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卷十一(起八年,盡二十一年)

關燈
言崩何?(據梁山言崩。

    ) [疏]“沙鹿者何”。

    ○解雲:欲言是邑,邑無崩道;欲言其山,文無山稱,故執不知問。

    ○注“據梁山言崩”。

    ○解雲:即成五年夏,“梁山崩”是也。

     襲邑也。

    (襲者,嘿陷入于地中。

    言崩者,以在河上也。

    河岸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 [疏]注“襲者”至“地中”。

    ○解雲:謂嘿然而陷矣。

     沙鹿崩,何以書?記異也。

    外異不書,此何以書?(據長狄之齊、晉不書。

    ) [疏]注“據長”至“不書”。

    ○解雲:即文十一年傳雲“狄者何?長狄也。

    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

    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何以書?記異也”。

    然則長狄之齊、晉皆不書之,是外異不書也。

     為天下記異也。

    (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

    河者,陰之精,為下所襲者,此象天下異,齊桓将卒,霸道毀,夷狄動,宋襄承其業,為楚所敗之應。

    而不系國者,起天下異。

    ) [疏]注“宋襄”至“天下異”。

    ○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是也。

     狄侵鄭。

     冬,蔡侯?兮卒。

    (不書葬者,潰當絕也。

    不月者,賤其背小國而附父雠,故略之甚也。

    ?兮立不書者,父獻舞見獲,留卒于楚,?兮以次立,非篡也。

    ○?兮,許乙反,注同。

    背,音佩。

    ) [疏]注“不月”至“篡也”。

    ○解雲:正以大國之卒,例合書日,即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之屬是也。

    今此反不月者,故言略之甚也。

    其父者,即蔡侯獻舞,莊公十年為楚所獲,而卒于楚,故謂楚為父雠。

    上四年齊侯巳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其背中國附父雠之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齊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義,故錄之。

    ) [疏]注“月者”至“齊桓”。

    ○解雲:即上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彼注雲“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故也。

    ○注“又合”至“錄之”。

    解雲:何氏以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守,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分天子諸侯為五部,部朝一年,五年而遍,其小國事大國亦然,故以十年朝齊,今又往朝,是為合古。

    桓元年傳雲“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注雲“緣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與諸侯别治,勢不得自專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

    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

    《孝經》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尚書》雲‘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

     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言次者,剌諸侯緩于人恩,既約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

    大夫不序旨,起會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

    内獨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别尊卑也。

    ○别,彼列反。

    ) [疏]注“臣不”至“省文”。

    ○解雲:正以上言公會齊侯以下,是殊尊魯之文。

    今若不舉内大夫名氏,即因君鄉者殊尊之經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

    (是後秦獲晉侯,齊桓公卒,楚執宋公,霸道衰,中國微弱之應。

    )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月者,善錄義兵。

    厲,葵丘之會叛天子之命也。

    曹稱師者,桓公霸道衰,曹獨能從之,征伐不義,故褒之,所以勸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揚解惰也。

    ○厲,如字,舊音賴。

    激,古曆反。

    解,古賣反。

    惰也,徒卧反。

    ) [疏]注“月者,善錄義兵”。

    ○解雲:正以侵伐例時故也。

    其例時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黃”之屬是也。

     八月,?衆(公久出,煩擾之所生。

    ○?衆,之戎反。

    ) 九月,公至自會。

    桓公之會不緻,此何以緻?(據柯之會不緻。

    )久也。

    (久暴師衆過三時。

    ○暴,步蔔反。

    ) 季姬歸于曾阝。

     巳卯,晦,震夷伯之廟。

    晦者何?冥也。

    (晝日而冥。

    ○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 [疏]“晦者何”。

    ○解雲:欲言月晦,例所不書;欲言晝冥,亦非常錄,故執不知問。

     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

    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

    (孚,信也。

    季氏所信任臣。

    ) [疏]“震之者何”。

    ○解雲: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無地稱,故執不知問。

    加之者,以震有二種故也,且避問輕重兩舉。

    雲雲之說,在隐九年。

     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

    曷為大之?(據陽虎稱盜。

    ) [疏]注“據陽虎稱盜”。

    ○解雲:即是八年“盜竊寶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

    (明此非但為微者異,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稱字,過于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何以書?記異也。

    (此象桓公德衰,︹楚以邪勝正,僖公蔽于季氏,季氏蔽于陪臣,陪臣見信得權,僭立大夫廟,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當去之。

    ○去,起呂反。

    ) 冬,宋人伐曹。

     楚人敗徐于婁林。

    (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

    不月者,略兩夷狄也。

    ○為,于僞反。

    ) [疏]注“不月”至“狄也”。

    ○解雲:正以敗例書月,即莊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是也。

    以其非兩夷,故書月。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據泓之戰言宋師敗績。

    ○泓,烏宏反。

    )君獲,不言師敗績也。

    (舉君獲為重也。

    釋不書者,以獲君為惡;書者,以惡見獲,與獲人君者,皆當絕也。

    主書者,從獲人例。

    ○惡,烏路反。

    ) [疏]注“釋不書”至“人例”。

    ○解雲:正決二十一年“釋宋公”之經矣。

    然莊十年“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傳雲“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然則秦、楚同類,得獲晉侯者,正以爵稱伯,非真夷狄,故與楚異。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石于宋五。

    是月,六?退飛,過宋都。

    曷為先言?而後言石?(據星?後言?。

    ○十六年,本或從此下别為卷。

    案《七志》、《七錄》何注此十一卷,《公羊》以闵附莊故也,後人以僖卷大,辄分之爾。

    ?,于敏反。

    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

    六?,五曆反,水鳥。

    ) [疏]注“據星?後言?”。

    ○解雲:即莊七年“夜中,星?如雨”是也。

     ?石記聞,聞其?真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

    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是月邊也。

    魯人語也。

    在正月之幾盡,故曰劣及是月也。

    ?真然,之人反,又大年反,聲響也;一音芳君反,本或作“砰”,八耕反。

    僅,其靳反,劣也。

    逮,音代,又大計反,及也。

    幾,音祈。

    ) [疏]“是月者何”。

    ○解雲:正以言異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是月”至“語也”。

    ○解雲:案上十年傳雲“踴為文公諱”,何氏雲“踴,豫也,齊人語。

    若關西言渾矣”,是以《春秋》之内,于此乎悉解為齊人語,而此一文獨為魯人語者,以是經文孔子作之,孔子魯人,故知魯人語。

    彼皆是諸傳文,乃胡母生、公羊氏皆為齊人,故解為齊人語。

    注在正月之幾盡者,謂晦日乃在正月之欲盡矣。

     何以不日?(據五石言日。

    ) [疏]注“據五石言日”。

    ○解雲:等是災異,何故五石書言戊申朔,而六?不書日乎?故難之。

     晦日也。

    (凡災異晦日不日,日食是也。

    日食嘗于晦朔,不日,晦可知也。

    六?無常,故言是月以起晦也。

    ) [疏]注“凡災”至“不日”。

    ○解雲:即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之屬是也。

    今此亦晦,故不書日。

    ○注“日食”至“起晦也”。

    ○解雲:案隐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傳雲“日食,則曷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日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注雲“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傳又雲“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後。

    失之前者,朔在前也”,注雲“謂二日食,‘己巳,日有食之’是也”;傳又雲“失之後者,朔在後也”,注又雲“謂晦日食,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

    然則日食亦有二日食,此注何言日食常于晦朔乎?二日食者,雖非正朔,若欲比晦言之,亦得謂之朔矣。

    言若正朔食,朔日并言;若二日食,則言日;則知日、朔并不言,是晦日明矣。

    故雲不日晦可知也。

     晦則何以不言晦?(據上言朔。

    )《春秋》不書晦也。

    (事當日者日,平居無他卓亻危,無所求取,言晦朔也,<走隹>盟奚戰是也。

    ○亻危,尤委反。

    <走隹>,翠軌反。

    ) [疏]注“平居無他卓亻危”。

    ○解雲:謂無他卓異亻危戾,平常之事也。

    ○注“無所”至“戰是也”。

    ○解雲:即桓十七年“二月,丙午,及邾婁儀父盟于<走隹>”,《春秋》說以為二月晦矣;“五月,丙午,及齊侯戰于奚”,《春秋說》以為五月之朔也。

    然則此傳雲“《春秋》不書晦”,謂平常之事;下文“朔有事則書,晦雖有事不書”者,謂卓亻危之事,合書晦朔矣。

     朔有事則書,(重始,故書以錄事,若泓之戰及此皆是也。

    ) [疏]注“若泓”至“是也”。

    ○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及此經皆書朔,是其卓亻危之事書朔也。

     晦雖有事不書。

    (重始而終自正,故不複書以錄事。

    ○不複,扶又反,下同。

    )曷為先言六而後言??(據?石後言五。

    )六?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徐而察之則退飛。

    (?小而飛高,故視之如此,事勢然也。

    宋都者,宋國所治也。

    人所聚曰都。

    言過宋都者,時獨過宋都退飛。

    ○所治,直吏反。

    )五石六?,何以書?記異也。

    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後記異也。

    (王者之後有亡徵,非親王安存之象,故重錄為戒,記災異也。

    石者,陰德之專者也;?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

    襄欲行霸事,不納公子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六年終敗,如五石六?之數。

    天之與人,昭昭着明,甚可畏也。

    于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敗,将不克終,故詳錄天意也。

    ○為王,于僞反,注同。

    耿介,音戒。

    之行,下孟反。

    ) [疏]注“卒以五年見執”。

    ○解雲:即下二十一年“執宋公以伐宋”是。

    計有六年而言五年者,據實日月言之,以合五石之數故也。

    又六年終敗者,即下二十二年“戰于泓,宋師敗績”是也。

    計有七年而言六年者,如上說。

    ○注“天之與人”至“畏也”者,解雲:《春秋說》文也。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其稱季友何?(據犁戰名,不稱季,來歸不稱友。

    ) [疏]注“據犁”至“稱季”。

    ○解雲:即上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是也。

    ○注“來歸不稱友”。

    解雲:闵元年“季子來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