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四(起元年,盡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莒子也。
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随從公盟,而公反随從之,故稱人,則随從公不疑矣”是也。
○注“不使”至“得正”。
○解雲:若使王者首兵,宜言王以蔡人、衛人、陳人伐鄭,似若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然。
大雩。
大雩者何?旱祭也。
(雩,旱請雨祭名。
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
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宮室榮與?婦谒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
不地者,常地也。
○一與,音馀,下同。
苴,子馀反。
) [疏]注“君親”至“責曰”。
○解雲:皆《韓詩傳》文。
○注“政不一與”。
○解雲:謂政不專一,出自權臣之門。
○注“民失職與”。
○解雲:謂廢其農業。
○注“宮室榮與”。
○解雲:謂若丹楹刻桷之屬。
○注“婦谒盛與”。
○解雲:謂阿請亂國。
○注“苞苴行與”。
○解雲:謂受人之饋,政以賄成。
○注“讒夫倡與”。
○解雲:謂若魯任鄭瞻。
○注“使童”至“之雩”。
○解雲:《論語》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與此異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魯人正雩,故其數少,複不言男女。
今此書見于經,非正雩也。
凡?雩者,皆為旱甚而作之,故其數多,又兼男女矣,是以《司巫》職曰“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是也。
《春秋說》雲“冠者七八人,童子八九人”者,蓋是天子雩也。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雲:謂在魯城南沂水上。
然則何以不言旱?(據日食鼓用牲于社。
) [疏]注“據日”至“于社”。
○解雲:莊二十五年經,彼舉日食乃言“鼓用牲于社”,此不言旱,直言大雩,故據難之。
言雩,則旱見。
言旱,則雩不見。
(從可知,故省文也。
日食獨不省文者,與大水同禮,若但言鼓用牲,則不知其所為。
必見雩者,善其能戒懼天災,應變求雨,憂民之急也。
○應,應對之應,下同。
) [疏]注“與大”至“急也”。
○解雲:諸言日食與大水,皆鼓用牲也,即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是也。
何以書?記災也。
(旱者,政教不施之應。
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緻此旱。
) [疏]注“比為天子所聘”。
○解雲:即注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是也。
○注“去國遠狩”。
○解雲:即四年春,“公狩于郎”是也。
○注“大城祝丘”。
○解雲:在今年夏,正以大崩壞敗,然後發衆城之,故曰大城。
?衆。
何以書?記災也。
(?衆者,煩擾之所生,與上旱同說。
○?衆,音終,本亦作“{衆蟲}”,《說文》{衆蟲}或“螽”字。
) 冬,州公如曹。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過我也。
(為六年化我張本也。
傳不言化我者,張本非再化也。
稱公者,申其尊,起其慢,責無禮。
○過,古禾反,又古卧反。
) [疏]注“稱公”至“無禮”。
○解雲: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
州國非此二者,必非是公,但今過魯自尊若公,故如其意書之曰公,以起其無禮也。
但諸文不知本爵是何,諸家之意,《左氏》已具也。
六年,春,正月,?來。
?來者何?猶曰是人來也。
(猶曰是人來,不錄何等人之辭。
○?,?力反。
) [疏]“?來者何”。
○解雲:不書其人而經言?來,故執不知問。
孰謂?謂州公也。
(以上如曹書。
)曷為謂之?來?慢之也。
曷為慢之?(據葵丘之盟日。
)化我也。
(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諸侯相過,至竟必假塗,人都必朝,所以崇禮讓,絕慢易,戒不虞也。
今州公過魯都不朝魯,是慢之為惡,故書?來見其義也。
月者,危錄之,無禮之人,不可備責之。
○易,以豉反。
見其,賢遍反,下“見無正”同。
) [疏]注“據葵”至“盟日”。
○解雲:僖九年“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傳雲“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
何危爾”,“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注雲“亢陽之貌”;“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注雲“色自美大之貌”。
然則桓公振矜慢人而書日危之,本魯慢州公,非敬逆之道,是以據而難之。
○注“行過”至“義也”。
○解雲:今州公過魯而慢之,傳言化我,故知化我是行過無禮之言,是以哀六年傳雲“陳乞曰:‘常之?有魚菽之祭,原諸大夫之化我也。
’諸大夫皆曰:‘諾。
’于是皆之陳乞之家”,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注“月者”至“責之”。
○解雲:凡朝例時,此不朝,故書月以見危。
不書日以見其危者,無禮之人,不可備責故也。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大簡閱兵車,使可任用而習之。
○閱,音悅。
任,音壬。
) [疏]“大閱者何”。
○解雲:欲言習兵,而不言狩;欲言他事,而經書大閱,故執不知問。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不地者,常地也。
?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尢危錄。
) [疏]“何以”至“書也”。
○解雲:大閱之禮,三年一為,桓公忽忘武備,過于三年,是以書之。
○注“孔子”至“棄之”。
○解雲:何氏之意與鄭别。
○注“故比”至“之?”。
○解雲:即昭八年“秋,?于紅”之屬是也。
○注“三年”至“大閱”。
○解雲:此文是也。
○注“五年”至“大?”。
○解雲:即定十三年“大?于比蒲”之屬是也。
知其年數者,漢禮猶然。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雲:蓋在郊内,而賈注經雲“簡車馬于廟”也者,何氏不取。
○注“?例時”者。
昭八年“秋,?于紅”;定十三年夏,“大?于比蒲”之屬是也。
○注“此日”至“危錄”。
○解雲:例合書時而乃書日,故以為尢危錄也。
蔡人殺陳佗。
陳佗者何?陳君也。
(以躍卒不書葬也。
○佗,大阿反。
) [疏]“陳佗者何”。
○解雲:欲言陳君,經不書爵;欲言大夫,又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注“以躍”至“葬也”。
○解雲:十二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注雲“不書葬者,佗子也。
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複雲躍葬也”,是以昭十一年“楚師滅蔡,執世子有以歸用之”,傳雲“此未逾年之君也。
其稱世子何?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
不君靈公,則曷為不成其子?誅君之子不立”。
以此言之,正由陳佗不君而見絕,故去其子葬,是故以躍不書葬,知佗是陳君。
若其不然,不知陳侯躍何以不書葬矣。
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據殺蔡侯般,不言蔡般。
○侯般,音班。
) [疏]注“據殺”至“蔡般”。
○解雲:昭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絕也。
(絕者,國當絕。
)曷為絕之?(據戕曾阝子不絕。
○戕,在良反。
曾阝,才陵反。
) [疏]注“據戕”至“不絕”。
○解雲:宣十八年“邾婁人戕曾阝子”,稱子而不名是也。
賤也。
其賤奈何?外淫也。
惡乎淫?(惡乎,猶于何也。
○惡,音烏,烏乎猶于何也,注同。
)淫于蔡,蔡人殺之。
(蔡稱人者,與使得讨之,故從讨賊辭也。
賤而去其爵者,起其見卑賤,猶律文立子奸母,見乃得殺之也。
不日不書葬者,從賤文。
○去,起呂反。
) [疏]注“猶律”至“之也”。
解雲:猶言對子奸母也。
○注“不日”至“賤文”。
○解雲:陳佗是君而見弑,例合書日,即隐四年“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之屬是也。
君被外國殺者,不責臣子不讨賊,例合書葬,即桓十八年“葬我君桓公”是也。
今不書日不書葬者,從賤文故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
子同生者孰謂?謂莊公也。
(以夫人言同非吾子。
○嚴公,音莊,本亦作“莊”,案後漢諱莊改為嚴。
) [疏]“子同生者孰謂”。
○解雲:《春秋》之内魯侯多矣,皆不書生,今特書,故問為誰。
○注“以夫”至“吾子”。
○解雲:即莊元年傳雲“夫人谮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者是也。
正以道公疑非已子,則是其長子同,既系體是常,故知莊公也。
何言乎子同生?(據君存稱世子,子般不言生。
) [疏]注“據君”至“言生”。
○解雲: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雲“子卒雲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是也。
喜有正也。
(喜國有正嗣。
)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無正也。
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其諸,辭也。
本所以書莊公生者,感隐、桓之禍生于無正,故喜有正,而不以世子正稱書者,明欲以正見無正,疾惡桓公。
日者,喜錄之。
禮,生與來日,死與往日,各取其所見日也。
禮,世子生三日,蔔士負之寝門外,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明當有天地四方之事;三月,君名之,大夫負朝于廟,以名彳扁告之。
○桓與,音馀。
稱,尺證反。
惡,烏路反。
射,食亦反。
彳扁,音遍。
) [疏]注“而不至桓公”。
○解雲:若以正稱書,宜言世子同生也。
同實世子而不以正稱書之,是其以正見無正之義。
桓由不正而篡弑,故曰疾惡桓公也。
○注“日者”至“日也”。
○解雲:與,由數也。
由生數來日,故書丁卯而錄之。
凡人謂方至為來,已過為往,故雲生與來日,死與往日也。
鄭注《曲禮上》篇雲“生數來日,謂成服杖以死明日數也。
死數往日,謂殡斂以死日數也”者,與何氏異。
○注“禮世”至“告之”。
○解雲:皆出《内則》文也。
冬,紀侯來朝。
(朝聘例時。
)
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随從公盟,而公反随從之,故稱人,則随從公不疑矣”是也。
○注“不使”至“得正”。
○解雲:若使王者首兵,宜言王以蔡人、衛人、陳人伐鄭,似若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然。
大雩。
大雩者何?旱祭也。
(雩,旱請雨祭名。
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
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宮室榮與?婦谒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
不地者,常地也。
○一與,音馀,下同。
苴,子馀反。
) [疏]注“君親”至“責曰”。
○解雲:皆《韓詩傳》文。
○注“政不一與”。
○解雲:謂政不專一,出自權臣之門。
○注“民失職與”。
○解雲:謂廢其農業。
○注“宮室榮與”。
○解雲:謂若丹楹刻桷之屬。
○注“婦谒盛與”。
○解雲:謂阿請亂國。
○注“苞苴行與”。
○解雲:謂受人之饋,政以賄成。
○注“讒夫倡與”。
○解雲:謂若魯任鄭瞻。
○注“使童”至“之雩”。
○解雲:《論語》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與此異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魯人正雩,故其數少,複不言男女。
今此書見于經,非正雩也。
凡?雩者,皆為旱甚而作之,故其數多,又兼男女矣,是以《司巫》職曰“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是也。
《春秋說》雲“冠者七八人,童子八九人”者,蓋是天子雩也。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雲:謂在魯城南沂水上。
然則何以不言旱?(據日食鼓用牲于社。
) [疏]注“據日”至“于社”。
○解雲:莊二十五年經,彼舉日食乃言“鼓用牲于社”,此不言旱,直言大雩,故據難之。
言雩,則旱見。
言旱,則雩不見。
(從可知,故省文也。
日食獨不省文者,與大水同禮,若但言鼓用牲,則不知其所為。
必見雩者,善其能戒懼天災,應變求雨,憂民之急也。
○應,應對之應,下同。
) [疏]注“與大”至“急也”。
○解雲:諸言日食與大水,皆鼓用牲也,即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是也。
何以書?記災也。
(旱者,政教不施之應。
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緻此旱。
) [疏]注“比為天子所聘”。
○解雲:即注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是也。
○注“去國遠狩”。
○解雲:即四年春,“公狩于郎”是也。
○注“大城祝丘”。
○解雲:在今年夏,正以大崩壞敗,然後發衆城之,故曰大城。
?衆。
何以書?記災也。
(?衆者,煩擾之所生,與上旱同說。
○?衆,音終,本亦作“{衆蟲}”,《說文》{衆蟲}或“螽”字。
) 冬,州公如曹。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過我也。
(為六年化我張本也。
傳不言化我者,張本非再化也。
稱公者,申其尊,起其慢,責無禮。
○過,古禾反,又古卧反。
) [疏]注“稱公”至“無禮”。
○解雲: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
州國非此二者,必非是公,但今過魯自尊若公,故如其意書之曰公,以起其無禮也。
但諸文不知本爵是何,諸家之意,《左氏》已具也。
六年,春,正月,?來。
?來者何?猶曰是人來也。
(猶曰是人來,不錄何等人之辭。
○?,?力反。
) [疏]“?來者何”。
○解雲:不書其人而經言?來,故執不知問。
孰謂?謂州公也。
(以上如曹書。
)曷為謂之?來?慢之也。
曷為慢之?(據葵丘之盟日。
)化我也。
(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諸侯相過,至竟必假塗,人都必朝,所以崇禮讓,絕慢易,戒不虞也。
今州公過魯都不朝魯,是慢之為惡,故書?來見其義也。
月者,危錄之,無禮之人,不可備責之。
○易,以豉反。
見其,賢遍反,下“見無正”同。
) [疏]注“據葵”至“盟日”。
○解雲:僖九年“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傳雲“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
何危爾”,“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注雲“亢陽之貌”;“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注雲“色自美大之貌”。
然則桓公振矜慢人而書日危之,本魯慢州公,非敬逆之道,是以據而難之。
○注“行過”至“義也”。
○解雲:今州公過魯而慢之,傳言化我,故知化我是行過無禮之言,是以哀六年傳雲“陳乞曰:‘常之?有魚菽之祭,原諸大夫之化我也。
’諸大夫皆曰:‘諾。
’于是皆之陳乞之家”,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注“月者”至“責之”。
○解雲:凡朝例時,此不朝,故書月以見危。
不書日以見其危者,無禮之人,不可備責故也。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大簡閱兵車,使可任用而習之。
○閱,音悅。
任,音壬。
) [疏]“大閱者何”。
○解雲:欲言習兵,而不言狩;欲言他事,而經書大閱,故執不知問。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不地者,常地也。
?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尢危錄。
) [疏]“何以”至“書也”。
○解雲:大閱之禮,三年一為,桓公忽忘武備,過于三年,是以書之。
○注“孔子”至“棄之”。
○解雲:何氏之意與鄭别。
○注“故比”至“之?”。
○解雲:即昭八年“秋,?于紅”之屬是也。
○注“三年”至“大閱”。
○解雲:此文是也。
○注“五年”至“大?”。
○解雲:即定十三年“大?于比蒲”之屬是也。
知其年數者,漢禮猶然。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雲:蓋在郊内,而賈注經雲“簡車馬于廟”也者,何氏不取。
○注“?例時”者。
昭八年“秋,?于紅”;定十三年夏,“大?于比蒲”之屬是也。
○注“此日”至“危錄”。
○解雲:例合書時而乃書日,故以為尢危錄也。
蔡人殺陳佗。
陳佗者何?陳君也。
(以躍卒不書葬也。
○佗,大阿反。
) [疏]“陳佗者何”。
○解雲:欲言陳君,經不書爵;欲言大夫,又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注“以躍”至“葬也”。
○解雲:十二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注雲“不書葬者,佗子也。
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複雲躍葬也”,是以昭十一年“楚師滅蔡,執世子有以歸用之”,傳雲“此未逾年之君也。
其稱世子何?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
不君靈公,則曷為不成其子?誅君之子不立”。
以此言之,正由陳佗不君而見絕,故去其子葬,是故以躍不書葬,知佗是陳君。
若其不然,不知陳侯躍何以不書葬矣。
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據殺蔡侯般,不言蔡般。
○侯般,音班。
) [疏]注“據殺”至“蔡般”。
○解雲:昭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絕也。
(絕者,國當絕。
)曷為絕之?(據戕曾阝子不絕。
○戕,在良反。
曾阝,才陵反。
) [疏]注“據戕”至“不絕”。
○解雲:宣十八年“邾婁人戕曾阝子”,稱子而不名是也。
賤也。
其賤奈何?外淫也。
惡乎淫?(惡乎,猶于何也。
○惡,音烏,烏乎猶于何也,注同。
)淫于蔡,蔡人殺之。
(蔡稱人者,與使得讨之,故從讨賊辭也。
賤而去其爵者,起其見卑賤,猶律文立子奸母,見乃得殺之也。
不日不書葬者,從賤文。
○去,起呂反。
) [疏]注“猶律”至“之也”。
解雲:猶言對子奸母也。
○注“不日”至“賤文”。
○解雲:陳佗是君而見弑,例合書日,即隐四年“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之屬是也。
君被外國殺者,不責臣子不讨賊,例合書葬,即桓十八年“葬我君桓公”是也。
今不書日不書葬者,從賤文故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
子同生者孰謂?謂莊公也。
(以夫人言同非吾子。
○嚴公,音莊,本亦作“莊”,案後漢諱莊改為嚴。
) [疏]“子同生者孰謂”。
○解雲:《春秋》之内魯侯多矣,皆不書生,今特書,故問為誰。
○注“以夫”至“吾子”。
○解雲:即莊元年傳雲“夫人谮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者是也。
正以道公疑非已子,則是其長子同,既系體是常,故知莊公也。
何言乎子同生?(據君存稱世子,子般不言生。
) [疏]注“據君”至“言生”。
○解雲: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雲“子卒雲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是也。
喜有正也。
(喜國有正嗣。
)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無正也。
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其諸,辭也。
本所以書莊公生者,感隐、桓之禍生于無正,故喜有正,而不以世子正稱書者,明欲以正見無正,疾惡桓公。
日者,喜錄之。
禮,生與來日,死與往日,各取其所見日也。
禮,世子生三日,蔔士負之寝門外,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明當有天地四方之事;三月,君名之,大夫負朝于廟,以名彳扁告之。
○桓與,音馀。
稱,尺證反。
惡,烏路反。
射,食亦反。
彳扁,音遍。
) [疏]注“而不至桓公”。
○解雲:若以正稱書,宜言世子同生也。
同實世子而不以正稱書之,是其以正見無正之義。
桓由不正而篡弑,故曰疾惡桓公也。
○注“日者”至“日也”。
○解雲:與,由數也。
由生數來日,故書丁卯而錄之。
凡人謂方至為來,已過為往,故雲生與來日,死與往日也。
鄭注《曲禮上》篇雲“生數來日,謂成服杖以死明日數也。
死數往日,謂殡斂以死日數也”者,與何氏異。
○注“禮世”至“告之”。
○解雲:皆出《内則》文也。
冬,紀侯來朝。
(朝聘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