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七(起八年,盡十七年)

關燈
為下等故也。

    ○注“稱先君以相接”。

    ○解雲:即四年傳雲“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是也。

     曹子手劍而從之。

    (從,随也。

    随莊公上壇,造桓公前而脅之。

    曹子本謀當其臣,更當其君者,見莊有不能之色。

    ○上,時掌反。

    造桓,七報反,下同。

    ) [疏]注“曹子”至“見莊有不能之色”。

    ○解雲:亦注者之意也。

     管子進曰:“君何求乎?”(管子,管仲也。

    君,謂莊公也。

    桓公卒愕不能應,故管子進為此言。

    ○卒,七忽反。

    愕,五各反。

    應,應對之應。

    為此言,于僞反,下“為殺”同。

    ) [疏]注“桓公”至“此言”。

    ○解雲:正以劫桓公而管子對故也。

    “曹子曰:(莊公亦造次不知所言,故任曹子。

    ) [疏]注“莊公”至“曹子”。

    ○解雲:正以問莊公而曹子對,故言此。

    “城壞壓竟”,(齊數侵魯取邑,以喻侵深也。

    ○壓,于甲反,又于辄反。

    數,所角反。

    ) [疏]“城壞壓竟”。

    ○解雲:謂齊比來攻魯城,令至壞敗,抑壓魯竟,以為巳物也。

    君不圖與?”(君,謂齊桓公。

    圖,計也。

    猶曰君不當計侵魯太甚。

    ○與,音馀。

    ) 管子曰:“然則君将何求?”(所侵邑非一,欲求何者。

    ) [疏]“管子曰”至“何求”。

    ○解雲:意欲少還而巳。

     曹子曰:“原請汶陽之田。

    ”(欲複魯竟。

    ) [疏]“曹子曰”至“之田”。

    ○解雲:舉其大畔言之,欲盡取之,故注雲“欲複魯竟”矣。

     管子顧曰:“君許諾。

    ”(諸侯死國不死邑,故可許諾。

    ) [疏]注“諸侯”至“許諾”。

    ○解雲:即《曲禮下》篇雲“國君去其國,止之曰‘若之何去社稷矣’”,是無去國之文。

    不言若之何去田邑,故知不死邑也。

     桓公曰:“諾。

    ”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

    (下壇與曹子定約盟誓莊公也。

    必下壇者,為殺牲不潔,又盟本非禮,故不于壇上也。

    ) [疏]注“下壇”至“莊公也”。

    ○解雲:猶言定約束其盟誓莊公也。

    ○注“必下”至“不潔”。

    解雲:不字亦作“清”字者。

    ○注“又盟本非禮”。

    ○解雲:即桓三年傳雲“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是也。

     巳盟,曹子В劍而去之。

    (В,辟也。

    時曹子端劍守桓公,巳盟,乃В劍置地,與桓公相去離,故雲爾。

    ○В劍,普交反,辟也,辟劍置地。

    劉兆雲:“辟,捐也”。

    辟也,婢亦反,下同。

    去離,力智反。

    ) [疏]注“時曹子端”至“故雲爾”。

    ○解雲:端,猶始也。

    言曹子從始持劍而守桓公矣,及其盟訖,乃В劍而置于地,乃與桓公相去離者,釋傳雲“而去之”之文。

     要盟可犯,(臣約其君曰要,︹見要脅而盟爾,故雲可犯。

    ○要,一遙反。

    )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

    (以臣劫君,罪可雠。

    )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諸侯猶是翕然信鄉服從,再會于鄄,同盟于幽,遂成霸功,故雲爾。

    劫桓公取汶陽田不書者,諱行詐劫人也。

    ) [疏]注“再會于鄄”。

    ○解雲:即下十四年冬及十五年春比會于鄄是也。

    ○注“同盟于幽”。

    ○解雲:即下十六年冬,“同盟于幽”是也。

    ○注“劫桓”至“劫人也”。

    ○解雲:正以成二年書取汶陽之田故也。

     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夏,單伯會伐宋。

    其言會伐宋何?(據伐國不殊會,曹伯襄言會諸侯。

    ) [疏]注“據伐國不殊會”。

    ○解雲:與上諸侯俱是伐宋,事不殊異,何勞别生會文乎?故難之。

    ○注“曹伯”至“諸侯”。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冬,“曹伯襄複歸于曹。

    遂會諸侯圍許”是也。

     後會也。

    (本期而後,故但舉會。

    書者,刺其不信,因以分别功惡有深淺也。

    從義兵而後者,功薄;從不義兵而後者,惡淺。

    ○别,彼列反。

    ) [疏]注“本期”至“舉會”。

    ○解雲:若其不後,宜言單伯會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如下文“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之文。

    ○注“從義兵”至“功薄”。

    ○解雲:即此是。

    ○注“從不義”至“惡淺”。

    解雲:無經可據,但言理當然也。

     秋,七月,荊入蔡。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鄄,本亦作“甄”,規因反。

    ) 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

     夏,夫人姜氏如齊。

     秋,宋人、齊人、邾婁人伐兒。

    (○兒,音?阝。

    ) [疏]“夫人姜氏如齊”。

    ○解雲:複與桓通也。

    ○“秋宋人”至“伐兒”。

    ○解雲:範氏雲“宋主兵,故序齊上也。

    班序上下,以國大小為次”,“征伐則以主兵為先,《春秋》之常也”。

     鄭人侵宋。

     冬,十月。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秋,荊伐鄭。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同盟者何?同欲也。

    (同心欲盟也。

    同心為善,善必成;同心為惡,惡必成:故重而言同心也。

    ○滑,于八反。

    ) [疏]“同盟者何”。

    ○解雲:欲言同善,不見褒賞之文;欲言同惡,複無刺譏之處,故執不知問。

     邾婁子克卒。

    (小國未嘗卒,而卒者,為慕霸者有尊天子之心,行進也。

    不日,始與霸者,未如瑣。

    瑣卒在二十八年。

    ○為慕,于僞反。

    如瑣,息果反。

    ) [疏]注“小國”至“進也”。

    ○解雲:正以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故也。

    ○注“不日者”至“二十八年”。

    ○解雲:即二十八年經雲“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注雲“日者,附從霸者,朝天子行進”是也。

    然則此亦行進而不日者,但始與霸者有尊天子之心,未朝天子故也。

    其始與霸者之事,即上十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邾婁人會于北杏”是也。

     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瞻。

    鄭瞻者何?鄭之微者也。

    (以無氏也。

    ) [疏]“鄭瞻者何”。

    ○解雲:欲言尊卿,名氏不具;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故執不知問。

     此鄭之微者,何言乎齊人執之?(據獲宋萬不書者,不坐獲微者,今書齊稱人,坐執文。

    ○鄭瞻,二傳作“詹”。

    ) [疏]注“據獲”至“執文”。

    ○解雲:上十二年傳雲“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注雲“獲不書者,士也”。

    然則以獲微者不罪坐,故不書。

    今書齊稱人,作坐執之文,故難之。

     書甚佞也。

    (為甚佞,故書惡之,所以輕坐執人也。

    然不得為伯讨者,事未得行,罪未成也。

    孔子曰:“放鄭聲,遠佞人。

    ”罪未成者,伯當遠之而已。

    ○為其,于僞反。

    惡之,烏路反,下“惡之”皆同。

    遠佞,于萬反,下同。

    ) [疏]注“不得為”至“未成也”。

    ○解雲:僖四年傳雲“執者,曷為或稱侯,或稱人?稱侯而執者,伯讨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讨也”。

    今稱人而執,故雲不得為伯讨矣。

    ○注“孔子曰”至“佞人”。

    ○解雲:《論語》文。

    案《樂記》魏文侯問子夏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然則四國皆有淫聲,蓋逐甚者言之,故許氏雲“鄭詩二十一篇,說婦人者十九”,此之謂也。

    或何氏雲“鄭聲淫”,與服君同,皆謂鄭重其手而音淫過,非鄭國之鄭也。

     夏,齊人氵?于遂。

    氵?者何?氵?積也。

    衆殺戍者也。

    (氵?者,死文。

    氵?之為死,積死非一之辭,故曰氵?積。

    衆,多也。

    以兵守之曰戍。

    齊人滅遂,遂民不安,欲去,齊強戍之。

    遂人共以藥投其所飲食水中,多殺之。

    古者有分土,無分民,齊戍之非也,遂不當坐也,故使齊為自積死文也。

    稱人者,衆辭也。

    不書戍将帥者,封内之兵,故不書。

    ○氵?,子廉反,二傳作“殲”。

    積,本又作“漬”。

    強,共丈反。

    将帥,子匠反;下所類反。

    ) [疏]“氵?者何”。

    ○解雲:正以異于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氵?者”至“衆多”也。

    ○解雲:即《曲禮下》篇雲“羽鳥曰降,四足曰漬”,鄭注雲“異于人也。

    降,落也。

    漬,謂相氵??而死”是也。

    ○注“齊人滅遂”。

    ○解雲:在上十三年。

    ○“古者有分土,無分民”。

    ○解雲:說在桓元年注文也。

     秋,鄭瞻自齊逃來。

    何以書?書甚佞也,曰:“佞人來矣!佞人來矣!”(重言來者,道經主書者,若傳雲爾,蓋痛魯知而受之,信其計策,以取齊淫女,丹楹刻桷,卒為後敗也。

    加逃者,抑之也。

    所以抑之者,上執稱人,嫌惡未明。

    系鄭者,明行當本于鄉裡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

    不若鄉人之善之,鄉人之惡者惡之。

    ”○重,直用反。

    明行,下孟反。

    ) [疏]注“重言”至“雲爾”。

    ○解雲:經所以主書此事者,正惡佞人之來,恐其作禍矣。

    ○注“蓋痛魯知而受之”。

    ○解雲:《春秋》痛傷魯人知其佞人,惡而受之。

    ○注“信其計”至“淫女”。

    ○解雲:即下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秋,“夫人姜氏入”是也。

    知取齊淫女是鄭瞻之計者,《春秋說》文雲。

    ○注“丹楹刻桷”。

    ○即下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二十四年春,“刻桓宮桷”是也。

    ○注“卒為後敗也”。

    解雲:即淫二叔殺二嗣子是也。

    ○注“加逃者,抑之也”。

    ○解雲:謂逃是碎事,不應見經,而見逃于經者,抑之故也,或者子哀慶封之屬皆言奔。

    今此加逃,故決之。

    ○注“上執”至“未明”。

    ○解雲:謂稱人為坐執文,非伯讨之義故也。

    ○注“子貢”至“惡之”。

    ○解雲:一鄉之人皆好此人,此人何如?子曰未可即以為善,何者?此人或者行與衆同,或朋黨矣。

    子貢又曰若一鄉之人皆惡此人,此人何如?子曰未可即以為惡也,何者?此人或者行與衆異,或孤特矣。

    不若鄉人之善行者善之,惡行者惡之,與善人同,複與惡人異,道理勝于前,故知是實善。

    雲雲之說,備于鄭注。

     冬,多麋。

    何以書?記異也。

    (麋之為言,猶迷也。

    象魯為鄭瞻所迷惑也。

    言多者,以多為異也。

    ○麋,亡悲反。

    ) [疏]注“象魯”至“惑也”。

    ○解雲:《感精符》文。

    ○注“言多”至“異也”。

    ○解雲:魯舊有麋,但今乃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