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卷十五(起元年,盡九年)

關燈
意。

    ○比,毗志反。

    )謂之獒,(犬四尺曰獒。

    ○獒,五刀反。

    ) [疏]注“犬四尺曰獒”。

    ○解雲:《釋畜》文。

     呼獒而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

    祁彌明逆而??之,(以足逆?曰??。

    ○??,音存,以足逆?之。

    ?,徒臘反。

    ) [疏]“呼獒而屬之”。

    ○解雲:謂呼而指屬之。

    今呼犬謂之屬,義出于此。

     絕其颔。

    (颔口。

    ○颔,戶感反。

    )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然而宮中甲鼓而起。

    (甲,即上所道伏甲,約勒聞鼓聲當起殺盾。

    )有起幹甲中者,抱趙盾而乘之。

    (欲趨疾走。

    )趙盾顧曰:“吾何以得此于子?”(猶曰吾何以得此救急之恩于子邪?非所以意悟。

    )曰:“子某時所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

    ”(某時者,記傳者失之。

    暴桑,蒲蘇桑。

    傳道此者,明人當素積恩德。

    )趙盾曰:“子名為誰?”(後欲報之。

    )曰:“吾君孰為介?(介,甲也。

    猶曰我晉君誰為興此甲兵,豈不為盾乎?)子之乘矣!何問吾名?”(之乘,即上車也。

    猶曰子以上車矣,何不疾去,而反徐問吾名乎?欲令蚤免去,不望報矣。

    ○蚤,音早。

    )趙盾驅而出,衆無留之者。

    (明盾賢人,不忍殺也。

    且靈公無道,民衆不悅,以緻見殺。

    )趙穿緣民衆不說,起弑靈公,然後迎趙盾而入,與之立于朝,(複大夫位也。

    即所謂複國不讨賊,明史得用責之。

    傳極道此上事者,明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不說,音悅。

    )而立成公黑臀。

    (不書者,明以惡夷犭臯,猶不書剽立。

    ○臀,徒門反。

    剽,匹妙反。

    ) [疏]注“不書”至“剽立”。

    ○解雲: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衛甯喜弑其君剽”,“甲午,衛侯ぅ複歸于衛”,傳雲“然則曷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惡衛侯矣”,注雲“欲起衛侯失衆出奔,故不書剽立。

    剽立無惡,則衛侯惡明矣”。

    然則此處不書黑臀之立,以惡夷犭臯明矣,故如此解。

     夏四月。

     秋,八月,?衆。

    (先是宣公伐莒取向,公比如齊所緻。

    ) [疏]注“先君”至“取何”。

    ○解雲:在上四年春也。

    ○注“公比如齊”。

    ○解雲:即四年“秋,公如齊”,五年“春,公如齊”是也。

     冬,十月。

     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疏]“春衛侯”至“來盟”。

    ○解雲:不書日月者,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下,何氏雲“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

    然則成三年“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苟庚來聘。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孫良夫盟”,亦是來盟而書日月,彼下注雲“書者,惡之。

    《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二國既?禮相聘,不能親信,反複相疑,故舉聘以非之”,是其惡,故不舉重而書日月之義也,是當文皆有注解。

     夏,公會齊侯伐萊。

     秋,公至自伐萊。

     大旱。

    (為伐萊逾時也。

    ○為,于僞反。

    )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八年,春公至自會。

    ○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複。

    其言至黃乃複何?(據公孫敖不言至複,又不言乃。

    ) [疏]注“據公”至“言乃”。

    ○解雲:即文八年冬,“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複。

    丙戌,奔莒”是也。

     有疾也。

    (乃,難辭也。

    上言乃複,下有卒,知以疾為難。

    ○難辭,乃旦反。

    )何言乎有疾乃複?(據公如晉以有疾乃複,弑恥,以為有疾無惡。

    ) [疏]注“據公如”至“無惡”。

    ○解雲: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複”,傳雲“何言乎公有疾乃複?殺恥也”,注雲“因有疾以殺,畏晉之恥”是也。

     譏。

    何譏爾?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

    (聞喪者,聞父母之喪。

    徐行者,不忍疾行,又為君當使人追代之。

    以喪喻疾者,喪尚不當反,況于疾乎?順經文而重責之。

    言乃不言有疾者,有疾猶不得反也。

    敖不言乃者,明無所難為重。

    敖當誅,遂當絕。

    ) [疏]注“順經文”至“難為重”。

    ○解雲:正以傳不言大夫以君命出,遇疾而還非禮,而言聞喪徐行而不反者,是其順經文而重責之故也。

    ○注“敖當誅,遂當絕”。

    ○解雲:以敖違命罪大,故當誅。

    誅者,罪累家也。

    遂前雖弑君,而宣公不以為罪,直以當時行事而責之,責其奉命不終而以疾辭,故當絕其身而已。

     辛巳,有事于太廟。

     仲遂卒于垂。

    仲遂者何?(據不稱公子,故問之。

    )公子遂也。

    (自是後無遂卒,知公子遂。

    )何以不稱公子?(據公子季友卒,雖加字,猶稱公子也。

    ) [疏]注“據公”至“子也”。

    ○解雲: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

    言雖加字者,欲道仲遂亦加字,而不稱公子矣。

     貶。

    曷為貶?(據叔孫得臣卒不貶。

    ) [疏]注“據叔”至“不貶”。

    ○解雲:即宣五年秋九月,“叔孫得臣卒”是也,何氏雲“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誅”。

    然則得臣與遂同罪,而或貶或否,故難之。

     為弑子赤貶。

    然則曷為不于其弑焉貶?(據?終隐之篇貶,欲使于文十八年“子赤卒”年中貶。

    ) [疏]注“據?”至“中貶”。

    ○解雲:即隐四年“秋,?帥師會宋公”以下“伐鄭”,傳雲“?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與弑公也”。

    十年“夏,?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傳雲“此公子?也,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隐之罪人也,故終隐之篇貶也”是也。

     于文則無罪,于子則無年。

    (此解十八年秋如齊不貶意也。

    十八年編于文公貶之,則嫌有罪于文公,無罪于子赤也。

    卒乃貶者,元年逆女,嫌為喪娶貶也。

    公會平州下如齊也,嫌公遂;八年如齊,嫌坐乃複貶也。

    貶加字者,起嬰齊所氏,明為歸父後,大宗不得絕也。

    地者,卒外,明當有卒外禮也。

    日者,不去樂也。

    書有事者,為不去樂張本。

    ○編,必連反。

    ) [疏]注“元年逆”至“貶也”。

    ○解雲:即上元年“公子遂如齊逆女”,彼注雲“嫌觸諱不成其文也”是也。

    ○注“雲會”至“公遂”。

    ○解雲:即元年經雲夏,“公會齊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齊”是也。

    若不言公子,直言遂如齊,文承公會于平州之下,嫌謂公遂如齊,非公子遂,是以不得去公子矣。

    ○注“如齊嫌坐乃複貶也”。

    ○解雲:公子?助桓篡弑,入篇即不貶,見其無罪于桓公。

    今此公子遂助宣篡弑,而于宣貶者,正以于子赤則無年,遂之罪重不得令免,會須貶之。

    諸見之處,悉皆有嫌,不得作文,是以正于卒時貶,見其事。

    ○注“貶加字”至“絕也”。

    ○解雲: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嬰齊卒”,傳雲“仲嬰齊者何?公孫嬰齊也。

    公孫嬰齊”,注雲“更為公孫之子,故不得複氏公孫”;傳文雲“為人後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

    然則嬰齊孰後?後歸父也。

    歸父使于晉而未反,何以後之”,注雲“據巳絕也”;傳雲“叔仲惠伯,傳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

    宣公死,成公幼,藏宣叔者相也。

    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諸大夫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歸父之家”,注雲“時見君幼,欲以防示諸大夫”;“然後哭君。

    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柽,聞君薨家遣,?單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注雲“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

    傷其先人為惡,身見逐絕不忿怼也”;“于是使嬰齊後之也”,注雲“弟無後兄之義,為亂昭穆之序,失父子之親,故不言仲孫明不與子為父為父孫是也。

    然遂既被貶而加字者,欲起成十五年仲嬰齊以仲為氏故也。

    嬰齊者,仲遂之子,宜稱公孫而氏仲者,明為其兄公孫歸父之後,不得氏公孫,故氏仲矣。

    所以弟為兄後者,正以大宗不得絕故也。

    ○注“地者”至“禮也”。

    ○解雲:欲道公子季友之文皆不地。

    此言于垂者,正以卒于外故也。

    所以卒于外則地之者,明其當有卒于外之禮故也。

    ○注“日者,不去樂也”。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失禮鬼神例日故也。

    ○注“書有”至“張本”。

    ○解雲:正以時祭之禮,初夏作之,即是得時不書之例,而書之者,為下不去樂張本故也。

    而言有事者,礻勺不合書,是以但言有事,為下張本而已,似若文二年注雲“不言吉?者,就不三年不複譏,略,為下張本”而已之類。

     壬午,猶繹。

    萬入去?。

    繹者何?祭之明日也。

    (禮,繹繼昨日事,但不灌地降神爾。

    天子諸侯曰繹,大夫曰賓屍,士曰宴屍,去事之殺也。

    必繹者,屍屬昨日配先祖食,不忍辄忘,故因以複祭,禮則無有誤,敬慎之至。

    殷曰肜,周曰繹。

    繹者,據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言之,文意也。

    肜者,肜肜不絕,據昨日道今日,斥尊言之,質意也。

    祭必有屍者,節神也。

    禮,天子以卿為屍,諸侯以大夫為屍,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屍。

    夏立屍,殷坐屍周旅酬六屍。

    ○屬,音燭。

    肜,羊弓反。

    ) [疏]“繹者何”。

    ○解雲:欲言是祭,去礻勺大近;欲言非祭,繹者祭名,故執不知問。

    ○注“禮繹”至“神爾”。

    ○解雲:正以《釋天》雲“繹,又祭也”,孫氏雲“祭之明日,尋繹複祭”,故言繼昨日事。

    正以昨日祭,已灌地降神,是以今日繹,主為屍作,何以為灌乎?故雲但不灌地降神爾。

    ○注“天子諸侯”至“宴屍”。

    ○解雲:《春秋說》文也。

    稍得言名繹在正祭之後,故曰去事之殺也。

    ○注“則無有誤”。

    ○解雲:畏敬先君之屍而為之設祭,則無有過誤也。

    ○注“殷曰肜,周曰繹”。

    ○解雲:《釋天》文。

    案郭氏《爾雅》,其下文仍有“夏曰腹胙”之文,而何氏不言之者,正以諸家《爾雅》悉無此言,故不引之。

    複胙,郭氏雲“未見義所出也”。

    ○注“繹者”至“意也”。

    ○解雲:祭尊于繹,欲道今日所尋繹,乃是昨日之正祭,故雲據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乃是尊正之義,故曰文意也。

    ○注“肜者”至“神也”。

    ○解雲:正由昨日正祭,是以今日作又祭,相因而不絕,肜肜然,故曰據昨日道今日,乃是迫近而不尊,故曰質意也。

    ○注“禮天子”至“孫為屍”。

    ○解雲:何氏差約古禮也。

    天子不使公,諸侯不使卿,皆為其疑也。

    卿大夫已下以孫為屍,以其昭穆同也。

    ○注“夏立”至“六屍”。

    ○解雲:即《禮器》雲“周坐屍”,注雲“言此亦周所因于殷也”;“夏立屍而卒祭”,注雲“夏禮屍有事乃坐”;“殷坐屍”,注雲“無事猶坐”;“周旅酬六屍”,注雲“使之相酌也。

    後稷之屍,發爵不受旅”;“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注雲“斂錢飲酒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萬者何?幹舞也。

    (幹,謂?也。

    能為人?難而不使害人,故聖王貴之,以為武樂。

    萬者,其篇名。

    武王以萬人服天下,民樂之,故名之雲爾。

    ○?,食允反。

    ?,戶旦反。

    )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