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五年,春,公觀魚于棠。
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公曷為遠而觀魚?(據浚洙也。
○觀魚,《左氏》作“矢魚”。
浚,思俊反。
洙,常朱反。
) [疏]注“據浚洙也”。
○解雲:莊九年“冬,浚洙”,傳曰“洙者何?水也。
浚之者何?深之也。
曷為深之?畏齊也”,注雲“洙在魯北,齊所由來”。
然則近國北自有洙水,何故遠至棠地而觀魚乎?故難之。
登來之也。
(登,讀言得。
得來之者,齊人語也。
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登來,依注登音得。
) [疏]注“得來”至“語也”。
○解雲:齊人名求得為得來,而雲此者,謂齊人急語之時,得聲如登矣。
○注“由口授也”。
○解雲:謂高語之時,猶言得來之,至着竹帛時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百金之魚,公張之。
(解言登來之意也。
百金,猶百萬也。
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張,謂張罔罟障谷之屬也。
○罟,音古。
鄣,之尚反,又音章。
) [疏]注“解言”至“意也”。
○解雲:正以價直百金,故言得來之。
○注“障谷之屬也”。
○解雲:僖三年傳雲“桓公曰‘無障谷’”雲是也。
登來之者何?(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緩急,故複問之。
○解,戶買反,或隹買反。
故複,扶又反,“不得複”同。
)美大之之辭也。
(其言大而急者,美大多得利之辭也。
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争利,匹夫無異,故諱使若以遠觀為譏也。
諸諱主書者,從實也。
觀例時,從行賤略之。
) [疏]注“觀例時”。
○解雲:莊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及此是也。
彼此非禮,故言從行賤略之。
棠者何?濟上之邑也。
(濟者,四渎之别名。
江、河、淮、濟為四渎。
○濟上,子禮反,注同,濟水之上。
) [疏]“棠者何”。
○解雲:正以棠非水名,而于之觀魚,故執不知問。
○注“江河”至“四渎”。
○解雲:即《釋水》雲:“江、河、淮、濟為四渎。
四渎者,發源注海者也。
夏,四月,葬衛桓公。
[疏]“夏四”至“桓公”。
○解雲:即上三年傳雲“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何氏雲“解緩不能以時葬,‘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然則桓公見弑在去年之春,過期乃葬,故以解緩言之。
秋,衛師入盛。
曷為或言率師,或不言率師?将尊師衆稱某率師,(将尊者,謂大夫也。
師衆者,滿二千五百人以上也。
二千五百人稱師,無駭率師入極是也。
禮,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
○入盛,音成,《左氏》作“成阝”。
) [疏]注“将尊”至“夫也”。
○解雲:《公羊》之例,大夫見名氏,故雲此。
○注“二千”至“稱師”。
解雲:《大司馬》序官文。
○注“無駭”至“是也”。
○解雲:在上二年夏。
○注“天子”至“六師”。
○解雲:天子六師者,即“周王于邁,六師及之”是也。
方伯者,九州牧也,即《王制》雲“千裡之外設方伯”是也。
二師者,即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
舍中軍者何?複古也”是矣。
然則魯之初封,地方七百裡,至于僖公,複伯禽之宇,更為州牧,而以二軍為複古,是為方伯二師。
方伯之屬而以二師為正,則知凡平諸侯一師明矣。
然則《論語》雲“子曰‘三軍可奪帥’”之屬,其指王官之伯乎? 将尊師少稱将,(師少者,不滿二千五百人也,衛孫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咎,音羔。
) [疏]注“衛孫”至“是也”。
○解雲:成三年“晉?克、衛孫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不言?克者,科舉以言之。
将卑師衆稱師,(将卑者,謂士也。
衛師入盛是也。
)将卑師少稱人。
(鄭人伐衛是也。
) [疏]注“鄭人伐衛是也”。
○解雲:在上二年冬也。
君将不言率師,書其重者也。
(分别之者,責元師,因錄功惡有小大,救徐從王伐鄭是也。
○分别,彼列反。
元率,所類反,本又作“帥”。
) [疏]注“分别”至“小大”。
○解雲:責元帥者,凡書兵者,是正不得,故責之也。
因錄功惡有小大者,即将尊師衆而有功小,将卑師少而有功大。
将卑師少而無功為惡小,将尊師衆而無功為惡大是也。
○注“救徐”至“是也”。
○解雲:僖十五年春,“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桓五年“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是也。
公孫敖救徐者,将尊師衆無功,是其惡大也。
蔡人等從王伐鄭,稱人而行義,是其功大也。
九月,考仲子之宮。
考宮者何?考猶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考,成也。
成仲子之宮廟而祭之。
所以居其鬼神猶生人入宮室,必有飲食之事。
不就惠公廟者,妾母卑,故雖為夫人,猶特廟而祭之。
禮,妾廟子死則廢矣。
不言立者,得變禮也。
加之者,宮廟尊卑共名,非配号稱之辭,故加之以絕也。
) [疏]注“考宮者何”。
○解雲:上無立文,而經言考;《春秋》之内,更無考禮,故執不知問。
○注“猶生”至“之事”。
○解雲:即下《雜記》雲“路寝成則考之而不釁”,鄭注雲“言路寝者,生人所居。
不釁者,不神之也。
考之者,設盛食以落之”。
《檀弓》曰“晉獻文子成室,諸大夫發焉。
張老曰:‘美哉倫焉!美哉煥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原。
’北面再拜稽首”者是也。
○注“禮妾”至“廢矣”。
○解雲:即《喪服小記》雲“慈母與妾母不世祭”,鄭注雲“以其非正”即引《?梁傳》雲“于子祭于孫止”是也。
○注“不言”至“禮也”。
○解雲:欲決成六年“立武宮”,定元年“立炀宮”,皆言立者,以其非禮故也。
○注“加之”至“絕也”。
○解雲:言宮廟尊卑共名者,尊亦言宮,故武炀是君,仲子是妾,是尊卑共名。
号稱者,即仲子是也。
武炀是君,配宮言之,正是其宜;仲子是妾,不宜與宮廟連文,故加之以絕之矣。
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據無子不廟也。
) [疏]注“據無子不廟也”。
○解雲:即上解于孫止是也。
其子死訖猶尚不祭,其子未君之時不祭明矣,故難之。
然則妾母之貴,正由其子為君,即元年傳雲“母以子貴”是也。
若子未為君之時,義與未逾年之君相似。
莊三十二年傳雲“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則廟”,“無子不廟”,義亦通于此。
隐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尊桓之母為立廟,所以彰桓當立,得事之宜,故善而書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賢也。
○隐為,于僞反。
) 初獻六羽。
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持羽而舞。
) [疏]“初者何”。
○解雲:獻羽是常,而反言初,故執不知問。
○“六羽者何”。
○解雲:諸侯仍用四,此反言六羽,故執不知問。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僭,齊也。
下效上之辭) [疏]“初獻”至“以書”。
○解雲:不但言“何以書”,嫌覆問上文始與舞,故複舉句而問之。
不注之者,與三年求赙同,故省文。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佾者,列也。
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風。
○佾,音逸,列也。
)諸公六,(六人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
)諸侯四。
(四人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時。
)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馀大國稱侯,(大國謂百裡也。
) [疏]“諸公者何”。
解雲:正以諸公有二等,故執不知問。
○“諸侯者何”。
○解雲:漫言諸侯,明是五等總名。
文次公下,複疑偏指七命,故執不知問。
所以不待答訖而連句問之者,正以上文并解諸公六、諸侯四故也。
○注“大國謂百裡也”。
○解雲:公侯方百裡,《王制》文也。
侯與公等者,據有功者言之矣。
○小國稱伯、子、男者,正以上己有侯,故不複言之。
其實凡平之侯正與伯同。
小國稱伯、子、男。
(小國謂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 [疏]注“小國”至“五十裡”。
○解雲:《王制》文。
彼注雲“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
《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合伯、子、男以為一,則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異畿内謂之子。
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猶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狹也。
周公攝政緻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禮成武王之意,公地方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一百裡,諸侯亦以功黜陟之。
其不合者,皆益之地為百裡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國小,爵卑而國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
(相,助也。
○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 [疏]“天子三公者何”。
○解雲:正以《春秋》上下,無三公之文,故執不知問。
天子之相,則何以三?(據經但有祭公、周公。
) [疏]注“據經”至“周公”。
○解雲:即桓八年“祭公來”雲雲,僖九年“公會宰周公”是也。
經但有二公,而傳言三公,故難之。
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
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公曷為遠而觀魚?(據浚洙也。
○觀魚,《左氏》作“矢魚”。
浚,思俊反。
洙,常朱反。
) [疏]注“據浚洙也”。
○解雲:莊九年“冬,浚洙”,傳曰“洙者何?水也。
浚之者何?深之也。
曷為深之?畏齊也”,注雲“洙在魯北,齊所由來”。
然則近國北自有洙水,何故遠至棠地而觀魚乎?故難之。
登來之也。
(登,讀言得。
得來之者,齊人語也。
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登來,依注登音得。
) [疏]注“得來”至“語也”。
○解雲:齊人名求得為得來,而雲此者,謂齊人急語之時,得聲如登矣。
○注“由口授也”。
○解雲:謂高語之時,猶言得來之,至着竹帛時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百金之魚,公張之。
(解言登來之意也。
百金,猶百萬也。
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張,謂張罔罟障谷之屬也。
○罟,音古。
鄣,之尚反,又音章。
) [疏]注“解言”至“意也”。
○解雲:正以價直百金,故言得來之。
○注“障谷之屬也”。
○解雲:僖三年傳雲“桓公曰‘無障谷’”雲是也。
登來之者何?(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緩急,故複問之。
○解,戶買反,或隹買反。
故複,扶又反,“不得複”同。
)美大之之辭也。
(其言大而急者,美大多得利之辭也。
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争利,匹夫無異,故諱使若以遠觀為譏也。
諸諱主書者,從實也。
觀例時,從行賤略之。
) [疏]注“觀例時”。
○解雲:莊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及此是也。
彼此非禮,故言從行賤略之。
棠者何?濟上之邑也。
(濟者,四渎之别名。
江、河、淮、濟為四渎。
○濟上,子禮反,注同,濟水之上。
) [疏]“棠者何”。
○解雲:正以棠非水名,而于之觀魚,故執不知問。
○注“江河”至“四渎”。
○解雲:即《釋水》雲:“江、河、淮、濟為四渎。
四渎者,發源注海者也。
夏,四月,葬衛桓公。
[疏]“夏四”至“桓公”。
○解雲:即上三年傳雲“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何氏雲“解緩不能以時葬,‘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然則桓公見弑在去年之春,過期乃葬,故以解緩言之。
秋,衛師入盛。
曷為或言率師,或不言率師?将尊師衆稱某率師,(将尊者,謂大夫也。
師衆者,滿二千五百人以上也。
二千五百人稱師,無駭率師入極是也。
禮,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
○入盛,音成,《左氏》作“成阝”。
) [疏]注“将尊”至“夫也”。
○解雲:《公羊》之例,大夫見名氏,故雲此。
○注“二千”至“稱師”。
解雲:《大司馬》序官文。
○注“無駭”至“是也”。
○解雲:在上二年夏。
○注“天子”至“六師”。
○解雲:天子六師者,即“周王于邁,六師及之”是也。
方伯者,九州牧也,即《王制》雲“千裡之外設方伯”是也。
二師者,即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
舍中軍者何?複古也”是矣。
然則魯之初封,地方七百裡,至于僖公,複伯禽之宇,更為州牧,而以二軍為複古,是為方伯二師。
方伯之屬而以二師為正,則知凡平諸侯一師明矣。
然則《論語》雲“子曰‘三軍可奪帥’”之屬,其指王官之伯乎? 将尊師少稱将,(師少者,不滿二千五百人也,衛孫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咎,音羔。
) [疏]注“衛孫”至“是也”。
○解雲:成三年“晉?克、衛孫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不言?克者,科舉以言之。
将卑師衆稱師,(将卑者,謂士也。
衛師入盛是也。
)将卑師少稱人。
(鄭人伐衛是也。
) [疏]注“鄭人伐衛是也”。
○解雲:在上二年冬也。
君将不言率師,書其重者也。
(分别之者,責元師,因錄功惡有小大,救徐從王伐鄭是也。
○分别,彼列反。
元率,所類反,本又作“帥”。
) [疏]注“分别”至“小大”。
○解雲:責元帥者,凡書兵者,是正不得,故責之也。
因錄功惡有小大者,即将尊師衆而有功小,将卑師少而有功大。
将卑師少而無功為惡小,将尊師衆而無功為惡大是也。
○注“救徐”至“是也”。
○解雲:僖十五年春,“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桓五年“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是也。
公孫敖救徐者,将尊師衆無功,是其惡大也。
蔡人等從王伐鄭,稱人而行義,是其功大也。
九月,考仲子之宮。
考宮者何?考猶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考,成也。
成仲子之宮廟而祭之。
所以居其鬼神猶生人入宮室,必有飲食之事。
不就惠公廟者,妾母卑,故雖為夫人,猶特廟而祭之。
禮,妾廟子死則廢矣。
不言立者,得變禮也。
加之者,宮廟尊卑共名,非配号稱之辭,故加之以絕也。
) [疏]注“考宮者何”。
○解雲:上無立文,而經言考;《春秋》之内,更無考禮,故執不知問。
○注“猶生”至“之事”。
○解雲:即下《雜記》雲“路寝成則考之而不釁”,鄭注雲“言路寝者,生人所居。
不釁者,不神之也。
考之者,設盛食以落之”。
《檀弓》曰“晉獻文子成室,諸大夫發焉。
張老曰:‘美哉倫焉!美哉煥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原。
’北面再拜稽首”者是也。
○注“禮妾”至“廢矣”。
○解雲:即《喪服小記》雲“慈母與妾母不世祭”,鄭注雲“以其非正”即引《?梁傳》雲“于子祭于孫止”是也。
○注“不言”至“禮也”。
○解雲:欲決成六年“立武宮”,定元年“立炀宮”,皆言立者,以其非禮故也。
○注“加之”至“絕也”。
○解雲:言宮廟尊卑共名者,尊亦言宮,故武炀是君,仲子是妾,是尊卑共名。
号稱者,即仲子是也。
武炀是君,配宮言之,正是其宜;仲子是妾,不宜與宮廟連文,故加之以絕之矣。
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據無子不廟也。
) [疏]注“據無子不廟也”。
○解雲:即上解于孫止是也。
其子死訖猶尚不祭,其子未君之時不祭明矣,故難之。
然則妾母之貴,正由其子為君,即元年傳雲“母以子貴”是也。
若子未為君之時,義與未逾年之君相似。
莊三十二年傳雲“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則廟”,“無子不廟”,義亦通于此。
隐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尊桓之母為立廟,所以彰桓當立,得事之宜,故善而書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賢也。
○隐為,于僞反。
) 初獻六羽。
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持羽而舞。
) [疏]“初者何”。
○解雲:獻羽是常,而反言初,故執不知問。
○“六羽者何”。
○解雲:諸侯仍用四,此反言六羽,故執不知問。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僭,齊也。
下效上之辭) [疏]“初獻”至“以書”。
○解雲:不但言“何以書”,嫌覆問上文始與舞,故複舉句而問之。
不注之者,與三年求赙同,故省文。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佾者,列也。
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風。
○佾,音逸,列也。
)諸公六,(六人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
)諸侯四。
(四人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時。
)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馀大國稱侯,(大國謂百裡也。
) [疏]“諸公者何”。
解雲:正以諸公有二等,故執不知問。
○“諸侯者何”。
○解雲:漫言諸侯,明是五等總名。
文次公下,複疑偏指七命,故執不知問。
所以不待答訖而連句問之者,正以上文并解諸公六、諸侯四故也。
○注“大國謂百裡也”。
○解雲:公侯方百裡,《王制》文也。
侯與公等者,據有功者言之矣。
○小國稱伯、子、男者,正以上己有侯,故不複言之。
其實凡平之侯正與伯同。
小國稱伯、子、男。
(小國謂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 [疏]注“小國”至“五十裡”。
○解雲:《王制》文。
彼注雲“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
《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合伯、子、男以為一,則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異畿内謂之子。
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猶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狹也。
周公攝政緻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禮成武王之意,公地方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一百裡,諸侯亦以功黜陟之。
其不合者,皆益之地為百裡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國小,爵卑而國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
(相,助也。
○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 [疏]“天子三公者何”。
○解雲:正以《春秋》上下,無三公之文,故執不知問。
天子之相,則何以三?(據經但有祭公、周公。
) [疏]注“據經”至“周公”。
○解雲:即桓八年“祭公來”雲雲,僖九年“公會宰周公”是也。
經但有二公,而傳言三公,故難之。
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