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關燈
置上則嫌為事出,置下則嫌無天法,可以制月,文不可施也。

    ○要,一遙反。

    為事,于僞反,下“欲為魯”、“為小國”、“為桓”并年未注皆同。

    ) [疏]注“宋公”至“其間”。

    ○解雲:何氏以為會盟則以大小為序,遇則以不虞為先,故如此解,是以莊三十二年經雲“夏,宋公、齊侯遇于梁丘”,齊在宋下,是其一隅耳。

    ○注“置上”至“事出”。

    ○解雲:若言八年春王宋公衛侯遇于垂,即嫌桓王亦與之遇,故言則嫌為事出。

    事,謂遇事也。

    或者嫌為遇事之故出此王,故雲則嫌為遇事出也。

    ○注“置下”至“施也”。

    解雲:天法,即春是也。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

    宛者何?鄭之微者也。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

    天子有事于泰山,諸侯皆從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

    (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禮也。

    當沐浴?齊以緻其敬,故謂之湯沐邑也,所以尊待諸侯而共其費也。

    禮,四并為邑,邑方二裡,東方二州四百二十國,凡為邑廣四十裡,袤四十二裡,取足舍止共??而已。

    歸邴書者,甚惡鄭伯無尊事天子之心,專以湯沐邑歸魯,背叛當誅也。

    錄使者,重尊湯沐邑也。

    王者所以必巡守者,天下雖平,白不親見,猶恐遠方獨有不得其所,故三年一使三公绌陟,五年親自巡守。

    巡,猶循也;守,猶守也,循行守視之辭,亦不可國至人見為煩擾,故至四嶽,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

    《尚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觐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複。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

    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嶽,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嶽,如西禮;還至嵩如初禮。

    歸,格于祢祖,用特”是也。

    ○宛,于阮反,人名也;一音烏卯反,又烏勉反。

    邴,彼命反,又音丙,鄭邑,《左氏》作“礻方”。

    從,才朋反。

    巡守,手又反,本又作“狩”,下除“猶守”、“守視”以外同。

    ?齊,側皆反,本多即作“齋”字,後放此,更不音。

    而共,音恭,下同。

    費,芳味反。

    廣,古?廣反。

    袤,音茂。

    ?,古老反。

    甚惡,烏路反,下同。

    背,步内反。

    使,所吏反。

    行,下孟反。

    量,音亮。

    贽,音至。

    嵩,夙忠反。

    格,本又作“假”,同,古百反。

    祢,乃禮反,本又作“藝”。

    ) [疏]“宛者何”。

    ○解雲:欲言大夫,經不言氏;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故執不知問。

    ○“邴者何”。

    解雲:欲言魯物,先無取文;欲言鄭邑,于魯言歸,故執不知問。

    注“歸邴”至“誅也”。

    ○解雲:正以将所傳聞之世,外小惡不書故也。

    ○注“錄使”至“其所”。

    ○解雲:正決哀八年“齊人歸ん及亻單”之屬,不錄使故也。

    ○注“故三”至“绌陟”。

    ○解雲:《書傳》文。

    ○注“五年”至“而已”。

    ○解雲:《堯典》文。

    ○注“尚書”至“是也”。

    ○解雲:惟“是也”注者言之以上,皆《堯典》文也。

    鄭注:“歲二月者,正歲建卯之月也。

    巡守者,行視所守也。

    岱宗者,東嶽名也。

    柴者,考績燎也。

    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

    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其馀小者或視卿大夫,或視伯、子、男矣。

    秩,次也。

    東後,東方之諸侯也。

    協正四時之月數及日名,備有失誤者。

    度,丈尺。

    量,鬥斛。

    衡,斤兩。

    五禮,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矣。

    五玉,瑞節,執之曰瑞,陳列曰玉也。

    三帛,所以薦玉也。

    受瑞玉者,以帛薦之。

    帛必三者,高陽之後用赤缯,高辛氏之後用黑缯,其馀諸侯皆用白缯,《周禮》改之為缫也。

    二生一死贽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執;雉死,士所執也。

    如者,以物相授與之。

    言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

    器各異飾,飾未聞所用也。

    《周禮》改之飾羔雁、飾雉、執之而已,皆去器。

    卒,已也。

    複,歸也。

    巡守禮畢,乃反歸矣。

    每歸用特牛告于文祖矣。

    五月不言于者,以其文相近。

    八月、十一月言初者,文相遠故也。

    ” 庚寅,我入邴。

    其言入何?(據上書歸,取邑已明,無事複書入也。

    ○複書,扶又反,下“故複”同。

    )難也。

    (入者,非已至之文,難辭也。

    此魯受邴,與鄭同罪當誅,故書入,欲為魯見重難辭。

    ○難也,乃旦反,一音如字,注及下同。

    見重,賢遍反,下同。

    ○) [疏]注“入者”至“之文”。

    ○解雲:直就而入之,非是将歸之辭也。

     其日何?(據取邑不日。

    ) [疏]注“據取邑不日”。

    ○解雲:即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之屬也。

    ○ 難也。

    (以歸後乃日也。

    言時重難,不可即入,至此日乃入。

    )其言我何?(據吳伐我,以日伐故言我。

    ) [疏]注“據吳”至“言我”。

    解雲:在哀八年春。

     言我者,非獨我也,(自入邑不得言我,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故能起其非獨我。

    )齊亦欲之。

    (時齊與鄭、魯比聘會者,亦欲得之,故以非獨我起齊惡。

    齊惡起,則魯蒙欲邑,見于惡愈矣。

    ) [疏]注“時齊”至“得之”。

    ○解雲:即上三年冬,“齊侯、鄭伯盟于石門”;六年夏,“公會齊侯盟于艾”;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九年“冬,公會齊侯于邴”;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之屬是也。

     夏,六月,已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宿本小國,不當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魯,以隐公為始受命王,宿男先與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

    不名不書葬者,與微者盟功薄,當褒之為小國,故從小國例。

    ) [疏]注“宿男”至“交接”。

    ○解雲:即上隐公元年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是也。

    ○注“為小”至“國例”。

    ○解雲:即上七年春“滕侯卒”,不書其葬,傳雲“何以不名?微國也”者是。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

    )而葬從主人。

    (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從蔡臣子辭稱公。

    )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赴天子也。

    緣天子闵傷,欲其知之。

    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

    )而葬不告。

    (不告天子也。

    發傳于葬者,從正也。

    ) [疏]注“發傳”至“正也”。

    ○解雲:言從正者,謂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

    三年經雲“癸未,葬宋缪公”,而書日,即失其正也。

    其衛桓公葬不發傳者,桓公者初則見弑于州籲,終有簡慢之失,侵小國之略,故發傳于此。

    ○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

    公曷為與微者盟?(據與齊高?盟諱之。

    ○包來,《左氏》作“浮來”?,音兮。

    ) [疏]注“據與”至“諱之”。

    ○解雲: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盟于防”,傳雲“齊高?者何?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是也。

     稱人則從,不疑也。

    (從者,随從也,實莒子也。

    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随從公盟,而公反随從之,故使稱人,則随從公不疑矣。

    隐為桓立,狐壤之戰不能死難,又受湯沐邑,卒無廉恥,令?有緣讠舀,為桓所疑,故着其不肖,僅能使微者随從之耳,蓋痛錄隐所以失之,又見獲受邑,皆諱不明,因與上相起也。

    ○行,戶孟反。

    難,乃旦反。

    令,力呈反。

    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

    ○解雲:行微者,其行卑微。

    不肖者,鄭注《昏禮記》雲“不肖者,不似”是也。

    ○注“狐壤”至“廉恥”。

    ○解雲:在上六年春。

    ○注“令?”至“失之”。

    ○解雲:皆以其行微不肖,卒無廉恥故也。

    ○注“又見”至“起也”。

    ○解雲:見獲諱不明者,即言輸平是也。

    受邑諱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書日入者,見其重難;言我者,見其非獨我故也。

    言因與上相起者,此經着其不肖,起其事實甚惡矣。

     螟。

    (先是有狐壤之戰,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煩擾之應。

    ○應,應對之應。

    ) [疏]注“有狐壤之戰”。

    ○解雲:在六年。

    注“中丘之役”。

    ○解雲: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此展無駭也,何以不氏?(據公子?區卒,氏公子。

    )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嫌上貶主起入為滅,不為疾始,故複為疾始滅,終身貶之,足見上貶為疾始滅。

    ) [疏]“此展無駭也”。

    ○解雲:正以上二年師展無駭,故此弟子因難之。

    ○注“據公子?區卒”。

    解雲: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不時也。

    (震雷電者,陽氣也。

    有聲名曰雷,無聲名曰電。

    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當水雪雜下,雷當聞于地中,其雉ず,電未可見,而大雨震電,此陽氣大失其節,猶隐公久居位不反于桓,失其宜也。

    日者,一日之中也。

    凡災異一日者日,曆日者月,曆月者時,曆時者加自文為異。

    發于九年者,陽數可以極,而不還國于桓之所緻。

    ○震電,徒練反。

    ず,古豆反。

    見,賢遍反。

    ) [疏]注“雷當”至“中也”。

    ○解雲:《月令》二月“雷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