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卷十四(起十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成死者而賤生者也。
(惡商人懷詐無道,故成舍之君号,以賤商人之所為。
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
從成君不日者,與卓子同。
○惡,烏路反。
卓,敕角反。
) [疏]注“從成君”至“子同”。
○解雲:即僖十年春,“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彼下注雲“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來奔。
宋子哀者何?無聞焉爾。
[疏]“宋子哀者何”。
○解雲:欲言宋君,經書子哀;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無聞焉爾”。
○解雲:即隐二年注雲“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将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單伯如齊。
齊人執單伯。
齊人執子叔姬。
執者曷為或稱行人?或不稱行人?(此問諸侯相執大夫所稱例。
) 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
(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
) [疏]注“晉人”至“是也”。
○解雲:即昭二十三年,“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
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巳執也。
(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
分别之者,罪惡各當歸其本。
○别,彼列反。
)單伯之罪何?道淫也。
惡乎淫?淫乎子叔姬。
(時子叔姬嫁,當為齊夫人,使單伯送之。
○惡,音烏。
)然則曷為不言齊人執單伯及子叔姬?(據夫人婦姜系公子遂。
) [疏]注“據夫”至“子遂”。
○解雲: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是也。
内辭也,使若異罪然。
(深諱使若各自以他事見執者。
不書叔姬歸于齊者,深諱以起道淫。
書單伯如齊者,起送叔姬也。
齊稱人者,順諱文,使若非伯讨。
) [疏]注“不書”至“姬也”。
○解雲:言此者,欲決隐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之屬書歸也。
言深諱者,正以子叔姬有罪故也。
言以起道淫者,謂深諱不言其歸,即是以起道淫之義,何者?若更為小事而見執,何須諱其歸于齊?今不言歸于齊,而與單伯俱見執,明其在道與單伯淫,于歸事不醒醒矣。
或日不書歸于齊者,深諱其起道淫故也。
何者?若言叔姬歸于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即有道淫之理也。
○注“齊稱人”至“伯讨”。
解雲:即僖四年夏,“齊人執袁濤塗”之下,傳雲“稱侯而執者,伯讨也。
稱人而執者,非伯讨也”是也。
十有五年,春,季孫行父如晉。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
不稱使者,宋無大夫。
官舉者,見宋亂也。
錄華孫者,明惡二國,非以月惡華孫也。
○華孫,戶化反。
見,賢遍反。
惡二,烏路反,下皆同。
) [疏]注“月者”至“秉政”。
○解雲:即公子遂是也。
○注“宋亦”至“之黨”。
○解雲:即上八年傳雲“曷為皆官舉?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内娶也”是也。
言為三世内娶之故,三世妃黨皆強,而為君之所蔽,故雲蔽于三世之黨矣。
○注“故不與信辭”。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凡莅盟、來盟例皆書時,所以然者,欲見王者當以至信先于天下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雲“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也。
今而書月,故言不與信辭耳。
○注“不稱使”至“大夫”。
○解雲:正決“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文也。
○注“官舉”至“孫也”。
○解雲:大夫之義,例不官舉,而此言司馬者,正以見宋之亂,是以詳錄華孫,明其書月不與信辭者,不由華孫之故也。
夏,曹伯來朝。
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何以不言來?(據齊人來歸子叔姬。
) [疏]注“據齊”至“叔姬”。
解雲:在此年十二月。
内辭也。
脅我而歸之,筍将而來也。
(筍者,竹?,一名編輿,齊、魯以此名之曰筍。
将,送也。
為叔姬淫,惡魯類,故取其屍置編輿中,傳送而來,脅魯令受之,故諱不言來,起其來有恥,不可言來也。
不月者,不以恩錄,與子叔姬異。
○筍将,音峻,竹?也。
将,送也。
竹?,婢綿反,一音步賢反,服虔音編,韋昭音如頻反。
編,必綿反,一音篇,郭璞音步典反。
輿,音馀。
為叔,于僞反,下“父為”、“子為”、“若為”、“實為”同。
傳,直專反。
令受,力呈反,下同。
) [疏]注“故取其屍”。
解雲:謂取其死屍矣。
○注“不月”至“姬異”。
解雲:正以下“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書月故也。
六月,辛醜,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是後楚人滅庸,宋人弑其君處臼,齊人弑其君商人,宣公弑子赤,莒弑其君庶其。
) [疏]注“是後楚人滅庸”。
○解雲:即下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滅庸”是也。
○注“宋人弑處臼”。
○解雲:在十六年冬。
○注“齊人弑商人”。
○解雲:在十八年夏五月。
○注“宣公弑子赤”。
○解雲:即十八年冬子卒,傳雲“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者是也。
○注“莒弑其君庶其”。
解雲:在十八年冬。
單伯至自齊。
(大夫不緻,此緻者,喜患禍解也。
不省去氏者,淫當絕,使若他單伯至也。
○解,戶買反。
省,所景反。
) [疏]注“大夫不”至“禍解也”。
○解雲:正以内大夫出聘,例不書至故也。
○注“不省”至“伯至也”。
解雲:正以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晉”,彼是被執而歸,省去其氏,今單伯存氏,故解之。
晉?缺帥師伐蔡。
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
其日何?(據甲寅齊人伐衛日伐也。
) [疏]“入不言伐”。
○解雲:莊十年師解雲爾,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注“據甲”至“伐也”。
○解雲:即莊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是也。
至之日也。
(嫌至日伐,不至日入,故曰入也。
主書,與甲寅同義。
) [疏]注“主書”至“同義”。
○解雲:即彼雲“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何氏雲“用兵之道,當先至竟侵責之,不服,乃伐之。
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日以起其暴也”是也。
然則令此?缺亦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書以日起其暴也。
秋,齊人侵我西鄙。
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于扈。
(不序不日者,順上諱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 [疏]注“不序”至“而知”。
○解雲:上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傳雲“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
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雲雲,何氏雲“文公内則欲久喪而後不能,喪娶逆祀;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
然則此不序者,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何者?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
其言來何?(據齊人歸公孫敖之喪不言來。
)闵之也。
(闵傷其棄絕來歸。
)此有罪,何闵爾?父母之于子,雖有罪,猶若其不欲服罪然。
(孔子曰:“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所以崇父子之親也。
言齊人不以棄歸為文者,令與敖同文相發明。
叔姬于文公為姊妹,言父母者,時文公母在,明孝子當申母恩也。
月者,闵錄之,從無罪例。
) [疏]注“所以”至“親也”。
○解雲:即言來以闵之是也。
○注“言齊人”至“母者”。
○解雲:若以棄歸為文,即言子叔姬來歸,不言齊人,即宣十六年“郯伯姬來歸”之文是,今言齊人來歸,故謂之同文也。
言相發明者,言敖為齊所惡而來歸之,今此亦為齊人所歸之,故曰相發明耳。
○注“時文”至“恩也”。
○解雲: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十七年夏,“葬我小君聖姜”,傳雲“聖姜者何?文公之母也”是。
○注“月者闵”至“罪例”。
○解雲:正以棄歸之例,有罪者時,無罪者月故也。
其有罪者時,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來歸”是也。
其無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之屬是也。
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
郛者何?恢郭也。
(恢,大也。
郭,城外大郭。
○郛,芳夫反,郭也。
恢廓,苦回反,大也。
) [疏]“郛者何”。
○解雲:欲言城郭,經無城郭之文;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執不知問。
入郛書乎?曰:不書。
(圍不言入,入郛吳也。
) [疏]“入郛”至“不書”。
○解雲:案諸舊本,此傳之下悉皆無注。
有注雲“圍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書,此何以書?動我也。
(諱使若為同姓見入郛故,動懼我也。
)動我者何?内辭也。
其實我動焉爾。
(齊侵魯,魯實為子叔姬故,動懼失操雲爾。
鄉者不去,幾亦入我郛,故舉入郛以起魯
(惡商人懷詐無道,故成舍之君号,以賤商人之所為。
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
從成君不日者,與卓子同。
○惡,烏路反。
卓,敕角反。
) [疏]注“從成君”至“子同”。
○解雲:即僖十年春,“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彼下注雲“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來奔。
宋子哀者何?無聞焉爾。
[疏]“宋子哀者何”。
○解雲:欲言宋君,經書子哀;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無聞焉爾”。
○解雲:即隐二年注雲“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将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單伯如齊。
齊人執單伯。
齊人執子叔姬。
執者曷為或稱行人?或不稱行人?(此問諸侯相執大夫所稱例。
) 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
(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
) [疏]注“晉人”至“是也”。
○解雲:即昭二十三年,“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
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巳執也。
(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
分别之者,罪惡各當歸其本。
○别,彼列反。
)單伯之罪何?道淫也。
惡乎淫?淫乎子叔姬。
(時子叔姬嫁,當為齊夫人,使單伯送之。
○惡,音烏。
)然則曷為不言齊人執單伯及子叔姬?(據夫人婦姜系公子遂。
) [疏]注“據夫”至“子遂”。
○解雲: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是也。
内辭也,使若異罪然。
(深諱使若各自以他事見執者。
不書叔姬歸于齊者,深諱以起道淫。
書單伯如齊者,起送叔姬也。
齊稱人者,順諱文,使若非伯讨。
) [疏]注“不書”至“姬也”。
○解雲:言此者,欲決隐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之屬書歸也。
言深諱者,正以子叔姬有罪故也。
言以起道淫者,謂深諱不言其歸,即是以起道淫之義,何者?若更為小事而見執,何須諱其歸于齊?今不言歸于齊,而與單伯俱見執,明其在道與單伯淫,于歸事不醒醒矣。
或日不書歸于齊者,深諱其起道淫故也。
何者?若言叔姬歸于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即有道淫之理也。
○注“齊稱人”至“伯讨”。
解雲:即僖四年夏,“齊人執袁濤塗”之下,傳雲“稱侯而執者,伯讨也。
稱人而執者,非伯讨也”是也。
十有五年,春,季孫行父如晉。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
不稱使者,宋無大夫。
官舉者,見宋亂也。
錄華孫者,明惡二國,非以月惡華孫也。
○華孫,戶化反。
見,賢遍反。
惡二,烏路反,下皆同。
) [疏]注“月者”至“秉政”。
○解雲:即公子遂是也。
○注“宋亦”至“之黨”。
○解雲:即上八年傳雲“曷為皆官舉?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内娶也”是也。
言為三世内娶之故,三世妃黨皆強,而為君之所蔽,故雲蔽于三世之黨矣。
○注“故不與信辭”。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凡莅盟、來盟例皆書時,所以然者,欲見王者當以至信先于天下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雲“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也。
今而書月,故言不與信辭耳。
○注“不稱使”至“大夫”。
○解雲:正決“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文也。
○注“官舉”至“孫也”。
○解雲:大夫之義,例不官舉,而此言司馬者,正以見宋之亂,是以詳錄華孫,明其書月不與信辭者,不由華孫之故也。
夏,曹伯來朝。
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何以不言來?(據齊人來歸子叔姬。
) [疏]注“據齊”至“叔姬”。
解雲:在此年十二月。
内辭也。
脅我而歸之,筍将而來也。
(筍者,竹?,一名編輿,齊、魯以此名之曰筍。
将,送也。
為叔姬淫,惡魯類,故取其屍置編輿中,傳送而來,脅魯令受之,故諱不言來,起其來有恥,不可言來也。
不月者,不以恩錄,與子叔姬異。
○筍将,音峻,竹?也。
将,送也。
竹?,婢綿反,一音步賢反,服虔音編,韋昭音如頻反。
編,必綿反,一音篇,郭璞音步典反。
輿,音馀。
為叔,于僞反,下“父為”、“子為”、“若為”、“實為”同。
傳,直專反。
令受,力呈反,下同。
) [疏]注“故取其屍”。
解雲:謂取其死屍矣。
○注“不月”至“姬異”。
解雲:正以下“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書月故也。
六月,辛醜,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是後楚人滅庸,宋人弑其君處臼,齊人弑其君商人,宣公弑子赤,莒弑其君庶其。
) [疏]注“是後楚人滅庸”。
○解雲:即下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滅庸”是也。
○注“宋人弑處臼”。
○解雲:在十六年冬。
○注“齊人弑商人”。
○解雲:在十八年夏五月。
○注“宣公弑子赤”。
○解雲:即十八年冬子卒,傳雲“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者是也。
○注“莒弑其君庶其”。
解雲:在十八年冬。
單伯至自齊。
(大夫不緻,此緻者,喜患禍解也。
不省去氏者,淫當絕,使若他單伯至也。
○解,戶買反。
省,所景反。
) [疏]注“大夫不”至“禍解也”。
○解雲:正以内大夫出聘,例不書至故也。
○注“不省”至“伯至也”。
解雲:正以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晉”,彼是被執而歸,省去其氏,今單伯存氏,故解之。
晉?缺帥師伐蔡。
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
其日何?(據甲寅齊人伐衛日伐也。
) [疏]“入不言伐”。
○解雲:莊十年師解雲爾,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注“據甲”至“伐也”。
○解雲:即莊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是也。
至之日也。
(嫌至日伐,不至日入,故曰入也。
主書,與甲寅同義。
) [疏]注“主書”至“同義”。
○解雲:即彼雲“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何氏雲“用兵之道,當先至竟侵責之,不服,乃伐之。
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日以起其暴也”是也。
然則令此?缺亦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書以日起其暴也。
秋,齊人侵我西鄙。
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于扈。
(不序不日者,順上諱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 [疏]注“不序”至“而知”。
○解雲:上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傳雲“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
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雲雲,何氏雲“文公内則欲久喪而後不能,喪娶逆祀;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
然則此不序者,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何者?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
其言來何?(據齊人歸公孫敖之喪不言來。
)闵之也。
(闵傷其棄絕來歸。
)此有罪,何闵爾?父母之于子,雖有罪,猶若其不欲服罪然。
(孔子曰:“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所以崇父子之親也。
言齊人不以棄歸為文者,令與敖同文相發明。
叔姬于文公為姊妹,言父母者,時文公母在,明孝子當申母恩也。
月者,闵錄之,從無罪例。
) [疏]注“所以”至“親也”。
○解雲:即言來以闵之是也。
○注“言齊人”至“母者”。
○解雲:若以棄歸為文,即言子叔姬來歸,不言齊人,即宣十六年“郯伯姬來歸”之文是,今言齊人來歸,故謂之同文也。
言相發明者,言敖為齊所惡而來歸之,今此亦為齊人所歸之,故曰相發明耳。
○注“時文”至“恩也”。
○解雲: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十七年夏,“葬我小君聖姜”,傳雲“聖姜者何?文公之母也”是。
○注“月者闵”至“罪例”。
○解雲:正以棄歸之例,有罪者時,無罪者月故也。
其有罪者時,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來歸”是也。
其無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之屬是也。
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
郛者何?恢郭也。
(恢,大也。
郭,城外大郭。
○郛,芳夫反,郭也。
恢廓,苦回反,大也。
) [疏]“郛者何”。
○解雲:欲言城郭,經無城郭之文;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執不知問。
入郛書乎?曰:不書。
(圍不言入,入郛吳也。
) [疏]“入郛”至“不書”。
○解雲:案諸舊本,此傳之下悉皆無注。
有注雲“圍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書,此何以書?動我也。
(諱使若為同姓見入郛故,動懼我也。
)動我者何?内辭也。
其實我動焉爾。
(齊侵魯,魯實為子叔姬故,動懼失操雲爾。
鄉者不去,幾亦入我郛,故舉入郛以起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