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卷十(起元年,盡七年)

關燈
”,彼注雲“非齊桓、晉文,則如主會者為之,雖優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又雲“其詞則有罪焉爾”,彼注雲“丘,孔子名。

    其貶絕譏剌之辭有所失者,是丘之罪”。

    然則首戴之會,正是齊桓為伯之,時而雲許在曹上,皆是主會者次之,未必得其正者,案下五年之會注雲“世子所以會者,時桓公德衰,諸侯背叛,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義”。

    然則桓公德衰,故曹在許下,仍自不妨小于曹,則知昭十二年傳雲“其序,則齊桓、晉文”者,據其盛時大叛言耳。

     冬,十有二月,公孫慈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月者,剌桓公不?其師,因見患诳,不内自責,乃複加人以罪。

    ○慈,《左氏》作“茲”。

    “诳”,九況反。

    ) [疏]注“月者”至“以罪”。

    ○稱雲:正以侵伐例時,今此書月,故須注解也。

    言因見患诳者,言因是不?其師之故,而為陳之所苦患,遂為所調诳矣 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曷為直稱晉侯以殺?(據鄭殺其大夫申侯稱國也。

    續問以殺者,問殺所稱例爾,非謂晉侯不當稱國爵也。

    ) [疏]注“據鄭”至“例爾”。

    ○解雲:即不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是也。

    ○注“非謂”至“爵也”。

    ○解雲:若直問曷為直稱晉侯,即嫌時不合稱晉侯,傳須雲以殺,明其但怪何故稱晉侯以殺耳。

     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甚之者,甚惡殺親親也。

    《春秋》公子貫于先君,唯世子與母弟以今君錄,親親也。

    今舍國體直稱君,知以親親責之。

    ○舍,音舍。

    ) [疏]注“今舍國體”。

    ○解雲:謂不直言晉殺申生也。

     杞伯姬來朝其子。

    其言來朝其子何?(據微者不當書朝。

    連來者,内辭也。

    與其子來者,問為直來乎?為下朝出?○為下,于僞反。

    ) [疏]注“據微”至“書朝”。

    ○解雲:即隐十一年傳雲“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是也。

    ○注“連來”至“朝出”。

    ○解雲:直來者,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傳雲“其言來何?直來曰來”,注雲“直來,無事而來”是也。

    今此傳又何故不雲其言朝其子何,而連來問之者,欲問伯姬來者,為是無事而來,為是有事言來者,為是朝其子而出之。

     内辭也。

    與其子俱來朝也。

    (因其與子俱來。

    禮,外孫初冠,有朝外祖之道,故使若來朝其子,以殺直來之恥,所以辟教戒之不明也。

    微,無君命,言朝者,明非實。

    ○冠,古亂反。

    ) [疏]注“禮外”至“之道”。

    解雲:正以《士冠禮》,冠訖,見于母,見于兄弟,入見于姑妹,“乃易服,玄冠玄端爵к,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鄭氏雲“易服,不朝服者,非朝事也。

    摯,雉也。

    鄉先生,鄉中老人,為卿大夫緻仕者”,然先生猶尚見之,況其外祖乎?故言外孫初冠有朝外祖之道。

    ○注“微無”至“非實”。

    ○解雲:正見桓九年“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彼言使來朝,則有君命,今既是微人,複不言使,而經書來朝,明其非實也。

     夏,公孫慈如牟。

    (○牟,莫侯反。

    ) 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于首戴。

    曷為殊會王世子?(據宰周公不殊别也。

    ○首戴,《左氏》作“首止”别,彼列反。

    ) [疏]注“據宰”至“别也”。

    ○解雲:即僖九年“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巳下“于葵丘”是也。

     世子貴也。

    世子,猶世世子也。

    (解貴意也。

    言當世父位,儲君副主,不可以諸侯會之為文,故殊之,使若諸侯為世子所會也。

    自王者言之,以屈遠世子在三公下,《禮·喪服·斬衰》曰“公士大夫之衆臣”是也。

    自諸侯言之,世子尊于三公。

    此禮之威儀,各有所施。

    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見汲汲也。

    世子所以會者,時桓公德衰,諸侯背叛,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義。

    ) [疏]注“使若諸”至“會也”。

    ○解雲:使若世子為會主,緻諸侯于此而會之,故言使,若諸侯為世子所會也。

    ○注“自王”至“是也”。

    ○解雲:何氏引《喪服》者,欲言三公,臣有為之斬衰,世子則無,是卑于三公之義。

    ○注“自諸”至“所施”。

    ○解雲:即殊與不殊是也,何者?世子于諸侯,将有君臣之義故也。

    ○注“言及”至“會者”。

    ○解雲:及,汲汲之文。

    故隐元年傳雲“及猶汲汲,及我欲之”。

    然則此言及者,因會王世子之經,得見魯侯汲汲于齊桓矣。

    ○注“時桓”至“公義”。

    ○解雲:即上四年傳文,桓公“不?其師”,“楚叛盟”,下文“鄭伯逃歸不盟”,九年葵丘之盟,書日以見危之屬,皆是也。

     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

    諸侯何以不序?(據上會序。

    )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省文從可知,間無事不省諸侯。

    會盟一事,不舉盟者,時世子不與盟。

    ○見,賢遍反。

    省文,所景反,下同。

    與,音預。

    ) [疏]注“間無”至“諸侯”。

    ○解雲:昭十三年“秋,公會劉子、晉侯”巳下“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

    然則彼經以其間無事,不重言諸侯,今重言諸侯盟于首戴,故解之。

    ○注“會盟”至“與盟”。

    ○解雲:文十四年公“會宋公、陳侯,衛侯”已下“同盟于新城”。

    然則彼是會盟一事,舉盟以為重,不言會于某,今此會盟并舉,故須解之也。

    言時世子不與盟者,若不言諸侯,則恐世子亦與之盟,故須言諸侯盟于首戴,則世子不與可知。

     鄭伯逃歸不盟。

    其言逃歸不盟者何?(據上言諸侯,鄭伯在其中,弟子疑,故執不知問。

    ) [疏]注“據上”至“其中”。

    ○解雲:亦有無“據”字者,非正本。

     不可使盟也。

    (時鄭伯内欲與楚,外依古不盟為解,安居會上,不肯從桓公盟,故後言不盟。

    ○解,古賣反。

    ) [疏]注“時鄭伯”至“不盟”。

    ○解雲:知古不盟者,正見桓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傳雲“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是也。

     不可使盟,則其言逃歸何?(據後言不盟,居會上辭。

    )魯子曰:“蓋不以寡犯衆也。

    ”(諸侯以義相約,而鄭伯懷二心,依古不肯盟,故言逃歸,所以抑一人之惡,申衆人之善,故雲爾。

    ) 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此象齊桓德衰,是後楚遂背叛,狄伐晉滅溫,晉裡克比弑其二君。

    ○比弑,申志反。

    ) [疏]注“楚遂背叛”。

    ○解雲:即下六年“秋,楚人圍許”之屬是也。

    ○注“狄伐晉滅溫”。

    ○解雲:即下八年“夏,狄伐晉”;十年春,“狄滅溫”之屬是也。

    ○注“晉裡克比弑其二君”。

    ○解雲:即下九年“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十年春,“晉裡克弑其君卓子”是也。

     冬,晉人執虞公。

    虞已滅矣,其言執之何?(據滅言以歸。

    上傳雲“四年反取虞”,知去滅,變以歸言執。

    ○去,起呂反,下同。

    ) [疏]注“據滅言以歸”。

    解雲:即定六年“鄭遊?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之屬是也。

    ○“上傳”至“取虞”。

    ○解雲:在上二年。

    ○注“知去”至“言執”。

    ○解雲:注言此者,欲解傳家得知虞已滅矣之義耳。

     不與滅也。

    曷為不與滅?滅者,亡國之善辭也。

    (言滅者,王者起當存之,故為善辭。

    )滅者,上下之同力者也。

    (言滅者,臣子與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辭也。

    不但去滅,複去以歸,言執者,明虞公滅人以自亡,當絕,不得責不死位也。

    晉稱人者,本滅而執之,不以王法執治之,故從執無罪辭也。

    虞稱公者,奪正爵,起從滅也。

    不從滅例月者,略之。

    ○戮,音六,又作“<?力>”,力?反。

    ) 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

    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也。

    (惡桓公行霸,︹而無義也。

    鄭背叛,本由桓公過陳不以道理,當先?文德以來之,而便伐之,︹非所以附疏。

    ○︹也,其良反。

    ) 秋,楚人圍許,諸侯遂救許。

     冬,公至自伐鄭。

    (事遷于救許,以伐鄭緻者,舉不得意。

    ) [疏]注“事遷”至“得意”。

    ○解雲:莊六年傳雲“得意緻會,不得意緻伐”。

    今此以伐緻,故雲舉不得意。

    然伐鄭救許,皆不得意,故以伐緻,或者但伐鄭不得意,兵将複用于鄭,故舉其不得意者言之,即下七年“春,齊人伐鄭”是也。

     七年,春,齊人伐鄭。

    ○夏,小邾婁子來朝。

    (至是所以進稱爵者,時附從霸者,朝天子,旁朝罷,行進,齊桓公白天子進之,固因其得禮,着其能以爵通。

    ) [疏]注“至是”至“爵者”。

    ○解雲:如此注者,欲決莊五年“秋,倪黎來來朝”之文。

    ○注“時附”至“爵通”。

    ○解雲:正以得進而稱爵,故如此解。

    小邾婁子朝天子不書者,例所不錄也。

    今朝魯而謂之旁朝者,正以諸侯之法,五年一朝天子,但是常事,故不書之。

    欲對朝王為正朝,故謂之旁朝。

    案隐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皆以其來朝新王,故進稱侯。

    今此知不由朝新王而得進者,正以僖公非受命之王故也。

     鄭殺其大夫申侯。

    其稱國以殺何?(據晉侯殺其世子申生稱侯。

    ) [疏]注“據晉”至“稱侯”。

    ○解雲:在上五年春。

    稱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

    (諸侯國體,以大夫為股?玄,士民為肌膚,故以國體錄。

    )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毋。

    (○款,苦管反。

    毋,音無,或音某。

    ) 曹伯般卒。

     公子友如齊。

     冬,葬曹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