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五(起七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紀星數,亦下應十二辰,故曰下應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稱爵”者。
解雲:即祭公、周公是也。
上大夫即例稱五十字,即祭伯、南季、榮叔之屬是也。
次大夫例稱二十字,即家父之屬是也。
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糾是也。
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
次士以官錄,即宰?亘是。
下士略稱人,“公會王人于洮”是也。
其劉子、單子之屬,不稱字而稱子者,謂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故設文,非王臣之常稱。
若然,祭公、周公官爵?等,而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特加“宰”者,彼傳雲“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注雲“宰,猶治也。
三公之職号,尊名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故加宰”,仍非常稱也。
何以不稱使?(據宰周公稱使。
) [疏]注“據宰周公稱使”者。
○解雲: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是也。
而稱宰者,義與九年同。
婚禮不稱主人。
(時王者有母也。
)遂者何?生事也。
(生,猶造也。
專事之辭。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據待君命,然後卒大夫也。
) [疏]注“據待”至“夫也”。
○解雲: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于?轸”,傳雲“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前此者,嬰齊走之晉。
公會晉侯,将執公,嬰齊為公請。
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于?轸而卒,無君命不敢卒大夫。
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
’然後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
(以上來無事,知遂成使于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
(婚禮成于五: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後親迎。
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複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謂海内何哉?故譏之。
不言如紀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
請期,音情,又七并反。
迎,魚敬反。
妃匹,音配,絕句。
)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雲:外相如者,例所不錄,言如紀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疏]“女在其國稱女”者。
○解雲:即隐二年“紀履纟俞來逆女”,上三年“公子?如齊逆女”之屬是也。
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其辭成矣,則其稱紀季姜何?自我言紀。
父母之于子,雖為天王後,猶曰吾季姜。
(明子尊不加于父母。
)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
(以季姜言歸。
) [疏]“京師者何”。
○解雲: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國,而為王後所歸,故執不知問。
京者何?大也。
師者何?衆也。
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
(地方千裡,周城千雉,宮室官府,制度廣大,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莫不備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據士,與諸侯分職而聽其政焉,即《春秋》所謂内治其國也。
書季姜歸者,明魯為媒,當有送迎之禮。
○治自,直吏反。
) [疏]“京者”至“言之”。
○解雲:京師之名,理須訓解,故分而問之。
○注“地方千裡”。
○解雲:即《詩》雲“邦圻千裡”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雲: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禮”。
○解雲:《春秋》據魯為王,故内魯,若周公制禮,内京師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據臣子一例當言聘。
○射,音亦。
) [疏]“諸侯來曰朝”。
○解雲:隐十一年師解雲爾,故此弟子執而難之。
○注“據臣”至“言聘”。
○解雲:僖元年傳文。
《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曹與?(在齊者,世子光也。
時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禮,恐卑,故使自代朝,雖非禮,有尊厚魯之心,傳見下卒葬詳錄,故序經意依違之也。
小國無大夫,所以書者,重惡世子之不孝甚。
○齊與,音馀,絕句,下同。
惡,或烏路反。
) [疏]注“在齊”至“光也”。
○解雲:即襄九年“冬,公會晉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十一年“公會晉侯”已下“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雲雲“伐鄭”是也。
○注“時曹”至“之心”。
○解雲: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傳見”至“詳錄”。
○解雲: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雲:世子代朝,明亦合譏;世子序諸侯之上,明亦合譏,而傳雲未知在齊曹者,正以其卒葬詳錄,故依違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小國始卒,當卒月葬時,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尢深。
) [疏]注“小國”至“尤深”。
○解雲: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所聞之世乃始書之。
其書之也,卒月葬時,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
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
雲雲之說,當文皆自有解。
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會者何?期辭也。
其言弗遇何?公不見要也。
(時實桓公欲要見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見拒深。
傳言公不要見者,順經諱文。
○見要,一遙反,注同。
) [疏]“會者何”。
○解雲:經既書會,作聚集之名;尋言弗遇,是未見之稱,故執不知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郎者何?吾近邑也。
(以言來也。
) [疏]“郎者何”。
○解雲:欲言是邑,戰于其内;欲言非邑,經有城郎之文,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來也”。
○解雲:凡言來者,鄉内之辭,今經言來,故知近邑也。
而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是時在召陵,而言來者,據師道楚,故得言來。
吾近邑,則其言來戰于郎何?(據齊師、宋師次于郎不言來,公敗宋師不言戰,龍門之戰不舉地也。
) [疏]注“據齊師”至“不言來”。
○解雲:在莊十年。
○注“公敗”至“不言戰”。
○解雲:隐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晉阝”,凡有三經,宜隐十年以當之。
○注“龍門”至“地也”。
解雲:即下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雲雲,依《春秋說》雲是龍門之戰,而不言戰于龍門是也。
近也。
惡乎近?近乎圍也。
(地而言來者,明近都城,幾與圍無異。
不解戰者,從下說可知。
○惡,音烏。
明近,附近之近。
幾,音祈。
) [疏]“近也”至“圍也”。
○解雲:近,讀如附近之近。
國,讀如圍。
言兵圍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圍也。
考諸古本,圍皆作“國”字,而舊解以國為圍。
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據十三年師敗績。
偏,一面也。
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 [疏]注“據十”至“相詐”。
○解雲:即龍門之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是也。
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春秋》?正于魯。
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故不複言師敗績。
魯不複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
○不複,扶又反,下同。
戮,音六,又力?反,字亦作<?力>。
)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月者,桓公行惡,諸侯所當誅,上三國來戰于郎。
今複使微者盟,故為魯懼,危錄之。
○行,下孟反。
屬,音燭。
今複,扶又反,下“故複”同。
為,于僞反。
) [疏]注“月者”至“錄之”。
○解雲:正以微者盟例合時,今而書月,故須解之。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 秋,七月,葬鄭莊公。
(莊公殺段,所以書葬者,段當國,本當從讨賊辭,不得與殺大夫同例。
) [疏]注“莊公”至“同例”。
解雲:《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晉侯孺卒”,注雲“不書葬者,殺大夫趙同”等是。
今段有罪,故莊公書葬也。
然則此言不得與殺大夫同例者,謂不得與殺無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祭仲者何?鄭相也。
(不言大夫者,欲見持國重。
○相,息亮反。
見,賢遍反,下同。
) [疏]“祭仲者何”。
解雲:欲言無罪,聽脅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稱字,故執不知問。
何以不名?賢也。
何賢乎祭仲?(據身執君出,不能防難。
○防難,乃旦反,下同。
)以為知權也。
(權者,稱也。
所以别輕重,喻祭仲知國重君輕。
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雖不能防其難,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為賢也。
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實以無私。
○稱,尺證反。
别,彼列反。
)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
(遷鄭都于郐也。
○郐,古外反。
)而野留(野,鄙也。
傳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執祭仲,因以為戒。
)莊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塗出于宋、宋人執之。
(宋人,宋莊公也。
)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突,宋外甥。
○為,于僞反,下注“為突”、“非能為突”、“為賂”、“為突歸”、“為承”同。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
(祭仲死,而忽A5為突所驅逐而出奔,經不書忽奔,見微弱甚。
是時宋強而鄭弱,祭仲探宋莊公本弑君而立,非能為突,将以為賂動,守死不聽,令自入,見國無拒難者,必乘便将滅鄭,故深慮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
便,婢面反。
)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
○解雲:下十五年“秋,九月,
○注“三公氏采稱爵”者。
解雲:即祭公、周公是也。
上大夫即例稱五十字,即祭伯、南季、榮叔之屬是也。
次大夫例稱二十字,即家父之屬是也。
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糾是也。
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
次士以官錄,即宰?亘是。
下士略稱人,“公會王人于洮”是也。
其劉子、單子之屬,不稱字而稱子者,謂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故設文,非王臣之常稱。
若然,祭公、周公官爵?等,而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特加“宰”者,彼傳雲“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注雲“宰,猶治也。
三公之職号,尊名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故加宰”,仍非常稱也。
何以不稱使?(據宰周公稱使。
) [疏]注“據宰周公稱使”者。
○解雲: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是也。
而稱宰者,義與九年同。
婚禮不稱主人。
(時王者有母也。
)遂者何?生事也。
(生,猶造也。
專事之辭。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據待君命,然後卒大夫也。
) [疏]注“據待”至“夫也”。
○解雲: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于?轸”,傳雲“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前此者,嬰齊走之晉。
公會晉侯,将執公,嬰齊為公請。
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于?轸而卒,無君命不敢卒大夫。
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
’然後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
(以上來無事,知遂成使于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
(婚禮成于五: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後親迎。
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複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謂海内何哉?故譏之。
不言如紀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
請期,音情,又七并反。
迎,魚敬反。
妃匹,音配,絕句。
)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雲:外相如者,例所不錄,言如紀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疏]“女在其國稱女”者。
○解雲:即隐二年“紀履纟俞來逆女”,上三年“公子?如齊逆女”之屬是也。
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其辭成矣,則其稱紀季姜何?自我言紀。
父母之于子,雖為天王後,猶曰吾季姜。
(明子尊不加于父母。
)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
(以季姜言歸。
) [疏]“京師者何”。
○解雲: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國,而為王後所歸,故執不知問。
京者何?大也。
師者何?衆也。
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
(地方千裡,周城千雉,宮室官府,制度廣大,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莫不備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據士,與諸侯分職而聽其政焉,即《春秋》所謂内治其國也。
書季姜歸者,明魯為媒,當有送迎之禮。
○治自,直吏反。
) [疏]“京者”至“言之”。
○解雲:京師之名,理須訓解,故分而問之。
○注“地方千裡”。
○解雲:即《詩》雲“邦圻千裡”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雲: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禮”。
○解雲:《春秋》據魯為王,故内魯,若周公制禮,内京師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據臣子一例當言聘。
○射,音亦。
) [疏]“諸侯來曰朝”。
○解雲:隐十一年師解雲爾,故此弟子執而難之。
○注“據臣”至“言聘”。
○解雲:僖元年傳文。
《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曹與?(在齊者,世子光也。
時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禮,恐卑,故使自代朝,雖非禮,有尊厚魯之心,傳見下卒葬詳錄,故序經意依違之也。
小國無大夫,所以書者,重惡世子之不孝甚。
○齊與,音馀,絕句,下同。
惡,或烏路反。
) [疏]注“在齊”至“光也”。
○解雲:即襄九年“冬,公會晉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十一年“公會晉侯”已下“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雲雲“伐鄭”是也。
○注“時曹”至“之心”。
○解雲: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傳見”至“詳錄”。
○解雲: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雲:世子代朝,明亦合譏;世子序諸侯之上,明亦合譏,而傳雲未知在齊曹者,正以其卒葬詳錄,故依違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小國始卒,當卒月葬時,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尢深。
) [疏]注“小國”至“尤深”。
○解雲: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所聞之世乃始書之。
其書之也,卒月葬時,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
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
雲雲之說,當文皆自有解。
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會者何?期辭也。
其言弗遇何?公不見要也。
(時實桓公欲要見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見拒深。
傳言公不要見者,順經諱文。
○見要,一遙反,注同。
) [疏]“會者何”。
○解雲:經既書會,作聚集之名;尋言弗遇,是未見之稱,故執不知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郎者何?吾近邑也。
(以言來也。
) [疏]“郎者何”。
○解雲:欲言是邑,戰于其内;欲言非邑,經有城郎之文,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來也”。
○解雲:凡言來者,鄉内之辭,今經言來,故知近邑也。
而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是時在召陵,而言來者,據師道楚,故得言來。
吾近邑,則其言來戰于郎何?(據齊師、宋師次于郎不言來,公敗宋師不言戰,龍門之戰不舉地也。
) [疏]注“據齊師”至“不言來”。
○解雲:在莊十年。
○注“公敗”至“不言戰”。
○解雲:隐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晉阝”,凡有三經,宜隐十年以當之。
○注“龍門”至“地也”。
解雲:即下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雲雲,依《春秋說》雲是龍門之戰,而不言戰于龍門是也。
近也。
惡乎近?近乎圍也。
(地而言來者,明近都城,幾與圍無異。
不解戰者,從下說可知。
○惡,音烏。
明近,附近之近。
幾,音祈。
) [疏]“近也”至“圍也”。
○解雲:近,讀如附近之近。
國,讀如圍。
言兵圍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圍也。
考諸古本,圍皆作“國”字,而舊解以國為圍。
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據十三年師敗績。
偏,一面也。
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 [疏]注“據十”至“相詐”。
○解雲:即龍門之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是也。
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春秋》?正于魯。
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故不複言師敗績。
魯不複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
○不複,扶又反,下同。
戮,音六,又力?反,字亦作<?力>。
)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月者,桓公行惡,諸侯所當誅,上三國來戰于郎。
今複使微者盟,故為魯懼,危錄之。
○行,下孟反。
屬,音燭。
今複,扶又反,下“故複”同。
為,于僞反。
) [疏]注“月者”至“錄之”。
○解雲:正以微者盟例合時,今而書月,故須解之。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 秋,七月,葬鄭莊公。
(莊公殺段,所以書葬者,段當國,本當從讨賊辭,不得與殺大夫同例。
) [疏]注“莊公”至“同例”。
解雲:《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晉侯孺卒”,注雲“不書葬者,殺大夫趙同”等是。
今段有罪,故莊公書葬也。
然則此言不得與殺大夫同例者,謂不得與殺無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祭仲者何?鄭相也。
(不言大夫者,欲見持國重。
○相,息亮反。
見,賢遍反,下同。
) [疏]“祭仲者何”。
解雲:欲言無罪,聽脅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稱字,故執不知問。
何以不名?賢也。
何賢乎祭仲?(據身執君出,不能防難。
○防難,乃旦反,下同。
)以為知權也。
(權者,稱也。
所以别輕重,喻祭仲知國重君輕。
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雖不能防其難,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為賢也。
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實以無私。
○稱,尺證反。
别,彼列反。
)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
(遷鄭都于郐也。
○郐,古外反。
)而野留(野,鄙也。
傳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執祭仲,因以為戒。
)莊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塗出于宋、宋人執之。
(宋人,宋莊公也。
)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突,宋外甥。
○為,于僞反,下注“為突”、“非能為突”、“為賂”、“為突歸”、“為承”同。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
(祭仲死,而忽A5為突所驅逐而出奔,經不書忽奔,見微弱甚。
是時宋強而鄭弱,祭仲探宋莊公本弑君而立,非能為突,将以為賂動,守死不聽,令自入,見國無拒難者,必乘便将滅鄭,故深慮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
便,婢面反。
)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
○解雲:下十五年“秋,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