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七(起八年,盡十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遇”,不得意明矣,故雲猶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辭”。
○解雲:隐四年“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注雲“月者,大國篡例月,小國時,立、納、入皆為篡”。
然則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哀六年秋七月,“齊陽生入于齊”之屬皆是也。
今此亦書納而不月者,子糾次正宜立,非篡故也。
非篡而言納者,納者入辭。
子糾不得國,魯公之由,是以書伐納,見其伐而不能納,以刺魯侯矣。
齊小白入于齊。
曷為以國氏?(據宋公子地自陳入于蕭,氏公子也。
) [疏]注“據宋”至“子也”。
○解雲: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區、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是也。
當國也。
(當國,故先氏國也。
不月者,移惡于魯也。
) [疏]注“不月”至“魯也”。
○解雲:正以大國篡例月,故言此矣。
而言移惡于魯者,正以小白成篡,實由魯人不早送子糾故也。
其言入何?篡辭也。
[疏]“其言入何”。
○解雲:據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不言入。
今言入,故難之。
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雲:隐三年傳曰“過時而日,隐之也”,彼注雲“隐,痛也。
痛賢君不得以時葬”。
則襄公去年十一月見殺,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書日葬之,明是痛賢君不得以時葬故也。
而注不言之者,從可知省文也。
其襄公之賢,見于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據郎之戰。
○注“據郎之戰”。
○解雲: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雲“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然則彼文師有成解,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 伐敗也。
(自誇大其伐而取敗。
○自誇,苦瓜反,本又作“誇”,下同。
)曷為伐敗?(據内不言敗績,曷為自誇大其伐而取敗?)複雠也。
(複雠以死敗為榮,故錄之。
高齊襄,賢仇牧是也。
) [疏]注“高齊襄”。
○解雲:即上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傳雲“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雠也”,“襄公将複雠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者,是高齊侯複雠以死敗為榮之事矣。
注“賢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萬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傳雲“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仇牧?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
其不畏強禦奈何”雲雲,“萬怒,搏闵公,絕其ㄕ。
仇牧聞君弑,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扌殺仇牧,碎其首,齒着乎門阖。
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是賢仇牧複雠以死敗為榮之義。
此複雠乎大國,曷為使微者?(據納子糾公猶自行,即大夫當有名氏。
) [疏]注“即大夫當有名氏”。
○解雲:《公羊》之義,以大夫得見名氏,謂士為微,故言此。
公也。
(如上據知為公。
)公則曷為不言公?不與公複雠也。
曷為不與公複雠?(據諱與雠狩。
) [疏]注“據諱與雠狩”。
解雲:即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傳雲“公曷為與微者狩?齊侯也。
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雠狩也”。
然則公與雠人狩,則以為不書而諱之。
今乃複雠于齊,宜以為善,而反不與,故難之。
複雠者,在下也。
(時實為不能納子糾伐齊,諸大夫以為不如以複雠伐之,于是以複雠伐之,非誠心至意,故不與也。
書敗者,起?義。
戰不緻者,有敗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 [疏]注“書敗者,起?義”。
○解雲:《春秋》之例,内不言戰,言戰乃敗。
今乃經上文雲“戰于乾時”,即内敗明矣。
而又言“我師敗績”者,起?以敗為榮故也。
○注“戰不”至“知例”。
○解雲:六年“不得意緻伐”之下,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今此亦不得意,合緻伐,而不緻伐者,既有我師敗績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其言取之何?(據楚人殺陳夏徵舒不言取,執齊慶封殺之言執也。
○夏,戶雅反。
) [疏]注“據楚”至“言取”。
○解雲: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是也。
○注“執齊”至“執也”。
解雲: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以下“伐吳,執齊慶封殺之”是也。
内辭也。
脅我,使我殺之也。
(以下浚洙,知其脅也。
以稱人共國辭,知使魯殺之。
時小白得國,與鮑叔牙圖國政,故鮑叔薦管仲、召忽曰:“使彼國得賢,己國之患也。
”乃脅魯使殺子糾,求管仲、召忽。
魯惶恐,殺子糾,歸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諱,使若齊自取殺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
恐,丘勇反。
) [疏]注“以稱”至“殺之”。
○解雲:謂不言齊鮑叔取子糾殺之,而言齊人,則知一人之号,二國共有。
一人之号既二國共有,則知齊、魯皆有殺子糾之惡明矣,是以注者約之。
○注“時小白”至“取殺之”。
○解雲:皆《世家》及《齊語》之事。
其稱子糾何?(據不立也。
) [疏]注“據不立也”。
解雲: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
然則子糾者,嗣君之稱,今竟不立,得言子糾,故難之。
貴也。
其貴奈何?宜為君者也。
(故以君薨稱子某言之者,着其宜為君,明魯為齊殺之,皆當坐弑君,因解上納言糾,皆不為篡,所以理嫌疑也。
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主書者,從齊取也。
○當坐,才卧反,後“當坐”之類皆放此。
)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雲:取三十二年傳文。
注“明魯”至“弑君”。
○解雲:魯所以當坐弑君,即《?梁傳》雲“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雲:此經若不言子糾,上納言糾,有當國之嫌,後人疑其篡矣。
今作嗣君之稱,則知上經單言糾,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解雲:隐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注雲“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然則弑成君者,例皆書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犭臯”,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之屬是也。
今此子糾見弑而書月,故知從未逾年君例。
若然,僖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傳雲“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齊何?弑未逾年君之号也”,所以不月者,彼注雲“弑未逾年君例當月。
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雲“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鄉來所述,皆是外諸侯之例,若其内例,則異于此,是以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義。
雲雲之說,已寫于上。
○注“主書者,從齊取也”。
○解雲: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齊,但因見魯之惡耳。
冬,浚洙。
洙者何?水也。
(以言浚也。
○浚,思俊反,深也。
洙,音珠,水名。
) [疏]“洙者何”。
○解雲:欲言城邑,而無營築之文;欲言小水,更無比例,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浚也”。
○解雲:正以與《尚書》“浚畎氵會”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
曷為深之?(據本非人功所為。
) [疏]“浚之者何”。
○解雲:正以洙是舊水,今始言浚,故執不知問。
○注“據本非人功所為”。
○解雲:正言畎氵會之屬,是人功為之故也。
畏齊也。
(洙在魯北,齊所由來。
)曷為畏齊也。
(據伐敗也。
) [疏]注“據伐敗也”。
○解雲:即上傳雲“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注雲“自誇大其伐而取敗”是也。
辭殺子糾也。
(時魯新見脅,畏齊,浚之,微弱恥甚,故諱使若辭不肯殺子糾也,齊自取殺之,畏齊怒,為備,亦所以起上脅也。
) [疏]注“亦所以起上脅也”。
○解雲:言今此畏齊者,由前被脅而殺子糾,因茲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勺,時灼反。
) 二月,公侵宋。
曷為或言侵,或言伐??角者曰侵,(?角,粗也。
将兵至竟,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角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 [疏]“曷為或言侵,或言伐”。
○解雲: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之屬是。
○注“以過侵責之”。
○解雲:以其犯過而侵責之。
精者曰伐,(精,猶精密也。
侵責之不服,推兵入竟,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 [疏]注“侵責”至“益深”。
○解雲:推,猶舉也。
言淺侵不服,則更舉兵深入其竟,而伐擊之,益深于前。
戰不言伐,(舉戰為重,黎戰是也。
合兵血刃曰戰。
)圍不言戰,(舉圍為重,楚子圍鄭是也。
以兵守城曰圍。
)入不言圍,(舉入為重,晉侯入曹執曹伯是也。
得而不居曰入。
)滅不言入,(舉滅為重,齊滅萊是也。
取其國曰滅。
)書其重者也。
(明當以重者罪之,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
月者,屬北敗︹齊之兵,南侵︹宋,南北有難,複連禍于大國,故危之。
○數,所主反。
屬,音燭。
)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雲:正以侵伐例時,即上九年“夏,公伐齊”之屬是也。
今書月,故如此解。
是以《?梁傳》曰“侵例時,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于齊,又退侵宋以衆其敵,惡之,故謹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遷宿。
遷之者何?不通也。
(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 [疏]“遷之者何”。
○解雲:欲言其遷,不言于某;欲言不遷,經書遷宿,故執不知問。
○注“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解雲: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實遷矣。
以地還之也。
(還,繞也。
解上不通也。
不通反為遷者,宋本欲遷宿君取其國,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詐邪?先繞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窮,從宋求遷,故得言遷。
) [疏]注“宋逆詐邪”。
○解雲:
○注“不月”至“篡辭”。
○解雲:隐四年“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注雲“月者,大國篡例月,小國時,立、納、入皆為篡”。
然則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哀六年秋七月,“齊陽生入于齊”之屬皆是也。
今此亦書納而不月者,子糾次正宜立,非篡故也。
非篡而言納者,納者入辭。
子糾不得國,魯公之由,是以書伐納,見其伐而不能納,以刺魯侯矣。
齊小白入于齊。
曷為以國氏?(據宋公子地自陳入于蕭,氏公子也。
) [疏]注“據宋”至“子也”。
○解雲: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區、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是也。
當國也。
(當國,故先氏國也。
不月者,移惡于魯也。
) [疏]注“不月”至“魯也”。
○解雲:正以大國篡例月,故言此矣。
而言移惡于魯者,正以小白成篡,實由魯人不早送子糾故也。
其言入何?篡辭也。
[疏]“其言入何”。
○解雲:據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不言入。
今言入,故難之。
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雲:隐三年傳曰“過時而日,隐之也”,彼注雲“隐,痛也。
痛賢君不得以時葬”。
則襄公去年十一月見殺,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書日葬之,明是痛賢君不得以時葬故也。
而注不言之者,從可知省文也。
其襄公之賢,見于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據郎之戰。
○注“據郎之戰”。
○解雲: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雲“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然則彼文師有成解,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 伐敗也。
(自誇大其伐而取敗。
○自誇,苦瓜反,本又作“誇”,下同。
)曷為伐敗?(據内不言敗績,曷為自誇大其伐而取敗?)複雠也。
(複雠以死敗為榮,故錄之。
高齊襄,賢仇牧是也。
) [疏]注“高齊襄”。
○解雲:即上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傳雲“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雠也”,“襄公将複雠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者,是高齊侯複雠以死敗為榮之事矣。
注“賢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萬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傳雲“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仇牧?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
其不畏強禦奈何”雲雲,“萬怒,搏闵公,絕其ㄕ。
仇牧聞君弑,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扌殺仇牧,碎其首,齒着乎門阖。
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是賢仇牧複雠以死敗為榮之義。
此複雠乎大國,曷為使微者?(據納子糾公猶自行,即大夫當有名氏。
) [疏]注“即大夫當有名氏”。
○解雲:《公羊》之義,以大夫得見名氏,謂士為微,故言此。
公也。
(如上據知為公。
)公則曷為不言公?不與公複雠也。
曷為不與公複雠?(據諱與雠狩。
) [疏]注“據諱與雠狩”。
解雲:即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傳雲“公曷為與微者狩?齊侯也。
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雠狩也”。
然則公與雠人狩,則以為不書而諱之。
今乃複雠于齊,宜以為善,而反不與,故難之。
複雠者,在下也。
(時實為不能納子糾伐齊,諸大夫以為不如以複雠伐之,于是以複雠伐之,非誠心至意,故不與也。
書敗者,起?義。
戰不緻者,有敗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 [疏]注“書敗者,起?義”。
○解雲:《春秋》之例,内不言戰,言戰乃敗。
今乃經上文雲“戰于乾時”,即内敗明矣。
而又言“我師敗績”者,起?以敗為榮故也。
○注“戰不”至“知例”。
○解雲:六年“不得意緻伐”之下,注雲“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
今此亦不得意,合緻伐,而不緻伐者,既有我師敗績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其言取之何?(據楚人殺陳夏徵舒不言取,執齊慶封殺之言執也。
○夏,戶雅反。
) [疏]注“據楚”至“言取”。
○解雲: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是也。
○注“執齊”至“執也”。
解雲: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以下“伐吳,執齊慶封殺之”是也。
内辭也。
脅我,使我殺之也。
(以下浚洙,知其脅也。
以稱人共國辭,知使魯殺之。
時小白得國,與鮑叔牙圖國政,故鮑叔薦管仲、召忽曰:“使彼國得賢,己國之患也。
”乃脅魯使殺子糾,求管仲、召忽。
魯惶恐,殺子糾,歸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諱,使若齊自取殺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
恐,丘勇反。
) [疏]注“以稱”至“殺之”。
○解雲:謂不言齊鮑叔取子糾殺之,而言齊人,則知一人之号,二國共有。
一人之号既二國共有,則知齊、魯皆有殺子糾之惡明矣,是以注者約之。
○注“時小白”至“取殺之”。
○解雲:皆《世家》及《齊語》之事。
其稱子糾何?(據不立也。
) [疏]注“據不立也”。
解雲: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
然則子糾者,嗣君之稱,今竟不立,得言子糾,故難之。
貴也。
其貴奈何?宜為君者也。
(故以君薨稱子某言之者,着其宜為君,明魯為齊殺之,皆當坐弑君,因解上納言糾,皆不為篡,所以理嫌疑也。
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主書者,從齊取也。
○當坐,才卧反,後“當坐”之類皆放此。
)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雲:取三十二年傳文。
注“明魯”至“弑君”。
○解雲:魯所以當坐弑君,即《?梁傳》雲“十室之邑可以逃難,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雲:此經若不言子糾,上納言糾,有當國之嫌,後人疑其篡矣。
今作嗣君之稱,則知上經單言糾,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從未逾年君例”。
○解雲:隐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注雲“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然則弑成君者,例皆書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醜,晉趙盾弑其君夷犭臯”,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之屬是也。
今此子糾見弑而書月,故知從未逾年君例。
若然,僖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傳雲“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齊何?弑未逾年君之号也”,所以不月者,彼注雲“弑未逾年君例當月。
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雲“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鄉來所述,皆是外諸侯之例,若其内例,則異于此,是以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義。
雲雲之說,已寫于上。
○注“主書者,從齊取也”。
○解雲:言主書此事者,正欲從而罪齊,但因見魯之惡耳。
冬,浚洙。
洙者何?水也。
(以言浚也。
○浚,思俊反,深也。
洙,音珠,水名。
) [疏]“洙者何”。
○解雲:欲言城邑,而無營築之文;欲言小水,更無比例,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浚也”。
○解雲:正以與《尚書》“浚畎氵會”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
曷為深之?(據本非人功所為。
) [疏]“浚之者何”。
○解雲:正以洙是舊水,今始言浚,故執不知問。
○注“據本非人功所為”。
○解雲:正言畎氵會之屬,是人功為之故也。
畏齊也。
(洙在魯北,齊所由來。
)曷為畏齊也。
(據伐敗也。
) [疏]注“據伐敗也”。
○解雲:即上傳雲“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注雲“自誇大其伐而取敗”是也。
辭殺子糾也。
(時魯新見脅,畏齊,浚之,微弱恥甚,故諱使若辭不肯殺子糾也,齊自取殺之,畏齊怒,為備,亦所以起上脅也。
) [疏]注“亦所以起上脅也”。
○解雲:言今此畏齊者,由前被脅而殺子糾,因茲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勺,時灼反。
) 二月,公侵宋。
曷為或言侵,或言伐??角者曰侵,(?角,粗也。
将兵至竟,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角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 [疏]“曷為或言侵,或言伐”。
○解雲: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之屬是。
○注“以過侵責之”。
○解雲:以其犯過而侵責之。
精者曰伐,(精,猶精密也。
侵責之不服,推兵入竟,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 [疏]注“侵責”至“益深”。
○解雲:推,猶舉也。
言淺侵不服,則更舉兵深入其竟,而伐擊之,益深于前。
戰不言伐,(舉戰為重,黎戰是也。
合兵血刃曰戰。
)圍不言戰,(舉圍為重,楚子圍鄭是也。
以兵守城曰圍。
)入不言圍,(舉入為重,晉侯入曹執曹伯是也。
得而不居曰入。
)滅不言入,(舉滅為重,齊滅萊是也。
取其國曰滅。
)書其重者也。
(明當以重者罪之,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
月者,屬北敗︹齊之兵,南侵︹宋,南北有難,複連禍于大國,故危之。
○數,所主反。
屬,音燭。
)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雲:正以侵伐例時,即上九年“夏,公伐齊”之屬是也。
今書月,故如此解。
是以《?梁傳》曰“侵例時,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于齊,又退侵宋以衆其敵,惡之,故謹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遷宿。
遷之者何?不通也。
(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 [疏]“遷之者何”。
○解雲:欲言其遷,不言于某;欲言不遷,經書遷宿,故執不知問。
○注“以其不道所遷之地”。
○解雲: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實遷矣。
以地還之也。
(還,繞也。
解上不通也。
不通反為遷者,宋本欲遷宿君取其國,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詐邪?先繞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窮,從宋求遷,故得言遷。
) [疏]注“宋逆詐邪”。
○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