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八(起十八年,盡二十七年)

關燈
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此之謂也。

    谏必三者,取月生三日而成魄,臣道就也。

    不從得去者,仕為行道,道不行,義不可以素餐,所以申賢者之志,孤惡君也。

    谏有五:一曰諷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順谏,曹羁是也;三曰直谏,子家駒是也;四曰争谏,子反請歸是也;五曰贛谏,百裡子、蹇叔子是也。

    ○魄,普白反。

    餐,七千反。

    諷,方鳳反。

    堕,許規反。

    争,争鬥之争。

    贛谏,陟降反,又呼弄反,又醜用反。

    ) [疏]“三谏不從”至“義也”。

    ○解雲:然則下二十七年傳雲“君子辟内難,而不辟外難者,謂三谏不從”之屬是也。

    而《曲禮》下篇雲“三谏不聽,則逃之”,蓋士不待放,故言逃之。

    ○注“谏必三者”至“君也”。

    ○解雲:即此及《鄉飲酒義》雲“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是也。

    ○注“谏有五至堕之是也”。

    解雲:即定十二年傳雲“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于是帥師堕費”是也。

    ○注“二曰順谏”。

    ○解雲:即此文是也。

    ○注“三曰”至“駒是也”。

    ○解雲:昭二十五年傳雲“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朱幹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皆天子之禮也’”是也。

    ○注“四曰”至“歸是也”。

    ○解雲:即宣十五年傳雲“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

    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

    ’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

    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扌甘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之君子也。

    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

    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

    ’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

    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

    臣巳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者是也。

    ○注“五曰”至“子是也”。

    ○解雲:僖三十三年傳雲“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ゾ之?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

    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者是也。

     赤歸于曹郭公。

    赤者何?曹無赤者,蓋郭公也。

    (以郭公在赤下。

    ○赤歸于曹郭公,此連為句。

    郭,音虢,亦如字。

    連讀郭公為一句。

    ) [疏]“赤者何”。

    ○解雲:欲言曹伯,經不書爵;欲言微者,複有郭公之号,故執不知問。

    ○“曹無”至“公也”。

    ○解雲:謂此郭公實非曹人故也。

    言蓋郭公者,蓋郭之公矣。

     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失地者,出奔也。

    名言歸,倒郭公置赤下者,欲起曹伯為戎所殺,故使若曹伯死,谥之為郭公。

    而赤微者,自歸曹也。

    不言赤奔者,從微者例,不得錄出奔。

    ) [疏]“郭公者何”。

    ○解雲:欲言郭君,經無其事;欲言曹伯,而文言郭公,故執不知問。

    ○注“不言”至“出奔”。

    ○解雲:謂不言郭公赤奔曹者,假作微人之文,即從微者例,甯得錄其奔,正得言道赤歸于曹。

     二十有五年,春,陳侯使女叔來聘。

    (稱字者,敬老也。

    禮,七十,雖庶人,主字而禮之。

    《孝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是也。

    ○女,音汝。

    ) [疏]注“稱字敬老也”。

    ○解雲:正以稱字異于諸侯大夫之例,故知其老也。

    ○注“孝經”至“是也”。

    ○解雲:注言此者,欲道《春秋》假魯以為明王,謂女叔為小國之臣矣。

     夏,五月,癸醜,衛侯朔卒。

    (《春秋》篡明者當書葬,朔不書葬,嫌與篡同例,身絕國不絕,故去葬,明犯天子命重,不得書葬,與盜國同。

    ○故去,起呂反,年末同。

    ) [疏]注“春秋”至“國同”。

    ○解雲:篡明者,謂經有立、入之文也,不嫌非篡,則書其葬,隐四年冬,“衛人立晉”;桓十三年春,“葬衛宣公”;莊九年夏,“齊小白入于齊”;僖十八年秋,“葬齊桓公”之屬是也。

    若篡不明者,則去其葬,以見其篡,不合為諸侯,即晉惠公之屬是也。

    今此尋朔于上六年經雲“夏,六月,侯朔入于衛”,既有入文,即是篡明,當合書葬,而不書葬者,若其書葬,則嫌與篡明者同例,但身合絕而已,其國不合絕,故亦去其葬,明其犯天子之命罪重,不得書葬,與盜國同。

    盜國即篡是也。

    朔犯天子命在上六年。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日食則曷為鼓用牲于社?(據日食在天。

    ) [疏]注“據日食在天”。

    ○解雲:謂日食在天上,何由于地而鼓用牲乎? 求乎陰之道也。

    (求,責求也。

    )以朱絲營社,或曰脅之,或曰為ウ,恐人犯之,故營之。

    (或曰者,或人辭,其義各異也。

    或曰脅之,與責求同義。

    社者,土地之主也。

    月者,土地之精也。

    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鳴鼓而攻之,脅其本也。

    朱絲營之,助陽抑陰也。

    或曰為ウ者,社者,土地之主,尊也,為日光盡,天ウ冥,恐人犯曆之,故營之。

    然此說非也。

    記或傳者,示不欲絕異說爾。

    先言鼓,後言用牲者,明先以尊命責之,後以臣子禮接之,所以為順也。

    不言鼓于社用牲者,與?于大廟用緻夫人同,嫌起用牲為非禮。

    書者,善内感懼天災應變得禮也。

    是後夫人遂不制,通于二叔,殺二嗣子也。

    ○營社,一傾反,又如字,本亦作“萦”,同。

    為ウ,于僞反,注“為ウ”、“為日光”同。

    大廟,音泰。

    應變,應對之應。

    ) [疏]注“或曰”至“說非也”。

    ○解雲:知其非者,正以日食者,陰氣侵陽,社官五土之神,理宜抑之,而反營衛,失抑陰之義故也。

    ○注“不言”至“非禮”。

    ○解雲:《公羊》之義,救日食而有牲者,以臣子之道接之故也,與《左氏》天災有币無牲異矣。

    僖八年“秋,七月,?于大廟,用緻夫人”,彼注雲“以緻文在廟下,不使入廟,知非禮也”。

    然則此經若鼓用牲之文,在于社之下,不使在社上,則用牲為非禮。

    若然,上二十四年傳雲“用者不宜用也”,而此注複以用牲為得禮者,《公羊》之義,以用為時事,不必着不宜也。

    ○注“書者”至“嗣子也”。

    ○解雲:謂經書日食,善内之得禮矣。

    夫人遂不制以下,是其日食之義。

    言通于二叔者,下二十七年傳雲“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是也。

    言殺二嗣子者,子般、闵公是也。

     伯姬歸于杞。

     秋,大水。

    鼓用牲于社于門。

    其言于社于門何?(據一鼓用牲耳。

    )于社,禮也。

    于門,非禮也。

    (于門非禮,故略不複舉鼓用牲。

    不舉非禮為重者,如去于社,嫌于門禮也。

    大水與日食同禮者,水亦土地所為,雲實出于地,而施于上乃雨,歸功于天,猶臣歸美于君。

    ○複,扶又反。

    ) [疏]注“大水”至“于君”。

    ○解雲:同禮,謂同鼓用牲矣。

     冬,公子友如陳。

    (如陳者,聘也。

    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

    書者,錄内所交接也。

    朝京師大國,善有加錄文,如楚有危文。

    聘無月者,此于朝輕也。

    ) [疏]注“朝京”至“錄文”。

    解雲:凡朝聘例時,加錄,謂書月是也。

    即成十三年“三月,公如京師”,彼注雲“月者,善公尊天子”者,是其朝京師有加錄之文矣。

    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彼注雲“月者,溴梁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者,是朝大國有加錄之文矣。

    ○注“如楚有危文”。

    ○解雲:即襄二十八年冬,“十有一月,公如楚”,彼注雲“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

    是也。

    ○注“聘無月”至“輕也”。

    ○解雲:即《春秋》上下内聘京師及大國悉書時是也。

    而襄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頗來聘”書月者,彼注雲“月者,公數如晉,希見答,今見聘,故喜錄之”是也。

    然則此雲聘無月者,據内言之矣。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曹殺其大夫。

    何以不名?(據莒小于曹,殺公子意恢名。

    ) [疏]“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解雲:即上六年注雲“公獨出用兵,不得意緻伐”者,即此是也。

    ○注“據莒”至“恢名”。

    ○解雲:知莒小于曹者,正以《春秋》上下,曹伯恒叙于莒上故也。

    其莒殺公子意恢名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殺其公子意恢”是也。

     衆也。

    曷為衆殺之?(據殺三?名。

    ) [疏]注“據殺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