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四(起元年,盡六年)

關燈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據莊公不言即位。

    ○繼弑,申志反,注皆同,二年放此。

    ) [疏]“繼弑君,不言即位”。

    ○解雲:莊元年傳雲“繼弑君,子不言即位”,而此不言子者,欲見桓無臣子之道,不念其君父故也。

    甯知不由桓非隐子,故不言子者,正見僖元年傳雲“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子不言即位。

    此非子,其稱子何?臣子一例也”。

    正以僖是闵兄而言子,故知桓公若有臣人之道,言子矣。

    ○注“據莊”至“即位”。

    ○解雲:即莊元年經雲“元年春,王正月”,不言公即位是也。

     如其意也。

    (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着其惡,直而不顯,諱而不盈。

    桓本貴當立,所以為篡者,隐權立,桓北面君事隐也。

    即者,就也。

    先谒宗廟,明繼祖也。

    還之朝,正君臣之位也。

    事畢而反囚服焉。

    ) [疏]注“直而”至“不盈”。

    ○解雲:繼弑君者無即位之文,今此書其即位,直是桓弑,但不顯道其弑,故曰直而不顯也。

    言諱而不盈者,桓之弑隐,是為内諱,而書其即位以見其弑,不盈滿其諱文,故曰諱而不盈也。

    ○注“先谒”至“服焉”。

    ○解雲:皆時王之禮也。

     三月,公會鄭伯于垂。

    (桓公會皆月者,危之也。

    桓弑賢君,篡慈兄,專易朝宿之邑,無王而行,無仁義之心,與人交接,則有危也,故為臣子憂之。

    不緻之者,為下去王,?足以起無王,未足以見無王罪之深淺,故複奪臣子辭,成誅文也。

    ○為下,于僞反,下“為告”同。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故複,扶又反,下同。

    ) [疏]注“桓公”至“危之也”。

    ○解雲:即此文,及下二年“三月,公會齊侯”已下“于稷”,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六年“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之屬是也。

    而十年“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不書月者,彼是公欲要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是以不複見其危矣。

    ○注“不緻”至“文也”。

    ○解雲:即下二年注雲“凡緻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

    今不緻之,若其受誅殺,故曰奪臣子辭成誅文也。

     鄭伯以璧假許田。

    其言以璧假之何?(據實假不當持璧也。

    )易之也。

    易之則其言假之何?為恭也。

    (為恭孫之辭,使若暫假借之辭。

    ○孫,音遜。

    )曷為為恭?(據取邑不為恭敬辭。

    ) [疏]注“據取”至“敬辭”。

    ○解雲:即哀八年“齊人取ん及亻單”之屬是。

     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許田者何?(地皆不得專,而此獨為恭辭,疑非凡邑,故更問之。

    )魯朝宿之邑也。

    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時朝者,順四時而朝也,緣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

    王者與諸侯别治,勢不得自專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

    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

    《孝經》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尚書》曰“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

    宿者,先誡之辭。

    古者天子邦畿千裡,遠郊五百裡,諸侯至遠郊,不敢便入,必先告至,由如他國至竟而假塗也:皆所以防未然,謹事上之敬也。

    王者以諸侯遠來朝,亦加殷勤之禮以接之。

    為告至之須,當有所住止,故賜邑于遠郊,其實天子地,諸侯不得專也。

    桓公無尊事天子之心,專以朝宿之邑與鄭,背叛當誅,故深諱使若暫假借之者,不舉假為重,複舉上會者,方諱言許田。

    不舉會,無以起從魯假之也。

    ○朝朝,上如字;下直遙反。

    莫,音暮。

    治,直吏反。

    背叛,音佩,凡“背叛”之類皆放此。

    ) [疏]注“故即位”至“小聘”。

    ○解雲:此《孝經說》文。

    《聘義》亦雲“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也”,是與此合。

    ○注“五年一朝”。

    ○解雲:《虞》傳文。

    ○注“尚書曰”至“庸是也”。

    ○解雲:此逸書也。

    言群後四朝者,謂諸侯順四時而朝也。

    敷奏以言者,謂諸侯來朝之時,遍奏以言語也。

    言明試以功者,國功曰功,謂明試以國事之功也。

    言車服以庸者,民功曰庸,若欲賜車服之時,以其治民之功高下矣。

    ○注“宿者,先誡之辭”。

    ○解雲:宿可以轉訓為肅也。

    是以《祭統》雲“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緻齊三日”,鄭注雲“宮宰,守宮官也。

    宿,讀為肅,肅猶戒也,戒輕肅重”是也。

     此魯朝宿之邑也,則曷為謂之許田?諱取周田也。

    諱取周田,則曷為謂之許田?系之許也。

    曷為系之許?近許也。

    此邑也,其稱田何?田多邑少稱田,邑多田少稱邑(分别之者,古有分土無分民,明當察民多少,課功德。

    ○近,附近之近。

    别,彼列反。

    ) [疏]“諱取周田也”。

    ○解雲:謂魯人諱取周田而專用之。

    “近許也”。

    又雲:“《魯頌》雲:“居常與許,複周公之宇。

    ”以此言之,似魯國界内舊自有許,何言近許而系之許也?彼注雲“常許,魯南鄙西鄙”。

    此在王圻之内,則非此許也。

    ○“田多”至“稱邑”。

    ○解雲:田多邑少稱田者,謂邑外之田多,邑内家數少,如此之時則稱田,即此是也。

    言邑多田少稱邑者,謂邑内家數多,而邑外之田頃畝少,如此之時則稱邑,即哀八年“齊人取ん及亻單”是也。

    ○注“分别”至“功德”。

    ○解雲:知古有分土無分民者,正以《詩》雲“誓将去汝,?彼樂土”,《論語》雲“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皆是樂就有德之義故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越,本亦作“粵”,音同。

    ) [疏]“夏四月”至“于越”。

    ○解雲:所以日者,正以十年冬,“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相負故也。

     秋,大水。

    何以書?記災也。

    (災傷二?以上,書災也。

    經曰“秋,大水,無麥苗”,傳曰“待無麥,然後書無苗”是也。

    先是桓篡隐,百姓痛傷,悲哀之心既蓄積,而複專易朝宿之邑,陰逆而與怨氣并之所緻。

    ○以上,時掌反,凡言“以上”皆放此。

    蓄,績六反。

    ) [疏]注“災傷”至“之邑”。

    ○解雲:自經曰以下,皆是莊七年傳文也。

    彼傳雲“曷為先言無麥,而後言無苗?一災不書,待無麥然後書無苗”,彼注“明君子”雲雲,“至麥苗獨書者,民食最重”是也。

    以此言之,則知此經災傷二?以上,故不書?名,直言大水而已。

    而莊二十八年經雲“冬,築微。

    大無麥禾”,不兼言大水者,傳雲“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先言築微,而後言無麥禾?諱以兇年造邑也”,彼注雲“諱使若造邑而後無麥禾者,惡愈也”。

    此蓋秋大水所傷,就築微下俱舉水,則嫌冬水者是也。

    ○注“陰逆”至“所緻”。

    ○解雲:陰逆者,專易朝宿之邑是。

    怨氣者,百姓痛傷悲哀之心是也。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賢者不名,故孔父稱字。

    督,未命之大夫,故國氏之。

    ) [疏]“及其大夫孔父”。

    ○解雲:此經之下亦有注。

    雲“賢者不名,故孔父稱字。

    督,未命之大夫,故國氏之”者,但考諸舊本,悉無此注,且與注違,則知有者衍文也。

     及者何?(以公夫人言及,仲子微不得及君,上下大夫言及,知君尊亦不得及臣,故問之。

    ) [疏]注“以公夫人言及”。

    ○解雲: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是也。

    ○注“仲子”至“及君”。

    ○解雲:隐元年秋,“天王使宰?亘來歸惠公仲子之?”,傳雲“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彼注雲“比夫人微,故不得并及公”是也。

    ○注“上下”至“問之”。

    ○解雲:哀六年“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是國夏上大夫,高張下大夫。

     累也。

    (累,累從君而死,齊人語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

    仇牧、荀息皆累也。

    舍仇牧、荀息無累者乎?曰:有。

    (叔仲惠伯是也。

    ○舍此,音舍,下同。

    ) [疏]“仇牧”至“曰有”。

    ○解雲:仇牧之事,在莊十二年秋。

    荀息之事,在僖十年春。

    ○注“叔仲惠伯是也”。

    ○解雲:應在文十八年,但成十五年傳乃言之。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孔父?(據叔仲惠伯不賢。

    ) [疏]注“據叔”至“不賢”。

    ○解雲:成十五年傳雲“叔仲惠伯,傳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彼注雲“殺叔仲惠伯不書者,舉弑君為重。

    叔仲惠伯事與荀息相類,下得為累者,有異也,叔仲惠伯直先是殺爾,不知荀息死之”。

    以此言之,則叔仲惠伯不可與謀而見殺,非衛君而死,《春秋》不賢之,是以不書,故此注雲“叔仲惠伯不賢”也。

    ○ 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以稱字見先君死。

    ○見先,賢遍反,下“形見”、“目見”、“斥見”、“見恩”并同;下悉薦反。

    ) [疏]“孔父”至“色矣”。

    ○解雲:孔父事君之正義,形見于顔色矣。

    ○ 其義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則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大夫稱家。

    父者,字也。

    禮,臣死,君字之。

    以君得字之,知先攻孔父之家。

    ○殇,式羊反。

    ) [疏]注“大夫稱家”。

    ○解雲:即定十二年“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是也。

    ○注“父者,字也”。

    ○解雲:《?梁傳》文。

    ○注“禮臣”至“之家”。

    ○解雲:臣死,君不名之,稱谥若字也者,出《玉藻》文 。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

    (趨,走也。

    傳道此者,明殇公知孔父賢而不能用,故緻此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