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七(起八年,盡十七年)

關燈
見内也”。

    ○解雲:案襄九年“春,宋火”,傳雲“外災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後記災”,與此異者,正以比年大水,水者,流通之道,可以及兩國,故得書外以明内矣。

    彼是火災,無及内之理而得書,見明為王者之後記災故也。

    若然,襄十九年傳雲“氵郭移也”。

    亦是水災,何不書邾婁大水以見及内者?彼直移入邾婁竟内,故魯随而侵之,實不及魯,甯得類此?○注“先是二國比興兵相敗”。

    ○解雲:即上所雲“公敗宋師于晉阝”,十年夏,“公敗宋師于乘丘”之屬是也。

     冬,王姬歸于齊。

    何以書?過我也。

    (時王者嫁女于齊,塗過魯,明當有送迎之禮。

    在塗不稱婦者,王者無外,故從在國辭。

    ○過,古禾反。

    ) [疏]注“在塗不稱”至“在國辭”。

    ○解雲:正以隐二年傳雲“女在其國稱女,在塗稱婦,入國稱夫人”。

    今此在塗而不稱婦,故如此注也。

    雲王者無外者,桓八年傳雲“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是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于?阝。

    其言歸于?阝何?(據國滅來歸不書,?阝非紀國而言歸。

    ) [疏]注“據國”至“不書”。

    ○解雲:即上四年“紀侯大夫其國”,不書叔姬來歸是也。

    叔姬來歸所以不書者,江熙雲“叔姬來歸不書,非歸甯,且非大歸”是也。

    然則紀國之滅在莊四年,至此乃歸?阝者,江熙雲:“叔姬守節,積有年矣。

    季雖有?阝入于齊,不敢懷二,然襄公豺狼,未可ウ信,桓公既立,德行方宣于天下,是以叔姬歸于?阝,魯喜其女得申其志也。

    ”○注“?阝非紀國而言歸”。

    ○解雲:謂非國都,今又屬齊,如此注者,意決隐七年“叔姬歸于紀”之經矣。

     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歸于叔爾也。

    (叔者,紀季也。

    婦人謂夫之弟為叔。

    來歸不書,書歸?阝者,痛其國滅無所歸也。

    ?阝不系齊者,時齊聽後五廟,故國之,起有五廟存也。

    月者,恩錄之。

    ) [疏]注“婦人”至“為叔”。

    ○解雲:《爾雅》文。

    即《曲禮上》篇雲“嫂叔不通問”是也。

    ○注“?阝不”至“廟存也”。

    ○解雲:如此注者,正欲決昭二十一年“宋華亥”等“自陳入于宋南裡以畔”之文矣。

    ○注“月者,恩錄之”。

    ○解雲:即上元年注雲“内女歸例月,外女不月者,聖人探人情以制恩,實不如魯女”。

    然則内女之歸皆書月者,悉為恩錄故也。

    是以此注雲“月者,恩錄之”。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萬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孔父、荀息皆累也。

    舍孔父、荀息無累者乎?曰:有。

    (複反覆發傳者,樂道人之善也。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接,《左氏》作“捷”。

    仇牧,音求;下音木。

    舍,音舍,下“舍孔父”同。

    複,扶又反,年未同。

    覆,芳服反。

    驕樂,音洛,下“宴樂”同。

    ) [疏]“宋萬弑其君接”。

    ○解雲:正本皆作“接”字,故賈氏雲“《公羊》、《?梁》曰接”是也。

    ○“及者何”。

    ○解雲:尊卑灼然,而言及以殊之,故執不知問。

    ○“孔父、荀息皆累也”。

    ○解雲:孔父之累在桓二年,荀息之累在僖十年。

    ○“曰有”。

    ○解雲:欲指文公十八年叔仲惠伯被殺之事。

    ○注“複反”至“之善也”。

    ○解雲:謂桓二年已有此傳矣。

    ○注“孔子曰”至“損矣”。

    ○解雲:樂皆是發心之樂,唯有“禮”下一樂,是禮樂之樂耳。

    言樂節禮樂者,言樂得禮樂之節。

    言樂道人之善者,謂口道之道。

    言樂佚遊者,樂欲遊從。

    言樂宴樂者,樂欲安樂而好内矣。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仇牧?(據與孔父同也。

    ) [疏]注“據與孔父同”。

    ○解雲:案桓二年傳雲“何賢乎孔父”,彼注雲“據叔仲惠伯不賢”。

    今此傳雲“何賢乎仇牧”者,亦與孔父同據,故言據與孔父同。

     仇牧可謂不畏︹禦矣。

    (以下錄萬出奔月也。

    禦,禁也。

    言力︹不可禁也。

    ○禦,魚呂反。

    ) [疏]注“以下”至“月也”。

    ○解雲:即下文“冬,十月,宋萬出奔陳”,注雲“月者,使與大國君奔同例,明︹禦也”是。

     其不畏︹禦奈何?萬嘗與莊公戰,(莊公,即魯莊公。

    戰者,乘丘時。

    ) [疏]注“戰者,乘丘時”。

    ○解雲:即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是也。

     獲乎莊公。

    莊公歸,散舍諸宮中,(散,放也。

    舍,止也。

    獲不書者,士也。

    ) [疏]注“獲不書者,士也”者。

    ○解雲:《公羊》之例,大夫見經故也。

     數月然後歸之。

    歸反為大夫于宋,與闵公博,(傳本道此者,極其禍生于博戲,相慢易也。

    ○數,所主反。

    公博,如字,戲名也。

    字書作“薄”。

    易,以豉反。

    ) [疏]“歸反”至“于宋”。

    ○解雲:歸而反國,乃為大夫于宋矣。

     婦人皆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淑,善。

    )魯侯之美也!(美,好。

    )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萬見婦人皆在側,故讦闵公以此言。

    言闵公不如魯侯美好。

    ○讦,九列反,九谒反,一音九刈反;又一本作“揭”,其例、去列二反。

    )闵公矜此婦人,(色自美大于此婦人。

    )妒其言,顧曰:“此虜也!(顧謂側婦人曰:此萬也虜,執虜也。

    ○妒,丁故反。

    )爾虜焉故,(爾,女也,謂萬也。

    更向萬曰女嘗執虜于魯侯,故稱譽爾。

    ○爾女,音汝,下同。

    稱譽,音馀,又音預。

    )魯侯之美惡乎至?”(惡乎至,猶何所至。

    ○惡,音烏,注同。

    )萬怒,搏闵公,絕其ㄕ。

    (ㄕ,頸也。

    齊人語。

    ○搏,音博。

    ㄕ,音豆,胫也。

    )仇牧聞君弑,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

    (手劍,持技劍。

    叱,罵之。

    ○叱,昌實反。

    )萬臂扌殺仇牧,碎其首,(側手曰扌殺。

    首,頭。

    ○萬臂,必賜反,本又作“辟”,婢亦反。

    扌殺,素葛反,又素結反,側手系也。

    )齒着乎門阖。

    (阖,扇。

    ○着,直略反。

    門阖,戶臘反,門扇也。

    )仇牧可謂不畏︹禦矣。

    (猶乳犬ㄑ虎,伏雞搏?,精誠之至也。

    争搏弑君而以當國言之者,重錄︹禦之賊,禍不可測,明當防其重者,急誅之。

    ○乳,如住反。

    ㄑ,俱縛反,又九碧反,一本作“搏”,又音付。

    伏,扶又反。

    ?,力之反。

    ) [疏]注“猶乳”至“之至也”。

    ○解雲:言仇牧知力不敵而有讨心,亦有精誠之至也。

    似若産乳之犬,不憚猛虎;伏雞愛子,投命敵?之類,故比之。

    ○注“争搏弑”至“急誅之”。

    ○解雲:當國者,即言宋萬是也。

    故隐四年“衛州籲弑其君完”,傳雲“曷為以國氏?當國也”者是也。

     冬,十月,宋萬出奔陳。

    (萬弑君所以複見者,重錄︹禦之賊,明當急誅之也。

    月者,使與大國君奔同例,明︹禦也。

    ○見,賢遍反。

    ) [疏]注“萬弑君”至“誅之也”。

    ○解雲:欲道《春秋》上下皆是弑君之賊,皆不重見,即宋督、鄭歸生、齊崔杼之屬是也。

    而宋萬、趙盾之屬複見者,當文皆有注,更不勞重說。

    ○注“月者”至“禦也”。

    ○解雲:《春秋》之例雲,大國君奔皆悉書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屬是也。

    今此大夫而書月者,明︹禦之甚故也。

    若然,昭二十年“冬,十月,宋華亥、向甯、華定出奔陳”,亦是大夫而書月,彼注雲“月者,危三大夫同時出奔,将為國家患,明當防之”是也。

    而範氏此處注雲“宋久不讨賊,緻令得奔,故謹而月之也”者,與何氏别。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婁人會于北杏。

    (齊桓行霸,約束諸侯尊天子,故為此會也。

    桓公時未為諸侯所信鄉,故使微者會也。

    桓公不辭微者,欲以卑下諸侯,遂成霸功也。

    ○鄉,許亮反。

    下,遐嫁反。

    ) [疏]注“桓公時”至“會也”。

    ○解雲:言未為諸侯所信任而歸鄉之,是以諸侯皆使微者會,即宋人、陳人之屬是也。

     夏,六月,齊人滅遂。

    (不會北杏故也。

    不諱者,桓公行霸,不任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惡。

    ) [疏]注“不諱者”至“武力”。

    ○解雲:《春秋》為賢者諱,而不諱者,正以不任文德而尚武力故也。

    其武力者,即此滅遂是也。

    《繁露》雲“論功則桓兄文弟,論德則文兄桓弟”是也。

    而《論語》雲“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力”,謂自此以後。

    ○注“又功未足以除惡”。

    ○解雲:《春秋》褒貶,皆以功過相除計。

    桓公之立,雖有北杏之會,前有篡逆滅譚之非,論其功不足,而惡有馀,故不為諱也。

    而言未者,欲道其九合之後,功足以除惡也。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何以不日?(據唐之盟日。

    ○柯,音歌。

    ) [疏]注“據唐之盟日”。

    ○解雲:即隐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是也。

     易也。

    (易,猶佼易也。

    相親信,無後患之辭。

    ○易也,以豉反,注及下同。

    佼,古卯反。

    )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共不日何以始乎此?莊公将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進,前也。

    曹子見莊将會有慚色,故問之。

    ) [疏]“桓之”至“信之也”。

    ○解雲:謂桓公諸會皆如是也。

    以不日為信者,《公羊》之例,不信者日故也。

    以不緻為信者,凡緻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其會無危,故以不緻為信也。

    ○注“曹子”至“慚色”。

    ○解雲:注者之意也。

     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

    ”(自傷與齊為雠不能複也。

    伐齊納糾不能納,反複為齊所脅而殺之。

    ○能複,扶又反,下同。

    ) [疏]注“自傷”至“複也”。

    ○解雲:桓十八年“公薨于齊”,莊九年“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是也。

    ○注“伐齊納糾不能納”。

    ○解雲:即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傳曰“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是也。

    ○注“反複”至“殺之”。

    ○解雲:即上九年“齊人取子糾殺之”是也。

     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

    ”(當,猶敵也。

    将劫之辭。

    )莊公曰:“諾。

    ”于是會乎桓。

    莊公升壇,(土基三尺,土階三等曰壇。

    會必有壇者,為升降揖讓,稱先君以相接,所以長其敬。

    ○壇,大丹反。

    以長,丁丈反。

    ) [疏]注“土基”至“曰壇”。

    ○解雲:時王之禮也。

    必為三等者,正以公為上等,侯為次等,伯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