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九(起二十八年,盡闵公二年)

關燈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伐不日,此何以日?(據鄭人伐衛不日。

    ) [疏]注“據鄭人伐衛不日”。

    ○解雲:在隐二年冬。

    按彼文雖在十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之下,不蒙其日月,故得據之。

     至之日也。

    (用兵之道,當先至竟侵責之,不服乃伐之。

    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曰以起其暴也。

    )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

    (至日便伐,明暴故舉伐。

    ) [疏]“戰不”至“伐何”。

    ○解雲:正以上十年傳雲“戰不言伐”雲雲,書其重者,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春秋》伐者為客,(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

    ○伐者為客,何雲“讀伐長言之”,伐人者也。

    ) [疏]“《春秋》伐者為客”。

    ○解雲:謂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強,故引聲唱伐,長言之,喻其無畏矣。

     伐者為主。

    (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

    ○伐者為主,何雲“讀伐短言之”,見伐者也。

    ) [疏]“伐者為主”。

    ○解雲:謂被伐主,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于鄰國,故促聲短言之,喻其恐懼也。

    公羊子齊人,因其俗可以見長短,故言此。

     故使衛主之也。

    (戰序上言及者為主。

    )曷為使衛主之?(據宋襄公伐齊,宋主齊。

    ) [疏]注“據宋”至“主齊”。

    ○解雲:即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會曹伯、衛人、邾婁人伐齊”,夏,“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于?,齊師敗績”,傳雲“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

    《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曷為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征齊也。

    曷為與襄公之征齊?桓公死,豎刀、易牙争權不葬,為是故伐之也”是也。

     衛未有罪爾。

    (蓋為幽之會,服父喪未終而不至故。

    ○蓋為,于僞反。

    ) [疏]注“蓋為”至“至故”。

    ○解雲:上二十七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是也。

    按上二十五年“夏,五月,癸醜,衛侯朔卒”,至二十七年六月幽之會時,始二十六月未盡。

    今傳複以為無罪,故知正為父喪未終,是以不至,則幽之會不至之衛侯,惠公朔之子,蓋懿公也。

     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據桓十三年己巳,燕人戰敗績稱師也。

    ) [疏]注“據桓”至“稱師也”。

    解雲:即彼經雲十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是。

     未得乎師也。

    (未得成列為師也。

    詐戰不言戰,言戰者,衛未有罪,方欲使衛主齊,見直文也。

    不地者,因都主國也。

    ○見直,賢遍反。

    ) [疏]注“詐戰不言戰”。

    解雲:通例如此。

     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日者,附從霸者朝天子,行進。

    ○瑣,素果反。

    ) [疏]注“日者”至“行進”。

    ○解雲:欲決上十六年冬十二月,“邾婁子克卒”不書日故也。

    正以行進而書日,故知附從霸者朝天子,賢于會霸者于北杏而已。

    但外相如例所不書,故無其文,何氏以理知之,故如此解。

     秋,荊伐鄭。

    公會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

    (書者,善中國能相救)。

     冬,築微。

    (○築微,《左氏》作“麋”。

    )大無麥禾。

    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先言築微,而後言無麥禾?諱以兇年造邑也。

    (諱使若造邑而後無麥禾者,惡愈也。

    此蓋秋水所傷,就築微下俱舉水,則嫌冬水,推秋無麥禾,使若冬水所傷者,但言無麥禾,則嫌秋自不成,不能起秋水,因疾莊公行類同,故加大,明有秋水也。

    此夫人淫?之所緻。

    ) [疏]注“此蓋”至“秋水”。

    ○解雲:既言無麥,是建未之前事,故知秋水所傷也。

    若其經雲冬築微大水無麥禾,即大水在冬下,嫌是冬水矣,則嫌推尋此秋無麥禾之事,若使冬水傷殺之者矣。

    若不言大而但言無麥禾,則嫌此秋但地氣不養而麥禾不成,不能起見此秋實有水矣。

    因欲疾莊公之行,不制夫人,令其陰盛,類同于水,故加大以見之。

     臧孫辰告籴于齊。

    告籴者何?請籴也。

    (買?曰籴。

    ) [疏]“告籴者何”。

    ○解雲:欲言買?,不見将物之文;欲言非買?,而經書籴者,改執不知問。

     何以不稱使?(據上大無麥禾,知以國事行,當言如也。

    ) [疏]注“當言如也”。

    ○解雲:正以如者,内稱使文故也。

     以為臧孫辰之私行也。

    曷為以臧孫辰之私行?(據國事也。

    )君子之為國也,必有三年之委。

    一年不熟告籴,譏也。

    (古者三年耕,必馀一年之儲;九年耕,必有三年之積,雖遇兇災,民不饑乏。

    莊公享國二十八年,而無一年之畜,危亡切近,故諱,使若國家不匮,大夫自私行籴也。

    ○委,于鬼反。

    諸,直魚反。

    畜,敕六反。

    匮,其位反。

    ) [疏]注“危亡切近,故諱”。

    ○解雲:謂危亡之事,切于國家,理應不遠矣。

     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廄。

    新延廄者何??舊也。

    (舊,故也。

    繕故曰新,有所增益曰作,始造曰築。

    ○廄,九又反。

    ) [疏]“新延廄者何”。

    ○解雲:欲言新造,不見作名;欲言修舊,修舊不書,故執不知問。

    ○注“繕故曰新”。

    ○解雲:即此是也。

    ○注“有所增益曰作”。

    ○解雲:即僖二十年“新作南門”是也。

    ○注“造曰築”。

    ○解雲:即止“築微”,傳雲“兇年不造邑也”之屬是也。

     ?舊不書,此何以書?(據新宮災後修不書。

    ) [疏]注“據新”至“不書”。

    ○解雲:即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宮災。

    三日哭”,于此以後,不見修作之文是也。

     譏。

    何譏爾?兇年不?。

    (不諱者,繕故功費差輕于造邑。

    延廄,馬廄也。

    ○費,芳味反。

    差,初賣反。

    ) [疏]注“不諱”至“造邑”。

    ○解雲:上二十八年“築微”之事,實在大無麥禾後,而在前言之者,諱以兇年造邑故也。

    然則去年無麥禾,今茲兇歲而修廄,不諱者,正以功費輕也。

     夏,鄭人侵許。

     秋,有蜚。

    何以書?記異也。

    (蜚者,臭惡之?也,象夫人有臭惡之行。

    言有者,南越盛暑所生,非中國之所有。

    ○蜚,扶味反,臭?也。

    行,下孟反。

    ) 冬,十有二月,紀叔姬卒。

    (國滅卒者,從夫人行,待之以初也。

    ) [疏]注“國滅”至“以初也”。

    ○解雲:桓七年“夏,?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傳雲“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

    其稱侯朝何?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

    然則今此叔姬,其國已滅而書卒,正以本貴為夫人,今雖國滅,猶以夫人之禮待之而書其卒,故雲待之以初也。

    案隐七年,則此叔姬乃是伯姬之媵,而言從夫人行者,正以十二年春“叔姬歸于?阝”,傳雲“其言歸于?阝何?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歸于叔爾也”。

    然則初去之時,雖為媵妾,至莊四年三月“伯姬卒”之後,紀國未滅之前,紀侯立之為夫人,其言夏“紀侯大去其國”,叔姬乃歸于魯,至十二年春歸于?阝之時為夫人,故曰從夫人行也。

     城諸及防。

    (諸,君邑。

    防,臣邑。

    言及,别君臣之義。

    君臣之義正,則天下定矣。

    ○别,彼列反。

    ) [疏]注“諸君”至“臣邑”。

    ○解雲:知如比者,正以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傳雲“其言及防茲來奔”,傳雲“其言及防茲來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彼注雲“公邑,君邑也。

    私邑,臣邑也。

    累,次也。

    義不可使臣邑與君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絕之”。

    然則都邑言及别公私,故知此言城諸及防者,是君臣邑故也。

    ○注“言及”至“定矣”。

    ○解雲:所以君臣之義正,則天下定,可以為王者之法矣。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師次于成。

     秋,七月,齊人降鄣。

    鄣者何?紀之遺邑也。

    降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桓公諱也。

    (時霸功足以除惡,故為諱。

    言降者,能以德見歸,自來服者可也。

    ○降鄣,戶江反,下注同。

    鄣,音章。

    為桓,于僞反,注同。

    ) [疏]“鄣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春秋》未有;欲言非國,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降之者何”。

    ○解雲:欲言自服,文道齊人;欲言兵加,而文又言降,故執不知問。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盡也。

    (襄公服紀以過,而複盡取其邑,惡其不仁之甚也。

    月者,重于取邑”。

    ○複,扶又反。

    惡其,烏路反,下同。

    ) [疏]注“月者,重于取邑”。

    ○解雲:以取邑例時,即隐六年“冬,宋人取長葛”之屬是。

     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葬乎叔爾。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是後魯比弑二君,狄滅邢、衛。

    ○比殺,申志反。

    ) [疏]“徒葬乎叔爾”。

    解雲:謂不得與夫合葬,故言徒。

    徒者,空也。

    案上四年“齊侯葬紀伯姬”,傳雲“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隐之也。

    何隐爾?徒葬于齊爾”。

    而此重發之者,正以彼則于齊,此則于叔,故重言之。

    ○注“是後魯比弑二君”。

    ○解雲:謂下三十二年“子般卒”,闵二年“公薨”是也。

    ○注“狄滅邢、衛”。

    ○解雲:謂僖元年“次聶北,救邢”,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屬是也。

     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

    (○濟,子禮反。

    ) 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