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關燈
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内。

    (陝者,蓋今弘農陝縣是也。

    禮,司馬主兵,司徒主教,司空主土。

    《春秋》撥亂世,以绌陟為本,故舉绌陟以所主者言之。

    ○陝,失冉反,何雲“弘農陝縣”也;一雲當作郏,古洽反,王城郏辱阝。

    召公,上照反,又作“邵”,音同。

    绌,敕律反。

    ) [疏]注“司馬”至“言之”。

    ○解雲:上傳雲:“諸公者何,天子之相。

    天子之相。

    則何以三”雲雲,不道二王之後者何?二王之後何以二也者?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故偏取言之,是以注者解其意。

     始僭諸公,?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傳雲爾者,解不訖始也。

    前僭八佾于惠公廟,大惡不可言也。

    還從僭六羽議,本所當?者非但六也。

    故不得複傳上也。

    加初者,以為常也。

    獻者,下奉上之辭。

    不言六佾者,言佾則幹舞在其中,明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

    羽者,鴻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風化疾也。

    夫樂本起于和順,和順積于中,然後榮華發于外,是故八音者,德之華也;歌者,德之言也;舞者,德之容也,故聽其音可以知其德,察其詩可以達其意,論其數可以正其容,薦之宗廟足以享鬼神,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學宮足以協萬民。

    凡人之從上教也,皆始于音,音正則行正,故聞宮聲,則使人溫雅而廣大;聞商聲,則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聲,則使人恻隐而好仁;聞徵聲,則使人整齊而好禮;聞羽聲,則使人樂養而好施,所以感蕩血脈,通流精神,存甯正性,故樂從中出,禮從外作也。

    禮樂接于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觀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禮樂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須臾離也。

    君子須臾離禮,則暴慢襲之;須臾離樂,則奸邪入之,是以古者天子諸侯,雅樂锺磬未曾離于庭,卿大夫禦琴瑟未曾離于前,所以養仁義而除淫辟也。

    《魯詩傳》曰天子食日舉樂,諸侯不釋縣,大夫、士日琴瑟,王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未制作之時,取先王之禮樂宜于今者用之。

    堯曰《大章》,舜曰《蕭韶》,夏曰《大夏》,殷曰《大護》,周曰《大武》,各取其時民所之。

    堯時民樂其道章明也。

    舜時民樂其?紀堯道也,夏時民樂大其三聖相承也,殷時民樂大其護已也,周時民樂其伐讨也:蓋異号而同意,異歌而同歸。

    失禮鬼神例日,此不日者,嫌獨考宮以非禮書,故從末言初可知。

    ○夫樂,音扶,發句之端放此。

    朝廷,徒佞反。

    好義,呼報反,下同。

    徵,張裡反。

    施,式豉反。

    争,争鬥之争。

    離也,力智反,下同。

    邪,似嗟反。

    未曾,在能反,下同。

    淫辟,匹亦反。

    縣,音玄。

    治定,直吏反。

    韶,常昭反。

    夏日,戶雅反,下同。

    護,戶故反。

    纣,直久反。

    ) [疏]注“傳雲”至“始也”。

    ○解雲:其?始者,即上二年傳雲“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貶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今傳亦宜雲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而雲僭諸公猶可言,僭天子不可言,解不得?始意也。

    ○注“前僭”至“公廟”。

    ○解雲:謂自此以前,不必要指《春秋》前也。

    而言惠公廟者,欲道于周公廟時不為僭故也。

    ○注“本所”至“傳上也”。

    ○解雲:由非六之故,是以不得複祭傳雲上古已有六矣。

    ○注“羽者”至“化疾”。

    ○解雲:知鴻羽者,時王之禮,且以舉則沖天,所以象文德之風化疾故也。

    《詩》雲“右手秉翟”者,其兼用之乎?注“夫樂本起于和順,和順積于中,然後榮華發于于外”者,《樂記》文也。

    ○注“故聞”至“性故”。

    ○解雲:溫雅而廣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義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齊而好禮者,火之性也;樂養而好施者,水之性也。

    ○注“樂從”至“作也”。

    ○解雲:《樂記》文。

    樂由中出,和在心是也;禮自外作,敬在貌是也,此注皆出《樂記》。

    ○注“取先王”至“用之”。

    ○解雲:謂同其文質也。

    王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功成治定同時爾,功主于王業,治主于教民,故《明堂位》曰“周公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

    ○注“失禮”至“可知”。

    ○解雲:失禮鬼神例日者,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之屬是也。

    言考宮與獻羽實同日,若置日于考宮上,則嫌獻羽不蒙之,獨自考宮以非禮而已,故從下事言初。

    初是非禮辭,則獻羽非禮亦可知。

    然考宮得變禮,而不置于獻羽上者,嫌别日故也。

    知初是非禮者,正以“初稅畝”同文矣。

     邾婁人、鄭人伐宋。

    (邾婁小國序上者,主會也。

    ) [疏]注“邾婁”至“會也”。

    ○解雲:伐宋而言主會者,謂相共伐宋,時邾為首故也。

     螟。

    何以書?記災也。

    (災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先是隐公張百金之魚,設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緻。

    ○螟,亡丁反,?食苗心。

    苛,音何。

    ) [疏]注“災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

    ○解雲:欲對異為先事而至故也。

    ○注“先是”至“所緻”。

    ○解雲:苛令急法者,即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注雲“此象君行暴急外見畏”是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區卒。

    (日者,隐公賢君,宜有恩禮于大夫。

    益師始見法,無駭有罪,據俠又未命也,故獨得于此日。

    ○?區,苦侯反。

    見,賢遍反。

    ) [疏]注“日者”至“大夫”。

    ○解雲:正以所聞之世,例不合日故也。

    ○注“益師始見法”。

    ○解雲: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師卒”,是所傳聞之世,初始欲見三世之法,故不書日也。

    ○注“無駭有罪”。

    ○解雲:即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傳雲“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身不氏”是也。

    ○注“俠又未命也”。

    ○解雲:即九年三月,“挾卒”,傳雲“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是也。

     宋人伐鄭,圍長葛。

    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據伐于馀丘不言圍。

    ) [疏]注“據伐”至“言圍”。

    解雲:即莊二年“夏,公子慶公帥師伐于馀丘”是也。

     ︹也。

    (至邑雖圍當言伐,惡其︹而無義也。

    必欲為得邑,故如其意言圍也。

    所以不知鄭︹者,公以楚師伐宋圍缗不言︹也。

    ○︹,渠羌反,下同。

    惡,烏路反。

    ) 六年,春,鄭人來輸平。

    輸平者何?輸平,猶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據?會諸侯伐鄭後未道平也,何道堕成?○輸平,式朱反,堕也,《左氏》作“渝平”堕,許規反。

    ) [疏]“輸平者何”。

    ○解雲:正以言異于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據?”至“堕成”。

    ○解雲:上四年“秋,?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是也。

     敗其成也。

    (?伐鄭後,已相與平,但外平不書,故雲爾。

    ) [疏]注“?伐”至“雲爾”。

    ○解雲:魯與鄭平而言外平者,謂伐鄭之後,時公子?在外與鄭平,不得公命,是以不書,故曰外平不書耳。

     曰:吾成敗矣。

    (吾,魯也。

    ) [疏]“曰吾成敗矣”。

    ○解雲:稱魯人之辭,故加曰。

     吾與鄭人末有成也。

    (末,無也。

    此傳發者,解鄭稱人為共國辭。

    ) [疏]注“此傳”至“國辭”。

    ○解雲:傳發此吾與鄭人末有成一段事者,非直解鄭擅獲諸侯為有罪,而魯侯不能死難亦當絕,故令鄭稱人。

    言輸平,則魯侯亦合稱人矣。

    一個人字,兩國共有,故雲稱人為共國辭。

     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據無戰伐之文。

    )狐壤之戰,隐公獲焉。

    (時與鄭人戰于狐壤,為鄭所獲。

    ○壤,如丈反。

    )然則何以不言戰?(戰者,内敗文也。

    據鞍戰君獲言師敗績。

    ) [疏]注“戰者,内敗文也”。

    ○解雲:即桓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雲“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彼注雲“《春秋》?王于魯,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貶之文,故不複言師敗績”是也。

    ○注“據鞍”至“敗績”。

    ○解雲:成二年“季孫行父”以下“帥師,會晉?克”雲雲,“及齊侯戰于鞍,齊師敗績”,“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雲雲,傳雲“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注雲“佚獲者,已獲而逃亡也”。

    然則彼獲言敗績,則知此時魯侯被獲,亦宜言戰,故難之。

     諱獲也。

    (君獲不言師敗績,故以輸平諱也,與鞍戰辟内敗文異。

    戰例時,戰日,詐戰月。

    不日者,鄭詐之。

    不月者,正月也,見隐終無奉正月之意。

    不地者,深諱也,使若實輸平,故不地也。

    稱人共國辭者,嫌來輸平獨惡鄭,擅獲諸侯,魯不能死難,皆當絕之。

    ○難,乃旦反。

    ) [疏]注“君獲”至“諱也”。

    ○解雲:君獲不言師敗績,即僖十五年“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傳雲“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注雲“舉君獲為重也”是也。

    然則此由魯公見獲,是以不得言戰,故以輸平諱之。

    ○注“與鞍”至“敗文”。

    ○解雲:成二年傳雲“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注雲“當絕賤使與大夫敵體以起之。

    君獲不言師敗績,等起不去師敗績者,辟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