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關燈
文也”。

    然則鞍戰之時,實齊侯被獲,宜去敗績,直言戰而已。

    但時内大夫在焉,辟内敗文,故不得言戰矣。

    今此輸平之經,自由魯公見獲,是以不得言戰,故雲與鞍戰辟内敗文異。

    ○注“戰例時,偏戰日”。

    ○解雲:即桓十二年“丁未,戰于宋”,傳雲“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雲雲是也。

    ○注“詐戰月”。

    ○解雲:即莊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之屬是也。

    ○注“不地者,深諱也”。

    ○解雲:若地,宜言輸平于狐壤,似若戰于之類。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秋,七月。

    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

    (首,始也。

    時,四時也。

    過,曆也。

    春以正月為始,夏以四月為始,秋以七月為始,冬以十月為始。

    曆一時無事,則書其始月也。

    ○艾,五蓋反。

    ) [疏]“夏五月”至“則書”。

    ○解雲:下無相犯之處而書日者,以下八年三月,“庚寅,我入邴”,傳雲“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獨我也,齊亦欲之”。

    然則雖不複侵伐,亦有争邑之隙,故書日也。

     首時過,則何以書?(據無事也。

    )《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

    (明王者當奉順四時之正也。

    《尚書》曰“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是也。

    有事不月者,人道正則天道定矣。

    ○編,必連反,《字林》、《聲類》皆布千反,一音甫連反。

    昊,戶老反。

    ) 冬,宋人取長葛。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古者師出不逾時,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師苦衆居外,故書以疾之。

    不系鄭舉伐者,明因上伐圍取也。

    ○更,音庚。

    暴,步蔔反。

    ) [疏]“外取”至“以書”。

    ○解雲:據與四年牟婁同。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

    (叔姬者,作姬之媵也。

    至是乃歸者,待年父母國也。

    婦人八歲備數,十五從嫡,二十承事君子。

    媵賤書者,後為嫡,終有賢行。

    紀侯為齊所滅,紀季以?阝入于齊,叔姬歸之,能處隐約,全竟婦道,故重錄之。

    ○從?,丁曆反,本亦作“嫡”,下同。

    賢行,下孟反,下“異行”同。

    ?阝,戶圭反。

    ) [疏]注“叔姬”至“國也”。

    ○解雲:知如此注,見上二年冬“伯姬歸于紀”,自爾以來,不見紀伯姬卒之文,今叔姬又歸之,明知是其媵矣。

    ○注“婦人”至“君子”。

    ○解雲:《書傳》文。

    ○注“媵賤”至“賢行”。

    ○解雲:《春秋》之内,例不書媵,以其賤故。

    今此書者,以其後為嫡,終有賢行也。

    知後為嫡者,正以莊二十九年冬十二月,“紀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紀叔姬”,卒葬皆書,為嫡明矣。

    而成九年“伯姬歸于宋”,書二國媵者,彼傳雲“錄伯姬”是也。

    ○注“紀侯為齊所滅”。

    ○解雲:即莊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是也。

    ○注“紀季”至“于齊”。

    ○解雲:在莊三年。

    ○注“叔姬”至“錄之”。

    ○解雲:莊十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于?阝”,傳雲“其言歸于?阝何?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歸于叔爾也”是也。

     滕侯卒。

    何以不名?(據蔡侯考父卒名。

    ) [疏]注“據蔡”至“卒名”。

    ○解雲:在下八年夏。

     微國也。

    (小國,故略不名。

    )微國則其稱侯何?(據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 [疏]注“據大”至“子男”。

    ○解雲:上五年傳文。

    案彼大國非直侯,而注特言大國稱侯者,案彼傳之成文故也。

     不嫌也。

    (滕侯卒不名,下常稱子,不嫌稱侯為大國。

    ) [疏]注“下常稱子”。

    解雲:桓二年“滕子來朝”,因茲已下常稱子矣。

     《春秋》貴賤不嫌同号,(貴賤不嫌者,通同号稱也。

    若齊亦稱侯,滕亦稱侯;微者亦稱人,貶亦稱人:皆有起文,貴賤不嫌同号是也。

    ○号稱,尺證反。

    ) [疏]注“齊亦稱侯”。

    ○解雲:不雲晉者,晉爵未大故。

    ○注“微者亦稱人”。

    ○解雲: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之屬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雲:滕侯卒不名,下恒稱子,起其微也。

    齊侯恒在宋公之上,起其大也。

    宋人盟于宿不書日,亦起微也。

    鄭人來輸平稱人者,共國辭,起其貶之,故曰皆有起文也。

    ○注“貴賤”至“是也”。

    ○解雲:不論貴賤不嫌者,通其同号稱,由是之故,《春秋》同其号也。

     美惡不嫌同辭。

    (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弑君亦稱即位,皆有起文,美惡不嫌同辭是也。

    滕,微國,所傳聞之世未可卒,所以稱侯而卒者,《春秋》王魯,?隐公以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禮,嗣子得以其禮祭,故稱侯見其義。

    ○惡,烏路反,又如字,注同。

    傳,直專反。

    見,賢遍反。

    ) [疏]注“若繼”至“即位”。

    ○解雲:文、成之屬是也。

    ○注“繼弑”至“即位”。

    ○解雲:桓、宣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雲:前君之薨書地者,起其後即位者是繼體之君也。

    若前君薨不地者,起其後即位者非是繼體之君也。

    ○注“美惡”至“是也”。

    ○解雲: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

    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矣。

    ○注“滕子”至“其義”。

    ○解雲:在十一年,即此君之子也。

    滕子、薜侯俱朝隐公,滕并褒其父而薜否者,薜侯父卒在春秋之前,故無褒之文。

     夏,城中丘。

    中丘者何?内之邑也。

    城中丘,何以書?(上問中丘者,何指問邑也,欲因言何以書,嫌但問書中丘,故複言城中丘,何以書也。

    ○複,扶又反。

    ) [疏]“中丘者何”。

    ○解雲:楚丘同,皆直雲城,文無别,故執不知問。

     以重書也。

    (以功重,故書也。

    當稍稍補完之,至令大崩弛壞敗,然後發衆城之,猥苦百姓,空虛國家,故言城,明其功重,與始作城無異。

    城邑例時。

    ○令,力呈反。

    弛,戶爾反,又屍氏反。

    ) [疏]注“城邑例時”。

    ○解雲:即下九年“夏,城郎”,襄十三年“冬,城防”之屬是也。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其稱弟何?(據諸侯之子稱公子。

    )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

    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謂不如為如矣,齊人語也。

    公别同母者,《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

    質家親親,明當親厚異于群公子也。

    聘者,問也。

    來聘書者,皆喜内見聘事也。

    古者諸侯朝罷朝聘,為慕賢孝禮,一法度,尊天子。

    不言聘公者,禮,聘受之于大廟,孝子謙,不敢以已當之,歸美于先君,且重賓也。

    ○别,彼列反。

    大廟,音泰,下同。

    ) [疏]“母兄稱兄”。

    ○解雲:昭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辄”是也。

     秋,公伐邾婁。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書者,喜之也。

    古者諸侯有較德殊風異行,天子聘問之,當北面稱臣,受之于大廟,所以尊王命,歸美于先君,不敢以已當之。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凡伯者何?(上言聘,此言伐,嫌其異,故執不知問。

    ) [疏]注“上言聘,此言伐”。

    ○解雲:謂聘伐辭異,嫌其非一人也。

     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據出聘與郊、柳異,不得言伐也。

    問伐加之者,辟問輕重兩舉之。

    ) [疏]注“據出”至“伐也”。

    ○解雲: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傳雲“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周?不與伐天子也”。

    宣元年“晉趙穿帥師侵柳”,傳雲“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然則郊、柳皆是天子之邑,猶可言其侵圍,今此聘大夫不應得言伐,故難之。

    先言郊者,文便言之,故不次也。

    ○注“問伐”至“舉之”。

    ○解雲:桓十二年“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傳雲“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彼問輕重兩舉不言之故,此言之者,辟問輕重兩舉之。

     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據執季孫隐如不言伐) [疏]注“據執”至“言伐”。

    ○解雲:昭十三年平丘之會,“晉人執季孫隐如以歸”是也。

     大之也。

    (尊大王命,責當死位,故使與國同。

    )曷為大之?(據王子突系諸人。

    ) [疏]注“據王”至“諸人”。

    ○解雲:莊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衛”,傳雲“王人者何?微者也。

    子突者何?貴也。

    貴則其稱人何?系諸人也”是也。

    等是王臣,一伸一屈,故難之。

     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因地不接京師,故以中國正之。

    中國者,禮義之國也。

    執者,治文也。

    君子不使無禮義制治有禮義,故絕不言執,正之言伐也。

    執天子大夫而以中國正之者,執中國尚不可,況執天子之大夫乎?所以降夷狄,尊天子,為順辭。

    )其地何?(據執季孫隐如不地。

    )大之也。

    (順上伐文,使若楚丘為國者,猶慶父伐于馀丘也。

    不地以衛者,天子大夫銜王命至尊,顧在所諸侯,有出入所在赴其難,當與國君等也。

    錄以歸者,惡凡伯不死位,以辱王命也。

    ○難,乃旦反。

    惡,烏路反。

    ) [疏]注“順上”至“命也”。

    ○解雲: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于馀丘”,傳雲“于馀丘者何?邾婁之邑。

    曷為不系乎邾婁?國之也”者是。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

    (宋公序上者,時衛侯要宋公,使不虞者為主,明當戒慎之。

    無王者,遇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