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四(起元年,盡六年)

關燈
重莫大焉,故封之百裡。

    月者,明當尊而不臣,所以廣孝敬,蓋以為天子得娶庶人女,以其得專封也。

    ) [疏]注“稱侯”至“百裡”。

    解雲:知天子将娶于紀者,正以下八年冬,遂“逆王後于紀”;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之文也。

    知其元非大國者,正以隐二年“紀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子并稱之,故知此侯非本爵也,知非暫得褒賞而已。

    而知封之百裡者,正以自今以後桓稱侯故也,即下六年夏,“公會紀侯于成”;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之屬是也。

    ○注“月者”至“孝敬”。

    ○解雲:凡朝例時,以其尊而不臣,故書月,令與朝異。

    ○注“蓋以”至“封也”。

    ○解雲:此欲道諸侯不得專封,是以不取于大夫以下,即文四年“夏,逆婦姜于齊,略之也”,彼注雲“賤非所以奉宗廟,故略之”是也。

     蔡侯、鄭伯會于鄧。

    離不言會,此其言會何?(據齊侯、鄭伯如紀。

    二國會曰離,二人議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不足采取,故謂之離會。

    ) [疏]注“據齊”至“離會”。

    ○解雲:五年“齊侯、鄭伯如紀”,當時紀不與會,是以齊侯鄭伯為離會也,但離不言會,故變言如矣。

     蓋鄧與會爾。

    (時因鄧都得與鄧會,自三國以上言會者,重其少從多也,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

    《尚書》曰“三人議,則從二人之言”,蓋取諸此。

    ○與會,音預。

    ) [疏]注“尚書”至“之言”。

    解雲:《洪範》文。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

    (不日者,戎怨隐不反國,善桓能自複,翕然相親信。

    ) 冬,公至自唐。

    (緻者,君子疾賢者失其所,不肖者反以相親榮,故與隐相違也。

    明前隐與戎盟,雖不信,猶可安也。

    今桓與戎盟,雖信,猶可危也:所以深抑小人也。

    凡緻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

    ) [疏]注“故與隐相違也”。

    ○解雲:即隐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不書緻故也。

    ○注“明前”至“安也”。

    ○解雲:隐公之盟書日,故言不信也。

    不書緻,故言猶可安。

    ○注“今桓”至“而至”。

    ○解雲:不日故為信,書緻故言危也。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無王者,以見桓公無王而行也。

    二年有王者,見始也。

    十年有王者,數之終也。

    十八年有王者,桓公之終也,明終始有王,桓公無之爾。

    不就元年見始者,未無王也。

    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複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于三王,非主假周以為漢制而已。

    ○嬴,音盈。

    以見,賢遍反,下并年末“以見”同。

    複,扶又反,下同。

    去,起呂反。

    ) [疏]注“二年”至“始也”。

    ○解雲:即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是也。

    ○注“十年”至“終也”。

    ○解雲:即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是。

    ○注“十八年”至“終也”。

    ○解雲:即十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泺”是也。

    ○注“不就”至“始者”。

    ○解雲:元年春王正月初即位之時,自知巳篡,戰懼畏讨,未敢無王,是以《春秋》于正月之際,不得見始,須臾之後,還複為惡,擅自天子之田,俄然無憚,故至二年正月言王以見始。

    ○注“二月”至“三王”。

    ○解雲:即七年“二月,己亥,焚鹹丘”,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雲雲,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之屬是也。

     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胥,相也。

    時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歃,本又作“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 [疏]“胥命者何”。

    ○解雲:《春秋》上下,更無胥命之文,故執不知問。

    ○注“時盟”至“相誓”。

    ○解雲:亦相誓敕,但不歃血而已,故謂之盟也。

     何言乎相命?(據盟亦相命,不道也。

    )近正也。

    (以不言盟也。

    ○近正,附近之近,下及注同。

    ) [疏]“近正也”。

    ○解雲:古者不盟而言近正,雖不歃血,口雖誓敕,不若古者結言而退,故言近正而已。

     此其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善其近正,似于古而不相背,故書以撥亂也。

    ○背,音佩。

    ) 六月,公會紀侯于盛。

    (○盛,音成。

    )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既者何?盡也。

    (光明滅盡也。

    是後楚滅?、鄧,上僭稱王,故尢甚也。

    楚滅?、鄧不書者,後治夷狄。

    ) [疏]“既者何”。

    ○解雲:與例不同,故執不知問。

    ○注“是後楚滅鄧?”。

    ○解雲:即下七年“夏,?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傳雲“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也。

    ○注“上僭稱王”。

    ○解雲:《春秋說》雲“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其後楚僭号稱王,滅?、鄧,政教陵遲”是也。

     公子?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于ん。

    何以書?譏。

    何譏爾?諸侯越竟送女,非禮也。

    (以言姜氏也。

    禮,送女父母不下堂,姑姊妹不出門。

    ○ん,呼宮反。

    ) [疏]注“以言姜氏也”。

    ○解雲:ん若齊地,宜言齊侯送孟姜于ん,今言姜氏,故知越竟也。

    ○注“禮送”至“出門”。

    ○解雲:時王之禮。

     此入國矣,何以不稱夫人?(據ん魯地。

    )自我言齊,(恕已以及人也。

    )父母之于子,雖為鄰國夫人,猶曰吾姜氏。

    (所以崇父子之親,從父母辭。

    不言孟姜言姜氏者,從魯辭,起魯地。

    ) [疏]“猶曰吾姜氏”。

    ○解雲:若有言孟姜者,“孟”為衍字也。

    ○注“從父”至“魯地”。

    ○解雲:孟姜者,即《詩》雲“彼美孟姜”,正謂此也。

    “孟”字亦有作“季”字者,誤也。

     公會齊侯于ん。

    夫人姜氏至自齊。

    ?何以不緻?(據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緻。

    ) [疏]注“據遂”至“齊緻”。

    解雲:在宣元年。

     得見乎公矣。

    (本所以緻夫人者,公不親迎有危也。

    ?當并緻者,?親迎重在?也。

    上會ん時,夫人以得見公,得禮失禮在公,不複在?,故不複緻。

    不就ん上緻者,婦人危重,故據都城乃緻也。

    月者,為夫人至,例危重之。

    ○迎迎,魚敬反,下同。

    為夫,于僞反,下同。

    ) [疏]注“不就”至“乃緻”。

    解雲:若就ん緻,即鄉者至ん之時書之,宜在“公會齊侯于ん”上。

    ○注“月者”至“重之”。

    ○解雲: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成十四年“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是也。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有年何以書?(方分别問大有年,故不但言何以書。

    ○别,彼列反。

    )以喜書也。

    大有年何以書?亦以喜書也。

    此其曰“有年何?僅有年也。

    (僅,猶劣也。

    謂五?多少皆有,不能大成熟。

    ○僅,其靳反,劣也。

    ) [疏]注“謂五”至“成熟”。

    解雲:舊本如是,其“?”下雲“皆有不能大成熟”,“多少”二字或衍文也。

    若必存字解之,多謂麥禾,少謂豆之屬,是事皆有,但不能大熟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問宣十六年也。

    )大豐年也。

    (謂五?皆大熟成。

    )僅有年,亦足以當喜乎?恃有年也。

    (恃,賴也。

    若桓公之行,諸侯所當誅,百姓所當叛,而又元年大水,二年耗減,民人将去,國喪無日,賴得五?皆有,使百姓安土樂業,故喜而書之,所以見不肖之君為國尢危。

    又明為國家者,不可不有年。

    ○行,下孟反。

    耗減,呼報反;下佳斬反。

    喪,息浪反。

    )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狩者何?田狩也。

    (田者,?狩之總名也。

    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謂之田。

    取獸于田,故曰狩。

    《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狩,手又反,冬獵也。

    ) [疏]“狩者何”。

    ○解雲:正以春而言狩,故執不知問。

    ○注“田者,?狩之總名也”。

    ○解雲:即《尚書》雲:“文王不敢盤于遊田”。

    ○注“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獸,故謂之田。

    取獸于田,故曰狩。

    《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解雲:此古者,謂三皇之時也。

    故《禮運》道三皇時雲,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火之利”,“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

    又下《系辭》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彼注雲:“始去羽毛”。

    故鄭注《易說》雲“古者田漁而食之,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

    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

    以此言之,則黃帝以後,始有火化而去毛羽,則此古者三皇時可知。

     春曰苗。

    (苗,毛也。

    明當見物取未懷任者。

    ) [疏]“春曰苗”。

    ○解雲:《周禮》“春田謂之?”,何氏所不取。

     秋曰?。

    (?,簡擇也。

    簡擇幼稚,取其大者。

    ○曰?,本又作“搜”,亦作“?”,所求反,簡擇也。

    )冬曰狩。

    (狩,猶獸也。

    冬時禽獸長大,遭獸可取。

    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

    以為飛鳥未去于巢,走獸未離于穴,恐傷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

    ○長,丁丈反,年未同。

    離,力智反。

    囿,音又。

    ) [疏]注“不以”至“制也”。

    ○解雲:正以《周禮》四時皆田故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以其地遠。

    禮,諸侯田狩不過郊。

    ) [疏]注“以其”至“遠也”。

    ○解雲:十年冬,“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雲“郎者何?吾近邑”;莊三十一年“春,築台于郎”,傳雲“何以書?譏。

    何譏爾?臨民之漱浣也”。

    以此言之,則郎為近邑。

    言遠也者,蓋以郎邑在郊内,其屬地在郊外,若據邑言之則為近,若據地言之則為遠也。

    故哀十一年《左氏》郊之戰,《檀弓》謂之戰于郎也者,是郎邑在郊内之證也。

    則此言狩于郎者,據郊外屬地言之,故言遠,是以此注雲“以其地遠。

    禮,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