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關燈
聲”,故知正月之時聞于地中矣。

    其雉ず雞乳,雖起季冬之月,此時猶然,故得言此也。

    亦有一本雲“雷當聞于雉ず”,誤也。

    ○注“凡災”至“所緻”。

    ○解雲:一日者日,即此文是。

    曆日者月,即桓八年“冬,十月,雨雪”之屬是也。

    曆月者時,即桓元年“秋,大水”之屬是也。

    曆時者加自文為異者,即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之屬是也。

     庚辰,大雨雪。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ㄈ甚也。

    (ㄈ,始怒也。

    始怒甚,猶大甚也。

    蓋師說以為平地七尺雪者,盛陰之氣也。

    八日之間,先示隐公以不宜久居位,而繼以盛陰之氣大怒,此桓将怒而弑隐公之象。

    ○雨,于付反。

    ㄈ甚,尺叔反,始也。

    大甚,音泰。

    ) 俠卒。

    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以無氏而卒之也。

    未命所以卒之者,賞疑從重。

    無氏者,少略也。

    ○俠卒,音協,《?梁》雲“所俠”。

    少,詩照反。

    ) [疏]“俠者何”。

    ○解雲:欲言大夫,經不書氏;欲言微者,而記其卒,故執不知問。

    ○注“以無”至“略也”。

    ○解雲:無氏降于大夫書卒隆于微者,故知其未命耳。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于邴。

    (○于邴,《左氏》“作防”。

    )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月者,隐前為鄭所獲,今始與相見,故危錄内,明君子當犯而不校也。

    ) [疏]注“犯而不校”。

    ○解雲:謂校接之交,不謂為報也。

     夏,?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此公子?也,何以不稱公子?(據楚公子嬰齊貶,後複稱公子。

    ○複,扶又反,又音服。

    ) [疏]“此公子?”。

    ○解雲:正以上四年師解雲言公子?,故此弟子因以難之。

    ○注“據楚”至“公子”。

    ○解雲:成二年“公及楚人”已下“盟于蜀”彼傳雲“此楚公子嬰齊也,其稱人何?得壹貶焉爾”,至成六年書“楚公子嬰齊率師伐鄭”是也。

     貶,曷為貶?隐之罪人也,故終隐之篇貶也。

    (嫌上一貶可移于他事者,故終隐之篇貶之,明為隐貶,所以起隐之罪人也。

    ○明為,于僞反,下“先為”同。

    ) [疏]注“嫌上”至“人也”。

    ○解雲:上一貶,謂四年時也。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公敗,必邁反,凡臨佗曰貶,皆同此音。

    菅,古顔反。

    ○)辛未,取郜。

    (○郜,古報反。

    ○)辛巳,取防。

    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據取阚不日也。

    ○阚,苦暫反。

    ) [疏]注“據取阚不日也”。

    ○解雲: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是也。

     一月而再取也。

    (欲起一月而再取,故日。

    )何言乎一月而再取?(據取氵郭東田及沂西田,亦一月再取兩邑,不日。

    ○氵郭,火虢反,又音郭。

    沂,魚依反。

    ) [疏]注“據取”至“不日”。

    ○解雲: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氵九、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取氵郭東田,及沂西田”是也。

     甚之也。

    (甚魯因戰見移生事,利心數動。

    ○數,所角反。

    )内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内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内大惡諱,小惡書。

    (明取邑為小惡,一月再取,小惡中甚者耳,故書也。

    于内大惡諱,于外大惡書者,明王者起當先自正,内無大惡,然後乃可治諸夏大惡,因見臣子之義,當先為君父諱大惡也。

    内小惡書,外小惡不書者,内有小惡,?可治諸夏大惡,未可治諸夏小惡,明當先自正然後正人。

    小惡不諱者,罪薄恥輕敗。

    宋師日者,見結日偏戰也。

    不言戰者,?王于魯,故不以敵辭言之,所以︹王義也。

    ○見,賢遍反,下同。

    )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

    其言伐取之何?(據國言滅,邑言取。

    又徐人取舒不言伐。

    ) [疏]注“據國言滅”。

    ○解雲:僖五年“滅弦”之屬是也。

    ○注“又徐”至“言伐”。

    ○解雲:在僖三年夏。

     易也。

    其易奈何?因其力也。

    因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載屬為上三國所伐,鄭伯無仁心,因其困而滅之,易若取邑,故言取,欲起其易,因上伐力,故同其文言伐,就上載言取之也。

    不月者,移惡上三國。

    ○易,以豉反,下及注同。

    屬,音燭,?也。

    ) [疏]注“不月”至“三國”。

    ○解雲:正以滅國例月故也。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盛。

    (日者,盛,魯同姓。

    于隐篇再見入者,明當憂錄之。

    ○入盛,《左氏》作“成阝”後皆放此。

    ) [疏]注“日者”至“錄之”。

    ○解雲:正以入例時,傷害多則月,今此雲日,故解也。

    雲“再見入”者,謂五年“秋,衛師入盛”,及此為再入者也。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其言朝何?(據内言如。

    ) [疏]注“據内言如”。

    ○解雲:即成十三年春,“公如京師”之屬是也。

     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

    (傳言來者,解内外也。

    《春秋》王魯,王者無朝諸侯之義,故内?外言如,外?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

    不言朝公者,禮,朝受之于大廟,與聘同義。

    ○别,彼列反。

    ) [疏]注“傳言來者,解内外也”。

    《春秋》至外也。

    ○解雲:謂内鄉外不言來,外鄉内乃言來。

    今言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者,據外鄉内言之,故雲解内外也。

    ○注“與聘同義”。

    ○解雲:即上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注雲:“不言聘公者,禮,聘受之于大廟,孝子謙,不敢以已當之,歸美于先君”是也。

     其兼言之何?(據鄧、?來朝不兼言朝。

    ) [疏]注“據鄧”至“言朝”。

    ○解雲:桓七年“夏,?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是也。

     微國也。

    (略小國也。

    稱侯者,《春秋》?隐公以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

    已于儀父見法,複出滕、薛者,儀父盟功淺,滕、薛朝功大,宿與微者盟功尤小,起行之當各有差也。

    滕序上者,《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質家親親,先封同姓。

    ○見法,賢遍反,年未注同。

    複出,扶又反,下文“不複”、注“故複”同。

    ) 夏,五月,公會鄭伯于祁黎。

    (○祁黎,祁音巨之反,又上之反;黎音力弓反,又力私反,《左氏》作“時來”。

    )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日者,危錄隐公也,為弟守國,不尚推讓,數行不義,皇天降災,谄臣進謀,終不覺悟。

    又複構怨入許,危亡之釁,外内并生,故危錄之。

    ○為弟,于僞反,年未注同。

    數,所角反。

    釁,許靳反。

    ) [疏]注“日者”至“降災”。

    ○解雲:上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彼注雲“入例時,傷害多則月”。

    此書日,故決之。

    ○注“谄臣進謀”。

    ○解雲:上四年傳雲“百姓安子,諸侯說子”是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何以不書葬?(據莊公書葬。

    ) [疏]注“據莊公書葬”。

    解雲: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是也。

     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為桓公所弑。

    ○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

    )弑則何以不書葬?(據桓公書葬。

    ) [疏]注“據桓公書葬”。

    ○解雲: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醜,葬我君桓公”是也。

    桓亦被弑而書葬,故難之。

     《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道《春秋》通例,與文、武異。

    ) [疏]注“道春秋”至“武異”。

    ○解雲:言文、武之時,周之盛德,既無諸侯相犯,甯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無責臣子讨賊之義。

    《春秋》據亂而作,時則有之,因設其法,故言與文、武異。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賊,非臣也。

    不複雠非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

    《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

    ”(子沈子,後師。

    明說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賊當絕,君喪無所系也。

    沈子稱子冠氏上者,着其為師也。

    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

    其不冠子者,他師也。

    ○冠氏,古亂反,下同。

    ) [疏]注“沈子”至“師也”。

    ○解雲:知子沈子為已師者,正以下文宣五年傳雲“子公羊子”同故也。

    ○注“不但”至“他師也”。

    ○解雲:即昭十一年傳雲“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屬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據莊公薨于路寝。

    )不忍言也。

    (不忍言其僵屍之處。

    ○僵,居良反。

    處,昌慮反。

    ) [疏]注“不忍”至“之處”。

    解雲:不終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謂被殺之處為僵戶之處,讀如齊人強之強,非強弱之強。

     隐何以無正月?(據六年輸平不易。

    )隐将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嫌上諸成公意,?可見始讓,不能見終,故複為終篇去正月,明隐終無有國之心,但桓疑而弑之。

    公薨主書者,為臣子恩痛之。

    他國自從王者恩例錄也。

    ○去,起呂反。

    ) [疏]注“嫌上”至“錄也”。

    ○解雲:即元年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歸?”之下傳雲“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二年“子氏薨”之下,傳雲“何以不書葬?成公意”;五年“考仲子之宮”下,傳雲“然則何言爾?成公意”,非止一處,故以諸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