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二(起二年,盡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二年,春,公會戎于潛。
(凡書會者,惡其虛内務,恃外好也。
古者諸侯非朝時不得逾竟。
所傳聞之世,外離會不書,書内離會者,《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
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朝聘會盟,例皆時。
○惡,烏路反。
好,呼報反。
非朝,直遙反,凡此字不音者皆同。
逾竟,音境,今本多即作“境”字,更不音。
所傳,直專反,年末“相傳”同。
) [疏]注“凡書會者”至“外好也”。
○解雲:以其非自求多福之義故也。
○注“古者諸侯”至“逾竟”。
○解雲:案《曲禮下》雲“諸侯相見于隙地曰會”,故定十四年注雲“古者諸侯将朝天子,必先會閑隙之地”。
以此言之,則會合于禮。
言會為惡之,非朝時不得逾竟者,正以《春秋》之會,非為天子而作之,故得然解。
○注“古者不治”至“勿追”。
○解雲:言當是所傳聞之世,王者草創,夷狄有罪不暇治之,即先書晉滅下陽,末書楚滅?、鄧是也。
而此經錄戎者,來者勿拒故也。
○注“東方曰夷”至“曰狄”。
○解雲:下《曲禮》及《王制》皆有此文。
○注“朝聘”至“皆時”。
○解雲:朝書時者,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昭十七年“春,小邾子來朝”之類是也。
其聘書時者,即文四年秋,“衛侯使甯俞來聘”;文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之屬是也。
其會書時者,即莊十三年“春,齊侯、宋人”以下“會于北杏”,十四年“冬,單伯會齊侯、宋公”以下“于鄄”之屬是也。
盟書時者,即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之屬是也。
其有書日月者,皆别着義,即不信者日,小信者月之屬是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
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入者,以兵入也。
巳得其國而不居,故雲爾。
凡書兵者,正不得也。
外内深淺皆舉之者,因重兵害衆,兵動則怨結禍,更相報償,伏屍流血無巳時。
諸侯擅興兵不為之惡者,保伍連帥,本有用兵征伐之道,魯人杞不諱是也。
入例時,傷害多則月。
○莒,音舉。
向,舒亮反,國名。
更,音庚。
償,時亮反。
擅,市戰反。
) [疏]“入者,何”。
○解雲:侵、伐、戰、圍、入皆是用用兵之文,而不言帥帥,故執不知問。
○注“凡書兵”至“得也”。
○解雲:言《春秋》之内,凡書兵事者,皆欲言正之道其理不合然。
○注“諸侯”至“是也”。
○解雲:保伍連帥者,即《禮記·王制》雲“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是也。
言本有用兵征伐之道者,謂禮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三連為卒,卒有正;七卒為州,州有伯,若州内有無道者,則長、帥、正、伯當征之,若其不征,則與同惡,故曰有征伐之道。
知非大惡者,正以《春秋》之義,内大惡皆諱不書。
而魯入杞者,即僖二十七年秋,“公子遂帥師入杞”者是也。
若然《禮》法“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而保伍連帥得有征伐之道,謂随州伯故也。
○注“入例”至“則月”。
○解雲:入例時者,即成七年秋,“吳入州來”;定五年夏,“于越入吳”之屬是也。
傷害多則月者,此文及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是也。
若然,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而書日者,彼注雲“日者,杞屬?禮朝魯,雖無禮,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當乃入之,故錄責之”者,是其不引者,以此求之。
無駭帥師入極。
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據公子遂帥師入杞,氏公子也。
○駭,戶楷反。
) [疏]“無駭者何”。
○解雲:欲言其君,經不書爵;欲言大夫,又複無氏,故執不知問。
○注“據公子遂帥師”至“子也”。
○解雲:在僖二十七年秋。
貶。
(貶,猶損也。
○貶,彼檢反,損也。
)曷為貶?(據公子遂俱用兵入杞不貶也。
)疾始滅也。
(以下終其身不氏,知貶。
疾始滅,非但起入為滅。
) [疏]注“據公子遂俱用”至“貶也”。
解雲:欲決隐八年“庚寅,我入邴”,非用兵故也。
○注“以下終”至“為滅”。
○解雲:即下八年“無駭卒”,傳曰“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然則若直欲起此入為滅,止應此經貶之而巳,不應終身貶之,故知并欲起其疾始滅也。
始滅,?于此乎?(?,?也,齊人語。
據傳言撥亂世。
○?,甫往反,?也。
) [疏]注“?,?也,齊人語”。
○解雲:胡?生齊人,故知之。
若《鄭譜》雲“然則《詩》之道放于此乎”之類。
○注“據傳言撥亂世”。
○解雲:哀十四年傳雲“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是也。
既言作《春秋》治亂世,明知往前相滅非一矣。
而此經為始疾滅,是以據而難之。
前此矣。
(前此者,在春秋前,謂宋滅郜是也。
○郜,古報反。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焉爾,猶于是也。
) [疏]注“謂宋滅郜是也”。
○解雲: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傳雲“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器從名”,彼注雲“從本主名名之,宋始以不義取之,故謂之郜鼎”是也。
然則宋滅郜在春秋前,故如此解。
○ 曷為?始焉爾?(據戰伐不言?始。
) [疏]注“據戰”至“?始”。
○解雲:隐二年“鄭人伐衛”,桓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皆不言?始焉爾,故難之。
而注先言戰者,直漫據《春秋》上下戰伐之事而巳,故意及則言,不為次第矣。
《春秋》之始也。
(《春秋》?王者始,起所當誅也。
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複見,扶又反,下“不複”同。
見,音賢遍反。
) [疏]注“言疾滅”至“省文也”。
解雲:諸滅複見不複貶,即定四年“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定六年“鄭遊?帥師滅許”之屬是也。
此滅也。
其言入何?(據齊師滅譚不言入。
)内大惡,諱也。
(明魯臣子當為君父諱。
滅例月,不複出月者,與上同月,常案下例,當蒙上月,日不。
○當為,于僞反,下“為後背隐”同。
) [疏]注“據齊師滅譚不言入”。
解雲:在莊十年。
○注“滅例月”至“同月”。
○解雲: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注“常案下”至“日不”。
○解雲:元年“祭伯來”之下,巳有此注,而複言之者,正以彼月為下“公子益師卒”,其“祭伯來奔”不蒙月。
今此下五月二事皆蒙之,嫌其異,故重發之。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後不相犯。
日者,為後背隐,而善桓能自複為唐之盟。
○背,音佩。
) [疏]注“後不相”至“之盟”。
○解雲:《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後不相犯。
日者,言為後背隐,而善桓能自複為唐之盟者,即桓二年秋九月,“公及戎盟于唐”是也。
言背隐者,桓是弑君之賊,而與桓盟,是背隐之義矣。
言善桓能自複者,戎與桓同好相随,繼其所能故善其得國矣。
若《左氏》之義,以極是戎國都,案此經傳及注,似非一物,而舊解曰以為戎能自複者,非也。
九月,紀履纟俞來逆女。
紀履纟俞者何?紀大夫也。
(以逆女不稱使,知為大夫。
○履纟俞,音須,《左氏》為“裂?”。
) [疏]“紀履纟俞者何”。
○解雲:不書爵,又不言使,君臣不明,故執不知問。
○注“以逆”至“大夫”。
○解雲:正以桓三年秋,“公子?如齊逆女”之屬,皆是大夫為君逆女。
而文皆不言使,今此履纟俞逆女不言使,故知是大夫也。
或者“使”為“爵”字誤也。
何以不稱使?(據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稱使。
)婚禮不稱主人。
(為養廉遠恥也。
) [疏]注“據宋公”至“稱使”。
○解雲:在成八年夏。
○注“為養
(凡書會者,惡其虛内務,恃外好也。
古者諸侯非朝時不得逾竟。
所傳聞之世,外離會不書,書内離會者,《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
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朝聘會盟,例皆時。
○惡,烏路反。
好,呼報反。
非朝,直遙反,凡此字不音者皆同。
逾竟,音境,今本多即作“境”字,更不音。
所傳,直專反,年末“相傳”同。
) [疏]注“凡書會者”至“外好也”。
○解雲:以其非自求多福之義故也。
○注“古者諸侯”至“逾竟”。
○解雲:案《曲禮下》雲“諸侯相見于隙地曰會”,故定十四年注雲“古者諸侯将朝天子,必先會閑隙之地”。
以此言之,則會合于禮。
言會為惡之,非朝時不得逾竟者,正以《春秋》之會,非為天子而作之,故得然解。
○注“古者不治”至“勿追”。
○解雲:言當是所傳聞之世,王者草創,夷狄有罪不暇治之,即先書晉滅下陽,末書楚滅?、鄧是也。
而此經錄戎者,來者勿拒故也。
○注“東方曰夷”至“曰狄”。
○解雲:下《曲禮》及《王制》皆有此文。
○注“朝聘”至“皆時”。
○解雲:朝書時者,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昭十七年“春,小邾子來朝”之類是也。
其聘書時者,即文四年秋,“衛侯使甯俞來聘”;文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之屬是也。
其會書時者,即莊十三年“春,齊侯、宋人”以下“會于北杏”,十四年“冬,單伯會齊侯、宋公”以下“于鄄”之屬是也。
盟書時者,即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之屬是也。
其有書日月者,皆别着義,即不信者日,小信者月之屬是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
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入者,以兵入也。
巳得其國而不居,故雲爾。
凡書兵者,正不得也。
外内深淺皆舉之者,因重兵害衆,兵動則怨結禍,更相報償,伏屍流血無巳時。
諸侯擅興兵不為之惡者,保伍連帥,本有用兵征伐之道,魯人杞不諱是也。
入例時,傷害多則月。
○莒,音舉。
向,舒亮反,國名。
更,音庚。
償,時亮反。
擅,市戰反。
) [疏]“入者,何”。
○解雲:侵、伐、戰、圍、入皆是用用兵之文,而不言帥帥,故執不知問。
○注“凡書兵”至“得也”。
○解雲:言《春秋》之内,凡書兵事者,皆欲言正之道其理不合然。
○注“諸侯”至“是也”。
○解雲:保伍連帥者,即《禮記·王制》雲“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是也。
言本有用兵征伐之道者,謂禮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三連為卒,卒有正;七卒為州,州有伯,若州内有無道者,則長、帥、正、伯當征之,若其不征,則與同惡,故曰有征伐之道。
知非大惡者,正以《春秋》之義,内大惡皆諱不書。
而魯入杞者,即僖二十七年秋,“公子遂帥師入杞”者是也。
若然《禮》法“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而保伍連帥得有征伐之道,謂随州伯故也。
○注“入例”至“則月”。
○解雲:入例時者,即成七年秋,“吳入州來”;定五年夏,“于越入吳”之屬是也。
傷害多則月者,此文及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是也。
若然,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而書日者,彼注雲“日者,杞屬?禮朝魯,雖無禮,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當乃入之,故錄責之”者,是其不引者,以此求之。
無駭帥師入極。
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據公子遂帥師入杞,氏公子也。
○駭,戶楷反。
) [疏]“無駭者何”。
○解雲:欲言其君,經不書爵;欲言大夫,又複無氏,故執不知問。
○注“據公子遂帥師”至“子也”。
○解雲:在僖二十七年秋。
貶。
(貶,猶損也。
○貶,彼檢反,損也。
)曷為貶?(據公子遂俱用兵入杞不貶也。
)疾始滅也。
(以下終其身不氏,知貶。
疾始滅,非但起入為滅。
) [疏]注“據公子遂俱用”至“貶也”。
解雲:欲決隐八年“庚寅,我入邴”,非用兵故也。
○注“以下終”至“為滅”。
○解雲:即下八年“無駭卒”,傳曰“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然則若直欲起此入為滅,止應此經貶之而巳,不應終身貶之,故知并欲起其疾始滅也。
始滅,?于此乎?(?,?也,齊人語。
據傳言撥亂世。
○?,甫往反,?也。
) [疏]注“?,?也,齊人語”。
○解雲:胡?生齊人,故知之。
若《鄭譜》雲“然則《詩》之道放于此乎”之類。
○注“據傳言撥亂世”。
○解雲:哀十四年傳雲“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是也。
既言作《春秋》治亂世,明知往前相滅非一矣。
而此經為始疾滅,是以據而難之。
前此矣。
(前此者,在春秋前,謂宋滅郜是也。
○郜,古報反。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焉爾,猶于是也。
) [疏]注“謂宋滅郜是也”。
○解雲: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傳雲“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器從名”,彼注雲“從本主名名之,宋始以不義取之,故謂之郜鼎”是也。
然則宋滅郜在春秋前,故如此解。
○ 曷為?始焉爾?(據戰伐不言?始。
) [疏]注“據戰”至“?始”。
○解雲:隐二年“鄭人伐衛”,桓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皆不言?始焉爾,故難之。
而注先言戰者,直漫據《春秋》上下戰伐之事而巳,故意及則言,不為次第矣。
《春秋》之始也。
(《春秋》?王者始,起所當誅也。
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複見,扶又反,下“不複”同。
見,音賢遍反。
) [疏]注“言疾滅”至“省文也”。
解雲:諸滅複見不複貶,即定四年“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定六年“鄭遊?帥師滅許”之屬是也。
此滅也。
其言入何?(據齊師滅譚不言入。
)内大惡,諱也。
(明魯臣子當為君父諱。
滅例月,不複出月者,與上同月,常案下例,當蒙上月,日不。
○當為,于僞反,下“為後背隐”同。
) [疏]注“據齊師滅譚不言入”。
解雲:在莊十年。
○注“滅例月”至“同月”。
○解雲: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注“常案下”至“日不”。
○解雲:元年“祭伯來”之下,巳有此注,而複言之者,正以彼月為下“公子益師卒”,其“祭伯來奔”不蒙月。
今此下五月二事皆蒙之,嫌其異,故重發之。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後不相犯。
日者,為後背隐,而善桓能自複為唐之盟。
○背,音佩。
) [疏]注“後不相”至“之盟”。
○解雲:《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後不相犯。
日者,言為後背隐,而善桓能自複為唐之盟者,即桓二年秋九月,“公及戎盟于唐”是也。
言背隐者,桓是弑君之賊,而與桓盟,是背隐之義矣。
言善桓能自複者,戎與桓同好相随,繼其所能故善其得國矣。
若《左氏》之義,以極是戎國都,案此經傳及注,似非一物,而舊解曰以為戎能自複者,非也。
九月,紀履纟俞來逆女。
紀履纟俞者何?紀大夫也。
(以逆女不稱使,知為大夫。
○履纟俞,音須,《左氏》為“裂?”。
) [疏]“紀履纟俞者何”。
○解雲:不書爵,又不言使,君臣不明,故執不知問。
○注“以逆”至“大夫”。
○解雲:正以桓三年秋,“公子?如齊逆女”之屬,皆是大夫為君逆女。
而文皆不言使,今此履纟俞逆女不言使,故知是大夫也。
或者“使”為“爵”字誤也。
何以不稱使?(據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稱使。
)婚禮不稱主人。
(為養廉遠恥也。
) [疏]注“據宋公”至“稱使”。
○解雲:在成八年夏。
○注“為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