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四(起元年,盡六年)

關燈
侯田狩不過郊”,不五年“大雩”之下,注雲“去國遠狩”是也。

    而舊雲以其雲大野遠,故言遠者,非。

     諸侯曷為必田狩?(據有囿也。

    ) [疏]注“據有囿也”。

    ○解雲:即成十八年“築鹿囿”之屬是也。

     一曰乾豆,(一者,第一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于右<骨禺>,心中死疾,鮮屑,故乾而豆之,中薦于宗廟。

    豆,祭器名,狀如镫。

    天子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卿、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士二。

    ○左膘,毗小反,又扶了反,《三倉》雲“小腹兩邊肉”,《說文》雲“脅後髀前肉”。

    射之,食亦反,下同。

    右<骨禺>,本又作“?禺”,魚俱反,又五苟反,《說文》雲“肩前也”,《字林》雲“肩前兩乳骨也”,五口反。

    中心,丁仲反,下同。

    镫,都鄧反,又音登。

    ) [疏]注“自左”至“如镫”。

    解雲:時王之禮,古制無文。

    ○注“天子”至“士二”。

    ○解雲:自“下大夫六”以上,《禮器》文也。

    其士三者,何氏左之。

    案《聘禮》“緻饔饩于上大夫,堂上八豆,設于房西”,則知此者堂上豆數也。

    《公食大夫禮》曰“宰夫自東房薦豆六,設于醬東”,則食下大夫之禮而豆六,則知食卿、上大夫亦八明矣。

    周禮公之豆四十,侯、伯之豆三十有二,子、男之豆二十有四者,蓋普言之。

     二曰賓客,(二者,第二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于右脾,遠心死難,故以為賓客。

    ○遠,于萬反。

    ) [疏]“二曰賓客”。

    解雲:言以為賓俎實。

    為,猶作也。

     三曰充君之庖。

    (充,備也。

    庖,廚也。

    三者,第三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于右A3,中腸胃污泡,死遲,故以充君之庖廚。

    已有三牲,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為己之所養,不知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

    禽獸多則傷五?,因習兵事,又不空設,故因以捕禽獸,所以共承宗廟,示不忘武備,又因以為田除害。

    狩例時,此月者,譏不時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陽氣始施,鳥獸懷任,草木萌牙,非所以養微。

    ○庖,步苞反。

    左脾,方爾反,又步啟反,股外也;本又作“膘”。

    右A3,羊紹反,《字林》子小反;一本作“?玄”,音賢。

    泡,普交反,又百交反。

    捕,音步,本又作“搏”,音博,又音付。

    共,音恭。

    為田,于僞反,下音同。

    ) [疏]注“狩例時”。

    ○解雲:即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陽”是也。

    ○注“此月者”至“養微”。

    ○解雲:在哀十四年,孔子欲夏之孟冬以為田狩之月。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宰渠伯糾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宰渠伯糾何?(據劉卷卒,氏采不名且字。

    ○糾,居黝反。

    氏采,七代反,後放此。

    ) [疏]“宰渠伯糾者何”。

    ○解雲:欲言微者,而經稱伯;欲言尊卿,連名言之,故執不知問。

    ○注“據劉”至“且字”。

    ○解雲:在定四年也。

    劉是其采,卷是名也。

     下大夫也。

    (天子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

    系官者,卑不得專官事也。

    稱伯者,上敬老也。

    上敬老則民益孝,上尊齒則民益弟,是以王者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食之于辟?,天子親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冕而總幹,率民之至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有五:貴有德,為其近于道也;貴臣,為其近于君也;貴老,為其近于父也;敬長,為其近于兄也;慈幼,為其近于子弟也。

    禮,君于臣而不名者有五:諸父兄不名,經曰“王劄子”是也,《詩》曰“王謂叔父”是也;上大夫不名,祭伯是也;盛德之士不名,叔?是也;老臣不名,宰渠伯糾是也。

    下去二時者,桓公無王而行,天子不能誅,反下聘之,故為貶,見其罪,明不宜。

    ○弟,大計反。

    更,音庚。

    食,音嗣。

    辟,必亦反。

    袒,音但。

    饋,其愧反。

    ?,以刃反,又士刃反。

    其近,附近之近,下同。

    劄,側八反。

    ?,許乙反。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 [疏]注“天子”至“益弟”。

    ○解雲:言系官以為氏,渠是名,糾是旦字也。

    ○注“是以”至“之至也”。

    ○解雲:《祭義》雲“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親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鄭注雲“割牲,制俎實也。

    冕而總幹,親在舞位,以樂侑食也,教諸侯之弟次事親”是也。

    《樂記》亦有此文。

    ○注“先王”至“弟也”。

    ○解雲:皆《祭義》文也。

    ○注“禮君”至“是也”。

    ○解雲:皆何氏之意,故皆取經以當之。

    ○注“諸父”至“是也”。

    ○解雲: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傳雲“王劄子者何?長庶之号也”。

    注雲“天子之庶兄。

    劄者,冠且字也。

    禮,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是也。

    ○注“上大夫”至“是也”。

    ○解雲:隐元年“祭伯來”,傳雲“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是也。

    ○注“盛德”至“是也”。

    ○解雲:宣十七年“公弟叔?卒”,彼注雲“稱字者賢之。

    宣公篡立,叔?不仕其朝,不食其祿,終身于貧賤,故孔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此之謂也”是。

    ○注“老臣”至“不宜”。

    ○解雲:渠是其名,而言不名者,謂計其官爵之時,實合氏宮名而且字,但以其年老,故兼稱伯,示有不名之義也,故知之矣。

     五年,春,正月,甲戌,已醜,陳侯鮑卒。

    曷為以二日卒之?忄戌也。

    (忄戌者,狂也。

    齊人語。

    ○忄戌,呼述反,狂也,齊人語。

    )甲戌之日亡,已醜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君子,謂孔子也。

    以二日卒之者,阙疑。

    ) [疏]注“君子”至“阙疑”。

    ○解雲:正以哀十四年傳雲“君子曷為為《春秋》”故也。

     夏,齊侯、鄭伯如紀。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據蔡侯東國卒于楚,不言如也。

    ) [疏]注“據蔡”至“如也”。

    ○解雲:在昭二十三年夏也。

    案襄二十六年“許男甯卒于楚”,在蔡侯之前而不據之者,科取一以當之,不以後見義,或者正以蔡是大國,齊之類,故取之。

     離不言會。

     [疏]時紀不與會,故略言如也。

    《春秋》始錄内小惡,書内離會;略外小惡,不書外離會。

    至所聞之世,着治升平,内諸夏而詳錄之,乃書外離會。

    嫌外離會常書,故變文見意,以别嫌明疑。

    ○與,音預。

    治,直吏反。

    見意,賢遍反,下文注并同。

    别,彼列反。

     [疏]注“書内離會”者。

    ○解雲:即隐二年“公會戎于潛”是也。

    ○注“不書外離會”者。

    解雲:即此文變會言如是也。

    ○注“乃書外離會”。

    ○解雲:即宣十一年“晉侯會狄于攢函”是也。

    ○注“嫌外”至“明疑”。

    ○解雲:若不載此事,以略言如,則嫌所傳聞之世,合書外離會,但遇無之而已,故曰嫌外離會常書也。

    故書而變其文,見所傳聞之世,不書外離會之意,故曰變文見意也。

    所以别其嫌而明其疑,故曰以别嫌明疑也。

     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仍叔之子何?(據宰渠氏官,武氏子不稱字,又不加之。

    尹氏不稱子。

    ) [疏]“仍叔之子者何”。

    ○解雲:欲言大夫,而文言之子;欲言未仕,而天王使之,故執不知問。

    ○注“據宰渠氏官”。

    ○解雲:即上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是也。

    ○注“武氏”至“加之”。

    ○解雲:即隐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赙”是也。

    ○注“尹氏不稱子”。

    ○解雲:即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是也。

     譏。

    何譏爾?譏父老,子代從政也。

    (禮,七十縣車緻仕。

    不言氏者,起父在也。

    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縣,音玄。

    ) [疏]注“禮十縣輿緻仕”。

    ○解雲:案《春秋說》文。

    謂之縣輿者,《淮南子》曰:“日至于悲谷,是謂脯時;至于淵隅,是謂高春;至于連石,是謂下春;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輿。

    ”舊說雲日在縣輿,一日之暮;人年七十,亦一世之暮,而緻其政事于君,故曰縣輿緻仕也。

    亦有作“車”字者。

    ○注“不言”至“在也”。

    ○解雲:言仍氏子,則與武氏子文同,嫌亦無父,故曰起父在。

    ○注“加之”至“一人”。

    ○解雲:若言仍叔子,則與僖三十三年百裡子與蹇叔子之類是一人,故曰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葬陳桓公。

    (不月者,責臣子也,知君父有疾,當營衛,不謹而失之也,傳曰“葬,生者之事”。

    ) [疏]注“不月”至“之也”。

    ○解雲:正以卒日葬月,乃是大國之例,今書時,故決之。

    ○注“傳曰”至“之事”。

    解雲:隐十一年傳文。

     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其言從王伐鄭何?(據河陽舉王狩,别出朝文,文不連王,王師不道所加。

    ○從王,如字,又才用反,下及注同。

    ) [疏]注“據河”至“連王”。

    ○解雲: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

    彼舉王狩,此不舉之;彼别出公朝之文,其文不連上王,今言從王伐鄭,經連王言之,故難之。

    或者上會于溫,諸侯之文連王言之。

    ○注“王師不道所加”。

    ○解雲:成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不道伐某,今言伐鄭,故難之。

     從王正也。

    (美其得正義也,故以從王征伐錄之,蓋起時天子微弱,諸侯背叛,莫肯從王者征伐,以善三國之君,獨能尊天子死節。

    稱人者,刺王者也。

    天下之君,海内之主,當秉綱撮要,而親自用兵,故見其微弱。

    僅能從微者,不能從諸侯,猶莒稱人,則從不疑也。

    不使王者首兵者,本不為王舉也。

    知實諸侯者,以美得正。

    ○撮,七活反。

    不為,于僞反,下“所為”、“與為”、六年同。

    ) [疏]注“猶莒”至“疑也”。

    ○解雲:即隐八年“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不疑也”,注雲“從者随從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