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卷十五(起元年,盡九年)

關燈
已取之矣,其言我何?言我者,未絕于我也。

    曷為未絕于我?齊已言取之矣,其實未之齊也”,何氏雲“齊已言語許取之,其人民貢賦尚屬于魯,實未歸于齊。

    不言來者,明不從齊來,不當坐取邑”,是以知其未之齊矣。

    ○注“月者”至“子益”。

    ○解雲:哀八年“夏,齊人取ん及亻單”,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以邾婁子益來也”,彼注雲“邾婁,齊與國,畏為齊所怒而賂之,恥甚,故諱使若齊自取”。

    然則彼為侵奪小國而賂齊,此為篡?而賂齊,罪重于彼,是以書月以諱其惡,故雲月者,惡内甚于邾婁子益矣。

     秋,邾婁子來朝。

    ○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

    (微者不得言遂。

    遂者,楚子之遂也。

    不從鄭人去遂者,兵尊者兼将。

    ○将,子匠反。

    ) [疏]注“微者”至“之遂也”。

    解雲:正以遂者,專事之文也,是以僖二十五年注雲“微者不别遂,但别兩稱耳”是也。

    其大夫例不合遂,若其竟外有利國家之事,亦權許之,即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下,傳雲“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是。

     晉趙盾帥師救陳。

    宋公、陳侯、衛侯、曹伯會晉師于斐林,伐鄭。

    此晉趙盾之師也。

    (據上趙盾救陳,微者不能會諸侯。

    ○斐,芳尾反。

    ) [疏]注“微者”至“諸侯”。

    ○解雲:謂若是微者,即不能為會主,以緻諸侯于斐林而會之。

     曷為不言趙盾之師?(據公子遂會晉趙盾于衡雍,伊雒戎盟,再出名氏。

    ) [疏]注“據公子”至“名氏”。

    ○解雲:即文八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乙酉,公子遂會伊雒戎盟于暴”是。

     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時諸侯為趙盾所會,不與卑緻尊,故正之。

    去大夫名氏,使若更有師也。

    殊會地之者,起諸侯為盾所會。

    ) [疏]注“殊會”至“所會”。

    解雲:言殊會者,正謂先序諸侯訖,乃言會晉師是也。

    所以不言宋公、陳侯、衛侯、曹伯帥師伐鄭,而先言會晉師于斐林,乃言伐鄭者,若以趙盾之師先在是,緻諸侯來會之然也,故曰起諸侯為盾所會耳。

     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天子之?田也,有大夫守之,晉與大夫忿争侵之。

    ○?,音閑。

    ) [疏]“柳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又複未聞;欲言是邑,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曷為不系乎?周(據王師敗績于貿戎系王。

    ○貿音茂) [疏]注“據王”至“系王”。

    ○解雲:即戎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是也。

     不與伐天子也。

    (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 [疏]注“絕正其義”。

    ○解雲:謂絕柳不使系之于王,所以正君臣之義也。

     晉人、宋人伐鄭。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戰于大棘。

    宋師敗績,獲宋華元。

    (複出宋者,非獨惡華元,明恥辱及宋國。

    ○華,戶化反。

    ) [疏]“宋華”至“華元”。

    ○解雲:宋、鄭皆言帥師者,其将皆尊,其師皆衆故也。

     秦師伐晉。

    (秦稱師者,闵其衆,惡其将。

    木秦之忿,起ゾ之戰,今襄公、缪公已死,可以止矣,而複伐晉,惡其構怨結禍無已。

    ) [疏]注“秦稱”至“其将”。

    ○解雲:正以文十二年“秦伯使遂來聘”,始有大夫,宜見将之名氏。

    若其貶之,宜稱人。

    稱國而言師者,正以闵其衆,惡其将故也。

    ○注“本秦”至“之戰”。

    ○解雲:在僖三十三年夏。

    ○注“今襄”至“已死”。

    ○解雲:即文六年“晉侯ん卒”,文十八年“秦伯?卒”是也。

     夏,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侵鄭。

     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犭臯。

    (○夷犭臯,戶刀反,又古刀反,二傳作“夷臯”。

    )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匡王。

    ) [疏]注“匡王”。

    ○解雲:即三年春,“葬匡王”是也。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蔔牛。

    牛死,乃不郊,猶三望。

    其言之何?(據食角不言之。

    ) [疏]注“據食角不言之”。

    ○解雲:即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

    改蔔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緩也。

    (辭間容之,故為緩,不若食角急也,别天牲主以角。

    書者,譏宣公養牲不謹敬、不?清而災。

    重事至尊,故詳錄其簡甚。

    ) [疏]注“不若食角急也”。

    解雲:言食角之時,正以有不順之處,為天所災,不敬簡慢,故不言之耳。

    ○注“别天牲主以角”。

    ○解雲:即《王制》雲“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是。

    ○注“重事”至“簡甚”。

    ○解雲:正謂言之是也,何者?之為緩辭,故以簡慢之甚言矣。

    言簡者,欲取《五行傳》雲“簡宗廟之言耳”。

     曷為不複蔔?(據定十五年牛死改蔔牛。

    ) [疏]注“據定”至“蔔牛”。

    ○解雲:據彼經雲十五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改蔔牛”是也。

     養牲養二蔔。

    (二蔔語在下。

    )帝牲不吉,(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君神也。

    不吉者,有災。

    ) [疏]注“帝皇”至“有災”。

    ○解雲:在北辰之中者,言其北辰之處,紫微宮内也。

    雲總領天地天地五帝群神也者,總領天地之内五帝群神也。

    其五方之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之屬,是其五帝之名,《春秋緯·文耀鈎》具有其文。

     則扳稷牲而蔔之。

    (先蔔帝牲養之,有災,更引稷牲蔔之,以為天牲,養之,凡當二蔔爾。

    複不吉,不複郊。

    ○扳,普顔反,又甫奸反。

    ) [疏]注“更引”至“天牲”。

    ○解雲:即定十五年“牛死,改蔔牛”者,正謂此。

     帝牲在于滌三月。

    (滌,宮名,養帝牲三牢之處也。

    謂之滌者,取其蕩滌?清。

    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牲。

    ○于滌,大曆反,養牲宮名。

    ) [疏]注“養帝”至“之處”。

    ○解雲:其三牢之文,出《春秋說》文。

     于稷者,唯具是視。

    (視其身體具無災害而已,不特養于滌宮,所以降稷尊帝。

    )郊則曷為必祭稷?(據郊者主為祭天。

    )王者必以其祖配。

    (祖謂後稷,周之始祖,姜?原屦大人迹所生。

    配,配食也。

    ) [疏]注“姜?原”至“所生”。

    解雲:即《詩》雲“履帝武敏歆”文。

    《周本紀》雲“有邰氏女曰姜?原,為帝喾元妃,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或棄山林寒冰之上”雲雲,“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是也。

     王者則曷為必以其祖配?(據方父事天。

    ) [疏]注“據方父事天”。

    解雲:言既以為父,特祭何嫌而要須以祖配祭之乎?故難之。

     自内出者,無匹不行。

    (匹,合也。

    無所與會合則不行。

    )自外至者,無主不止。

    (必得主人乃止者,天道ウ昧,故推人道以接之。

    不以文王配者,重本尊始之義也,故《孝經》曰“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疊生子孫,更王天下。

    書改蔔者,善其應變得禮也。

    ○疊,大結反。

    更王,音庚;下于況反。

    ) [疏]注“必得”至“主之”。

    解雲:正謂天之精神靈不明察矣。

    ○注“上帝”至“禮也”。

    ○解雲:此五帝者,即靈威仰之屬。

    言在太微宮内疊王天下,即《感精符》雲“蒼帝之始,二十八世,滅蒼者翼也”,彼注雲“堯,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滅翼者鬥”,注雲“舜,鬥之星精,在中央,其色黃”;“滅鬥者參”,注雲“禹,參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滅參者虛”,注雲“湯,虛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滅虛者房”,注雲“文王,房星之精,在東方,其色青”。

    五星之精,是其義。

     葬匡王。

     [疏]“葬匡王”。

    ○解雲:天子記崩不記葬,今而書者,正以去年“十月天王崩”,至今年春未滿七月,即文九年傳曰“王者不書葬,此何以書?不及時書,過時書,我有往者書”。

    然則此未滿七月,所謂不及時書也。

     楚子伐贲渾戎。

    (○贲渾,舊音六,或音奔;下戶門反,二傳作“陸渾”。

    ) 夏楚人侵鄭。

     秋,赤狄侵齊。

     宋師圍曹。

     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

    ○葬鄭缪公。

    (葬不月者,子未三年而弑,故略之也。

    ○缪,音穆。

    ) [疏]注“葬不月”至“之也”。

    ○解雲:即下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是也。

    然則《春秋》之内,卒日葬月,大國之常。

    今而不月,故為此解,似若定公十三年“春,薛伯定卒”,何氏雲“不日月者,子無道當廢之,而以為後,未至三年失衆見弑,危社稷宗廟,禍端在定,故略之”之類也。

    考諸舊本皆無注,然則有者,衍字耳。

    而不月者,與卒同月故也,即隐三年傳雲“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何氏雲“慢薄,不能以禮葬”是也。

    然則薛伯定之子是失衆見弑者,即定十三年“薛弑其君比”,稱國以弑是也。

    今此缪公之子,為公子歸生弑之,非失衆之文,是以經書“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而不略之。

    以此言之,有注者非也。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據取汶陽田不言棘不肯。

    ) [疏]注“據取汶”至“不肯”。

    ○解雲:即成二年秋“取汶陽田”,至三年“秋,叔孫僑如率師圍棘”,傳雲“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

    其言圍之何?不聽也”,何氏雲“不聽者,叛也。

    不言叛者,為内諱,故書圍以起之”是也。

     辭取向也。

    (為公取向作辭也。

    恥行義為利,故諱使若莒不肯聽公平,伐取其邑,以弱之者,愈也。

    莒言及者,明非莒不肯起其平也。

    書齊侯者,公不能獨平也。

    月者,惡錄之。

    ○公為,于僞反。

    ) [疏]注“莒言及”至“其平也”。

    ○解雲:正以及是汲汲之意,亦見直之義,故如此解。

    ○注“月者,惡錄之”。

    解雲: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鄭平”,知平例不月。

    今而書月,故以為惡錄之。

    若然,定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而書月,何氏雲“月者,頰谷之會,齊侯欲執定公,故不易”是也。

    又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而書月,何氏雲“月者,刺内暨暨也。

    時魯方結婚于吳,外慕強楚,故不汲汲于齊”是也。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

     赤狄侵齊。

     秋,公如齊。

     公至自齊。

     冬,楚子伐鄭。

     五年,春,公如齊。

     夏,公至自齊。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子叔姬。

    ○叔孫得臣卒。

    (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誅。

    ) [疏]“秋九月”至“叔姬”。

    ○解雲:隐二年注雲“親逆例時”,知此月為下卒出,高固不蒙月也。

    ○注“不日”至“當誅”。

    ○解雲:正以所聞之世,大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