲禮》文。
○注“天子自稱曰朕”。
○解雲:時王之禮也。
若古禮,自稱為“予一人”矣。
以幹天禍,(幹,犯也。
謙不敢斥莊王,歸之于天。
)是以使君王沛焉。
(沛焉者,怒有馀之貌,猶傳曰“力沛若有馀”。
○沛,普蓋反。
) [疏]注“猶傳”至“有馀”。
○解雲:文十四年傳文。
辱到敝邑。
(遠自勞辱到于鄭也。
諸侯自稱國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自謂已喪亡。
)錫之不毛之地,(?堯?角不生五?曰不毛,謙不敢求肥饒。
○?堯?角,上苦交反;下音A2。
) [疏]注“?堯?角”至“肥饒”。
解雲:?堯?角者,疆鹵之稱,若俗言?堯?角矣。
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
(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綏,安也。
謙不敢多索丁夫,原得主帥一二老夫以自安。
○多索,所白反,舊本作“策”,音索。
) [疏]注“六十”至“稱老”。
解雲:七十稱老,《曲禮》文也。
案今《曲禮》雲“七十曰耋”,與此異也。
蓋何氏所見,與鄭注者不同,或者此“耋”字誤耳。
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亦莊王謙不斥鄭伯之辭。
令,善也。
交易,猶往來也。
言君之不善臣,數往來為惡言。
○屢往,力住反,又作“數”,音朔。
)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微,喻小也。
積小語言,以緻于此。
) [疏]“是以使”至“玉面”。
○解雲:若《祭統》雲:“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
’”鄭注雲:“言玉女者,美言之也。
君子于玉比德焉。
”然則此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
莊王親自手旌,(自以手持旌也。
缁廣充幅長尋曰?,繼?如燕尾曰旆,加文章曰?,錯革鳥曰?,注旄首曰旌。
) [疏]注“缁廣充”至“曰旌”。
○解雲:此注皆《爾雅·釋天》文。
其間少有不同者,蓋所見異,或何氏潤色之。
案今《爾雅·釋天》“缯”作“缁”字,孫氏雲“缁,黑缯也”,郭氏雲“帛全幅長八尺”;又雲繼?曰旆,孫氏雲“帛續?末亦長尋。
《詩》雲‘帛旆英英’是也”,郭氏曰“帛續?末為燕尾者”,故此何氏雲“繼?如燕尾曰旆”也;又雲有鈴曰?,李氏雲“有鈴,以鈴着?端”,孫氏曰“鈴在?上。
?者畫龍”,郭氏曰“縣鈴于竿頭,畫交龍于旒”,是以此注雲“加文章曰?”也;又雲錯革鳥曰?,李氏雲“以革為之,置于?端”,孫氏曰“錯,置也。
革,急也。
言畫急疾之鳥于旒,《周官》所謂鳥準為?者矣”;又雲注旄首曰旌,李氏雲“以牦牛尾旌首者”,郭氏雲“載旄于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是也。
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南郢,楚都,不能二千裡,言數千裡者,欲深感莊王,使納其言。
○數,所主反。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艾草為防者曰厮,汲水漿者曰役,養馬者曰扈,炊亨者曰養。
○扈養,馀亮反。
艾,魚廢反。
) [疏]注“艾草”至“曰養”。
○解雲:蓋于時猶然,是以何氏知之。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無乃,猶得無。
) [疏]注“無乃猶得無”。
○解雲:言得無失民臣之力乎?言其失民臣之力矣。
莊王曰:“古者?于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于四方。
(?于,飲水器。
穿,敗也。
皮,裘也。
蠹,壞也。
言?于穿皮蠹乃出四方。
古者出四方朝聘征伐,皆當多少圖有所喪費,然後乃行爾。
喻巳出征伐,士卒死傷,固其宜也,不當以是故滅有鄭,恥不能早服也。
○?于不,音于。
費,芳味反。
) [疏]注“?于飲水器”。
○解雲:其音于,若今馬孟矣。
舊說雲?于是“衤于”字,若今食袋矣。
案今音作于,則舊說非。
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笃,厚也。
不惜?于皮之費,而貴朝聘征伐者,厚于禮義,薄于财利。
)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本所以伐鄭者,欲要其人服罪過耳,不要取其土地,猶古朝聘欲厚禮義,不顧?于皮。
)告從,(從,服從。
)不赦,不詳。
(善用心曰詳。
)吾以不詳道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何日之有,猶無有日。
)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荀林父也。
)曰:“請戰。
”(荀林父請戰。
)莊王許諾。
将軍子重谏曰:“晉,大國也。
(國大衆︹。
)王師淹病矣,(淹,久也。
諸大夫厮役死者是。
)君請勿許也。
”莊王曰:“弱者吾威之,︹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
”(以是故,必使寡人無以立功名于天下。
)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言還者,時莊王勝鄭去矣,會晉師至,複還戰也。
言寇者,傳序經意,謂晉如寇虜。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時晉乘舟度必阝水戰,兵敗反走,欲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