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八(起十八年,盡二十七年)

關燈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是後戎犯中國,魯蔽鄭瞻,夫人如莒,淫?不制所緻。

    ) [疏]注“是後戎犯中國”。

    ○解雲:即下文“夏,公追戎于濟西”是也。

    ○注“魯蔽鄭瞻”。

    ○解雲:下文“秋,有蜮”是。

    ○注“夫人”至“所緻”。

    ○解雲:即下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之屬是也。

    是陰勝陽之象,是以日為之食。

     夏,公追戎于濟西。

    (以兵逐之曰追。

    ○濟,子禮反。

    )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據公追齊師至?阝,舉齊侵也。

    ) [疏]注“據公”至“侵也”。

    ○解雲:即僖二十六年“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弗及”是也。

     大其為中國追也。

    (以其不限所至,知為中國追也。

    ○為中,于僞反,注及下皆同。

    ) [疏]注“以其”至“追也”。

    ○解雲:“公追齊師至?”,限其所至,乃是自為己追,故知如此。

     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其言于濟西何?(據公追齊師至?阝弗及,不言于也。

    )大之也。

    (大公除害,恩及濟西也。

    言大者,當有功賞也。

    追例時。

    ) [疏]注“言大者”至“賞也”。

    解雲:“公追齊師至?,弗及”不言于,今言于者,謂公有大功,于王法當賞矣。

    ○注“追例時”。

    ○解雲:即此文是。

    而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雖在正月己未下,不蒙日月。

     秋,有蜮。

    何以書?記異也。

    (蜮之猶言惑也。

    其毒害傷人,形體不可見,象魯為鄭瞻所惑,其毒害傷人,将以大亂而不能見也。

    言有者,以有為異也。

    ○蜮,音或,短狐也;或謂之射工,音食。

    ) [疏]注“蜮之猶言惑也”。

    ○解雲:即《五行志》雲“蜮猶惑也”者是。

    ○注“其毒害傷人”。

    ○解雲:即《五行志》雲“能射人,甚者至死”是也。

    ○注“形體不可見”。

    ○解雲:即《草木志》雲“在水中射人影即死”是也。

    ○注“言有者,以有為異也”。

    ○解雲:謂魯先無蜮,今乃有之。

    案昭二十五年經書“有鸲鹆來巢”,今此不書來者,亂氣所生,不從外來故也。

     冬,十月。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

    (言往媵之者,禮,君不求媵,二國自往媵夫人,所以一夫人之尊。

    ○媵陳,以證反,又繩證反。

    娣從,才用反,下注同。

    ) [疏]“媵者何”。

    解雲:媵是碎事,例不見經,今而書之,故執不知問。

     侄者何?兄之子也。

    娣者何?弟也。

    諸侯壹聘九女,諸侯不再娶。

    (必以侄娣從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

    所以防嫉妒,令重繼嗣也。

    因以備尊尊、親親也。

    九者,極陽數也。

    不再娶者,所以節人情,開媵路。

    ○嫉,音疾,又音自。

    ) [疏]“侄者何”。

    ○解雲:昭穆異等,而與嫡俱行,故執不知問。

    ○“娣者何”。

    ○解雲:與侄同倫而在侄下,故執不知問。

    ○“諸侯”至“再娶”。

    ○解雲:傳言此者,解所以有媵之意。

    言諸侯娶女非一者,正由不得再娶故也。

    ○注“必以”至“人喜也”。

    ○解雲:即《?梁傳》雲“一人有子,三人緩帶”,範氏雲“欲共享其祿”是也。

    ○注“所以防嫉妒”。

    ○解雲:謂三人不相疾也。

    ○注“令重繼嗣也”。

    解雲:謂三人不相疾,共保其子。

    ○注“因以備”至“親也”。

    ○解雲:謂備侄所以尊尊,備娣所以親親。

    其上尊下親,皆指嫡也。

    ○注“九者極陽數也”。

    ○解雲:謂對一三五七以為極矣也。

    ○注“開媵路”。

    ○解雲:謂亦有為嫡之望也。

     媵不書,此何以書?(據伯姬歸于紀,不書媵也。

    ) [疏]注“據姬歸于紀”者,解雲:在隐二年冬。

     為其有遂事書。

    (為下有遂事善也,故書所以不當書,以起将有所詳錄,猶伯姬書媵也。

    不媵,則當取。

    得書者張本文。

    言公子結如陳,遂及齊侯、宋公盟于鄄。

    ○為其,于僞反,注及下注同。

    ) [疏]注“為下有遂事善也”。

    ○解雲:即“遂及齊侯、宋公盟”是也。

    ○注“故書所至不當書”。

    ○解雲:謂書媵是也。

    ○注“以起将有所詳錄”。

    ○解雲:正欲見盟事之善,合詳而錄之。

    ○注“猶伯姬書媵也”。

    ○解雲:即成八年“衛人來媵”,傳曰“媵不書,此何以書?錄伯姬也”;九年“晉人來媵”,傳曰“媵不書,此何以書?錄伯姬也”;十年“齊人來媵”,傳雲“媵不書,此何以書?錄伯姬也。

    三國來媵,非禮也。

    曷為皆以錄伯姬之辭言之?婦人以衆多為侈也”者是也。

    ○注“言公”至“盟于鄄”。

    ○解雲:是其得書之文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以外事不素制,不豫設,故雲爾。

    )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

    (先是鄄、幽之會,公比不至,公子結出竟,遭齊、宋欲深謀伐魯,故專矯君命而與之盟,除國家之難,全百姓之命,故善而詳錄之。

    先書地,後書盟者,明出竟乃得專之也。

    盟不地者,方使上為出竟地,即更出地,嫌上地自為媵出地也。

    陳稱人者,為内書,故略以外國辭言之。

    此陳侯夫人,言婦者,在塗也。

    加之者,禮未成也。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而盟不日者,起國家後背結之約,非結不信也。

    ○矯,居表反。

    難,乃旦反。

    背,音佩。

    ) [疏]注“先是”至“不至”。

    ○解雲:即上十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十六年冬,“會齊侯、宋公”以下“同盟于幽”是也。

    正以彼二經皆不言公會,故知魯侯不至矣。

    ○注“欲深謀伐魯”。

    ○解雲:正以善而詳錄之,故知欲伐矣。

    ○注“先書地”。

    ○解雲:謂書鄄是也。

    ○注“明出竟乃得專之也”。

    ○解雲:正以鄄為衛地故也。

    ○注“此陳”至“在塗也”。

    ○解雲:即隐二年傳雲“在塗稱婦”是。

    ○注“加之者,禮未成也”。

    ○解雲:正以此婦未成為夫人,故加之絕之。

    若其巳配,禮宜言媵陳夫人,不假言之以絕也。

    ○注“冬齊”至“西鄙”。

    ○解雲:即下經也。

    ○注“而盟不”至“不信也”。

    ○解雲:以《公羊》之例,不信者書日,故如此解。

     夫人姜氏如莒。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鄙者,邊垂之辭,榮見遠也。

    )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月者,再出也。

    不從四年巳月者,異國。

    ) [疏]注“月者,再出也”。

    ○解雲:欲對上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之文也。

    ○注“不從”至“異國”。

    ○解雲:即上四年經雲“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齊侯于祝丘”,彼注雲“月者再出,重也。

    三出不月者,省文,從可知例”。

    然則此經不從四年之例,而複出月者,正為齊、莒異國,不得相因故也。

     夏,齊大災。

    大災者何?大瘠也。

    (瘠,病也,齊人語也。

    以加大,知非火災也。

    ○大瘠,在亦反,病也;本或作“瘠”,才細反;一本作“漬”,才賜反,鄭注《曲禮》引此同。

    ) [疏]“大災者何”。

    ○解雲:欲言大疾疫,而經書災,故執不知問。

    ○注“以加大,知非火災也”。

    ○解雲:正以襄三十年“宋災”,昭九年“陳火”之屬,皆不言大故也。

    案襄九年傳雲“大者曰災,小者曰火”,注雲“大者,謂正寝、社稷、宗廟、朝廷也,下此則小矣”。

    然彼是兩火自對,故以災火别之。

    此則非火,故更言大耳。

     大瘠者何?<疒列>也。

    (<疒列>者,民疾疫也。

    ○<疒列>,力二反,疾疫也。

    疫,音役。

    )何以書?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

    (與宋大水同義。

    <疒列>者,邪亂之氣所生,是時魯任鄭瞻,夫人如莒淫?,齊侯亦淫諸姑姊妹,不嫁者七人。

    ○邪,似嗟反。

    ) [疏]注“與宋大水同義”。

    ○解雲:即上十一年“宋大水”,傳雲“何以書?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注雲“時魯亦有水災,書魯則宋災不見,兩舉則煩文不省,故詭例書外以見内也”是也。

    ○注“齊侯”至“七人”。

    ○解雲:《晏子春秋》文。

    案彼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先君桓公,淫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為賢君何?”又此解言七人者,彼此其有誤矣。

    然則襄公霸諸侯,唯淫妹而已,齊人猶作“南山崔崔”以刺之。

    桓公小白相淫九人,而齊人不刺之者,蓋以功多足以除惡故也。

    或者遇爾不作,或采之不得,甯可問乎? 秋,七月。

     冬,齊人伐戎。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

    (○鄭伯突,徒沒反,厲公也。

    )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冬,十有二月,葬鄭厲公。

    (《春秋》篡明者書葬。

    ) [疏]注“春秋”至“書葬”。

    ○解雲:言《春秋》者,欲見通例如此矣。

    篡明者,謂有立、入之文,即隐四年冬,“衛人立晉”;桓十三年春,“葬衛宣公”;上九年夏,“齊小白入于齊”;僖十八年秋,“葬齊桓公”之屬是也。

    今此鄭突入于鄭,桓十五年秋亦有入栎之文,即是篡明,書其葬耳。

    若篡不明者,則去其葬以見其篡,不合為諸侯,是以僖十年裡克弑卓子之時,惠公無入文。

    至僖二十四年“晉侯夷吾卒”下,不書葬晉惠公矣。

    若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何勞去葬以見篡?若然,案文公重耳亦無篡文,而僖三十年經書“葬晉文公”者,正以文公功蓋天下,《春秋》為賢者諱,故書其葬,若其不篡然也。

    若然,齊侯小白是賢者而書其入,又錄其葬,見其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