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卷十五(起元年,盡九年)

關燈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桓公篡成君,宣君篡未逾年君,嫌其義異,故複發傳。

    ) [疏]注“桓公”至“發傳”。

    ○解雲:即桓元年傳雲“繼弑君不言即位,此言即位何”,注雲“據莊公不言即位”;彼傳雲“如其意也”,注雲“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也”,注雲“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着其惡”是也。

    若然,案禮未逾年之君,臣下為之無服。

    臣為君斬衰三年,誠實自異,何言嫌其義異者?正以恻隐者相似故也。

    是以闵元年何氏雲“複發傳者,嫌繼未逾年君義異故也,明當隐之如一”是也。

     公子遂如齊逆女。

    (譏喪娶。

    複書不親迎者,嫌觸諱不成其文也。

    有母言如者,緣内諱,無貶公文。

    ) [疏]注“譏喪”至“其文”。

    ○解雲:何氏以為人君喪娶者,宜有貶刺之文。

    若其吉逆使卿者,宜書譏之,見不親迎而巳,即叔孫僑如之徒是也。

    今公子遂為君喪娶,宜去公子以見譏。

    而存公子,複作不親迎之經書之者,正以公子遂本是弑君之賊,若去公子,即嫌為觸弑君大惡之故。

    諱去公子,即似隐四年、十年公子?之類,是以不得成其貶文。

    若然,文公二年“公子遂如齊納币”,亦譏喪娶之經而不去公子者,彼是喪未畢納币,為失禮猶淺,此乃初喪逆女,固當合貶,即下八年而注雲“元年逆女,嫌為喪娶貶也”者,義亦通于此。

    雲雲之說,八年注備。

    ○注“有母”至“公文”。

    ○解雲:下八年夏六月,“戊子,夫人熊氏薨”,“冬,十月,已醜,葬我小君頃熊”,“頃熊者何?宣公之母也”,是其今曰有母,母不命使者。

    婦人之命,不通四方,何得言如,作内使之文者?正以緣内無貶公之文故也,何者?若其去如,則嫌宣公喪娶為絕賤,不成為諸侯然也。

    正緣此事,不得去如也。

    若然,莊二十八年“臧孫辰告籴于齊”,不言如,所以不嫌莊公不能貯蓄絕而賤之者,彼告籴之事,可以通臧孫之私行;此大夫不外娶,無通私行之義,故如是。

     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遂何以不稱公子?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

    (卒,竟也。

    竟但舉名者,省文。

    )夫人何以不稱姜氏?(據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也,經有姜,不但問不稱氏者,嫌據夫人氏欲使去姜。

    ) [疏]注“據僑”至“齊也”。

    解雲:在成十四年九月。

    ○注“嫌據”至“去姜”。

    ○解雲:即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是也。

     貶。

    曷為貶?(據俱至也。

    )譏喪娶也。

    喪娶者公也,則曷為貶夫人?(據師還也。

    ) [疏]注“據師還也”。

    ○解雲:即莊八年“秋,師還”,傳曰“還者何?善辭也。

    此滅同姓,何善爾?病之也”,“曷為病之?非師之罪也”。

    彼公自滅同姓,非師之罪,是以歸惡于公,書還以善師;此公自喪娶,非夫人之罪而貶夫人,與彼義違,故據而難之。

     内無貶于公之道也。

    (明下無貶上之義。

    )内無貶于公之道,則曷為貶夫人?(據俱有諱義。

    ) [疏]注“據俱有諱義”。

    ○解雲:《春秋》之道,多為内諱,何故此經不為夫人諱而貶之乎? 夫人與公一體也。

    (恥辱與公共之。

    夫人貶,則公惡明矣。

    去氏比于去姜,差輕可言,故不諱貶夫人。

    ○差,初買反。

    ) [疏]“夫人與公一體”。

    ○解雲:初則判合,終成一體,是以寡妻之号稱“未亡人”。

    言其事體先亡,遺馀半在爾,故傳以一體言之。

    ○“恥辱”至“明矣”。

    ○解雲:正以夫人與公共谥,知榮辱同矣。

    ○注“去氏”至“夫人”。

    ○解雲:去姜,即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是也。

    然此不諱者,以其輕,而僖元年去姜者則重矣,而亦不諱者,何氏雲“因正王法所加,臣子不得以夫人禮治其喪也”是也。

     其稱婦何?(據桓公夫人至,不稱婦。

    ) [疏]注“據桓”至“稱婦”。

    ○解雲: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齊”是也。

     有姑之辭也。

    (有姑當以婦禮至,無姑當以夫人禮至,故分别言之。

    言以者,見行遂意也。

    見繼重在遂,因遠别也。

    月者,公不親迎,危錄之例也。

    ) [疏]“有姑之辭也”。

    ○解雲:隐二年傳雲“在塗稱婦”,與此違者,兼二義也。

    言在塗見夫而服從夫,故謂之婦;至國對姑而服從姑,是以亦謂之婦矣。

    ○注“有姑”至“禮至”。

    ○解雲:當以婦禮至,而稱夫人者,臣下錄之故也。

    ○注“言以”至“别也”。

    ○解雲:桓十四年傳雲“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氏雲“以已從人曰行”。

    然則此經雲“遂以夫人”者,欲見夫人是時進止由遂,故言見系重在遂。

    若不言以,直雲遂夫人,則嫌怪夫人男女無别,故雲因遠别也。

    ○注“月者”至“例也”。

    ○解雲: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齊”之屬是也。

    言公不親迎,故書月,危錄之例也。

     夏,季孫行父如齊。

    ○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衛。

    放之者何?猶曰無去是雲爾。

    (是,是衛。

    ) [疏]“放之者何”。

    ○解雲:大夫去國,于例言出奔,此經言放,故執不知問。

     然則何言爾?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古者刑不上大夫,蓋以為摘巢毀卵,則鳳凰不翔;刳胎焚天,則麒麟不至。

    刑之則恐誤刑賢者,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賢者之類也。

    三年者,古者疑獄三年而後斷。

    《易》曰:“系用徽墨,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是也。

    自嫌有罪當誅,故三年不敢去。

    ○摘,吐狄反。

    刳,口狐反。

    屬,音蜀。

    叢棘,才工反。

    ) [疏]“近正也”。

    ○解雲:用古放臣而言近正者,正以古者放臣任其所去,今此晉又處之于衛,故言近耳。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

    ○解雲:《曲禮》上篇文。

    鄭注雲“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是也。

    ○注“蓋以為”至“不至”。

    ○解雲:皆《家語》文。

    是時孔子之晉,聞趙簡子殺舜華之屬,故為此言而遂還耳。

    ○注“易曰”至“是也”。

    ○解雲:此《坎卦》上六爻辭也。

    鄭氏雲“系,拘也。

    爻辰在巳,巳為蛇,蛇之蟠屈以徽墨也。

    三五互體,艮又與震同體,艮為門阙,于木為多節。

    震之所為,有叢拘之類。

    門阙之内有叢木多節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

    外朝者,所以詢事之處也。

    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

    罷民,邪惡之民也。

    上六乘陽,有邪惡之罪,故縛約徽墨,置于叢棘,而後公卿以下議之。

    其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

    能複者,上罪三年而赦,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

    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終不自改而出圜土者殺,故兇”是也。

    ○注“自嫌”至“不敢去”。

    ○解雲:莊二十四年曹羁之下,傳雲“三谏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氏雲“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谏必三者,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也。

    以此言之,則知待放之臣三年乃去者,亦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之義故也。

     君放之,非也。

    (曰無去是,非也。

    )大夫待放,正也。

    (聽君不去衛正也。

    ) [疏]“君放之,非也。

    大夫待放,正也”。

    ○解雲:此二句皆是今事,非古法。

     古者臣有大喪,則君三年不呼其門。

    (重奪孝子之恩也。

    禮,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故孔子曰“夏後氏三年之喪,既殡而緻事;殷人既葬而緻事;周人卒哭而緻事。

    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

    ) [疏]注“禮父”至“不從政”。

    ○解雲:《禮記·王制》文也。

    此政,謂稅矣。

    ○注“故孔子”至“卒哭而緻事”。

    ○解雲:《曾子問》文。

    鄭雲“緻事者,還其職位于君”是也。

    ○注“君子”至“親也”。

    ○解雲:亦《曾子問》文。

    彼雲“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鄭雲“二者恕也,孝也”者是。

     已練可以弁冕。

    (此說詩衰正失,非謂禮當然。

    弁,禮所謂皮弁、爵弁也。

    皮弁,武冠。

    爵弁,文冠。

    夏曰收,殷曰?,周曰弁。

    加旒曰冕,主所以入宗廟。

    ○?,況甫反。

    ) [疏]注“夏曰”至“曰弁”。

    ○解雲:即《郊特牲》雲“周弁、殷?、夏收”是也。

    ○注“加旒曰冕”。

    ○解雲:何氏以為弁冕之形制一耳,但加旒為異矣。

    注“主所以入宗廟”。

    ○解雲:以其文冠故也。

     服金革之事,(謂以兵事使之。

    )君使之,非也。

    (非古道也。

    )臣行之,禮也。

    (臣順為命,亦禮也。

    此與君放之非,臣待君放正同,故引同類相發明。

    )闵子(闵子骞,以孝聞。

    ) [疏]注“闵子骞以孝聞”。

    ○解雲:出《論語》也。

     要?而服事。

    (禮,已練,男子除乎首,婦人除乎帶。

    ○要,一遙反。

    ) [疏]注“禮已”至“乎帶”。

    ○解雲:間傳文。

     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既,事畢。

    言古者,不敢斥君。

    即,近也。

    )退而緻仕。

    (退,退身也。

    緻仕,還祿位于君。

    )孔子蓋善之也。

    (善其服事,外得事君之義;緻仕,内不失親親之恩。

    言古者,又孫順不讪其君也。

    不言君子者,時賢者多以為非,唯孔子以為是。

    ○孫,音遜。

    ) [疏]“孔子蓋善之也”者。

    蓋,猶是也。

    言于此三事,孔子皆善之。

    其三事者,初則要?而服事,次則謂君為古者,後則退而緻事是也。

     公會齊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齊。

     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據曹取之不書。

    ○濟,子禮反。

    ) [疏]注“據曹取之不書”。

    ○解雲:即僖三十一年“取濟西田”,傳雲“惡乎取之?取之曹也。

    曷為不言取之曹?諱取同姓之田也。

    此未有伐曹者,則其言取之曹何?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也。

    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則何諱乎取同姓之田?久也”,何氏雲“魯本為霸者所還,當時不取,久後有悔,更緣前語取之,不應複得,故當坐取邑”。

    其濟西田本魯物而曹取之,不書之矣。

     所以賂齊也。

    (魯所以賂遺齊,故稱人,共國辭。

    ○遺,唯季反。

    ) [疏]注“魯所”至“國辭”。

    ○解雲:謂一“人”字,齊、魯共有,何者?魯人篡弑,以地賂人;齊人失所取篡者之賂,皆合稱人故也。

     曷為賂齊?(據上無戰伐,無所謝。

    ) [疏]注“據上”至“所謝”解雲:正決哀七年“秋,公伐邾婁。

    八月,巳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八年“夏,齊人取ん及亻單”,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以邾婁子益來也”。

    然則此文之上,不見戰伐之文,應無所謝,曷為以也賂齊乎?故難之。

     為弑子赤之賂也。

    (子赤,齊外孫,宣公篡,弑之。

    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亦因惡齊取篡者賂,當坐取邑。

    未之齊坐者,由律行言許受賂也。

    月者,惡内甚于邾婁子益。

    ) [疏]注“子赤,齊外孫”。

    ○解雲:文公四年經書“娶于齊”而生也。

    ○注“未之”至“受賂也”。

    ○解雲:十年“齊人歸我濟西田”,傳雲“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