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卷十五(起元年,盡九年)
關燈
小
中
大
]“萬者何”。
○解雲:欲言其樂,文無樂名;欲言非樂,祭祀用之,故執不知問。
○注“武王”至“雲爾”。
○解雲:《春秋說》文。
昔武王一會八伯諸侯,人數豈止萬而已,蓋以萬是總名,故據以言耳。
?者何??舞也。
(?所吹以節舞也。
吹?而舞,文樂之長。
) [疏]“?者何”。
○解雲:欲言非樂,?是樂名;欲言是樂,臨祭見去,故執不知問。
○注“吹?而舞,文樂之長”。
○解雲:正以萬是武樂,入而用之,而?特備矣。
其言萬入去?何?(據入者不言萬,去樂不言名。
) [疏]注“去樂不言名”。
○解雲: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
?入,叔弓卒,去樂卒事”是也。
去其有聲者,(不欲令人聞之。
)廢其無聲者,(廢,置也。
置者,不去也,齊人語。
)存其心焉爾。
存其心焉爾者何?知其不可而為之也。
(明其心猶存于樂,知其不可,故去其有聲者而為之。
) [疏]“存其心焉爾者何”。
○解雲:欲道存心于樂,而有去?之文;欲道存心于股肱,而繹萬不廢,故執不知問。
猶者何?通可以已也。
(禮,大夫死,為廢一時之祭,有事于廟而聞之者,去樂卒事;卒事而聞之者,廢繹。
日者,起明日也。
言入者,據未奏去?時書。
凡祭自三年喪已下,各以日月廢時祭,唯郊社越纟弗而行事可。
) [疏]“猶者何”。
○解雲:欲言是禮,書而譏之;欲言非禮,乃當正祭之明日,故執不知問。
○“禮大夫”至“之祭”。
○解雲:正以正祭為吉事故也。
○注“有事”至“去樂”。
○解雲: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
?入,叔弓卒,去樂卒事”,傳雲“其言去樂卒事何?禮也。
君有事于廟,聞大夫之喪,去樂”,注雲“恩痛不忍舉”。
○注“卒事”至“日也”。
○解雲:即《檀弓》下篇雲“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
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是也。
○注“言入”至“時書”。
○解雲:欲道所以不言萬作而言萬入之意也。
○注“凡祭”至“事可”。
○解雲:即《王制》曰“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纟弗而行事”,鄭注雲“不敢以卑廢尊。
越,猶躐也。
纟弗,?盾車索”是也。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晉師、白狄伐秦。
楚人滅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是後楚莊王圍宋,析骸易子,伐鄭勝晉,鄭伯肉袒,晉大敗于必阝,中國精奪,屈服強楚之應。
) [疏]注“是後”至“易子”。
○解雲:“圍宋”者,即下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圍宋”是也。
言析骸易子者,即十五年傳雲“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是也。
○注“伐鄭勝晉。
○解雲:即下九年冬,“楚子伐鄭。
晉?缺帥師救鄭”;十年夏,“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冬,“楚子伐鄭”;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
注雲“不日月者,莊王行霸,約諸侯,明王法,讨徵舒,善其憂中國,故為信辭”。
然則比年之間,晉、楚争共伐鄭,鄭伯終服于楚,盟于辰陵,楚勝于晉,居然明矣,故雲伐鄭勝晉也。
○注“鄭伯肉袒”。
○解雲:即下十二年春,“楚子圍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是也。
○注“晉大敗于必阝”。
○解雲:即下十二年夏,“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必阝,晉師敗績”。
○注“中國精奪”。
○解雲:正以日者,大陽之精,諸夏之象,今而被食,故曰中國精奪。
冬,十月,巳醜,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頃熊者何?宣公之母也。
(熊氏楚女。
宣公,即僖公妾子。
○頃,音傾。
) [疏]“頃熊者何”。
○解雲:欲言是妾,卒葬備書;欲言夫人,與君别谥,故執不知問。
而者何?難也。
乃者何?(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 [疏]“而者何”。
○解雲:魯公夫人薨葬多矣,此獨言,故執不知問。
○注“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解雲:即是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
然則言乃之經,不幹此事,而于此問之者,正以葬時遇雨廢葬,而乃異文,是以連而問之。
難也。
(禮,蔔葬從遠日。
不克葬見難者,臣子重難,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 [疏]“禮蔔葬從遠日”。
○解雲:即《曲禮》上篇雲“喪事先遠日”,鄭注雲“喪事,葬與練祥也”。
《左氏傳》雲“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舊典之遺存也。
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淺。
下昃,日?失久,故言乃。
孔子曰:“其為之也難,言之得無讠刃乎。
”皆所以起孝子之惰也。
雨不克葬者,為不得行葬禮。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故不得行禮則不葬也。
魯錄雨不克葬者,恩錄内尤深也。
别朝莫者,明見日乃葬也。
。
○讠刃,音刃。
莫,音暮。
) [疏]注“孔子”至“認乎”。
○解雲:《論語》文。
引之者,證難言之事,必須讠刃而言之,似若臣子不得正日,雖言重難,亦須讠刃而葬之。
○注“所以起孝子之情也”。
○解雲:謂《春秋》言而言乃者,所以起見孝子之情,重難有淺深故也。
○注“魯錄”至“深也”。
○解雲:欲道外諸侯葬多矣,而無不克之文者,以其恩淺也。
○注“别朝”至“葬也”。
解雲:謂日中與昃。
然則朝莫猶早晚也。
城平陽。
楚師伐陳。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月者,善宣公事齊合古禮,卒使齊歸濟西田。
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明雖事人,皆當合禮。
) [疏]注“月者”至“西田”。
○解雲:即下十年春,“齊人歸我濟西田”是也。
○注“不就”至“合禮”。
○解雲:何氏之意,以為《春秋》之道,祖述堯、舜,天子五年一巡狩,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是以桓元年注“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是也。
然則諸侯自相朝,雖文不着,若欲以朝,亦不過是也。
宣公五年“春,公如齊”,今九年春又如齊,乃五年之内,不得正盡五年,故曰近得正。
言近者,不正是之辭也。
雖不正是,近合于禮,是以《春秋》此年書月,以見善宣公,至十年公複如齊,是為大數,唯近取濟西田之文,亦不得見善,故言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公至自齊。
夏,仲孫蔑如京師。
齊侯伐萊。
秋,取根牟。
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亟,疾也。
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系邾婁也。
上有小君喪,而下諱取之,則邾婁加禮明矣。
未期年從加禮數者,猶王子虎從會葬數。
○亟,去冀反。
未期,音基。
) [疏]“根牟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經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屬有小君之喪”。
○解雲:即上八年夏,“夫人熊氏薨”是也。
○注“邾婁子來加禮”。
○解雲:謂上八年冬十月葬頃熊之時,邾婁子使人來加禮,但例不書之,故不見也。
○注“未期”至“婁也”。
○解雲:去年十月來加禮,今年七月而取邑,故言未期也。
加禮者,或是?衤遂之屬,皆是葬前之事,而要系會葬言之。
言未期者,欲取諱亟之義強故也。
必知過期之後,不複諱之者,正以定十五年夏五月定公薨,“邾婁子來奔喪”,至于哀元年“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注雲“邾婁子新來奔喪,伐之不諱者,期外恩殺惡輕,明當與根牟有差”是也。
○注“未期年”至“葬數”解雲:此文欲取未期之義,而從加禮數之;若取薨之時,則過于期矣,若似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薨于小寝”;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夏四月,“葬我君僖公”;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傳雲“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雲“王子虎,即叔服也。
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後三年中卒,君子恩隆于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
然則王子虎之卒在文三年夏,若數來會葬之時,則在三年之内;若數公卒時四年矣,與此相似,故猶之。
八月,滕子卒。
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于扈。
○扈者何?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扈者,何晉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疏]“扈者何”。
○解雲:若言晉地,不應書之;欲道外地,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據陳侯鮑卒不地”。
○解雲: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已醜,陳侯鮑卒”,傳雲“曷為以二日卒之?忄?也。
甲戌之日亡,已醜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是其卒于封内不書地,故難之。
卒于會,故地也。
(起時衰多窮厄伐桑?而卒于諸侯會上,故地,危之。
)未出其地,故不言會也。
(左右皆臣民,雖卒于會上,危愈于竟外,故不複着言會也。
出外死有輕重,死于師尤甚,于會次之,如人國次之,于封内最輕。
不書葬者,欲篡也。
) [疏]注“出外死”至“最輕”。
○解雲:時衰多窮厄伐喪,師者用兵之處,而君死焉,故言于師,着其危甚,即襄十八年“曹伯負刍卒于師”是也。
是以僖四年“夏,許男新臣卒”,何氏雲“不言卒于師者,桓公師無危”,是其義也。
雲于會次之者,與人交接之處,或相劫詐未可知,若柯之盟曹子劫桓公之類是也,而君卒焉,故言次之,即定四年夏,“杞伯成卒于會”是也。
雲于人國次之者,正以時多背死向生,而君卒于竟外,似有掩襲之理,但于主國有賓客之道,是故又以為次矣,即襄二十六年秋,“許男甯卒于楚”之屬是也。
雲于封内最輕者,正以左右皆民臣,危少于竟外,是以不言于會矣,但有外國之人,亦有危理,故書其地,即此文書“晉侯黑臀卒于扈”是也。
若不聚會,直卒于封内者,仍自不地,即“陳侯鮑卒”是也。
若然,昭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于楚,弑其君虔于乾?”,不與人會而書地者,彼注雲“封内地者,起禍所由,因以為戒”是也。
而雲起禍所由者,案彼傳雲“靈王為無道,作乾?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棄疾脅比而立之,然後令于乾?之役曰:‘此已立矣,後歸者不得複其田裡。
’衆罷而去之,靈王經而死”,是其緻禍之由。
○注“不書”至“篡也”。
○解雲:《春秋》之義,篡明者書葬,即小白之屬是也。
篡不明者,即不書其葬以見篡,即此黑臀之屬是也,雲雲,已說于上。
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
(不書葬者,殺公子瑕也。
) [疏]注“不書葬”至“瑕也”。
○解雲:即僖三十年“秋,衛殺其大夫元?亘及公子瑕也”,不言殺元?亘,元?亘有罪雲雲,已說于上。
宋人圍滕。
楚子伐鄭。
晉?缺帥師救鄭。
陳殺其大夫洩冶。
○解雲:欲言其樂,文無樂名;欲言非樂,祭祀用之,故執不知問。
○注“武王”至“雲爾”。
○解雲:《春秋說》文。
昔武王一會八伯諸侯,人數豈止萬而已,蓋以萬是總名,故據以言耳。
?者何??舞也。
(?所吹以節舞也。
吹?而舞,文樂之長。
) [疏]“?者何”。
○解雲:欲言非樂,?是樂名;欲言是樂,臨祭見去,故執不知問。
○注“吹?而舞,文樂之長”。
○解雲:正以萬是武樂,入而用之,而?特備矣。
其言萬入去?何?(據入者不言萬,去樂不言名。
) [疏]注“去樂不言名”。
○解雲: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
?入,叔弓卒,去樂卒事”是也。
去其有聲者,(不欲令人聞之。
)廢其無聲者,(廢,置也。
置者,不去也,齊人語。
)存其心焉爾。
存其心焉爾者何?知其不可而為之也。
(明其心猶存于樂,知其不可,故去其有聲者而為之。
) [疏]“存其心焉爾者何”。
○解雲:欲道存心于樂,而有去?之文;欲道存心于股肱,而繹萬不廢,故執不知問。
猶者何?通可以已也。
(禮,大夫死,為廢一時之祭,有事于廟而聞之者,去樂卒事;卒事而聞之者,廢繹。
日者,起明日也。
言入者,據未奏去?時書。
凡祭自三年喪已下,各以日月廢時祭,唯郊社越纟弗而行事可。
) [疏]“猶者何”。
○解雲:欲言是禮,書而譏之;欲言非禮,乃當正祭之明日,故執不知問。
○“禮大夫”至“之祭”。
○解雲:正以正祭為吉事故也。
○注“有事”至“去樂”。
○解雲: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
?入,叔弓卒,去樂卒事”,傳雲“其言去樂卒事何?禮也。
君有事于廟,聞大夫之喪,去樂”,注雲“恩痛不忍舉”。
○注“卒事”至“日也”。
○解雲:即《檀弓》下篇雲“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
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是也。
○注“言入”至“時書”。
○解雲:欲道所以不言萬作而言萬入之意也。
○注“凡祭”至“事可”。
○解雲:即《王制》曰“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纟弗而行事”,鄭注雲“不敢以卑廢尊。
越,猶躐也。
纟弗,?盾車索”是也。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晉師、白狄伐秦。
楚人滅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是後楚莊王圍宋,析骸易子,伐鄭勝晉,鄭伯肉袒,晉大敗于必阝,中國精奪,屈服強楚之應。
) [疏]注“是後”至“易子”。
○解雲:“圍宋”者,即下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圍宋”是也。
言析骸易子者,即十五年傳雲“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是也。
○注“伐鄭勝晉。
○解雲:即下九年冬,“楚子伐鄭。
晉?缺帥師救鄭”;十年夏,“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冬,“楚子伐鄭”;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
注雲“不日月者,莊王行霸,約諸侯,明王法,讨徵舒,善其憂中國,故為信辭”。
然則比年之間,晉、楚争共伐鄭,鄭伯終服于楚,盟于辰陵,楚勝于晉,居然明矣,故雲伐鄭勝晉也。
○注“鄭伯肉袒”。
○解雲:即下十二年春,“楚子圍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是也。
○注“晉大敗于必阝”。
○解雲:即下十二年夏,“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必阝,晉師敗績”。
○注“中國精奪”。
○解雲:正以日者,大陽之精,諸夏之象,今而被食,故曰中國精奪。
冬,十月,巳醜,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頃熊者何?宣公之母也。
(熊氏楚女。
宣公,即僖公妾子。
○頃,音傾。
) [疏]“頃熊者何”。
○解雲:欲言是妾,卒葬備書;欲言夫人,與君别谥,故執不知問。
而者何?難也。
乃者何?(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 [疏]“而者何”。
○解雲:魯公夫人薨葬多矣,此獨言,故執不知問。
○注“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解雲:即是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
然則言乃之經,不幹此事,而于此問之者,正以葬時遇雨廢葬,而乃異文,是以連而問之。
難也。
(禮,蔔葬從遠日。
不克葬見難者,臣子重難,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 [疏]“禮蔔葬從遠日”。
○解雲:即《曲禮》上篇雲“喪事先遠日”,鄭注雲“喪事,葬與練祥也”。
《左氏傳》雲“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舊典之遺存也。
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淺。
下昃,日?失久,故言乃。
孔子曰:“其為之也難,言之得無讠刃乎。
”皆所以起孝子之惰也。
雨不克葬者,為不得行葬禮。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故不得行禮則不葬也。
魯錄雨不克葬者,恩錄内尤深也。
别朝莫者,明見日乃葬也。
。
○讠刃,音刃。
莫,音暮。
) [疏]注“孔子”至“認乎”。
○解雲:《論語》文。
引之者,證難言之事,必須讠刃而言之,似若臣子不得正日,雖言重難,亦須讠刃而葬之。
○注“所以起孝子之情也”。
○解雲:謂《春秋》言而言乃者,所以起見孝子之情,重難有淺深故也。
○注“魯錄”至“深也”。
○解雲:欲道外諸侯葬多矣,而無不克之文者,以其恩淺也。
○注“别朝”至“葬也”。
解雲:謂日中與昃。
然則朝莫猶早晚也。
城平陽。
楚師伐陳。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月者,善宣公事齊合古禮,卒使齊歸濟西田。
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明雖事人,皆當合禮。
) [疏]注“月者”至“西田”。
○解雲:即下十年春,“齊人歸我濟西田”是也。
○注“不就”至“合禮”。
○解雲:何氏之意,以為《春秋》之道,祖述堯、舜,天子五年一巡狩,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是以桓元年注“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是也。
然則諸侯自相朝,雖文不着,若欲以朝,亦不過是也。
宣公五年“春,公如齊”,今九年春又如齊,乃五年之内,不得正盡五年,故曰近得正。
言近者,不正是之辭也。
雖不正是,近合于禮,是以《春秋》此年書月,以見善宣公,至十年公複如齊,是為大數,唯近取濟西田之文,亦不得見善,故言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公至自齊。
夏,仲孫蔑如京師。
齊侯伐萊。
秋,取根牟。
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亟,疾也。
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系邾婁也。
上有小君喪,而下諱取之,則邾婁加禮明矣。
未期年從加禮數者,猶王子虎從會葬數。
○亟,去冀反。
未期,音基。
) [疏]“根牟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經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屬有小君之喪”。
○解雲:即上八年夏,“夫人熊氏薨”是也。
○注“邾婁子來加禮”。
○解雲:謂上八年冬十月葬頃熊之時,邾婁子使人來加禮,但例不書之,故不見也。
○注“未期”至“婁也”。
○解雲:去年十月來加禮,今年七月而取邑,故言未期也。
加禮者,或是?衤遂之屬,皆是葬前之事,而要系會葬言之。
言未期者,欲取諱亟之義強故也。
必知過期之後,不複諱之者,正以定十五年夏五月定公薨,“邾婁子來奔喪”,至于哀元年“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注雲“邾婁子新來奔喪,伐之不諱者,期外恩殺惡輕,明當與根牟有差”是也。
○注“未期年”至“葬數”解雲:此文欲取未期之義,而從加禮數之;若取薨之時,則過于期矣,若似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薨于小寝”;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夏四月,“葬我君僖公”;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傳雲“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雲“王子虎,即叔服也。
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後三年中卒,君子恩隆于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
然則王子虎之卒在文三年夏,若數來會葬之時,則在三年之内;若數公卒時四年矣,與此相似,故猶之。
八月,滕子卒。
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于扈。
○扈者何?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扈者,何晉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疏]“扈者何”。
○解雲:若言晉地,不應書之;欲道外地,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據陳侯鮑卒不地”。
○解雲: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已醜,陳侯鮑卒”,傳雲“曷為以二日卒之?忄?也。
甲戌之日亡,已醜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是其卒于封内不書地,故難之。
卒于會,故地也。
(起時衰多窮厄伐桑?而卒于諸侯會上,故地,危之。
)未出其地,故不言會也。
(左右皆臣民,雖卒于會上,危愈于竟外,故不複着言會也。
出外死有輕重,死于師尤甚,于會次之,如人國次之,于封内最輕。
不書葬者,欲篡也。
) [疏]注“出外死”至“最輕”。
○解雲:時衰多窮厄伐喪,師者用兵之處,而君死焉,故言于師,着其危甚,即襄十八年“曹伯負刍卒于師”是也。
是以僖四年“夏,許男新臣卒”,何氏雲“不言卒于師者,桓公師無危”,是其義也。
雲于會次之者,與人交接之處,或相劫詐未可知,若柯之盟曹子劫桓公之類是也,而君卒焉,故言次之,即定四年夏,“杞伯成卒于會”是也。
雲于人國次之者,正以時多背死向生,而君卒于竟外,似有掩襲之理,但于主國有賓客之道,是故又以為次矣,即襄二十六年秋,“許男甯卒于楚”之屬是也。
雲于封内最輕者,正以左右皆民臣,危少于竟外,是以不言于會矣,但有外國之人,亦有危理,故書其地,即此文書“晉侯黑臀卒于扈”是也。
若不聚會,直卒于封内者,仍自不地,即“陳侯鮑卒”是也。
若然,昭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于楚,弑其君虔于乾?”,不與人會而書地者,彼注雲“封内地者,起禍所由,因以為戒”是也。
而雲起禍所由者,案彼傳雲“靈王為無道,作乾?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棄疾脅比而立之,然後令于乾?之役曰:‘此已立矣,後歸者不得複其田裡。
’衆罷而去之,靈王經而死”,是其緻禍之由。
○注“不書”至“篡也”。
○解雲:《春秋》之義,篡明者書葬,即小白之屬是也。
篡不明者,即不書其葬以見篡,即此黑臀之屬是也,雲雲,已說于上。
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
(不書葬者,殺公子瑕也。
) [疏]注“不書葬”至“瑕也”。
○解雲:即僖三十年“秋,衛殺其大夫元?亘及公子瑕也”,不言殺元?亘,元?亘有罪雲雲,已說于上。
宋人圍滕。
楚子伐鄭。
晉?缺帥師救鄭。
陳殺其大夫洩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