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卷十一(起八年,盡二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
○注“弑未逾”至“略之”。
○解雲:正以隐四年春,“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注雲“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然則弑成君者,例書日,即莊八年冬十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之屬是。
弑成君者例既書日,知弑未逾年君當月明矣。
今此不月,故須解之。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書如者,錄内所與外交接也,故如京師,善則月榮之;如齊、晉,善則月安之;如楚,則月危之,明當尊賢慕大,無友不如已者。
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
) [疏]注“故如京”至“榮之”。
○解雲:即成十三年春,“三月,公如京師”,彼注雲“月者,善公尊天子”是。
○注“如齊”至“安之”。
○解雲:即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彼注雲“月者,溴梁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是也。
○注“如楚則月危之”。
○解雲:即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彼注雲“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
必如此注者,正以朝聘例時,而書月,故須解矣。
○注“明當尊賢慕大”。
○解雲:正覆如齊、晉則月安之。
○注“無友不如已”。
○解雲:覆如楚則月危之。
狄滅溫。
溫子奔衛。
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苟息。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
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荀息?(據與孔父同。
○君卓子,敕角反,又丁角反,《左氏》經無“子”字。
舍,音舍,下同。
) [疏]“及者何”。
○解雲:君之與臣,尊卑異等,今而言及,故執不知問。
○“累也”。
○解雲:桓二年注雲“累,累從君而死,齊人語也”,則彼已有解,故此處不複注之。
○“曰有”。
○解雲:桓二年注雲“叔仲惠伯是也”。
○“何賢乎”,注“據與孔父同”。
○解雲:桓二年傳雲“何賢乎孔父”,注雲“據叔仲惠伯不賢”。
然則此言據與孔父同者,謂與孔父同據叔仲惠伯矣。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不食言者,不如食受之而消亡之,以奚齊、卓子皆立。
) [疏]注“以奚”至“皆立”。
○解雲:欲指不食其言之事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傳焉。
(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學,業大道焉,履大節焉。
○骊,力知反。
少,詩照反。
大傅,音泰。
) [疏]注“禮諸侯”至“節焉”。
○解雲:皆《藝文志》文也。
注雲小道小節,正謂始甲典?師受業;大道大節,謂博習盡誠也。
骊姬者,國色也。
(其顔色一國之選。
○選,息戀反。
)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獻公自知廢正當有後患,欲?二子于荀息,故動之雲爾。
)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荀息察言觀色,知獻公欲為奚齊、卓子來動已,故答之雲爾。
○欲為,于僞反,下文“為文公”、“不為”、“故為”皆同。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長謂重耳。
○長,丁丈反,注同。
○)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上問下曰訊。
言臣者,明君臣相與言不可負。
○訊,音信,上問曰下訊。
)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起時莫不背死鄉生,去敗與成。
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與孔父同義。
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
○背,音佩。
鄉,許亮反。
) [疏]注“故言”至“同義”。
○解雲:桓二年“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雲“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
今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雲與孔父同義。
○注“不日者”至“故略之”。
○解雲:正以成君見弑者例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晉殺其大夫裡克。
裡克弑二君,則曷為不以讨賊之辭言之?(據衛人殺州籲。
) [疏]注“據衛人殺州籲”。
○解雲:即隐四年“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
(惠公篡立巳定,晉國君臣合為一體,無所複責,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讨賊之辭言之?○所複,扶又反,下同。
)然則孰立惠公?(欲難殺之意。
○難,乃旦反。
)裡克也。
裡克弑奚齊、卓子,逆惠公而入。
裡克立惠公,則惠公曷為殺之?惠公曰:“爾既殺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
奚齊、卓子時皆幼小。
○夫,音扶。
孺,如注反。
)又将圖寡人。
(如我有不可,将複圖我如二孺子。
)為爾君者,不亦病乎?于是殺之。
然則曷為不言惠公之入?(據齊小白入于齊。
)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
(踴,豫也,齊人語。
若關西言渾矣。
獻公殺申生,文公與惠公恐見及,出奔,不子當絕,還入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惡,故惠公入、懷公出、文公入渾皆不書,悉為文公諱故也。
為文公諱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
語在下。
懷公者,惠公子也。
惠公卒,懷公立,而秦納文公,故出奔。
惠公、文公出奔不書者,非命嗣也。
○踴,音勇,豫也。
言渾,戶昆反,又戶本反,下同。
) [疏]注“文公與惠公”至“嗣也”。
○解雲:正以同姓之臣尚無去義,況于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殺之,故知去父宜當絕矣。
齊小白入于齊,則曷為不為桓公諱?桓公之享國也長,(享,食。
)美見乎天下,故不為之諱本惡也。
文公之享國也短,美未見乎天下,故為之諱本惡也。
(桓公功大,善惡相除,足封有馀,較然為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為之諱。
并不言惠公、懷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
○美見,賢遍反,下同。
較然,音角,下同。
) 秋,七月。
○冬,大雨雹。
何以書?記異也。
(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雨,于付反。
雹,步角反。
) [疏]“冬,大雨雹”。
解雲:《左氏》作“雪”。
○注“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解雲:蔽障楚女而專取君愛,故生此雹災。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ぶ鄭父。
(○ぶ,普悲反。
) [疏]“ぶ鄭父”。
○解雲:《左氏》經無“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
○秋,八月,大雩。
(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
) 冬,楚人伐黃。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是後楚滅黃,狄侵衛。
) [疏]注“是後楚滅黃”。
○解雲:在今年夏。
注“狄侵衛”。
○解雲: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滅黃。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醜,陳侯處臼卒。
(○處臼,《左氏》作“杵臼”。
) [疏]“夏楚人滅黃”。
○解雲: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
然則滅例月,而此不月者,所傳聞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
夏,四月,葬陳宣公。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
(桓公自貫澤、陽?之會後,所以不複舉小國者,從一法之後,小國言從令行,大國唯曹、許以上乃會。
○鹹,音鹹。
不複,扶又反,下同。
) 秋,九月,大雩。
(曲陽?之會不恤民,複會于鹹,城緣陵,煩擾之應。
) [疏]注“由陽”至“之應”。
○解雲:謂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是。
冬,公子友如齊。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孰城之?(諸侯不序,故問誰城。
) [疏]注“諸侯”至“誰城”。
○解雲: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傳雲“孰城之”,彼注雲“據内城不月,故問之”。
然彼經書月,故得此解,此經不月,傳雲“孰城之”,漫道諸侯無所指據,緣陵之号由來未有,故怪而問之。
城杞也。
曷為城杞?滅也。
孰滅之,蓋徐、莒脅之。
(以下皆狄徐也。
言脅者,杞,王者之後,尤微,是見恐曷而亡。
○恐,丘勇反。
曷,火葛反。
)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雲:即下十五年冬,“楚人敗徐于婁林”,注雲“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雲“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後,不知尊先聖法度”。
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複狄徐也。
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是也。
曷為不言徐、莒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辄發傳者,與城衛同義。
言諸侯者,時桓公德衰,待諸侯然後乃能存之。
外城不月者,文言諸侯,非内城明矣。
○為桓,于僞反,下“為桓”“為天下”并注“臣為”同。
)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雲: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屬,是内城不月。
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屬是也。
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
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蓋以城天子與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使曾阝子來朝。
曾阝子曷為使乎季姬來朝?(據使者臣為君銜命文也。
)内辭也。
非使來朝使,來請已也。
(使來請娶巳以為夫人,下書歸是也。
禮,男不親求,女不親許。
魯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曾阝子淫?,使來請已,與禽獸無異,故早曾阝子使乎季姬,以絕賤之也。
月者,甚惡内也。
○要,一遙反。
遮,諸奢反。
?,音逸。
惡,烏路反。
) [疏]注“下書歸是也”。
解雲:即下十五年“季姬歸于曾阝”是也。
○注“禮,男不親求”。
○解雲:即《昏禮》不稱主人之屬是也。
○“女不親許”。
○解雲:即緻女之禮是也。
○注“以絕賤之也”。
○解雲:謂絕而賤之,不以為諸侯也。
○注“月者,甚惡也”。
○解雲:正以遇例時,即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莊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之屬是也。
今此月者,甚惡内也。
範氏雲“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
《左傳》曰“曾阝季姬來甯,公怒止之,以曾阝子不朝。
遇于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
何氏以為曾阝、魯相近,信使?通,男女之情,風流應合,未世無禮,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甯可然問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
此邑也,其
○注“弑未逾”至“略之”。
○解雲:正以隐四年春,“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注雲“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然則弑成君者,例書日,即莊八年冬十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之屬是。
弑成君者例既書日,知弑未逾年君當月明矣。
今此不月,故須解之。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書如者,錄内所與外交接也,故如京師,善則月榮之;如齊、晉,善則月安之;如楚,則月危之,明當尊賢慕大,無友不如已者。
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
) [疏]注“故如京”至“榮之”。
○解雲:即成十三年春,“三月,公如京師”,彼注雲“月者,善公尊天子”是。
○注“如齊”至“安之”。
○解雲:即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彼注雲“月者,溴梁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是也。
○注“如楚則月危之”。
○解雲:即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彼注雲“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
必如此注者,正以朝聘例時,而書月,故須解矣。
○注“明當尊賢慕大”。
○解雲:正覆如齊、晉則月安之。
○注“無友不如已”。
○解雲:覆如楚則月危之。
狄滅溫。
溫子奔衛。
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苟息。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
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荀息?(據與孔父同。
○君卓子,敕角反,又丁角反,《左氏》經無“子”字。
舍,音舍,下同。
) [疏]“及者何”。
○解雲:君之與臣,尊卑異等,今而言及,故執不知問。
○“累也”。
○解雲:桓二年注雲“累,累從君而死,齊人語也”,則彼已有解,故此處不複注之。
○“曰有”。
○解雲:桓二年注雲“叔仲惠伯是也”。
○“何賢乎”,注“據與孔父同”。
○解雲:桓二年傳雲“何賢乎孔父”,注雲“據叔仲惠伯不賢”。
然則此言據與孔父同者,謂與孔父同據叔仲惠伯矣。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不食言者,不如食受之而消亡之,以奚齊、卓子皆立。
) [疏]注“以奚”至“皆立”。
○解雲:欲指不食其言之事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傳焉。
(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學,業大道焉,履大節焉。
○骊,力知反。
少,詩照反。
大傅,音泰。
) [疏]注“禮諸侯”至“節焉”。
○解雲:皆《藝文志》文也。
注雲小道小節,正謂始甲典?師受業;大道大節,謂博習盡誠也。
骊姬者,國色也。
(其顔色一國之選。
○選,息戀反。
)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獻公自知廢正當有後患,欲?二子于荀息,故動之雲爾。
)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荀息察言觀色,知獻公欲為奚齊、卓子來動已,故答之雲爾。
○欲為,于僞反,下文“為文公”、“不為”、“故為”皆同。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長謂重耳。
○長,丁丈反,注同。
○)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上問下曰訊。
言臣者,明君臣相與言不可負。
○訊,音信,上問曰下訊。
)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起時莫不背死鄉生,去敗與成。
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與孔父同義。
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
○背,音佩。
鄉,許亮反。
) [疏]注“故言”至“同義”。
○解雲:桓二年“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雲“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
今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雲與孔父同義。
○注“不日者”至“故略之”。
○解雲:正以成君見弑者例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晉殺其大夫裡克。
裡克弑二君,則曷為不以讨賊之辭言之?(據衛人殺州籲。
) [疏]注“據衛人殺州籲”。
○解雲:即隐四年“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
(惠公篡立巳定,晉國君臣合為一體,無所複責,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讨賊之辭言之?○所複,扶又反,下同。
)然則孰立惠公?(欲難殺之意。
○難,乃旦反。
)裡克也。
裡克弑奚齊、卓子,逆惠公而入。
裡克立惠公,則惠公曷為殺之?惠公曰:“爾既殺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
奚齊、卓子時皆幼小。
○夫,音扶。
孺,如注反。
)又将圖寡人。
(如我有不可,将複圖我如二孺子。
)為爾君者,不亦病乎?于是殺之。
然則曷為不言惠公之入?(據齊小白入于齊。
)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
(踴,豫也,齊人語。
若關西言渾矣。
獻公殺申生,文公與惠公恐見及,出奔,不子當絕,還入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惡,故惠公入、懷公出、文公入渾皆不書,悉為文公諱故也。
為文公諱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
語在下。
懷公者,惠公子也。
惠公卒,懷公立,而秦納文公,故出奔。
惠公、文公出奔不書者,非命嗣也。
○踴,音勇,豫也。
言渾,戶昆反,又戶本反,下同。
) [疏]注“文公與惠公”至“嗣也”。
○解雲:正以同姓之臣尚無去義,況于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殺之,故知去父宜當絕矣。
齊小白入于齊,則曷為不為桓公諱?桓公之享國也長,(享,食。
)美見乎天下,故不為之諱本惡也。
文公之享國也短,美未見乎天下,故為之諱本惡也。
(桓公功大,善惡相除,足封有馀,較然為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為之諱。
并不言惠公、懷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
○美見,賢遍反,下同。
較然,音角,下同。
) 秋,七月。
○冬,大雨雹。
何以書?記異也。
(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雨,于付反。
雹,步角反。
) [疏]“冬,大雨雹”。
解雲:《左氏》作“雪”。
○注“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解雲:蔽障楚女而專取君愛,故生此雹災。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ぶ鄭父。
(○ぶ,普悲反。
) [疏]“ぶ鄭父”。
○解雲:《左氏》經無“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
○秋,八月,大雩。
(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
) 冬,楚人伐黃。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是後楚滅黃,狄侵衛。
) [疏]注“是後楚滅黃”。
○解雲:在今年夏。
注“狄侵衛”。
○解雲: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滅黃。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醜,陳侯處臼卒。
(○處臼,《左氏》作“杵臼”。
) [疏]“夏楚人滅黃”。
○解雲: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
然則滅例月,而此不月者,所傳聞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
夏,四月,葬陳宣公。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
(桓公自貫澤、陽?之會後,所以不複舉小國者,從一法之後,小國言從令行,大國唯曹、許以上乃會。
○鹹,音鹹。
不複,扶又反,下同。
) 秋,九月,大雩。
(曲陽?之會不恤民,複會于鹹,城緣陵,煩擾之應。
) [疏]注“由陽”至“之應”。
○解雲:謂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是。
冬,公子友如齊。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孰城之?(諸侯不序,故問誰城。
) [疏]注“諸侯”至“誰城”。
○解雲: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傳雲“孰城之”,彼注雲“據内城不月,故問之”。
然彼經書月,故得此解,此經不月,傳雲“孰城之”,漫道諸侯無所指據,緣陵之号由來未有,故怪而問之。
城杞也。
曷為城杞?滅也。
孰滅之,蓋徐、莒脅之。
(以下皆狄徐也。
言脅者,杞,王者之後,尤微,是見恐曷而亡。
○恐,丘勇反。
曷,火葛反。
)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雲:即下十五年冬,“楚人敗徐于婁林”,注雲“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雲“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後,不知尊先聖法度”。
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複狄徐也。
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是也。
曷為不言徐、莒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辄發傳者,與城衛同義。
言諸侯者,時桓公德衰,待諸侯然後乃能存之。
外城不月者,文言諸侯,非内城明矣。
○為桓,于僞反,下“為桓”“為天下”并注“臣為”同。
)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雲: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屬,是内城不月。
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屬是也。
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
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蓋以城天子與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使曾阝子來朝。
曾阝子曷為使乎季姬來朝?(據使者臣為君銜命文也。
)内辭也。
非使來朝使,來請已也。
(使來請娶巳以為夫人,下書歸是也。
禮,男不親求,女不親許。
魯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曾阝子淫?,使來請已,與禽獸無異,故早曾阝子使乎季姬,以絕賤之也。
月者,甚惡内也。
○要,一遙反。
遮,諸奢反。
?,音逸。
惡,烏路反。
) [疏]注“下書歸是也”。
解雲:即下十五年“季姬歸于曾阝”是也。
○注“禮,男不親求”。
○解雲:即《昏禮》不稱主人之屬是也。
○“女不親許”。
○解雲:即緻女之禮是也。
○注“以絕賤之也”。
○解雲:謂絕而賤之,不以為諸侯也。
○注“月者,甚惡也”。
○解雲:正以遇例時,即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莊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之屬是也。
今此月者,甚惡内也。
範氏雲“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
《左傳》曰“曾阝季姬來甯,公怒止之,以曾阝子不朝。
遇于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
何氏以為曾阝、魯相近,信使?通,男女之情,風流應合,未世無禮,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甯可然問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
此邑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