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卷六(起元年,盡七年)

關燈
書葬,此何以書?(據曾阝季姬也。

    ) [疏]注“據曾阝季姬也”。

    ○解雲:即僖公十六年“曾阝季姬卒”,卒無葬文是。

     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葬于齊爾。

    (徒者,無臣子辭也。

    國滅無臣子,徒為齊侯所葬,故痛而書之,明魯宜當闵傷臨之。

    卒不日葬日者,魯本宜葬之,故移恩錄文于葬。

    ) [疏]注“徒者”至“臨之”。

    ○解雲:正以徒诂為空。

    ○注“卒不”至“于葬”。

    ○解雲:卒不日者,即上經書“三月,紀伯姬卒”是也。

    《春秋》之義,内女卒例日,而紀伯姬卒不日,故如此解。

    其隐三年傳雲“不及時而日者,渴葬也。

    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者,自施于諸侯,非夫人之例,故此文雖不及五月,不得以渴隐解之。

     此複雠也,曷為葬之?(據恩怨不兩行。

    )滅其可滅,葬其可葬。

    此其為可葬奈何?複雠者,非将殺之,逐之也。

    以為雖遇紀侯之殡,亦将葬之也。

    (以為者,設事辭而言之。

    以大斂而徙棺曰殡。

    夏後氏殡于阼階之上,若存;殷人殡于兩楹之間,賓主夾之;周人殡于西階之上,賓之也。

    稱齊侯者,善葬伯姬,得其宜也。

    ○斂,力驗反。

    夾,古洽反。

    ) [疏]注“夏後”至“賓之也”。

    解雲:《檀弓上》篇文。

     秋,七月。

     冬,公及齊人狩于郜。

    公曷為與微者狩?(據與高?盟諱,此競逐恥同。

    ) [疏]注“據與高?盟諱”。

    ○解雲:即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盟于防”,○傳雲“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是也。

    ○注“此競逐恥同”。

    ○解雲:謂與微者競逐禽獸,與大夫盟不異矣。

     齊侯也。

    (以不沒公,知為齊侯也。

    ) [疏]注“以不”至“侯也”。

    ○解雲:正以大夫盟即沒公,此不沒公者,齊侯故也。

     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雠狩也。

    (禮,父母之雠不同戴天,兄弟之雠不同國,九族之雠不同鄉黨,朋友之雠不同?朝。

    稱人者,使若微者,不沒公。

    言齊人者,公可以見齊微者,至于魯人皆當複雠,義不可以見齊侯也。

    ○以見,賢遍反,下同。

    ) [疏]注“禮父”至“?朝”。

    ○解雲:皆出《曲禮》上篇與《檀弓》上篇,何氏差約而為此言也。

    《檀弓》雲“從父昆弟之雠”,故此何氏以九族言之。

    《曲禮》雲“交遊之雠”,故此何氏以朋友言之。

    定四年傳雲“朋友相衛,古之道也”,義亦通于此。

    鄭氏雲“交遊或為朋友”是也。

     前此者有事矣,(溺會齊師伐衛是也。

    ) [疏]注“溺會”至“是也”。

    ○解雲:在上三年春。

    後此者有事矣,(師及齊師圍盛是也。

    ) [疏]注“師及”至“是也”。

    ○解雲:在莊八年夏。

     則曷為獨于此焉譏?于雠者,将壹譏而已,故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雠狩也。

    (狩者上所以共承宗廟,下所以教習兵行義。

    ○共,音恭。

    )于雠者則曷為将壹譏而已?雠者無時焉可與通,通則為大譏,不可勝譏,故将壹譏而已,其馀從同同。

    (其馀輕者從義與重者同,不複譏,都與無雠同文論之,所以省文,達其異義矣。

    凡二同,故言同同。

    ○勝,音升。

    複,扶又反。

    ) [疏]注“其馀”至“者同”。

    ○解雲:謂皆是與雠交接矣。

    ○注“不複”至“論之”。

    ○解雲:謂更無貶文矣。

    ○注“所以”至“義矣”。

    ○解雲:一則省文,二則達其異義矣。

    其異義者,圍盛不稱公者,諱其滅同姓;溺會齊師伐衛不稱氏者,見未命大夫故也。

    若不省文,無以見此義,故曰所以省文,達其異義矣。

    ○注“凡二同,故言同同”。

    ○解雲:輕者不譏,見與重者同,一同也;都與無雠同文論之,一同也;故曰凡二同矣。

    考諸古本,傳及此注“同”字之下,皆無重語。

    有者衍文,且理亦宜然。

     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秋,倪黎來來朝。

    倪者何?小邾婁也。

    (小邾婁國。

    ○倪,五兮反,二傳皆作“?阝”。

    黎來,力兮反。

    小邾婁,力居反,二傳亦無“婁”字。

    ) [疏]“?阝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而言名,欲言非國,經言來朝,故執不知問。

     小邾婁則曷為謂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

    (?阝者,小邾婁之都邑。

    時未能為附庸,不足以小邾婁名通,故略謂之倪。

    )黎來者何?名也。

    其名何?(據僖七年稱子。

    ) [疏]注“據七年稱子”。

    ○解雲:即僖七年“夏,小邾婁子來朝”是也。

     微國也。

    (此最微,得見者,其後附從齊桓,為僖七年張本文。

    ○見,賢遍反。

    為僖,于僞反,下文注同。

    ) [疏]注“此最”至“本文”。

    ○解雲:時未能為附庸,故謂之最微矣。

    言為僖七年張本文者,即彼注雲“至是所以稱爵者,時附從霸者朝天子,旁朝罷,行進,齊桓公白天子進之,固因其得禮,着其能以爵通”是也。

     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此伐衛何?納朔也。

    曷為不言納衛侯朔?(據納頓子于頓言納,下朔入公入緻伐,齊人來歸衛寶,知為納朔伐之。

    ) [疏]注“據納頓子于頓言納”。

    ○解雲: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是也。

    ○注“下朔入公入緻伐”。

    ○解雲:即下六年“衛侯朔入于衛”,“公至自伐衛”是也。

    然則“衛侯朔入于衛”之下,即言“公至自伐衛”,亦一隅也。

    ○注“齊人來歸衛寶”。

    ○解雲:即下六年“冬,齊人來歸衛寶”是也。

    辟王也。

    (辟王者兵也,王人子突是也。

    使若伐而去,不留納朔者,所以正其義,因為内諱。

    ) 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衛。

    王人者何?微者也。

    子突者何?(别何之者,稱人序上。

    又僖八年王人不稱字,嫌二人。

    ) [疏]“王人者何”。

    ○解雲:欲言微者,書其美字;欲言其貴,連人言之,故執不知問。

    ○“子突者何”。

    ○解雲:稱字尊卑未分,故執不知問。

    ○注“别何”至“二人”。

    ○解雲:所以不言王人子突者何,而别何之者,正以稱人,序在子突之上。

    又僖八年“公會王人”以下“于洮”,單稱王人,不稱字,問者之意,嫌此王人與子突别人,故别何之。

    然則言嫌二人者,猶言疑二人矣。

     貴也。

    (貴子之稱。

    ○稱,尺證反。

    )貴則其稱人何?(據王子瑕不稱人。

    本當言王子突,示諸侯親親以責之也。

    ) [疏]注“據王子瑕不稱人”。

    ○解雲:即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晉”是也。

    ○注“本當”至“之也”。

    ○解雲:言王子則是王之親親,所以責諸侯違王命之深。

     系諸人也。

    曷為系諸人?(據不以微及大。

    ) [疏]注“據不以微及大”。

    ○解雲:即定二年傳雲“然則曷為不言雉門災及兩觀?主災者兩觀也。

    主災者兩觀,則曷為後言之?不以微及大也”是也。

    然則彼不以微及大,而此以子突系諸人,故難之。

     王人耳。

    (剌王者,朔在岱陰齊時,一使可緻,一夫可誅,而緩,令交連五國之兵,伐天子所立。

    還以自納,王遣貴子突,卒不能救,遂為天下笑,故為王者諱,使若遣微者弱愈,因為内殺惡。

    救例時,此月者,嫌實微者,故加錄之,以起實貴子突。

    ○使,所吏反。

    令,力陳反。

    為王,于僞反,下“因為”、“不為危錄”皆同。

    ) [疏]“王人耳”。

    ○解雲:欲道子突,但是微者矣。

    ○注“剌王”至“可誅”。

    ○解雲:即桓十六年冬,“衛侯朔出奔齊”,傳曰“衛侯朔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得罪于天子也。

    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而不能使衛小衆,越在岱陰齊,屬負茲舍,不即罪爾”者,是其朔在岱陰齊時之事也。

    言當爾之時,微弱至甚,一使可攝取,一夫可就誅,故曰一使可緻,一夫可誅耳。

    ○注“而緩”至“自納”。

    ○解雲:即上五年“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者,是其交通五國之兵矣。

    言伐天子所立者,在上三年耳。

    彼注雲“天子新立衛公子留”是也。

    ○注“王遣”至“能救”。

    ○解雲:王遣貴子突者,此文是也。

    卒不能救者,下文朔入衛是也。

    ○注“因為内殺惡”。

    ○解雲:謂犯微人之命惡淺,犯貴者之命惡深故也。

    ○注“救例時”。

    ○解雲:即僖六年秋,“諸侯遂救許”;僖十八年“夏,師救齊”之屬是。

     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

    衛侯朔何以名?(據衛侯入于陳儀不名。

    ) [疏]注“據衛”至“不名”。

    ○解雲:在襄二十五年秋。

     絕。

    曷為絕之?(據俱入也。

    )犯命也。

    (犯天子命尤重。

    )其言入何?(據頓子不複書入。

    ○不複,扶又反,下皆同。

    ) [疏]注“據頓”至“書入”。

    ○解雲: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是。

    而言不複書入者,謂彼經直連圍陳而言納,不複别書入也。

    今此衛朔之事,去年已書伐衛訖,今複别言入,故如此注。

    篡辭也。

    (上辟王不得言納,故複從篡辭書入也。

    不直言篡者,事各有本也。

    殺而立者,不以當國之辭言之。

    非殺而立者,以當國之辭言之。

    國人立之曰立,他國立之曰納,從外曰入。

    諸侯有屬?力,加自文也。

    不書公子留出奔者,天子本當絕衛,不當複立公子留,因為天子諱微弱。

    ○殺而,申志反,下皆同。

    屬,音燭。

    ) [疏]注“上辟”至“言納”。

    ○解雲:即上五年傳雲“此伐衛納朔也,曷為不言納衛侯朔?辟王也”者是。

    ○注“故從”至“入也”。

    ○解雲:正以《公羊》之例,立、納、入皆為篡辭故也。

    ○注“不直”至“本也”。

    解雲:欲道《春秋》上下,所以不直言衛晉篡,齊小白篡,衛世子篡,而書其立、入、納者,事各有本故也。

    ○注“殺而”至“言之”。

    ○解雲:即文十四年秋,“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不去公子是也。

    所以然者,正以其弑君取國,不嫌非篡故也。

    ○注“非殺”至“言之”。

    解雲:衛晉言立,蒯聩言納,小白言入是也。

    所以然者,以其非殺而立,恐不成篡故也。

    ○注“國人立之曰立”。

    ○解雲:隐四年“衛人立晉”是也。

    ○注“他國立之曰納”。

    ○解雲:即哀二年夏,“晉趙鞅納衛世子于戚”是也。

    ○注“從外曰入”。

    ○解雲:即莊九年夏,“齊小白入于齊”是也。

    ○注“諸侯”至“文也”。

    ○解雲: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齊入于莒”;昭十三年夏,“楚公子比自晉歸于楚”之屬是也。

    ○注“因為”至“微弱”。

    ○解雲:公子留本天子所立故也。

    其立公子留之事,說在上三年也。

     秋,公至自伐衛。

    曷為或言緻會,或言緻伐?得意緻會,(所伐國服,兵解國安,故不複錄兵所從來,獨重其本會之時。

    ) [疏]“曷為”至“緻會”。

    ○解雲:即襄十一年“公至自會”是也。

    ○注“所伐”至“之時”。

    ○解雲:即襄十一年秋,“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