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二(起二年,盡四年)

關燈
廉遠恥也”者。

    謂養成其廉,遠其慚恥也。

     然則曷稱?稱諸父兄師友。

    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

    辭窮者何?無母也。

    (禮,有母,母當命諸父兄師友,稱諸父兄師友以行。

    宋公無母,莫使命之,辭窮,故自命之。

    自命之則不得不稱使。

    ) [疏]“辭窮者何”。

    ○解雲:弟子未解辭窮之義,故執不知問。

    ○注“禮有母”至“師友”。

    ○解雲:即《婚禮記》雲宗子無父,母命之”是也。

    ○注“稱諸父”至“以行”。

    ○解雲:謂使者稱之,而文不言使者,以其非君故也。

    ○注“宋公”至“稱使”。

    ○解雲:即《婚禮記》雲“親皆沒,巳躬命之”是也。

    ○ 然則紀有母乎?曰:有。

    (以不稱使知有母。

    )有則何以不稱母?(據非主人,何不稱母通使文。

    )母不通也。

    (禮,婦人無外事,但得命諸父兄師友,稱諸父兄師友以行耳。

    母命不得達,故不得稱母通使文,所以遠别也。

    ○别,彼列反。

    )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據伯姬歸于宋不書逆人。

    ) [疏]注“據伯”至“逆人”。

    ○解雲:在成九年春。

     譏。

    (譏,猶譴也。

    ○譴,遣戰反。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禮所以必親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

    于廟者,告本也。

    夏後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

    周人逆于戶。

    ○親迎,魚敬反,注及下同。

    先,悉薦反。

    ) [疏]注“禮所”至“先女也”。

    ○解雲:出《昏義》文。

    ○注“于廟者”至“于戶”。

    ○解雲:即《書傳》雲“夏後氏逆于廟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戶”者是也。

    ○ 始不親迎。

    ?于此乎?前此矣.(以惠公妃匹不正,不嫌無前也。

    ○妃,音配,又芳非反。

    ) [疏]注“以惠”至“前也”。

    解雲:不以正妃匹者,是不重婚姻之禮,故知往前宜有不親迎之事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始焉爾。

    (焉爾,猶于是也。

    )曷為?始焉爾?(據納币不?始。

    )《春秋》之始也。

    (《春秋》正夫婦之始也。

    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和,君臣和則天下治,故夫婦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

    内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也。

    ○治,直吏反。

    ) [疏]注“夫婦正”至“之端”。

    ○解雲:《昏義》鄭注雲“言子受氣性純則孝,孝則忠”是也。

    ○注“内逆女常書”者。

    即桓三年公子?、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孫僑如之屬是也。

     女曷為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未離父母之辭,“紀履纟俞來逆女”是也。

    ○未離,力智反,下同。

    )在途稱婦,(在途見夫服從之辭,“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是也。

    ) [疏]“女曷為或稱女”者,即此經是也。

    或稱婦者,莊十九年“陳人之婦”是也。

    ○注“在塗見”至“之辭”。

    ○解雲: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傳皆雲“其稱婦者何?有姑之辭也”者,兼二義故也,何者?在塗稱婦者,服從夫辭;其至國猶稱婦者,對姑生稱也。

     入國稱夫人。

    (入國則尊,尊有臣子之辭,夫人姜氏入是也。

    紀無大夫,書紀履纟俞者,重婚禮也。

    月者,不親迎例月,重錄之。

    親迎例時。

    ) [疏]注“入國”至“入是也”。

    ○解雲:在莊二十四年秋是也。

    ○注“月者”至“例時”。

    ○解雲:不親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屬是也。

    其親迎時者,即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之屬是也。

    有不如此者,别見義,即文四年“夏,逆婦姜”,成十四年“秋,叔孫僑如”之屬是也。

    當文自有解,不能逆說也。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

    伯姬者何?内女也。

    (以無所系也。

    不稱公子者,婦人外成,不得獨系父母。

    ) [疏]“伯姬者何”。

    ○解雲:欲言内女,于紀言歸;欲言外女,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不稱公”至“父母”。

    解雲:正以莊元年傳雲“群公子之舍,則巳卑矣”明有得稱公子之道,故注者決之。

    ○ 其言歸何?(據去父母國也。

    )婦人謂嫁曰歸。

    (婦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

    明有二歸之道。

    書者,父母恩錄之也。

    禮,男之将取,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女之将嫁,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内女歸例月,恩錄之。

    ○取,七住反。

    ○) [疏]注“婦人生”至“為家”。

    ○解雲:謂始生時。

    ○注“明有二歸之道”也。

    ○解雲:即此“伯姬歸于紀”,宣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之屬是也。

    ○注“禮男之”至“女将嫁”。

    ○解雲:皆出《禮記·曾子問》。

    ○注“内女歸”至“錄之”。

    ○解雲: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歸于紀”,成九年“二月,伯姬歸于宋”之屬是也。

     紀子伯、莒子盟于密。

    紀子伯者何?無聞焉爾。

    (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将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

    ○“紀子伯,《左氏》作“子帛”。

    遠,于萬反。

    燔,扶元反。

    毋,音無。

    ) [疏]“紀子伯者何”。

    ○解雲:欲言紀君,經不稱侯;欲言大夫,複叙人君之上,故執不知問。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

    (以不書葬。

    ) [疏]“夫人子氏者何”。

    ○解雲:欲言魯之夫人,終無葬處,弟子未識,故執不知問。

    ○注“以不書葬”。

    ○解雲:今隐公欲表巳讓,故宜屈卑。

    其母不成夫人之禮,是以見其不書葬,知其是隐公母也。

     何以不書葬?(據姒氏書葬。

    ○姒,音似。

    ) [疏]注“據姒氏書葬”。

    ○解雲: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

    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書葬。

    今隐公雖欲讓桓,不作成君,應比未逾年之君。

    今其母不書葬,故據而難之。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據已去即位。

    ○去,起呂反。

    )子将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

    (時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禮葬之,以妾禮葬之,以卑下桓母,無終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書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賢。

    子者,姓也。

    夫人以姓配号。

    義與仲子同。

    書薨者,為隐公恩錄痛之也。

    日者,恩錄之,公夫人皆同例也。

    ○下,遐嫁反。

    ) [疏]注“子者”至“子同”。

    ○解雲:上文仲子之下而注雲“仲字子姓,婦人以姓配字,不忘本,因示不?同姓”。

    今此稱姓者,亦是示不?同姓之義,故雲義與仲子同。

    其不稱字之義乃自異,故注雲“以姓配号”,号即夫人是也。

     鄭人伐衛。

    (書者,與入向同。

    侵、伐、圍、入例皆時。

    ) [疏]注“書者與入向同”。

    ○解雲:即上注雲“凡書兵者,正不得也。

    外内深淺皆舉之者,因重兵害衆”是也。

    ○注“侵伐圍入例皆書時”。

    ○解雲:其侵伐書時者,即僖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之屬是也。

    入例時者,已說于上,而注言此者,正以文承日月之下,故須解之。

     三年,春,王二月。

    (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

    王者存二王之後,使統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禮樂,所以尊先聖,通三統,師法之義,恭讓之禮,于是可得而觀之。

    ) [疏]注“二月至王者,解雲:二月有王即此是三月有王者,即定元年王三月之屬是也。

    ○注使統其正朔。

    ○解雲:統者,始也。

    謂各使以其當代之正朔為始也。

    ○注所以尊至觀之。

    ○解雲:《春秋》黜?而言通三統者,黜?為魯也。

    通三王之正者,為師法之義 己巳,日有食之。

    何以書。

    (諸言何以書者,問主書。

    ) [疏]注“諸言”至“主書”。

    ○解雲:至此乃解之者,正以有所據。

    下言何以書者,還言據彼難此之例,故不得然解也,即上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