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七(起八年,盡十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八年,春,王正月,師次于郎,以俟陳人、蔡人。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據次于陉俟屈完不書俟。
○屈,居勿反。
) [疏]注“據次”至“書俟”。
○解雲:即僖四年經雲“遂伐楚,次于陉”,傳雲“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
孰俟?俟屈完也”是也。
然則彼但錄其次而不書俟,與此異,故據之。
?不得已也。
(師出本為下滅盛興,陳、蔡屬與魯伐衛,同心人國遠,故因假以諱滅同姓,?待二國為留辭主,所以辟下言及也。
加以者,辟實俟。
陳、蔡稱人者,略以外國辭稱,知微之。
○本為,于僞反,傳及注“為久”皆同。
屬與,音燭。
) [疏]注“陳蔡”至“伐衛”。
○解雲:即其經雲“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是也。
○注“同心人國遠”。
○解雲:欲對齊、宋、雖亦同心而近魯,是以不得?待齊、宋。
○注“所以辟下言及也”。
○解雲:即經下雲“夏,師及齊師圍成”是也。
凡言及者,汲汲之辭。
若此時已出師,其間更無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魯人欲得滅同姓,孜孜之深,是以?待陳、蔡以辟之。
○注“加以者,辟實俟”。
○解雲:若其實俟,宜但雲師次于郎俟陳人、蔡人而已,何須言以乎?今言以俟陳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實俟也。
甲午,祠兵。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禮,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飨士卒。
○祠兵,音辭,祭也。
《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
卒,子忽反。
) [疏]“祠兵者何”。
○解雲:凡出師之禮,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書,故執不知問。
○“出曰祠兵”。
○解雲:何氏之意,以為祠兵有二義也:一則祠其兵器,二則殺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
○注“禮兵”至“近郊”。
○解雲:時王之禮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 [疏]注“五百人曰旅”。
○解雲:《大司馬》叙官文。
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言與祠兵禮如一,将出不嫌不習,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于廢之,故以振訊士衆言之,互相見也。
祠兵,壯者在前,難在前。
振旅,壯者在後,複長幼,且衛後也。
○訊,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
相見,賢遍反,下同。
難,乃旦反。
長,丁丈反。
) 何言乎祠兵?(據不書。
) [疏]注“據不書”。
○解雲:今此書之,而言據不書者,正謂他處皆不書,即例不書矣。
而此書之者,是以緻難。
為久也。
(為久稽留之辭。
) [疏]注“為久稽留之辭”。
○解雲:為猶作,言作久稽留之辭矣。
曷為為久?(據取長葛久之。
) [疏]注“據取長葛久之”。
○解雲:隐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六年“冬,宋人取長葛”,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是。
然則彼所以書者,譏其久。
今以祠兵者,為久稽留之辭,似于義反,故難之。
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于是。
(諱為久留辭,使若無欲滅同姓之意,因見出竟,明盛非内邑也。
) [疏]注“因見”至“邑也”。
○解雲:“出曰祠兵”,即《爾雅》“出曰治兵”之文也。
今書祠兵,即是出竟之義,則知下言圍成者,非内邑明矣。
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于齊師。
成者何?盛也。
(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來奔。
○成,如字,二傳作“成阝”。
降于,戶江反,傳及下注皆同。
) [疏]“成者何”。
○解雲:成為内邑,孟氏所有,而與齊圍之,故執不知問。
○注“以上”至“來奔”。
○解雲: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雲“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兄弟辭也”是也。
盛則曷為謂之成?諱滅同姓也。
(因魯有成邑,同聲相似,故雲爾。
) [疏]注“因魯”至“雲爾”。
○解雲: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者,是魯有成邑之文。
曷為不言降吾師?(據戰于宋不言歸鄭。
) [疏]注“據戰”至“歸鄭”。
○解雲: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是也。
彼則不言宋歸于鄭,此言成降于齊師,故難之。
其歸字有作“敗”字者,誤也。
辟之也。
(辟滅同姓。
言圍者,使若魯圍之而去,成自從後降于齊師也。
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歸于齊。
言及者,起魯實欲滅之。
不月者,順諱文。
不書盛伯出奔,深諱之。
) [疏]注“言及者”至“滅之”。
○解雲: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注“不月者,順諱文”。
○解雲: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今此亦滅而不書月者,順諱文使若不滅矣。
○注“不書”至“諱之”。
○解雲:如此注者,正欲決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之屬,書其出奔也。
今成被滅,至文十二年春乃書“盛伯來奔”。
于所傳聞世不言所奔者,深諱故也。
秋,師還。
還者何?善辭也。
此滅同姓,何善爾?病之也。
(慰勞其罷病。
○慰勞,力報反,下同。
其罷,音皮,下同。
) [疏]“還者何”。
○解雲:欲言其惡,還是善辭;欲言其善,實滅同姓,故執不知問。
曰:“師病矣。
曷為病之?(據師出皆罷病,曷為獨勞此病也?)非師之罪也。
(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師自汲汲。
) [疏]注“明君”至“在君”。
○解雲:所以慰勞師之罷病者,明君之滅同姓,非師之罪,其重在于君也。
○注“因解非師自汲汲”。
○解雲:正以及者,汲汲之辭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諸兒,襄公也。
無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從弟。
○兒,如字,一音五兮反。
從,才用反。
)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公曷為與大夫盟?(據與高?盟,諱不言公。
○暨,其器反,《左氏》作{艹既}。
) [疏]注“據與”至“言公”。
○解雲:莊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齊高?盟于防”,傳雲“齊高?者何?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者是。
齊無君也。
然則何以不名?(據高?名。
)為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衆然。
(鄰國之臣,猶吾臣也。
君之于臣,當告從命行,而反歃血約誓,故諱使若悉得齊諸大夫約束之者愈也。
不月者,是時齊以無知之難,小白奔莒,子糾奔魯,齊迎子糾欲立之,魯不與而與之盟,齊為是更迎小白,然後乃伐齊,欲納子糾,不能納,故深諱使若信者也。
不緻者,魯地也。
子糾出奔不書者,本未命為嗣,賤,故不錄之。
○為其,于僞反,注“為是”及下注“?為”、“魯為”同。
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難,乃旦反。
)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
○解雲:《公羊》之例,大信時,小信月,不信日。
經今不月,使若信者,謂若大信也。
不謂月,非信辭也。
○注“不緻者,魯地也”。
○解雲:正決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之文也。
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圍成”。
然則成是内邑而書緻者,彼注雲“成,仲孫氏邑。
圍成月又緻者,天子不親征下士,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注“子糾”至“錄之”。
解雲:如此注者,正決桓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書之故也。
子糾出奔魯,宜言來奔,而言出奔者,據齊言之,亦無傷矣。
夏,公伐齊,納糾。
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伐之何?(據晉人納捷?于邾婁,不言伐。
○納糾,《左氏》經亦作“納子糾”。
) [疏]“夏,公伐齊,納糾”。
○解雲:無子字者,與《左氏》經異。
○“納者何”。
○解雲:欲言得國,下有齊人取殺之文;欲言不得國,納者入辭,故執不知問。
○“其言伐之何”。
○解雲: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傳雲“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雲“加之者,辟問輕重兩舉之”。
然則此傳非問輕重兩舉而亦言之,下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
然則侵伐戰圍入滅,數者相對,是其輕重之名。
今以納問伐,直據納接?不言伐而巳,實非輕重兩舉,故得言之矣。
○注“據晉”至“言伐”。
○解雲:即文十四年經雲“晉人納接?于邾婁”是也。
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
(伐者,非入國辭,故雲爾。
) [疏]注“伐者”至“雲爾”。
○解雲:下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然則伐者,雖重于侵,仍非入國之義,是以此經兼舉其伐,見不能納矣。
糾者何?公子糾也。
何以不稱公子?(據下言子糾,知非當國,本當去國見挈言公子糾。
○去國,起呂反,下“故去”同。
) [疏]“糾者何”。
○解雲:欲言已臣,納于他國;欲言齊臣,文不繼齊,故執不知問。
○注“據下”至“子糾”。
解雲:下經雲“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傳雲“其稱子糾何?貴也。
其貴奈何?宜為君者也”,彼注雲“故以君薨稱子其言之者,着其宜為君”,則下經言子見其貴,則知此經單言糾者,非當國之辭。
既不作當國之辭,故今宜但去國言公子糾,見挈于魯侯而巳,是以問其名不稱公子。
君前臣名也。
(《春秋》别嫌明疑,嫌當為齊君,在魯君前不為臣。
禮,公子無去國道,臣異國義,故去公子,見臣于魯也。
納不緻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猶遇弗遇例也。
不月者,非納篡辭。
○别,彼列反。
見,賢遍反。
) [疏]注“禮公”至“國義”。
○解雲:然則禮有三谏不從待放去者,其異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無去國之義矣。
○注“納不”至“可知”。
○解雲: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今此納糾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齊者,謂此經既言“公伐齊,納糾”,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勞緻伐見不得意乎?故雲納不緻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猶遇弗遇例也”。
○解雲: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然則《春秋》之内,亦有遇禮所以不緻地以見得意者,正以經書亦有遇弗遇之文,則知書遇得意明矣,何勞緻地以見之乎?則知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言遇,得意可知。
桓十年“秋,公會衛侯于桃丘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據次于陉俟屈完不書俟。
○屈,居勿反。
) [疏]注“據次”至“書俟”。
○解雲:即僖四年經雲“遂伐楚,次于陉”,傳雲“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
孰俟?俟屈完也”是也。
然則彼但錄其次而不書俟,與此異,故據之。
?不得已也。
(師出本為下滅盛興,陳、蔡屬與魯伐衛,同心人國遠,故因假以諱滅同姓,?待二國為留辭主,所以辟下言及也。
加以者,辟實俟。
陳、蔡稱人者,略以外國辭稱,知微之。
○本為,于僞反,傳及注“為久”皆同。
屬與,音燭。
) [疏]注“陳蔡”至“伐衛”。
○解雲:即其經雲“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是也。
○注“同心人國遠”。
○解雲:欲對齊、宋、雖亦同心而近魯,是以不得?待齊、宋。
○注“所以辟下言及也”。
○解雲:即經下雲“夏,師及齊師圍成”是也。
凡言及者,汲汲之辭。
若此時已出師,其間更無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魯人欲得滅同姓,孜孜之深,是以?待陳、蔡以辟之。
○注“加以者,辟實俟”。
○解雲:若其實俟,宜但雲師次于郎俟陳人、蔡人而已,何須言以乎?今言以俟陳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實俟也。
甲午,祠兵。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禮,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飨士卒。
○祠兵,音辭,祭也。
《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
卒,子忽反。
) [疏]“祠兵者何”。
○解雲:凡出師之禮,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書,故執不知問。
○“出曰祠兵”。
○解雲:何氏之意,以為祠兵有二義也:一則祠其兵器,二則殺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
○注“禮兵”至“近郊”。
○解雲:時王之禮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 [疏]注“五百人曰旅”。
○解雲:《大司馬》叙官文。
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言與祠兵禮如一,将出不嫌不習,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于廢之,故以振訊士衆言之,互相見也。
祠兵,壯者在前,難在前。
振旅,壯者在後,複長幼,且衛後也。
○訊,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
相見,賢遍反,下同。
難,乃旦反。
長,丁丈反。
) 何言乎祠兵?(據不書。
) [疏]注“據不書”。
○解雲:今此書之,而言據不書者,正謂他處皆不書,即例不書矣。
而此書之者,是以緻難。
為久也。
(為久稽留之辭。
) [疏]注“為久稽留之辭”。
○解雲:為猶作,言作久稽留之辭矣。
曷為為久?(據取長葛久之。
) [疏]注“據取長葛久之”。
○解雲:隐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六年“冬,宋人取長葛”,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是。
然則彼所以書者,譏其久。
今以祠兵者,為久稽留之辭,似于義反,故難之。
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于是。
(諱為久留辭,使若無欲滅同姓之意,因見出竟,明盛非内邑也。
) [疏]注“因見”至“邑也”。
○解雲:“出曰祠兵”,即《爾雅》“出曰治兵”之文也。
今書祠兵,即是出竟之義,則知下言圍成者,非内邑明矣。
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于齊師。
成者何?盛也。
(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來奔。
○成,如字,二傳作“成阝”。
降于,戶江反,傳及下注皆同。
) [疏]“成者何”。
○解雲:成為内邑,孟氏所有,而與齊圍之,故執不知問。
○注“以上”至“來奔”。
○解雲: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雲“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兄弟辭也”是也。
盛則曷為謂之成?諱滅同姓也。
(因魯有成邑,同聲相似,故雲爾。
) [疏]注“因魯”至“雲爾”。
○解雲: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者,是魯有成邑之文。
曷為不言降吾師?(據戰于宋不言歸鄭。
) [疏]注“據戰”至“歸鄭”。
○解雲: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是也。
彼則不言宋歸于鄭,此言成降于齊師,故難之。
其歸字有作“敗”字者,誤也。
辟之也。
(辟滅同姓。
言圍者,使若魯圍之而去,成自從後降于齊師也。
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歸于齊。
言及者,起魯實欲滅之。
不月者,順諱文。
不書盛伯出奔,深諱之。
) [疏]注“言及者”至“滅之”。
○解雲: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注“不月者,順諱文”。
○解雲: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今此亦滅而不書月者,順諱文使若不滅矣。
○注“不書”至“諱之”。
○解雲:如此注者,正欲決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之屬,書其出奔也。
今成被滅,至文十二年春乃書“盛伯來奔”。
于所傳聞世不言所奔者,深諱故也。
秋,師還。
還者何?善辭也。
此滅同姓,何善爾?病之也。
(慰勞其罷病。
○慰勞,力報反,下同。
其罷,音皮,下同。
) [疏]“還者何”。
○解雲:欲言其惡,還是善辭;欲言其善,實滅同姓,故執不知問。
曰:“師病矣。
曷為病之?(據師出皆罷病,曷為獨勞此病也?)非師之罪也。
(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師自汲汲。
) [疏]注“明君”至“在君”。
○解雲:所以慰勞師之罷病者,明君之滅同姓,非師之罪,其重在于君也。
○注“因解非師自汲汲”。
○解雲:正以及者,汲汲之辭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諸兒,襄公也。
無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從弟。
○兒,如字,一音五兮反。
從,才用反。
)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公曷為與大夫盟?(據與高?盟,諱不言公。
○暨,其器反,《左氏》作{艹既}。
) [疏]注“據與”至“言公”。
○解雲:莊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齊高?盟于防”,傳雲“齊高?者何?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者是。
齊無君也。
然則何以不名?(據高?名。
)為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衆然。
(鄰國之臣,猶吾臣也。
君之于臣,當告從命行,而反歃血約誓,故諱使若悉得齊諸大夫約束之者愈也。
不月者,是時齊以無知之難,小白奔莒,子糾奔魯,齊迎子糾欲立之,魯不與而與之盟,齊為是更迎小白,然後乃伐齊,欲納子糾,不能納,故深諱使若信者也。
不緻者,魯地也。
子糾出奔不書者,本未命為嗣,賤,故不錄之。
○為其,于僞反,注“為是”及下注“?為”、“魯為”同。
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難,乃旦反。
)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
○解雲:《公羊》之例,大信時,小信月,不信日。
經今不月,使若信者,謂若大信也。
不謂月,非信辭也。
○注“不緻者,魯地也”。
○解雲:正決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之文也。
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圍成”。
然則成是内邑而書緻者,彼注雲“成,仲孫氏邑。
圍成月又緻者,天子不親征下士,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注“子糾”至“錄之”。
解雲:如此注者,正決桓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書之故也。
子糾出奔魯,宜言來奔,而言出奔者,據齊言之,亦無傷矣。
夏,公伐齊,納糾。
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伐之何?(據晉人納捷?于邾婁,不言伐。
○納糾,《左氏》經亦作“納子糾”。
) [疏]“夏,公伐齊,納糾”。
○解雲:無子字者,與《左氏》經異。
○“納者何”。
○解雲:欲言得國,下有齊人取殺之文;欲言不得國,納者入辭,故執不知問。
○“其言伐之何”。
○解雲: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傳雲“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雲“加之者,辟問輕重兩舉之”。
然則此傳非問輕重兩舉而亦言之,下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
然則侵伐戰圍入滅,數者相對,是其輕重之名。
今以納問伐,直據納接?不言伐而巳,實非輕重兩舉,故得言之矣。
○注“據晉”至“言伐”。
○解雲:即文十四年經雲“晉人納接?于邾婁”是也。
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
(伐者,非入國辭,故雲爾。
) [疏]注“伐者”至“雲爾”。
○解雲:下十年傳雲“?角者曰侵,精者曰伐”。
然則伐者,雖重于侵,仍非入國之義,是以此經兼舉其伐,見不能納矣。
糾者何?公子糾也。
何以不稱公子?(據下言子糾,知非當國,本當去國見挈言公子糾。
○去國,起呂反,下“故去”同。
) [疏]“糾者何”。
○解雲:欲言已臣,納于他國;欲言齊臣,文不繼齊,故執不知問。
○注“據下”至“子糾”。
解雲:下經雲“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傳雲“其稱子糾何?貴也。
其貴奈何?宜為君者也”,彼注雲“故以君薨稱子其言之者,着其宜為君”,則下經言子見其貴,則知此經單言糾者,非當國之辭。
既不作當國之辭,故今宜但去國言公子糾,見挈于魯侯而巳,是以問其名不稱公子。
君前臣名也。
(《春秋》别嫌明疑,嫌當為齊君,在魯君前不為臣。
禮,公子無去國道,臣異國義,故去公子,見臣于魯也。
納不緻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猶遇弗遇例也。
不月者,非納篡辭。
○别,彼列反。
見,賢遍反。
) [疏]注“禮公”至“國義”。
○解雲:然則禮有三谏不從待放去者,其異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無去國之義矣。
○注“納不”至“可知”。
○解雲: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今此納糾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齊者,謂此經既言“公伐齊,納糾”,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勞緻伐見不得意乎?故雲納不緻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猶遇弗遇例也”。
○解雲:上六年注雲“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然則《春秋》之内,亦有遇禮所以不緻地以見得意者,正以經書亦有遇弗遇之文,則知書遇得意明矣,何勞緻地以見之乎?則知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言遇,得意可知。
桓十年“秋,公會衛侯于桃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