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卷十(起元年,盡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曰?失”。
?失,大結反,又醜乙反。
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屈産,出名馬之地。
乘,備驷也。
○屈,貝物反。
之乘,繩證反,注及下同。
) [疏]注“屈産”至“驷也”。
○解雲:謂屈産為地名,不似服氏謂産為産生也。
與垂棘之白璧,(垂棘,出美玉之地。
玉以尚白為美。
○棘,一本作“{艹棘}”音同。
)往,必可得也。
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如虞可得,猶外府藏也。
○内藏,才浪反,注同。
) [疏]注“如虞”至“藏也”。
解雲:本藏下有“之”字。
馬出之内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君欲言其知,實知也。
○廄,九又反。
喪,息浪反。
知則,音智,下及注同。
)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記,史記也。
○好,呼報反。
) [疏]“虞公貪而好寶”。
○解雲:謂立性貪賄,于寶甚也。
○“請終以往”。
○解雲:請君終竟赍寶馬以往,不欲令其難之。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
(賜,猶惠也。
)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明郭非虞不滅,虞當坐滅人。
) [疏]注“明郭”至“滅人”。
○解雲:欲道序虞于晉上,令其首惡之義也。
還,四年,反取虞。
(還複往,故言反。
) [疏]“還,四年,反取虞”。
○解雲:言晉人滅郭還歸,其四年反往滅虞矣。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巳行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巳長矣。
”蓋戲之也。
(以馬齒長戲之,喻荀息之年老。
傳極道此者,以終荀息、宮之奇言,且以為戒,又惡獻公不仁,以滅人為戲谑也。
晉至此乃見者,着晉、楚俱大國,後治同姓也。
以滅人見義者,比楚先治大惡,親疏之别。
○牽馬,本又作“?”,音同。
巳長,丁丈反,注同。
惡,烏路反。
谑,許略反。
别,彼列反。
) [疏]注“以馬”至“谑也”。
○解雲:言雖有謀,年老必昏耄不任使,故言,蓋戲之。
○注“晉至”至“姓也”。
○解雲:即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是先書楚小惡而治之也。
以前不見晉之小惡者,後治同姓故也。
○注“以滅”至“之别”。
○解雲:以前楚滅?、鄧不書之,而先書此晉滅夏陽者,先治同姓之大惡,欲見骨肉之親,大則誅,小則隐,故言親疏之别耳。
夏陽者何?郭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郭?國之也。
曷為國之?君存焉爾。
[疏]“夏陽者”。
○解雲:欲言是國,天下未有;欲言是邑,而不系國,故執不知問。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
江人、黃人者何?遠國之辭也。
(桓公德盛,不嫌使微者,知以遠國辭稱人。
○貫澤,古亂反,二傳無“澤”字。
) [疏]“江人、黃人者何”。
○解雲:欲言是君,經不稱子;欲言微者,得敵齊侯,故執不知問。
遠國至矣,則中國曷為獨言齊、宋至爾?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馀為莫敢不至也。
(晉、大于宋,不序晉、而序宋者,時實晉、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為遍至之辭,所以獎夫霸功而勉盛德也。
江、黃附從霸者當進,不進者,方為彳扁至之辭。
○彳扁至,音遍,下同。
) [疏]注“江黃”至“進者”。
○解雲:怪其不稱爵矣。
○注“方為彳扁至之辭”。
○解雲:言方為彳扁至之辭,故直以遠國辭稱人,若進而稱爵,無以見彳扁至之義。
冬,十月,不雨。
何以書?記異也。
(說與前同。
) [疏]注“說與前同”。
○解雲:即莊三十一年“冬,不雨”,傳雲“何以書?記異也”,彼注雲“京房《易傳》曰:‘旱異者,旱久而不害物也。
斯祿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陽雖不施,而陰道獨行,以成萬物也’。
先是比築三台,慶牙專政之應”今此亦是僖公喜于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罰耳,故言說與前同。
楚人侵鄭。
三年,春,王正月。
不雨。
夏,四月,不雨。
何以書?記異也。
(太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滿一時乃書。
一月書者,時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衆,比緻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過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獄四百馀人,精誠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書,善其應變改政。
旱不從上發傳者,着人事之備積于是。
○太平,音泰。
饬過,音敕,下同。
冤,于元反。
澍,之樹反。
其應,應對之應,後災祥之應皆放此。
) [疏]注“太平”至“即書”。
○解雲:正以大平之時,陰陽和調,若一用不雨,足以為異,故知然也。
○注“當滿”至“即書”。
○解雲:即莊三十一年多不雨,傳雲“何以書?記異”是也。
○注“比緻三年”。
○解雲: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即能”至“澍雨”。
○解雲:皆《感精符》文。
○注“故一月即書”。
○解雲: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不從上發傳”。
○解雲: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發雲“何以書?記異也”,今不從其例,而又發之者,欲着人事之備積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
其言取之何?(據國言滅。
) [疏]注“據國言滅”。
○解雲:即莊十年“齊師滅譚”,十三年“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易》也。
(易者,猶無守禦之備。
不為桓諱者,剌其不救也。
○易,以豉反,注同。
為,于僞反。
) [疏]注“不為”至“救也”。
解雲:決上元年二年狄滅邢、衛,皆為桓公諱,下書其滅也。
六月,雨。
其言六月雨何?(據上得雨不書。
) [疏]注“據上得雨不書”。
○解雲: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屬,皆不書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
(所以詳錄賢君精誠之應也。
僖公饬過求巳,六月澍雨;宣公複古行中,其年?大豐,明天人相與報應之際,不可不察其意。
) [疏]注“宣公”至“大豐”。
○解雲:謂宣十五年“初稅畝”,其冬?彖生,宣公受過變寤,明年複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
○注“明天”至“其意”。
○解雲:謂人行德,天報之福;人行惡,天報之禍,兩令相及,故言之際矣。
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
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末者,淺耳,但言會,不言盟。
據貫澤言盟。
) [疏]“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
○解雲:上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傳雲“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馀為莫敢不至也”。
此經亦書“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故弟子言“此大會也”以難之。
○注“據貫澤言盟”者。
○解雲:謂貫澤亦大會言盟,故據之。
桓公曰:“無障谷,(無障斷川谷,專水利也。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障,之亮反,一音章,注同。
斷,丁管反。
溪,口兮反。
) [疏]注“水注”至“曰谷”。
○解雲:《釋水》文。
李巡雲“水出于山入于川為?,水相屬曰谷”是。
無貯粟,(有無當相通。
○貯,中呂反。
)無易樹子,(樹立本正,辭無易本正當立之子。
)無以妾為妻。
(此四者,皆時人所患。
時桓公功德隆盛,諸侯鹹曰:“無言不從,曷為用盟哉!”故告誓而巳。
) 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
(猶曰往盟于齊。
莅,臨也。
時國齊都盟,主國主名不出者,《春秋》王魯,故言莅以見王義,使若王者遣使臨諸侯盟,饬以法度。
○莅,音利,又音類,注同。
以見,賢遍反,下同。
遣使,所吏反。
) [疏]“莅盟者何”。
○解雲:欲言誓盟,例不言莅;欲言非盟,而書盟見經,故執不知問。
其言來盟者何?來盟于我也。
(此亦因魯都以見王義,使若來之京師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來就魯,魯巳尊矣。
) [疏]“來盟者何”。
○解雲:即文十五年春,“宋司馬華孫來盟”;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
但此經既有莅盟之文,故引來盟以對之。
○注“不加”至“尊矣”。
○解雲:正以上經言莅者,見尊魯為王之義。
今此來盟者,巳是就魯之文,足見尊魯矣,何勞言莅以見之乎?若其加莅,宜直雲莅孫良夫盟也。
楚人伐鄭。
四年,春,王正月。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潰者何?下叛上也。
國曰潰,邑曰叛。
(不與諸侯潰之為文,重出蔡者,侵為加蔡舉,潰為惡蔡錄,義各異也。
月者,善義兵也。
潰例月,叛例時。
○蔡潰,戶内反,下及注同。
重,直用反。
惡蔡,烏路反,下“惡其專”并六年注同。
) [疏]“潰者何”。
○解雲:侵者淺辭,潰者深辭,二者并書,故執不知問。
○“國曰潰”。
○解雲: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潰”之屬是也。
○“邑曰叛”。
○解雲:即襄二十六年“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晉趙鞅入于晉陽
?失,大結反,又醜乙反。
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屈産,出名馬之地。
乘,備驷也。
○屈,貝物反。
之乘,繩證反,注及下同。
) [疏]注“屈産”至“驷也”。
○解雲:謂屈産為地名,不似服氏謂産為産生也。
與垂棘之白璧,(垂棘,出美玉之地。
玉以尚白為美。
○棘,一本作“{艹棘}”音同。
)往,必可得也。
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如虞可得,猶外府藏也。
○内藏,才浪反,注同。
) [疏]注“如虞”至“藏也”。
解雲:本藏下有“之”字。
馬出之内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君欲言其知,實知也。
○廄,九又反。
喪,息浪反。
知則,音智,下及注同。
)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記,史記也。
○好,呼報反。
) [疏]“虞公貪而好寶”。
○解雲:謂立性貪賄,于寶甚也。
○“請終以往”。
○解雲:請君終竟赍寶馬以往,不欲令其難之。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
(賜,猶惠也。
)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明郭非虞不滅,虞當坐滅人。
) [疏]注“明郭”至“滅人”。
○解雲:欲道序虞于晉上,令其首惡之義也。
還,四年,反取虞。
(還複往,故言反。
) [疏]“還,四年,反取虞”。
○解雲:言晉人滅郭還歸,其四年反往滅虞矣。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巳行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巳長矣。
”蓋戲之也。
(以馬齒長戲之,喻荀息之年老。
傳極道此者,以終荀息、宮之奇言,且以為戒,又惡獻公不仁,以滅人為戲谑也。
晉至此乃見者,着晉、楚俱大國,後治同姓也。
以滅人見義者,比楚先治大惡,親疏之别。
○牽馬,本又作“?”,音同。
巳長,丁丈反,注同。
惡,烏路反。
谑,許略反。
别,彼列反。
) [疏]注“以馬”至“谑也”。
○解雲:言雖有謀,年老必昏耄不任使,故言,蓋戲之。
○注“晉至”至“姓也”。
○解雲:即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是先書楚小惡而治之也。
以前不見晉之小惡者,後治同姓故也。
○注“以滅”至“之别”。
○解雲:以前楚滅?、鄧不書之,而先書此晉滅夏陽者,先治同姓之大惡,欲見骨肉之親,大則誅,小則隐,故言親疏之别耳。
夏陽者何?郭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郭?國之也。
曷為國之?君存焉爾。
[疏]“夏陽者”。
○解雲:欲言是國,天下未有;欲言是邑,而不系國,故執不知問。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
江人、黃人者何?遠國之辭也。
(桓公德盛,不嫌使微者,知以遠國辭稱人。
○貫澤,古亂反,二傳無“澤”字。
) [疏]“江人、黃人者何”。
○解雲:欲言是君,經不稱子;欲言微者,得敵齊侯,故執不知問。
遠國至矣,則中國曷為獨言齊、宋至爾?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馀為莫敢不至也。
(晉、大于宋,不序晉、而序宋者,時實晉、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為遍至之辭,所以獎夫霸功而勉盛德也。
江、黃附從霸者當進,不進者,方為彳扁至之辭。
○彳扁至,音遍,下同。
) [疏]注“江黃”至“進者”。
○解雲:怪其不稱爵矣。
○注“方為彳扁至之辭”。
○解雲:言方為彳扁至之辭,故直以遠國辭稱人,若進而稱爵,無以見彳扁至之義。
冬,十月,不雨。
何以書?記異也。
(說與前同。
) [疏]注“說與前同”。
○解雲:即莊三十一年“冬,不雨”,傳雲“何以書?記異也”,彼注雲“京房《易傳》曰:‘旱異者,旱久而不害物也。
斯祿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陽雖不施,而陰道獨行,以成萬物也’。
先是比築三台,慶牙專政之應”今此亦是僖公喜于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罰耳,故言說與前同。
楚人侵鄭。
三年,春,王正月。
不雨。
夏,四月,不雨。
何以書?記異也。
(太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滿一時乃書。
一月書者,時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衆,比緻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過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獄四百馀人,精誠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書,善其應變改政。
旱不從上發傳者,着人事之備積于是。
○太平,音泰。
饬過,音敕,下同。
冤,于元反。
澍,之樹反。
其應,應對之應,後災祥之應皆放此。
) [疏]注“太平”至“即書”。
○解雲:正以大平之時,陰陽和調,若一用不雨,足以為異,故知然也。
○注“當滿”至“即書”。
○解雲:即莊三十一年多不雨,傳雲“何以書?記異”是也。
○注“比緻三年”。
○解雲: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即能”至“澍雨”。
○解雲:皆《感精符》文。
○注“故一月即書”。
○解雲: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不從上發傳”。
○解雲: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發雲“何以書?記異也”,今不從其例,而又發之者,欲着人事之備積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
其言取之何?(據國言滅。
) [疏]注“據國言滅”。
○解雲:即莊十年“齊師滅譚”,十三年“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易》也。
(易者,猶無守禦之備。
不為桓諱者,剌其不救也。
○易,以豉反,注同。
為,于僞反。
) [疏]注“不為”至“救也”。
解雲:決上元年二年狄滅邢、衛,皆為桓公諱,下書其滅也。
六月,雨。
其言六月雨何?(據上得雨不書。
) [疏]注“據上得雨不書”。
○解雲: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屬,皆不書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
(所以詳錄賢君精誠之應也。
僖公饬過求巳,六月澍雨;宣公複古行中,其年?大豐,明天人相與報應之際,不可不察其意。
) [疏]注“宣公”至“大豐”。
○解雲:謂宣十五年“初稅畝”,其冬?彖生,宣公受過變寤,明年複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
○注“明天”至“其意”。
○解雲:謂人行德,天報之福;人行惡,天報之禍,兩令相及,故言之際矣。
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
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末者,淺耳,但言會,不言盟。
據貫澤言盟。
) [疏]“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
○解雲:上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傳雲“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馀為莫敢不至也”。
此經亦書“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故弟子言“此大會也”以難之。
○注“據貫澤言盟”者。
○解雲:謂貫澤亦大會言盟,故據之。
桓公曰:“無障谷,(無障斷川谷,專水利也。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障,之亮反,一音章,注同。
斷,丁管反。
溪,口兮反。
) [疏]注“水注”至“曰谷”。
○解雲:《釋水》文。
李巡雲“水出于山入于川為?,水相屬曰谷”是。
無貯粟,(有無當相通。
○貯,中呂反。
)無易樹子,(樹立本正,辭無易本正當立之子。
)無以妾為妻。
(此四者,皆時人所患。
時桓公功德隆盛,諸侯鹹曰:“無言不從,曷為用盟哉!”故告誓而巳。
) 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
(猶曰往盟于齊。
莅,臨也。
時國齊都盟,主國主名不出者,《春秋》王魯,故言莅以見王義,使若王者遣使臨諸侯盟,饬以法度。
○莅,音利,又音類,注同。
以見,賢遍反,下同。
遣使,所吏反。
) [疏]“莅盟者何”。
○解雲:欲言誓盟,例不言莅;欲言非盟,而書盟見經,故執不知問。
其言來盟者何?來盟于我也。
(此亦因魯都以見王義,使若來之京師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來就魯,魯巳尊矣。
) [疏]“來盟者何”。
○解雲:即文十五年春,“宋司馬華孫來盟”;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
但此經既有莅盟之文,故引來盟以對之。
○注“不加”至“尊矣”。
○解雲:正以上經言莅者,見尊魯為王之義。
今此來盟者,巳是就魯之文,足見尊魯矣,何勞言莅以見之乎?若其加莅,宜直雲莅孫良夫盟也。
楚人伐鄭。
四年,春,王正月。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潰者何?下叛上也。
國曰潰,邑曰叛。
(不與諸侯潰之為文,重出蔡者,侵為加蔡舉,潰為惡蔡錄,義各異也。
月者,善義兵也。
潰例月,叛例時。
○蔡潰,戶内反,下及注同。
重,直用反。
惡蔡,烏路反,下“惡其專”并六年注同。
) [疏]“潰者何”。
○解雲:侵者淺辭,潰者深辭,二者并書,故執不知問。
○“國曰潰”。
○解雲: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潰”之屬是也。
○“邑曰叛”。
○解雲:即襄二十六年“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晉趙鞅入于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