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五(起七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薪也。
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
樵之,齊人語。
○樵,似遙反,薪也。
) [疏]“焚之者何”。
○解雲:鹹丘是邑,而反焚之,故執不知問。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據戰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貢,又如字,下同。
) [疏]“樵之者何”。
○解雲:雖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義,故執不知問。
疾始以火攻也。
(征伐之道,不過用兵,服則可以退,不服則可以進。
火之盛炎,水之盛沖,雖欲服罪,不可複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
傳不?始者,前此未有,無所?也。
○複,扶又反。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據并阝、晉阝、吾阝系紀。
○并阝,步丁反。
晉阝,子斯反,一音晉。
吾阝,音吾。
) [疏]“鹹丘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經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據并阝晉阝吾阝系紀”。
○解雲:莊元年冬,“齊師遷紀并阝、晉阝、吾阝”是。
國之也。
(欲使如國,故無所系。
加之者,辟實國也。
)曷為國之?(據并阝、晉阝、吾阝不國。
)君存焉爾。
(所以起邾婁君在鹹丘邑,明臣子當赴其難,與在國等也。
日者,重錄以火攻也。
○難,乃旦反。
)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雲:正以侵伐例時,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是也,故決之。
夏,?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皆何以名?(據滕,薛不名也。
) [疏]注“據滕、薛不名也”。
○解雲: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
其稱侯朝何?(據以賤也。
) [疏]“失地之君也”。
○解雲:即《曲禮下》雲“諸侯失地名”是。
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
(?、鄧本與魯同貴為諸侯,今失爵亡土來朝,?寄也,義不可卑,故明當待之如初,所謂“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無後者,施于所奔國也。
獨妻得配夫,?衣食于公家,子孫當受田而耕,故雲爾。
下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貶,明大惡。
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輕也。
名者,見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俞”。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 [疏]注“無後”至“大惡”。
○解雲: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雲“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彼注雲“寓,寄也。
寄公之子,非賢者世不足尊也”,是其義;又雲“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雲“賢者,子孫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輕也”。
○解雲:朝例時,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是也。
而此責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雲“盛伯者何?失地之君”。
彼書月見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惡人輕故也。
僖二十年“夏,郜子來朝”,僖公非惡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輕于奔故也。
然則此注因桓惡人,故言此。
若其不然,正宜直雲失地之君來朝輕矣。
○注“名者,見不世也”。
○解雲: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
?者何?冬祭也。
春曰祠,(薦尚韭卵。
祠,猶食也,猶繼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之承反,冬祭也。
祠,嗣絲反。
卵,力管反。
猶食,音飼,下同。
别,彼列反。
)夏曰礻勺,(薦尚麥苗。
麥始熟可礻勺,故曰礻勺。
○礻勺,音予若反,本又作“礻龠”,同。
) [疏]“?者何”。
○解雲:欲言宗廟之祭,而文無所系;欲言祭天,天無?名,故執不知問。
○注“薦尚韭卵”,又注“薦尚麥”至“曰礻勺”。
○解雲:《王制》雲:“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
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肫,稻以雁。
” 秋曰嘗,(薦尚黍肫。
嘗者,先辭也。
秋?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
)冬曰?。
(薦尚稻雁。
?,衆也,氣盛貌。
冬萬物畢成,所薦衆多,芬芳備具,故曰?。
無牲而祭謂之薦。
天子四祭四薦,諸侯三祭三薦,大夫、士再祭再薦。
祭于室,求之于幽;祭于堂,求之于明;祭于礻方,求之于遠:皆孝子博求之意也。
大夫求諸明,士求諸幽,尊卑之差也。
殷人先求諸明,周人先求諸幽,質文之義也。
禮,天子、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諸侯之士特豕。
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礻方,必庚反。
少,詩照反。
索,所百反。
) [疏]注“無牲”至“之薦”。
○解雲:謂無牛羊豕之牲也。
而中ニ禮雲祭五祀于廟,用牲有屍,皆薦于奧。
何以薦用牲?彼謂正祭之時,先薦于奧,仍自無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屍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雲:皆時王之禮,中ニ禮亦然。
○注“殷人”至“義也”。
○解雲:即《郊特牲》雲“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是也。
○注“禮天”至“大牢”。
○解雲:皆時王之禮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雲:皆指祭宗廟之牲也,仍不妨《王制》雲“祭天地之牛角繭栗,賓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亟也。
(亟,數也。
屬十二月巳?,今複?也。
不異?祭名而言?者,取冬祭所薦衆多,可以包四時之物。
○亟,去冀反,數也,注及下同。
數,所角反。
屬十,音燭,下同。
今複,扶又反,下同。
) [疏]注“屬十”至“?也”。
解雲:?者,冬祭之名。
明去年十二月巳有?,但得常不書,今正月複作?,故言亟。
○注“不異”至“之物”。
○解雲:?者,冬時祭名。
前已作訖,今宜易名,而猶言?,故說之也。
亟則黩,黩則不敬。
(黩,渫黩也。
○黩,徒木反。
渫,息列反。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故将祭,宮室既?,牆屋既繕,百物既備,序其禮樂,具其百官,散齊七日,緻齊三日,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君牽牲,夫人奠酒;君親獻屍,夫人薦豆。
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将失之,濟濟乎緻其敬也,愉愉乎盡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飨之也。
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養,馀亮反。
散齊,素旦反;下側皆反。
相君,息亮反,下同。
洞洞,大董反。
勝,音升。
濟濟;子禮反,又似兮反。
愉愉,羊朱反。
勿勿,如字。
)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雲:《祭義》文也。
彼鄭注雲“享,猶祭也”。
○注“故将祭”至“百官”。
○解雲:皆出《祭義》,何氏差約言之也。
○注“散齊七日”。
○解雲:即《祭統》雲“故散齊七日以定之”,注雲“定者,定其志意也”。
定其志意者,謂齊之日不禦不樂不吊是也。
○注“緻齊三日”。
○解雲:即《祭統》雲“緻齊三日以齊之”,是緻齊者,即鄭氏雲“緻之言至,緻謂深也、審也”之屬是也。
○注“夫婦”至“奠酒”。
○解雲:案今《祭義》酒作“盎”字。
鄭注雲“奠盎,設盎齊之樽”,蓋所見異,或何休以義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親”至“如事生”。
○解雲:皆出《祭義》,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
注禮本下為士制者,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
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雲:“為其遽于事,且不能備物。
”義亦通于此。
疏則怠,怠則忘。
(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
解,古賣反。
)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禮本下為士制。
茲,此也。
四者,四時祭也。
疏數之節,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
祭必于夏之孟月者,取其見新物之月也。
裘葛者,禦寒暑之美服。
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
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折中,之設反;下丁仲反。
禦寒,魚呂反,又如字。
不與,音預。
) [疏]注“禮本下為士制”。
○解雲: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雲“為其遽于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來聘。
(家,采地。
父,字也。
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也。
)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雲:上大夫稱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屬是也。
次大夫不稱伯仲者,即此是也。
下大夫稱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糾是也。
夏,五月,丁醜,?。
○何以書?譏亟也。
(與上祀同為亟也。
) [疏]注“與上”至“亟也”。
○解雲: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禮。
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猶與上祠同在一時而複為?,故曰與上祀同為亟也。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不時也。
(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
是後有郎師、龍門之戰,氵不血尢深。
○雨雪,于付反。
氵不,古流字。
) [疏]注“是後”至“尤深”。
○解雲:郎師,即下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是也。
其龍門之戰者,即下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
已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雲雲是也。
《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故此注雲“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來,遂逆王後于紀。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十二子。
祭者,采也。
天子三公氏采稱爵。
○祭公,側介反,後“祭仲”、“祭叔”放此。
應,應對之應。
) [疏]“祭公者何”。
○解雲:欲言諸侯,而逆王後;欲言大夫,而經文言公,故執不知問。
○注“天子”至“采也”。
○解雲:《春秋說》雲:“立三台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
下應十二子。
”宋氏雲:“十二次,上為星,下為山川也。
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薪也。
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
樵之,齊人語。
○樵,似遙反,薪也。
) [疏]“焚之者何”。
○解雲:鹹丘是邑,而反焚之,故執不知問。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據戰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貢,又如字,下同。
) [疏]“樵之者何”。
○解雲:雖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義,故執不知問。
疾始以火攻也。
(征伐之道,不過用兵,服則可以退,不服則可以進。
火之盛炎,水之盛沖,雖欲服罪,不可複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
傳不?始者,前此未有,無所?也。
○複,扶又反。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據并阝、晉阝、吾阝系紀。
○并阝,步丁反。
晉阝,子斯反,一音晉。
吾阝,音吾。
) [疏]“鹹丘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經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據并阝晉阝吾阝系紀”。
○解雲:莊元年冬,“齊師遷紀并阝、晉阝、吾阝”是。
國之也。
(欲使如國,故無所系。
加之者,辟實國也。
)曷為國之?(據并阝、晉阝、吾阝不國。
)君存焉爾。
(所以起邾婁君在鹹丘邑,明臣子當赴其難,與在國等也。
日者,重錄以火攻也。
○難,乃旦反。
)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雲:正以侵伐例時,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是也,故決之。
夏,?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皆何以名?(據滕,薛不名也。
) [疏]注“據滕、薛不名也”。
○解雲: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
其稱侯朝何?(據以賤也。
) [疏]“失地之君也”。
○解雲:即《曲禮下》雲“諸侯失地名”是。
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
(?、鄧本與魯同貴為諸侯,今失爵亡土來朝,?寄也,義不可卑,故明當待之如初,所謂“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無後者,施于所奔國也。
獨妻得配夫,?衣食于公家,子孫當受田而耕,故雲爾。
下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貶,明大惡。
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輕也。
名者,見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俞”。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 [疏]注“無後”至“大惡”。
○解雲: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雲“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彼注雲“寓,寄也。
寄公之子,非賢者世不足尊也”,是其義;又雲“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雲“賢者,子孫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輕也”。
○解雲:朝例時,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是也。
而此責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雲“盛伯者何?失地之君”。
彼書月見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惡人輕故也。
僖二十年“夏,郜子來朝”,僖公非惡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輕于奔故也。
然則此注因桓惡人,故言此。
若其不然,正宜直雲失地之君來朝輕矣。
○注“名者,見不世也”。
○解雲: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
?者何?冬祭也。
春曰祠,(薦尚韭卵。
祠,猶食也,猶繼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之承反,冬祭也。
祠,嗣絲反。
卵,力管反。
猶食,音飼,下同。
别,彼列反。
)夏曰礻勺,(薦尚麥苗。
麥始熟可礻勺,故曰礻勺。
○礻勺,音予若反,本又作“礻龠”,同。
) [疏]“?者何”。
○解雲:欲言宗廟之祭,而文無所系;欲言祭天,天無?名,故執不知問。
○注“薦尚韭卵”,又注“薦尚麥”至“曰礻勺”。
○解雲:《王制》雲:“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
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肫,稻以雁。
” 秋曰嘗,(薦尚黍肫。
嘗者,先辭也。
秋?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
)冬曰?。
(薦尚稻雁。
?,衆也,氣盛貌。
冬萬物畢成,所薦衆多,芬芳備具,故曰?。
無牲而祭謂之薦。
天子四祭四薦,諸侯三祭三薦,大夫、士再祭再薦。
祭于室,求之于幽;祭于堂,求之于明;祭于礻方,求之于遠:皆孝子博求之意也。
大夫求諸明,士求諸幽,尊卑之差也。
殷人先求諸明,周人先求諸幽,質文之義也。
禮,天子、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諸侯之士特豕。
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礻方,必庚反。
少,詩照反。
索,所百反。
) [疏]注“無牲”至“之薦”。
○解雲:謂無牛羊豕之牲也。
而中ニ禮雲祭五祀于廟,用牲有屍,皆薦于奧。
何以薦用牲?彼謂正祭之時,先薦于奧,仍自無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屍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雲:皆時王之禮,中ニ禮亦然。
○注“殷人”至“義也”。
○解雲:即《郊特牲》雲“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是也。
○注“禮天”至“大牢”。
○解雲:皆時王之禮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雲:皆指祭宗廟之牲也,仍不妨《王制》雲“祭天地之牛角繭栗,賓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亟也。
(亟,數也。
屬十二月巳?,今複?也。
不異?祭名而言?者,取冬祭所薦衆多,可以包四時之物。
○亟,去冀反,數也,注及下同。
數,所角反。
屬十,音燭,下同。
今複,扶又反,下同。
) [疏]注“屬十”至“?也”。
解雲:?者,冬祭之名。
明去年十二月巳有?,但得常不書,今正月複作?,故言亟。
○注“不異”至“之物”。
○解雲:?者,冬時祭名。
前已作訖,今宜易名,而猶言?,故說之也。
亟則黩,黩則不敬。
(黩,渫黩也。
○黩,徒木反。
渫,息列反。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故将祭,宮室既?,牆屋既繕,百物既備,序其禮樂,具其百官,散齊七日,緻齊三日,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君牽牲,夫人奠酒;君親獻屍,夫人薦豆。
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将失之,濟濟乎緻其敬也,愉愉乎盡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飨之也。
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養,馀亮反。
散齊,素旦反;下側皆反。
相君,息亮反,下同。
洞洞,大董反。
勝,音升。
濟濟;子禮反,又似兮反。
愉愉,羊朱反。
勿勿,如字。
)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雲:《祭義》文也。
彼鄭注雲“享,猶祭也”。
○注“故将祭”至“百官”。
○解雲:皆出《祭義》,何氏差約言之也。
○注“散齊七日”。
○解雲:即《祭統》雲“故散齊七日以定之”,注雲“定者,定其志意也”。
定其志意者,謂齊之日不禦不樂不吊是也。
○注“緻齊三日”。
○解雲:即《祭統》雲“緻齊三日以齊之”,是緻齊者,即鄭氏雲“緻之言至,緻謂深也、審也”之屬是也。
○注“夫婦”至“奠酒”。
○解雲:案今《祭義》酒作“盎”字。
鄭注雲“奠盎,設盎齊之樽”,蓋所見異,或何休以義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親”至“如事生”。
○解雲:皆出《祭義》,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
注禮本下為士制者,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
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雲:“為其遽于事,且不能備物。
”義亦通于此。
疏則怠,怠則忘。
(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
解,古賣反。
)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禮本下為士制。
茲,此也。
四者,四時祭也。
疏數之節,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
祭必于夏之孟月者,取其見新物之月也。
裘葛者,禦寒暑之美服。
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
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折中,之設反;下丁仲反。
禦寒,魚呂反,又如字。
不與,音預。
) [疏]注“禮本下為士制”。
○解雲: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雲“為其遽于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來聘。
(家,采地。
父,字也。
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也。
)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雲:上大夫稱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屬是也。
次大夫不稱伯仲者,即此是也。
下大夫稱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糾是也。
夏,五月,丁醜,?。
○何以書?譏亟也。
(與上祀同為亟也。
) [疏]注“與上”至“亟也”。
○解雲: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禮。
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猶與上祠同在一時而複為?,故曰與上祀同為亟也。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不時也。
(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
是後有郎師、龍門之戰,氵不血尢深。
○雨雪,于付反。
氵不,古流字。
) [疏]注“是後”至“尤深”。
○解雲:郎師,即下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是也。
其龍門之戰者,即下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
已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雲雲是也。
《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故此注雲“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來,遂逆王後于紀。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十二子。
祭者,采也。
天子三公氏采稱爵。
○祭公,側介反,後“祭仲”、“祭叔”放此。
應,應對之應。
) [疏]“祭公者何”。
○解雲:欲言諸侯,而逆王後;欲言大夫,而經文言公,故執不知問。
○注“天子”至“采也”。
○解雲:《春秋說》雲:“立三台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
下應十二子。
”宋氏雲:“十二次,上為星,下為山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