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五(起七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掩人之功,不蔽人之善,故後日以明之。
○勝,詩證反。
蔽,必婢反。
)内不言戰,此其言戰何?(據公敗宋師于菅。
○菅,古顔反。
) [疏]注“據公”至“于菅”。
解雲:在隐十年。
從外也。
(從外諸侯相與戰例。
)曷為從外?(據戰于宋,不從外言敗績。
) [疏]注“據戰”至“敗績”。
○解雲:即上十二年也,于時有鄭人不書敗績之文矣。
恃外,故從外也。
(明當歸功于紀、鄭,故從紀、鄭言戰。
)何以不地?(據在下句。
) [疏]注“據在下句”。
○解雲:即下雲“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
惡乎近?近乎圍。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猶可以地也。
(郎雖近,猶尚可言其處。
今親戰龍門,兵攻城池,尢危,故恥之。
績,功也。
非義不戰,故以功言之。
不言功者,取其積聚師衆,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萬死而不奔此,故以自敗為文,明當坐也。
燕戰稱人,敗績稱師者,重敗也,戰少而敗多。
言及者,明見我為主,故得汲汲敗勝之文。
○處,昌慮反。
行,戶郎反。
) [疏]“郎猶可以地也”。
○解雲:即上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是也。
。
○注“郎雖”至“其處”。
○解雲:謂郎雖在郊内,仍非攻城,猶可以舉其地。
○注“今親”至“恥之”。
○解雲:《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也”者,主說此經,故知之。
○注“績功”至“不戰”。
○解雲:凡書兵者,正得奉王命伐無禮,乃有戰事,故言非義不戰。
○注“必出萬死”。
○解雲:若武王萬民緻死而定天下之類。
○注“燕戰”至“敗也”。
○解雲:蓋師不盡戰,故言戰少;敗時悉走,故言敗多。
而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即據此經雲“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彼注雲“未得成列為師也。
詐戰不言戰,言戰者,衛未有罪,方欲使衛主齊見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衛宣公。
(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衛弱于齊、宋,不從亦有危,故量力不責也。
○背殡,音佩,後“背殡”皆放此。
) [疏]注“背殡”至“責也”。
○解雲:隐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則衛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當五月之際,而又背殡用兵,宜書日以見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責故也。
夏,大水。
(為龍門之戰,死傷者衆,民悲哀之所緻。
○為,于僞反。
)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
無冰。
何以書?記異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當堅冰。
無冰者,溫也。
此夫人淫?,陰而陽行之所緻。
○?,音逸。
行,下孟反。
) 夏,五。
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夏,五”者何?無聞焉爾。
(來盟者,聘而盟也。
不言聘者,舉重也。
内不出主名者,主國也,莅盟可知。
莅盟、來盟例皆時。
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
○莅盟,音利,又音類,下同。
) [疏]“夏五者何”。
○解雲:正以文異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莅盟”至“天下”。
○解雲:其莅盟書時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莅盟”;定十一年冬,“叔還如鄭莅盟”之屬是也。
其來盟書時者,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
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書月,彼注雲“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是也。
然則來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師所不說,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秋,八月,壬申,禦廪災。
禦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委,積也。
禦者,謂禦用于宗廟。
廪者,釋治?名。
禮,天子親耕,東田千畝,諸侯百畝。
後夫人親西郊采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廪,力甚反。
粢盛,音咨;下音成。
委,于鬼反,注同。
積,子賜反。
共,音恭。
) [疏]“禦廪者何”。
○解雲:欲言宮室,而文言禦廪;欲言倉庫,今被災之,于義不強,故執不知問。
○注“廪者,釋治?名”。
○解雲:謂廪之言藻之義故也。
○注“禮天”至“天下”。
○解雲:皆出《祭義》之文。
禦廪災,何以書? 記災也。
(火自出燒之曰災。
先是龍門之戰,死傷者衆,桓無恻痛于民之心,不重宗廟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飨,故天應以災禦廪。
○應,應對之應。
) [疏]“禦廪災,何以書”。
○解雲:嫌覆問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書。
[疏]注“火自”至“曰災”。
○解雲:《公羊》之例,内悉言災,而複言火自出燒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災,欲通人火不書之義也。
乙亥,嘗。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嘗也。
(譏新有禦廪災而嘗之。
)曰:“猶嘗乎?(難曰四時之祭不可廢,則無猶嘗乎?○難,乃旦反。
)禦廪災,不如勿嘗而巳矣。
(當廢一時祭,自責以奉天災也。
知不以不時者,書本不當嘗也。
) [疏]注“知不”至“嘗也”。
○解雲: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為嘗,故以不時言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
以者何?行其意也。
(以己從人曰行。
言四國行宋意也。
宋前納突求賂,突背恩伐宋,故宋結四國伐之。
四國本不起兵,當分别之,故加以也。
宋恃四國乃伐鄭,四國當與宋同罪,非為四國見輕重。
○背,音佩。
别,彼列反。
見,賢遍反。
) [疏]“以者何”。
○解雲:正以宋非強國而以齊、衛,故執不知問。
○注“宋前納突求賂”。
○解雲:上十一年宋人執鄭祭仲,“突歸于鄭”是。
○注“突背恩伐宋”者。
○解雲:上十二年“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是也。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王者千裡,幾内租稅,足以共費;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足以尊榮,當以至廉無為率先天下,不當求。
求則諸侯貪,大夫鄙,士庶盜竊。
求例時,此月者,桓行惡不能誅,反從求之,故獨月。
○共費,音恭;下芳味反。
行,下孟反,下“行惡”同。
) [疏]“何以書”至“禮也”。
○解雲:隐三年“武氏子來求赙”之下,傳雲“何以書?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赙非禮也”。
然則彼已有傳,而重發之者,正以彼雲“喪事無求”,恐此吉時得求,故明之。
○注“諸侯”至“盜竊”。
○解雲:相對為優劣之稱也。
○注“求例時”。
○解雲:隐三年“秋,武氏子求赙”,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之屬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桓王也。
)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當時而日者,背殡伐鄭,危之。
) [疏]注“當時”至“危之”。
○解雲:去年十二月齊侯卒,至今年四月,是為當時隐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
今此書日,故曰危也。
其背殡伐鄭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齊人”巳下“伐鄭”是。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突何以名?(據衛侯出奔楚不名。
不連爵問之者,并問。
上已名,今複名,故使文相顧。
○複,扶又反,下注“故複”,及傳文“複入”并注下“不複”皆同。
) [疏]注“據衛”至“不名”。
○解雲:在僖二十八年夏。
○注“不連”至“并問”。
○解雲:正以下十六年傳雲“衛侯朔何以名”,哀八年傳雲“曹伯陽何以名”,故決之。
○注“上巳”至“相顧”。
○解雲:欲言十一年已書名,故言複也。
奪正也。
(明祭仲得出之,故複于此名,着其奪正,不以失衆錄也。
月者,大國奔例月,重乖離之禍,小國例時。
) [疏]注“着其”至“錄也”。
○解雲:決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ぅ出奔齊”之屬,書其名者,為失衆錄之故也。
○注“月者”至“之禍”。
○解雲:下十六年十一月,“衛侯朔出奔齊”,及此書五月之屬皆是。
○注“小國例時”。
○解雲: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之屬是也。
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其稱世子何?(據上出奔不稱世子。
) [疏]注“據上”至“世子”。
○解雲:上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是也。
複正也。
(欲言鄭忽,則嫌其出奔還入,與當國同文,反更成上鄭忽為當國,故使稱世子明複正,以效祭仲之權,亦所以解上非當國也。
) [疏]注“欲言”至“複正”。
○解雲:莊九年夏,“齊小白入幹齊”,傳雲“曷為以國氏?當國也”者是也。
○注“以效祭仲之權”。
○解雲:即上十一年傳雲“而忽可故反”是也。
曷為或言歸,或言複歸?複歸者,出惡,歸無惡;複入者,出無惡,入有惡。
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
(皆于還入乃别之者,入國犯命,禍重也。
忽未成君出奔,不應絕。
出惡者,不如死之榮也。
入無惡者,出不應絕,則還入不應盜國。
○别,彼列反。
) [疏]“曷為或言歸”。
○解雲:僖三十年“衛侯鄭歸于衛”之屬是。
○“或言複歸”。
○解雲:此經是也。
○“複入者”至“有惡”。
○解雲:襄二十三年“晉栾盈複入于晉”之屬是也。
○“入者,出入惡”。
○解雲:下文“許叔入于許”,“鄭伯突入于栎”之屬是也。
許叔入于許。
(稱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
入者,出入惡,明當誅也。
不書出時者,略小國。
) [疏]注“稱叔”至“字例”。
○解雲:正以莊十六年“同盟于幽”,經書許男故也。
○注“不書”至“小國”。
○解雲:正以上文忽與突出入并書故。
公會齊侯于高阝。
(○高阝,戶老反,又火各反,《左傳》作“艾”,《?梁》作“蒿”。
) 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
皆何以稱人?(據言朝也。
) [疏]注“據言朝也”。
○解雲:正以隐十一年傳雲“諸侯來曰朝”。
夷狄之也。
(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
三人為衆,衆足責,故
○勝,詩證反。
蔽,必婢反。
)内不言戰,此其言戰何?(據公敗宋師于菅。
○菅,古顔反。
) [疏]注“據公”至“于菅”。
解雲:在隐十年。
從外也。
(從外諸侯相與戰例。
)曷為從外?(據戰于宋,不從外言敗績。
) [疏]注“據戰”至“敗績”。
○解雲:即上十二年也,于時有鄭人不書敗績之文矣。
恃外,故從外也。
(明當歸功于紀、鄭,故從紀、鄭言戰。
)何以不地?(據在下句。
) [疏]注“據在下句”。
○解雲:即下雲“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
惡乎近?近乎圍。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猶可以地也。
(郎雖近,猶尚可言其處。
今親戰龍門,兵攻城池,尢危,故恥之。
績,功也。
非義不戰,故以功言之。
不言功者,取其積聚師衆,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萬死而不奔此,故以自敗為文,明當坐也。
燕戰稱人,敗績稱師者,重敗也,戰少而敗多。
言及者,明見我為主,故得汲汲敗勝之文。
○處,昌慮反。
行,戶郎反。
) [疏]“郎猶可以地也”。
○解雲:即上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是也。
。
○注“郎雖”至“其處”。
○解雲:謂郎雖在郊内,仍非攻城,猶可以舉其地。
○注“今親”至“恥之”。
○解雲:《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也”者,主說此經,故知之。
○注“績功”至“不戰”。
○解雲:凡書兵者,正得奉王命伐無禮,乃有戰事,故言非義不戰。
○注“必出萬死”。
○解雲:若武王萬民緻死而定天下之類。
○注“燕戰”至“敗也”。
○解雲:蓋師不盡戰,故言戰少;敗時悉走,故言敗多。
而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即據此經雲“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彼注雲“未得成列為師也。
詐戰不言戰,言戰者,衛未有罪,方欲使衛主齊見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衛宣公。
(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衛弱于齊、宋,不從亦有危,故量力不責也。
○背殡,音佩,後“背殡”皆放此。
) [疏]注“背殡”至“責也”。
○解雲:隐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則衛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當五月之際,而又背殡用兵,宜書日以見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責故也。
夏,大水。
(為龍門之戰,死傷者衆,民悲哀之所緻。
○為,于僞反。
)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
無冰。
何以書?記異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當堅冰。
無冰者,溫也。
此夫人淫?,陰而陽行之所緻。
○?,音逸。
行,下孟反。
) 夏,五。
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夏,五”者何?無聞焉爾。
(來盟者,聘而盟也。
不言聘者,舉重也。
内不出主名者,主國也,莅盟可知。
莅盟、來盟例皆時。
時者,從内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
○莅盟,音利,又音類,下同。
) [疏]“夏五者何”。
○解雲:正以文異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莅盟”至“天下”。
○解雲:其莅盟書時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莅盟”;定十一年冬,“叔還如鄭莅盟”之屬是也。
其來盟書時者,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
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書月,彼注雲“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是也。
然則來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師所不說,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秋,八月,壬申,禦廪災。
禦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委,積也。
禦者,謂禦用于宗廟。
廪者,釋治?名。
禮,天子親耕,東田千畝,諸侯百畝。
後夫人親西郊采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廪,力甚反。
粢盛,音咨;下音成。
委,于鬼反,注同。
積,子賜反。
共,音恭。
) [疏]“禦廪者何”。
○解雲:欲言宮室,而文言禦廪;欲言倉庫,今被災之,于義不強,故執不知問。
○注“廪者,釋治?名”。
○解雲:謂廪之言藻之義故也。
○注“禮天”至“天下”。
○解雲:皆出《祭義》之文。
禦廪災,何以書? 記災也。
(火自出燒之曰災。
先是龍門之戰,死傷者衆,桓無恻痛于民之心,不重宗廟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飨,故天應以災禦廪。
○應,應對之應。
) [疏]“禦廪災,何以書”。
○解雲:嫌覆問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書。
[疏]注“火自”至“曰災”。
○解雲:《公羊》之例,内悉言災,而複言火自出燒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災,欲通人火不書之義也。
乙亥,嘗。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嘗也。
(譏新有禦廪災而嘗之。
)曰:“猶嘗乎?(難曰四時之祭不可廢,則無猶嘗乎?○難,乃旦反。
)禦廪災,不如勿嘗而巳矣。
(當廢一時祭,自責以奉天災也。
知不以不時者,書本不當嘗也。
) [疏]注“知不”至“嘗也”。
○解雲: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為嘗,故以不時言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
以者何?行其意也。
(以己從人曰行。
言四國行宋意也。
宋前納突求賂,突背恩伐宋,故宋結四國伐之。
四國本不起兵,當分别之,故加以也。
宋恃四國乃伐鄭,四國當與宋同罪,非為四國見輕重。
○背,音佩。
别,彼列反。
見,賢遍反。
) [疏]“以者何”。
○解雲:正以宋非強國而以齊、衛,故執不知問。
○注“宋前納突求賂”。
○解雲:上十一年宋人執鄭祭仲,“突歸于鄭”是。
○注“突背恩伐宋”者。
○解雲:上十二年“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是也。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王者千裡,幾内租稅,足以共費;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足以尊榮,當以至廉無為率先天下,不當求。
求則諸侯貪,大夫鄙,士庶盜竊。
求例時,此月者,桓行惡不能誅,反從求之,故獨月。
○共費,音恭;下芳味反。
行,下孟反,下“行惡”同。
) [疏]“何以書”至“禮也”。
○解雲:隐三年“武氏子來求赙”之下,傳雲“何以書?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赙非禮也”。
然則彼已有傳,而重發之者,正以彼雲“喪事無求”,恐此吉時得求,故明之。
○注“諸侯”至“盜竊”。
○解雲:相對為優劣之稱也。
○注“求例時”。
○解雲:隐三年“秋,武氏子求赙”,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之屬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桓王也。
)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當時而日者,背殡伐鄭,危之。
) [疏]注“當時”至“危之”。
○解雲:去年十二月齊侯卒,至今年四月,是為當時隐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
今此書日,故曰危也。
其背殡伐鄭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齊人”巳下“伐鄭”是。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突何以名?(據衛侯出奔楚不名。
不連爵問之者,并問。
上已名,今複名,故使文相顧。
○複,扶又反,下注“故複”,及傳文“複入”并注下“不複”皆同。
) [疏]注“據衛”至“不名”。
○解雲:在僖二十八年夏。
○注“不連”至“并問”。
○解雲:正以下十六年傳雲“衛侯朔何以名”,哀八年傳雲“曹伯陽何以名”,故決之。
○注“上巳”至“相顧”。
○解雲:欲言十一年已書名,故言複也。
奪正也。
(明祭仲得出之,故複于此名,着其奪正,不以失衆錄也。
月者,大國奔例月,重乖離之禍,小國例時。
) [疏]注“着其”至“錄也”。
○解雲:決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ぅ出奔齊”之屬,書其名者,為失衆錄之故也。
○注“月者”至“之禍”。
○解雲:下十六年十一月,“衛侯朔出奔齊”,及此書五月之屬皆是。
○注“小國例時”。
○解雲: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之屬是也。
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其稱世子何?(據上出奔不稱世子。
) [疏]注“據上”至“世子”。
○解雲:上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是也。
複正也。
(欲言鄭忽,則嫌其出奔還入,與當國同文,反更成上鄭忽為當國,故使稱世子明複正,以效祭仲之權,亦所以解上非當國也。
) [疏]注“欲言”至“複正”。
○解雲:莊九年夏,“齊小白入幹齊”,傳雲“曷為以國氏?當國也”者是也。
○注“以效祭仲之權”。
○解雲:即上十一年傳雲“而忽可故反”是也。
曷為或言歸,或言複歸?複歸者,出惡,歸無惡;複入者,出無惡,入有惡。
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
(皆于還入乃别之者,入國犯命,禍重也。
忽未成君出奔,不應絕。
出惡者,不如死之榮也。
入無惡者,出不應絕,則還入不應盜國。
○别,彼列反。
) [疏]“曷為或言歸”。
○解雲:僖三十年“衛侯鄭歸于衛”之屬是。
○“或言複歸”。
○解雲:此經是也。
○“複入者”至“有惡”。
○解雲:襄二十三年“晉栾盈複入于晉”之屬是也。
○“入者,出入惡”。
○解雲:下文“許叔入于許”,“鄭伯突入于栎”之屬是也。
許叔入于許。
(稱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
入者,出入惡,明當誅也。
不書出時者,略小國。
) [疏]注“稱叔”至“字例”。
○解雲:正以莊十六年“同盟于幽”,經書許男故也。
○注“不書”至“小國”。
○解雲:正以上文忽與突出入并書故。
公會齊侯于高阝。
(○高阝,戶老反,又火各反,《左傳》作“艾”,《?梁》作“蒿”。
) 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
皆何以稱人?(據言朝也。
) [疏]注“據言朝也”。
○解雲:正以隐十一年傳雲“諸侯來曰朝”。
夷狄之也。
(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
三人為衆,衆足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