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盡三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莒慶皆是卑者,得意不得意亦可知,故言不别得意耳。
今洮是内地,位不合緻,假令在外,亦不緻之,何者?正以其與卑者會盟,得意不假别之,如定十二年冬,“公至自圍成”,成是孟氏之邑而書緻,彼注雲“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佗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盟于向。
(○?,音速。
向,舒亮反。
) 齊人侵我西鄙。
公追齊師至?,弗及。
其言至?弗及何?(據公追戎于濟西,不言所至,又不言弗及。
○?,戶圭反,又似兖反。
)侈也。
(侈,猶大也。
大公能卻強齊之兵。
弗者,不之深者也。
言齊人畏公士卒精猛,引師而去之,深遠不可得及,故曰侈。
不直言大之者,自為追,唯臣子得褒之耳,不得與追戎同也。
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
國内兵不書而舉地者,善公齊師去則止,不遠勞百姓,過複取勝,得用兵之節,故錄詳之。
○侈,昌爾反,又昌者反,大也。
卒,子忽反。
自為,于僞反,下“深為”同。
) [疏]“主不直言”至“錄詳之”。
○解雲:案莊十八年“公追戎于濟西”,傳雲“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為中國追也。
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其言于濟西何?大之也”,彼注雲“大公除害,恩及濟西也。
言大者,當有公賞也”。
然則彼為諸侯追,于王法當有功賞,故得雲大。
此則自為巳追,但臣子得褒之,故傳不言大以見義。
雲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者,正以上言“齊人侵我西鄙”,下言“公追齊師”,與上文異故也。
夏,齊人伐我北鄙。
衛人伐齊。
公子遂如楚乞師。
乞者何?卑辭也。
曷為以外内同若辭?(據《春秋》尊魯。
) [疏]“乞者”至“若辭”。
○解雲:案成十六年夏,“晉侯使栾?來乞師”;十七年秋,“晉侯使荀?來乞師”,外亦言乞師也。
重師也。
(外内皆同,卑其辭者,深為與人者重之。
)曷為重師?(據泓之戰不重師。
) [疏]注“據泓之戰不重師”。
○解雲:上二十二年“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傳雲“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
直司複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
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
吾雖喪國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濟,未畢陳,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
吾聞之也。
君子不鼓不成列。
’巳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
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然則宋公守古敗師,而《春秋》善之也,是其不重之文。
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也。
(不正者,不正自謂出當複反,戰當必勝。
兵,兇器;戰,危事,不得巳而用之爾,乃以假人,故重而不暇别外内也。
稱師者,正所乞名也。
乞師例時。
○當複,扶又反,下同。
别外,彼列反,下同。
) [疏]注“戰必當勝”。
○解雲:以義言之,此句亦宜雲戰不正勝者,不正自謂戰當必勝,但何氏省文,不複備言。
○注“乞師例時”。
○解雲:正以據文承夏下文,成十三年“春,晉侯使??來乞師”之屬,皆書時故也。
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
(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
不言獲者,舉滅為重。
書以歸者,惡不死位。
不名者,所傳聞世,見治始起,責小國略,但絕不誅之。
○隗,五罪反,二傳作“夔”。
惡不,烏路反,下同。
傳,直專反。
見治,賢遍反;下直吏反。
) [疏]注“不月者,略夷狄”。
○解雲:正以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類,皆書月故也。
○注“不名者”至“不誅之”。
○解雲:案上二十三年“杞子卒”之下,注雲“又因以見聖人子孫,有誅無絕,故貶不失爵也”。
以此言之,似誅輕絕重。
此注雲“但絕不誅”,自相違者,凡誅有二種:一是誅責之誅,若齒路馬有誅,于子與何誅之類;一是誅絕之誅,似武王誅纣,誅君之子不立之類。
然則上言有誅無絕,聖人子孫但當誅責而巳,不合絕去。
此言但絕不誅者,謂所傳聞之世,責小國略。
今此不書其名,但欲絕去一身,不聽為君,不合誅滅其國。
哀七年“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傳雲“邾婁子益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又莊十年“以蔡侯獻舞歸”,傳曰“蔡侯獻舞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以此二文言絕之,則似書名為絕之。
此注雲“不名者,但絕而不誅”,又以不名為絕者,蓋以絕亦有二種:一是絕去其身,一是絕滅其國。
蔡侯獻舞,大國之君,不能死難,為楚所獲。
《春秋》之義,不與夷狄得志于諸夏,是以不得書獲,故名蔡侯,起其當合絕滅矣。
邾婁正當所見之世為魯所獲,《春秋》之義,内獲人皆諱不書,故名邾婁子,以起不死難,當絕滅矣。
今此隗子既是微國,複當傳聞之世,若其書名,恐如二君,亦合絕滅,故不名,見責之略也,但合一身絕去而巳。
冬,楚人伐宋,圍缗。
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剌道用師也。
(時以師與魯,未至,又道用之,于是惡其視百姓之命若草木,不仁之甚也。
稱人者,楚未有大夫,未得稱師,楚自道用之,故從楚文。
) [疏]“邑不”至“用師也”。
○解雲:案隐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之下,傳雲“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彼巳注雲“據伐于馀丘不言圍”。
然則彼巳有注,故此不複解耳。
○注“稱人”至“從楚文”。
○解雲:以文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彼傳雲“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然則文九年始有大夫,則知今時未有。
然上四年夏,“楚屈完來盟于師”;下二十八年夏,“楚殺其大夫得臣”,在椒來聘之前,而有大夫者,屈完之下傳雲“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
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注雲“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然則欲尊屈完,使當桓公,以醇霸德,非常事。
子玉之下注雲“楚無大夫,言其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當言子玉得臣,所以詳錄霸事”。
○注“楚自道”至“楚文”。
○解雲:欲道下文公以楚師得稱楚師,而此不得者,以楚自道用之,故從楚文也。
公以楚師伐齊,取?。
(言以者行公意,别魯兵也。
稱師者,順上文。
) [疏]注“言以者行公意”。
○解雲: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傳雲“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雲“以已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也”。
公至自伐齊。
此已取?矣,何以緻伐?(據伐邾婁取叢不緻。
)未得乎取?也。
(未可謂得意于取?。
)曷為未得乎取??(據俱取邑。
)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魯内虛而外乞師,以犯強齊,會齊侯昭卒,晉文行霸,幸而得免。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故雖得意,猶緻伐也。
) [疏]注“魯内虛而外乞師”。
○解雲:言内虛者,謂自無師。
○“會齊侯昭卒”。
○解雲:即下二十七年“齊侯昭卒”是也。
○注“晉文行霸”。
○解雲:即二十八年侵曹伐衛,敗楚師于城濮,盟于踐土是也。
○注“故雖”至“伐也”。
○解雲: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然則此文公以楚師伐齊取?,是得意,宜合不緻。
今緻伐,作不得意之文,故解之。
二十七年,春,杞子來朝。
(貶稱子者,起其無禮不備,故魯入之。
) [疏]注“貶稱子”至“入之”。
○解雲:杞本公爵,但《春秋》欲新周故宋而黜之稱伯,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來朝”是也。
至二十三年經書“杞子卒”者,但以微弱為徐、莒所脅,不能死位,故以其一等貶之,見聖人子孫有誅無絕而已。
至于此經複稱子者,起其無禮,故《左氏》皆有魯入之文也。
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
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日者,杞屬?禮朝魯,雖無禮,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當乃入之,故錄責之。
○屬,音燭。
) 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此楚子也,其稱人何?(據序諸侯之上。
)貶。
曷為貶?(據圍鄭不貶。
)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
(古者諸侯有難,王者若方伯和平之,後相犯,複故罪,楚前執宋公,僖公與共議釋之。
今複圍犯宋,故貶,因以見義。
終僖之篇貶者,言君子和平人,當終身保也。
○為,于僞反。
難,乃旦反。
今複,扶又反。
見,賢遍反。
) [疏]注“楚前執宋公”。
○解雲:即二十一年秋,“執宋公以伐宋”,十二月,“公會諸侯盟于薄,釋宋公”,傳雲“執未有言釋之者,此其釋之何?公與議爾也”,彼注雲“善僖公能與楚議,釋賢者之厄”。
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地以宋者,起公解宋圍,為此盟也。
宋得與盟,則宋解可知也。
而公釋之見矣。
○與,音預。
) 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
晉侯伐衛。
曷為再言晉侯?(據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亦兩事,不再出楚人。
) [疏]注“據楚”至“出楚人”。
○解雲:在上二十五年秋也。
非兩之也。
然則何以不言遂?(據侵蔡遂伐楚言遂。
) [疏]“非兩之也”。
○解雲:上二十五年頓子之下,傳雲“何以不言遂?兩之也”。
注雲:“微者不别遂,但别兩稱耳。
别之者,惡國家不重民命,一出兵為兩事也”。
以此言之,初發國,即有兩伐之意。
○注“據侵蔡伐楚言遂”。
○解雲:即上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以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也。
未侵曹也。
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緻其意也。
其意侵曹,則曷為伐衛?晉侯将侵曹,假塗于衛,衛曰:“不可得。
”則固将伐之也。
(曹有罪,晉文行霸征之,衛壅遏,不得使義兵以時進,故着言侵曹,以緻其意,所以通賢者之心,不使壅塞也。
宋襄公伐齊月,此不月者,晉文公功信未着,且當?文德,未當深求于諸侯,故不美也。
○衛雍,于勇反,下同;又作“壅”,同。
遏,于葛反。
) [疏]“衛曰不”至“伐之也”。
○解雲:言衛不可得塗,則固将先伐之,其意猶自欲得侵曹矣。
○注“曹有”至“征之”。
○解雲:言征之者,謂伐而正之,上讨下之辭,如上十八年傳雲“與襄公之征齊也”。
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
不可使往也。
(即注,當言戍衛不卒。
) [疏]“不卒戍者何”。
○解雲:欲言實戍,乃有不卒戍之文;欲言不戍,而經書戍衛,故執不知問。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據言戍衛行文。
)遂公意也。
(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剌之者何?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剌之?内諱殺大夫,謂之剌之也。
(有罪無罪,皆不得專殺,故諱殺言剌之。
不言剌公子買,但言不卒戍剌之者,起為上事剌之也。
内殺大夫例,有罪不日,無罪日。
外殺大夫皆時。
○起為,于僞反,下“為下卒”、“為晉”、“深為”、“不為”同。
) [疏]“剌之者何”。
○解雲:欲言不殺,文言剌之;欲言實殺,文不言殺,故執不知問。
○注“有罪”至“剌之也”。
○解雲:《孟子》言大夫者,天子命之輔助其政,諸侯不得專殺大夫也。
然則《孟子》之文論有罪,故此何氏雲“有罪無罪,皆不得專殺也”。
○注“内殺大”至“無罪日”。
○解雲:其有罪不日,即此文是。
而不月者,與上同月故也。
無罪日者,成十六年冬十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
○注“外殺大夫皆時”。
○解雲:即上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下三十年“秋,衛殺其大夫元?亘”之類是也。
楚人救衛。
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畀者何?與也。
其言畀宋人何?(據下執衛侯,言
今洮是内地,位不合緻,假令在外,亦不緻之,何者?正以其與卑者會盟,得意不假别之,如定十二年冬,“公至自圍成”,成是孟氏之邑而書緻,彼注雲“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佗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盟于向。
(○?,音速。
向,舒亮反。
) 齊人侵我西鄙。
公追齊師至?,弗及。
其言至?弗及何?(據公追戎于濟西,不言所至,又不言弗及。
○?,戶圭反,又似兖反。
)侈也。
(侈,猶大也。
大公能卻強齊之兵。
弗者,不之深者也。
言齊人畏公士卒精猛,引師而去之,深遠不可得及,故曰侈。
不直言大之者,自為追,唯臣子得褒之耳,不得與追戎同也。
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
國内兵不書而舉地者,善公齊師去則止,不遠勞百姓,過複取勝,得用兵之節,故錄詳之。
○侈,昌爾反,又昌者反,大也。
卒,子忽反。
自為,于僞反,下“深為”同。
) [疏]“主不直言”至“錄詳之”。
○解雲:案莊十八年“公追戎于濟西”,傳雲“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為中國追也。
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其言于濟西何?大之也”,彼注雲“大公除害,恩及濟西也。
言大者,當有公賞也”。
然則彼為諸侯追,于王法當有功賞,故得雲大。
此則自為巳追,但臣子得褒之,故傳不言大以見義。
雲言師者,侈大公所追也者,正以上言“齊人侵我西鄙”,下言“公追齊師”,與上文異故也。
夏,齊人伐我北鄙。
衛人伐齊。
公子遂如楚乞師。
乞者何?卑辭也。
曷為以外内同若辭?(據《春秋》尊魯。
) [疏]“乞者”至“若辭”。
○解雲:案成十六年夏,“晉侯使栾?來乞師”;十七年秋,“晉侯使荀?來乞師”,外亦言乞師也。
重師也。
(外内皆同,卑其辭者,深為與人者重之。
)曷為重師?(據泓之戰不重師。
) [疏]注“據泓之戰不重師”。
○解雲:上二十二年“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傳雲“宋公與楚人期戰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
直司複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
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
吾雖喪國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濟,未畢陳,有司複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宋公曰:‘不可。
吾聞之也。
君子不鼓不成列。
’巳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
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然則宋公守古敗師,而《春秋》善之也,是其不重之文。
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也。
(不正者,不正自謂出當複反,戰當必勝。
兵,兇器;戰,危事,不得巳而用之爾,乃以假人,故重而不暇别外内也。
稱師者,正所乞名也。
乞師例時。
○當複,扶又反,下同。
别外,彼列反,下同。
) [疏]注“戰必當勝”。
○解雲:以義言之,此句亦宜雲戰不正勝者,不正自謂戰當必勝,但何氏省文,不複備言。
○注“乞師例時”。
○解雲:正以據文承夏下文,成十三年“春,晉侯使??來乞師”之屬,皆書時故也。
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
(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
不言獲者,舉滅為重。
書以歸者,惡不死位。
不名者,所傳聞世,見治始起,責小國略,但絕不誅之。
○隗,五罪反,二傳作“夔”。
惡不,烏路反,下同。
傳,直專反。
見治,賢遍反;下直吏反。
) [疏]注“不月者,略夷狄”。
○解雲:正以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類,皆書月故也。
○注“不名者”至“不誅之”。
○解雲:案上二十三年“杞子卒”之下,注雲“又因以見聖人子孫,有誅無絕,故貶不失爵也”。
以此言之,似誅輕絕重。
此注雲“但絕不誅”,自相違者,凡誅有二種:一是誅責之誅,若齒路馬有誅,于子與何誅之類;一是誅絕之誅,似武王誅纣,誅君之子不立之類。
然則上言有誅無絕,聖人子孫但當誅責而巳,不合絕去。
此言但絕不誅者,謂所傳聞之世,責小國略。
今此不書其名,但欲絕去一身,不聽為君,不合誅滅其國。
哀七年“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傳雲“邾婁子益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又莊十年“以蔡侯獻舞歸”,傳曰“蔡侯獻舞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以此二文言絕之,則似書名為絕之。
此注雲“不名者,但絕而不誅”,又以不名為絕者,蓋以絕亦有二種:一是絕去其身,一是絕滅其國。
蔡侯獻舞,大國之君,不能死難,為楚所獲。
《春秋》之義,不與夷狄得志于諸夏,是以不得書獲,故名蔡侯,起其當合絕滅矣。
邾婁正當所見之世為魯所獲,《春秋》之義,内獲人皆諱不書,故名邾婁子,以起不死難,當絕滅矣。
今此隗子既是微國,複當傳聞之世,若其書名,恐如二君,亦合絕滅,故不名,見責之略也,但合一身絕去而巳。
冬,楚人伐宋,圍缗。
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剌道用師也。
(時以師與魯,未至,又道用之,于是惡其視百姓之命若草木,不仁之甚也。
稱人者,楚未有大夫,未得稱師,楚自道用之,故從楚文。
) [疏]“邑不”至“用師也”。
○解雲:案隐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之下,傳雲“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彼巳注雲“據伐于馀丘不言圍”。
然則彼巳有注,故此不複解耳。
○注“稱人”至“從楚文”。
○解雲:以文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彼傳雲“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然則文九年始有大夫,則知今時未有。
然上四年夏,“楚屈完來盟于師”;下二十八年夏,“楚殺其大夫得臣”,在椒來聘之前,而有大夫者,屈完之下傳雲“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
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注雲“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然則欲尊屈完,使當桓公,以醇霸德,非常事。
子玉之下注雲“楚無大夫,言其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當言子玉得臣,所以詳錄霸事”。
○注“楚自道”至“楚文”。
○解雲:欲道下文公以楚師得稱楚師,而此不得者,以楚自道用之,故從楚文也。
公以楚師伐齊,取?。
(言以者行公意,别魯兵也。
稱師者,順上文。
) [疏]注“言以者行公意”。
○解雲: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傳雲“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雲“以已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也”。
公至自伐齊。
此已取?矣,何以緻伐?(據伐邾婁取叢不緻。
)未得乎取?也。
(未可謂得意于取?。
)曷為未得乎取??(據俱取邑。
)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魯内虛而外乞師,以犯強齊,會齊侯昭卒,晉文行霸,幸而得免。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故雖得意,猶緻伐也。
) [疏]注“魯内虛而外乞師”。
○解雲:言内虛者,謂自無師。
○“會齊侯昭卒”。
○解雲:即下二十七年“齊侯昭卒”是也。
○注“晉文行霸”。
○解雲:即二十八年侵曹伐衛,敗楚師于城濮,盟于踐土是也。
○注“故雖”至“伐也”。
○解雲: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然則此文公以楚師伐齊取?,是得意,宜合不緻。
今緻伐,作不得意之文,故解之。
二十七年,春,杞子來朝。
(貶稱子者,起其無禮不備,故魯入之。
) [疏]注“貶稱子”至“入之”。
○解雲:杞本公爵,但《春秋》欲新周故宋而黜之稱伯,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來朝”是也。
至二十三年經書“杞子卒”者,但以微弱為徐、莒所脅,不能死位,故以其一等貶之,見聖人子孫有誅無絕而已。
至于此經複稱子者,起其無禮,故《左氏》皆有魯入之文也。
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
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日者,杞屬?禮朝魯,雖無禮,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當乃入之,故錄責之。
○屬,音燭。
) 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此楚子也,其稱人何?(據序諸侯之上。
)貶。
曷為貶?(據圍鄭不貶。
)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
(古者諸侯有難,王者若方伯和平之,後相犯,複故罪,楚前執宋公,僖公與共議釋之。
今複圍犯宋,故貶,因以見義。
終僖之篇貶者,言君子和平人,當終身保也。
○為,于僞反。
難,乃旦反。
今複,扶又反。
見,賢遍反。
) [疏]注“楚前執宋公”。
○解雲:即二十一年秋,“執宋公以伐宋”,十二月,“公會諸侯盟于薄,釋宋公”,傳雲“執未有言釋之者,此其釋之何?公與議爾也”,彼注雲“善僖公能與楚議,釋賢者之厄”。
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地以宋者,起公解宋圍,為此盟也。
宋得與盟,則宋解可知也。
而公釋之見矣。
○與,音預。
) 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
晉侯伐衛。
曷為再言晉侯?(據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亦兩事,不再出楚人。
) [疏]注“據楚”至“出楚人”。
○解雲:在上二十五年秋也。
非兩之也。
然則何以不言遂?(據侵蔡遂伐楚言遂。
) [疏]“非兩之也”。
○解雲:上二十五年頓子之下,傳雲“何以不言遂?兩之也”。
注雲:“微者不别遂,但别兩稱耳。
别之者,惡國家不重民命,一出兵為兩事也”。
以此言之,初發國,即有兩伐之意。
○注“據侵蔡伐楚言遂”。
○解雲:即上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以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也。
未侵曹也。
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緻其意也。
其意侵曹,則曷為伐衛?晉侯将侵曹,假塗于衛,衛曰:“不可得。
”則固将伐之也。
(曹有罪,晉文行霸征之,衛壅遏,不得使義兵以時進,故着言侵曹,以緻其意,所以通賢者之心,不使壅塞也。
宋襄公伐齊月,此不月者,晉文公功信未着,且當?文德,未當深求于諸侯,故不美也。
○衛雍,于勇反,下同;又作“壅”,同。
遏,于葛反。
) [疏]“衛曰不”至“伐之也”。
○解雲:言衛不可得塗,則固将先伐之,其意猶自欲得侵曹矣。
○注“曹有”至“征之”。
○解雲:言征之者,謂伐而正之,上讨下之辭,如上十八年傳雲“與襄公之征齊也”。
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
不可使往也。
(即注,當言戍衛不卒。
) [疏]“不卒戍者何”。
○解雲:欲言實戍,乃有不卒戍之文;欲言不戍,而經書戍衛,故執不知問。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據言戍衛行文。
)遂公意也。
(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剌之者何?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剌之?内諱殺大夫,謂之剌之也。
(有罪無罪,皆不得專殺,故諱殺言剌之。
不言剌公子買,但言不卒戍剌之者,起為上事剌之也。
内殺大夫例,有罪不日,無罪日。
外殺大夫皆時。
○起為,于僞反,下“為下卒”、“為晉”、“深為”、“不為”同。
) [疏]“剌之者何”。
○解雲:欲言不殺,文言剌之;欲言實殺,文不言殺,故執不知問。
○注“有罪”至“剌之也”。
○解雲:《孟子》言大夫者,天子命之輔助其政,諸侯不得專殺大夫也。
然則《孟子》之文論有罪,故此何氏雲“有罪無罪,皆不得專殺也”。
○注“内殺大”至“無罪日”。
○解雲:其有罪不日,即此文是。
而不月者,與上同月故也。
無罪日者,成十六年冬十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
○注“外殺大夫皆時”。
○解雲:即上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下三十年“秋,衛殺其大夫元?亘”之類是也。
楚人救衛。
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畀者何?與也。
其言畀宋人何?(據下執衛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