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九(起二十八年,盡闵公二年)

關燈
[疏]“慶父也存”者,解雲:莊公辭。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為亂乎?夫何敢!”(再言夫何敢者,反覆思惟,且欲以安病人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夫何,音扶,下及注同。

    覆,芳服反。

    思難,乃旦反。

    ) [疏]注“再言”至“病人也”。

    ○解雲:謂反覆思惟踟蹰之間,故再告此。

    言夫何敢,使病者意安耳。

    ○注“孔子曰”至“思義”。

    ○解雲:引之者,欲言季子反覆思惟,合于君子之道。

    言見得思義者,得謂利祿也。

     俄而牙弑械成。

    (是時牙實欲自弑君,兵械巳成,但事未行爾。

    有攻守之器曰械。

    ○俄,五多反。

    牙殺,申志反,注及下“親弑”同。

    械,戶戒反。

    )季子和藥而飲之,(藥者,??毒也,傳曰“??之”是也。

    時季子亦有械,故能飲之。

    傳不道者,從可知。

    ○飲,于鸩反,注同。

    ??毒,本亦作“鸩”,直蔭反,下文同。

    ) [疏]注“藥者”至“是也”。

    ○解雲:即下雲“然則曷為不直誅而??之”雲雲者是。

     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後乎魯國。

    (時世大夫,誅不宣揚,子當繼體如故。

    ) [疏]“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

    ○解雲:言不為天下所共戮,不為天下所共笑矣。

    ○注“時世大夫”。

    ○解雲:欲道古禮大夫不世矣。

     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後乎魯國。

    ”于是從其言而飲之,飲之無亻累氏,至乎王堤而死。

    公子牙今将爾,(今将欲殺無亻累。

    ○無,本又作“巫”。

    亻累,音力委反,又力追反。

    堤,丁兮反。

    ) [疏]“飲之無亻累氏”。

    ○解雲:或是大夫家,或是地名。

    言飲??毒之藥于無亻累氏矣。

    舊雲飲之無亻累氏者,言飲此毒不累其子孫,謂當立其氏族也者,非也。

    ○“至乎王堤而死”。

    ○解雲:王堤,蓋地名。

     辭曷為與親弑者同?(辭,傳序經辭。

    親,躬親也。

    ) [疏]注“辭,傳序經辭”。

    ○解雲:知如此者,正以經書“公子牙卒”,無誅殺之文。

    傳雲“曷為不言刺之”,雲是将為亂乎?故知此辭與親弑者同,但是傳序經辭,非為經也。

     君親無将,将而誅焉。

    (親,謂父母。

    ○無将,如字,闵公“本将不誅”、“将而”皆同;或子匠反,非也。

    )然則善之與?曰:然。

    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季子殺母兄,何善爾?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

    (以臣事君之義也。

    唯人君然後得申親親之恩。

    ○與,音馀。

    ) [疏]“殺世子母弟”至“之也”。

    ○解雲:即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秋,宋公殺其世子座”之屬者,是殺世子直稱君之經也。

    隐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襄三十年夏,“天王殺其弟年夫”之屬者,是殺母弟直稱君之經也。

    ○注“唯人”至“之恩”。

    ○解雲:欲道殺世子母弟,所以直稱君甚之之義。

    言得申親親之恩而不申之,故甚其惡耳。

     然則曷為不直誅而??之?行誅乎兄,隐而逃之,使?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

    (明當以親親原而與之,于治亂當賞疑從重,于平世當罰疑從輕。

    莊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書國将弑君。

    書日者,錄季子遏惡也。

    行誅親親,雖??之猶有恩也。

    ) [疏]“隐而逃之”。

    ○解雲:言隐匿辟殺,是以不直誅而??之矣。

    ○注“明當”至“與之”。

    ○解雲:明《春秋》之道,當親其親,而原季子之心而與之,故善之耳。

    ○注“于治”至“從輕”。

    ○解雲:注言此者,欲道《春秋》者,撥亂之書,是以原其親親而賞季氏即賞疑從重也。

    當所傳聞之世天下未平是以升平疑獄不得不誅,故雲于平世乃可罰疑從輕矣。

    ○注“莊不”至“弑君”。

    ○解雲:上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衛”,傳雲“溺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雲“所伐大夫不卒者,莊公薄于臣子之恩,故不卒大夫,與桓同義”是也。

    今牙書卒者,本以當國将弑君故也。

    ○注“書日”至“遏惡也”。

    ○解雲:正以《春秋》之義,于所傳聞之世,大夫之卒,不問有罪無罪,皆不書日以略之,因示其恩淺,即隐元年冬十二月,“公子益師卒”;隐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之屬是也。

    今而書日,故解之。

    言錄季子遏惡也者,正以為季子遏其惡之故,是以詳錄之耳。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路寝者何?正寝也。

    (公之正居也。

    天子諸侯皆有三寝:一曰高寝,二曰路寝,三曰小寝。

    父居高寝,子居路寝,孫從王父母,妻從夫寝,夫人居小寝。

    在寝地者,加錄内也。

    夫人不地者,外夫人不卒,内書薨已錄之矣,故出乃地。

    ) [疏]“路寝者何”。

    ○解雲:欲言正寝,公存之時,經文無路寝之名;欲言非正寝,而公薨于内,故執不知問。

    ○注“天子諸侯”至“人居小寝”。

    ○解雲:皆時王之禮矣。

    若《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寝”;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寝”之屬是也。

    然則諸侯有三寝,而薨其内者是正矣。

    而文十八年“二月,丁醜,公薨于台下”,襄三十一年“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之屬,皆為失處,而無譏文者,蓋以不在三寝,非禮自見故也。

    而雲父居高寝者,蓋以寝中最尊,若父子并薨之時,父殡于高寝矣。

    其嗣君亦薨,乃居于路寝。

    若其孫又薨,則從王父母小寝。

    所以不再言母者,妻從夫寝故也。

    其夫人若存,定居于寝内之三宮矣。

    若非有并喪,則從寝之中科薨其一。

    而謂路寝為公之正居者,以其始正之常處也。

    ○注“在寝地加錄,内也”。

    ○解雲:正決外諸侯之卒不地故也。

    ○注“故出乃地”。

    ○解雲:即僖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是也。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子卒雲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據子赤不言子赤卒。

    ) [疏]“據子赤不言子赤卒”。

    ○解雲: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雲“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是也。

     君存稱世子,(明當世父位為君。

    ) [疏]“君存稱世子”。

    ○解雲:内外同矣。

    而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不言世子者,彼注雲“而不以世子正稱書者,明欲以正見無正,疾惡桓公”是也。

     君薨稱子某,(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稱子某,明繼父也。

    名者,屍柩尚存,猶以君前臣名也。

    ) [疏]注“緣民臣”至“名也”。

    ○解雲:子者,嗣君之稱,是以稱子某,明其嗣父也。

    既不可無君,令之繼父而書名者,正以屍柩尚存,猶君前臣名故也。

    其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者,文九年傳文。

     既葬稱子,(不名者,無所屈也。

    緣終始之義,一年不二君,故稱子也。

    ) [疏]注“不名”至“子也”。

    ○解雲:正以先君既葬,更無所屈,所以不稱爵而言子者,一年不二君矣。

    其緣終始之義,一年不二君者,文九年傳文。

     逾年稱公。

    (不可曠年無君。

    ) [疏]注“不可曠年無君”。

    解雲:文九年傳文。

     子般卒,何以不書葬?(據定姒俱稱卒書葬。

    ) [疏]注“據定”至“書葬”。

    ○解雲:即定十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九月,“辛巳,葬定姒”。

    然則定姒稱卒而書葬,今子般稱卒不書葬,故難之。

     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則廟,(則立廟也。

    )廟則書葬。

    (錄子恩也。

    )無子不廟,不廟則不書葬。

    (未逾年之君,禮,臣下無服,故無子不廟,不廟則不書葬,示一年不二君也。

    稱卒不地者,降成君也。

    日者,為臣子恩錄之也。

    殺不去日見隐者,降子赤也。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 [疏]注“未逾”至“二君也”。

    ○解雲:《案喪服·不杖期章》,之内有為君之長子,臣下猶服之,況為嗣君而言無服者,正以為長子之時,其臣下從君而服之;若其為嗣君,則無從服之義,是以知其無服矣。

    不但如此,作君長子之時,其臣皆吉,故得為之服期;若作未逾年之君,臣下皆為前君服斬,甯得更為之服乎?若還服期,即是廢重服輕;若為斬衰三年,即違一年不二君之義故也。

    ○注“稱卒不”至“之也”。

    ○解雲:案隐公、闵公,皆是成君而亦不地,故隐十一年傳雲“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故彼注雲“不忍言其僵屍之處”。

    今子般亦殺死,正合不書地,而言降成君者,欲道好死者亦不書地,所以降成君故也。

    其好死者即襄三十一年“秋,九月,癸巳,子野卒”是也。

    ○注“殺不”至“子赤也”。

    ○解雲: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雲“子卒者孰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彼注雲“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是也。

    然則子般猶是所傳聞之世,恩降于子赤,是以忍言日也。

     公子慶父如齊。

    (如齊者,奔也。

    是時季子新??牙,慶父雖歸獄鄧扈樂,猶不自信于季子,故出也。

    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樂,音洛。

    暴,步蔔反。

    ) [疏]注“慶父”至“扈樂”。

    ○解雲:其歸獄鄧扈樂之事,在闵元年傳也。

     狄伐邢。

     ◎闵公(起元年,盡二年) 元年,春,王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不言即位。

    (複發傳者,嫌繼未逾年君義異故也。

    明當隐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