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二(起二年,盡四年)

關燈
:即下六年“冬,宋人取長葛”之屬是。

    然則“取牟婁”雖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

    曷為以國氏?(據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氏公子。

    ○弑其,申志反。

    弑字從式,殺字從殳,不同也。

    君父言弑積漸之名也;臣子雲殺,卑賤之意也。

    字多亂,故時複音之;可知,則不重出也。

    完,音丸。

    ) [疏]注“據齊”至“公子”。

    ○解雲:在文十四年秋也。

    商人所以得稱公子者,正以商人次正當立,其罪差輕故也。

    ○ 當國也。

    (與段同義。

    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

    ) [疏]注“與段同義”者。

    ○解雲:即上元年注雲“欲當國為君,故如其意,使如國君,氏上鄭,所以見段之兇逆”是也。

    ○注“日者”至“聞例”。

    ○解雲:《公羊》之例,合書則書,不待赴告。

    而言從外赴辭者,謂其君被弑,此君之臣即以其日赴于天子諸侯,望天子諸侯早來救巳,是以《春秋》悉皆書日,故雲日者,從外赴辭也。

    言以賊聞例者,言以賊弑君,聞于天子諸侯,例日。

    如此,故下八年傳雲“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何氏雲“赴天子也”。

    緣天子闵傷,欲其知之,義亦通乎此。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遇者何?不期也。

    一君出,一君要之也。

    (古者有遇禮,為朝天子若朝罷朝,卒相遇于塗,近者為主,遠者為賓,稱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禮讓,絕慢易也。

    當春秋時,出入無度,禍亂奸宄,多在不虞,無故卒然相要,小人将以生心,故重而書,之所以防禍原也。

    言及者,起公要之,明非常遇也。

    地者,重錄之。

    遇例時。

    ○要之,一遙反,注同。

    易,以豉反。

    ) [疏]“遇者何”。

    ○解雲:欲言冬見,其文曰夏;欲言會聚,又不言會,故執不知問。

    ○注“言及者”至“遇也”。

    ○解雲:正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其常遇者,即朝天子罷朝之時,相遇于塗是也。

    ○注“遇例時”者。

    ○解雲:即隐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莊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及此之屬皆是。

    而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書月者,彼注雲“甚惡内”是也。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者何?公子?也。

    (以入桓稱公子。

    ) [疏]“?者何”。

    ○解雲:無公子,故執不知問。

    ○注“以入桓稱公子”。

    ○解雲:即桓三年秋,“公子?如齊逆女”是也。

     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據叔老會鄭伯伐許不貶。

    ) [疏]注“據叔”至“不貶”。

    ○解雲:在襄十六年夏。

    ○ 與弑公也。

    (弑者,殺也,臣弑君之辭。

    以終隐之篇貶,知與弑公也。

    ○與弑,音預,下及注同。

    ) [疏]注“以終隐”至“弑公”。

    ○解雲:即此及十年“夏,?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傳雲“此公子?也,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隐之罪人也,故終隐之篇貶也”是也。

     其與弑公奈何?公子?谄乎隐公,(谄猶佞也。

    )謂隐公曰:“百姓安子,諸侯說子,盍終為君矣。

    ”隐曰:“吾?否!(否,不也。

    ○說,音悅。

    )吾使?塗裘,吾将老焉。

    ”(塗裘者,邑名也。

    将老焉者,将辟桓居之以自終也,故南面之君,勢不可複為臣,故雲爾。

    不以成公意者,隐本為桓守國,國邑皆桓之有,不當取以自為也。

    ○将辟,音避,今本多即作“辟”字,後不更音。

    複,扶又反。

    本為,于僞反,下“自為”、傳“吾為”皆同。

    ) [疏]注“不以成”至“為也”。

    ○解雲:上元年傳雲“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此傳何以不言營塗裘?何以不書成公意也?言隐非正君,直為他守國而已,邑非已有,不當擅取之,取之非,是以不得作成公意解也。

     公子?恐若其言聞乎桓,于是謂桓曰:“吾為子口隐矣。

    (口,猶口語相發動也。

    ) [疏]注“口猶”至“動也”。

    ○解雲:語,讀如子語魯大師之語。

    ○ 隐曰‘吾不反也’。

    ”桓曰:“然則奈何?”曰:“請作難,(難,兵難也。

    ○難,乃旦反,注同。

    )弑隐公。

    ”(谥者,傳家所加。

    ) [疏]注“谥者”至“所加”。

    ○解雲:死谥,周道也。

    今始請弑已言隐公者,公羊子從後加之。

    所以至此乃注者,嫌是傳語,故明之。

     于锺巫之祭焉,弑隐公也。

    (锺者,地名也。

    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

    傳道此者,以起淫祀之無福。

    ○禱解,丁老反,或丁報反;下古賣反,又古買反。

    觋,戶狄反。

    ) [疏]注“男曰觋,女曰巫者”。

    ○解雲:楚語文也。

    ○注“傳道”至“無福”。

    ○解雲:直言弑隐公,義勢已盡,而必言于锺巫之祭焉者,以起淫祀之無福故也。

     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

    其稱人何?(據晉殺大夫裡克,俱弑君賊不稱人。

    ○濮,音蔔,一音剝。

    ) [疏]注“據晉殺大夫裡克”。

    解雲:在僖十五年夏。

     讨賊之辭也。

    (讨者,除也。

    明國中人人得讨之,所以廣忠孝之路。

    書者,善之也。

    讨賊例時,此月者,久之也。

    ) [疏]注“讨賊例”至“久之也”。

    解雲:“讨賊例時”者,莊九年“春,齊人殺無知”是也。

    桓六年秋八月,“蔡人殺陳佗”,亦書月者,與此同也。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晉者何?公子晉也。

    (以下有衛侯晉卒,又言立。

    ) [疏]“晉者何”。

    ○解雲:欲言次正,而文言立;欲言非正,而舉衆立之,故執不知問。

    ○注“以下”至“言立”。

    ○解雲:以有衛侯晉卒,則知此文“衛人立晉”者,是先君之子,今始立為之君矣。

    又言立者篡文,知非正大子,故知公子矣。

    其衛晉侯卒在桓十二年冬。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

    (諸侯立不言立,此獨言立,明不宜立之辭。

    ) [疏]“立者何”。

    ○解雲:諸侯之立,例所不書,今特言立,故執不知問。

     其稱人何?(據尹氏立王子朝也。

    ) [疏]注“據尹”至“朝也”。

    ○解雲:在昭二十三年秋。

     衆立之之辭也。

    (晉得衆,國中人人欲立之。

    )然則孰立之?石?昔立之。

    石?昔立之,則其稱人何?(據尹氏立王子朝不稱人。

    ○?昔,七略反,一音十洛反。

    )衆之所欲立也。

    衆雖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凡立君為衆,衆皆欲立之,嫌得立無惡,故使稱人,見衆言立也,明下無廢上之義,聽衆立之,為立篡也。

    不剌嗣子失位者,時未當喪,典主得權重也。

    月者,大國篡例月,小國時。

    立、納、入皆為篡,卒日,葬月,達于《春秋》,為大國例。

    主書從受位也。

    ○篡,初患反。

    ) [疏]注“不剌”至“權重也”。

    ○解雲:剌桓公嗣子失位者,即不書晉之立矣,故襄十四年“衛侯ぅ出奔齊”,襄二十六年傳雲“曷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惡衛侯也”,彼注雲“欲起衛侯失衆出奔,故不書剽立。

    剽立無惡,則衛侯惡明矣”。

    今書晉立,則不剌嗣子可知。

    ○注“月者”至“國時”。

    ○解雲:大國篡例月者,即此文冬十二月“衛人立晉”;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哀六年秋七月,“齊陽生入于齊”之屬是也。

    而莊九年夏,“齊小白入于齊”不月者,彼注雲“不月者,移惡于魯也”。

    其小國時者,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齊入于莒”之屬是也。

    ○注“立納入皆為篡”。

    解雲:立為篡者,此文“衛人立晉”,昭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之屬是也。

    其納為篡者,“納頓子于頓”,及文十四年“晉人納捷?”之屬是也。

    其入為篡者,小白,陽生之屬是也。

    ○注“卒日”至“大國例”。

    ○解雲: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宣公”之屬是也。

    ○注“主書從受位也”。

    ○解雲:謂主惡晉之從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