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卷二(起二年,盡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疏]注“未君至伯同”。
○解雲:即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雲“何以不稱使?當喪未君也。
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逾年即位”,“緣孝子之心,即三年不忍當”,是故三年乃稱王命使大夫矣。
武氏子來求赙,何以書?(不但言何以書者,嫌主覆問上所說二事,不問求赙。
○覆,芳服反。
) [疏]注“不但”至“求赙”。
○解雲:上二事者,即父卒子未命,當喪未君是也。
嫌言父卒子未命何以書,當喪未君何以書,故須連言之。
注主為求赙書也者,嫌為上二事書故也。
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
求赙,非禮也。
(主為求赙書也。
禮本為有财者制,有則送之,無則緻哀而巳,不當求,求則皇皇傷孝子之心。
) [疏]注“求則皇”至“子之心”。
解雲:言制禮本意,所以喪事無求者,恐傷孝子之心故也,何者?正以孝子本意無心求矣。
蓋通于下。
(雲爾者,嫌天子财多不當求,下财少可求,故明皆不當求之。
) [疏]“蓋通于下”。
○解雲:蓋,诂為皆,若似蓋雲歸哉之類,或者不受于師,故疑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不言薨者,《春秋》王魯,死當有王文。
聖人之為文辭孫順,不可言崩,故貶外言卒,所以褒内也。
宋稱公者,殷後也。
王者封二王後,地方百裡,爵稱公,客待之而不臣也。
《詩》雲“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是也。
○孫,音遜。
) [疏]注“故貶”至“内也”。
○解雲:魯得尊名,不與外諸侯同文,即是尊魯為王之義。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
癸未,葬宋缪公。
葬者曷為或日,或不日?不及時而日,渴葬也。
(不及時,不及五月也。
禮,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
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
士逾月,外姻至。
孔子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
”渴,喻急也,乙未葬齊孝公是也。
○宋缪公,音穆,《左氏》作“穆”。
凡此後仿此。
首,手又反。
) [疏]注“禮天子”至“姻至”。
○解雲:皆隐元年《左傳》文。
○注“孔子”至“故也”。
解雲:《檀弓下》篇文雲。
“孔子曰”之下無“禮”字。
○注“渴喻”至“是也”。
解雲:即僖二十七年“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八月,乙未,葬齊孝公是也。
而言渴葬者,謂更無他事但孜孜于葬故不待五月矣 ”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
(慢葬不能以禮葬也,八月葬蔡宣公是也。
) [疏]注“慢葬”至“葬也”。
○解雲:即下八年“夏,六月,巳亥,蔡侯考父卒”。
○注“八月”至“是也”。
○解雲:言但自慢薄不依禮。
故不待五月也。
○ 過時而日,隐之也。
(隐,痛也。
痛賢君不得以時葬,丁亥葬齊桓公是也。
) [疏]注“隐痛”至“是也”。
○解雲: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十八年“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是也。
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
(解緩不能以時葬,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解,古邂反,又古賣反。
) [疏]注“解緩”至“是也”。
解雲:即下四年二月,“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至五年“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當時而不日,正也。
(六月葬陳惠公是也。
○當時,丁浪反,又如字,下同。
) [疏]注“六月”至“是也”。
○解雲:即定四年“二月,癸巳,陳侯吳卒”,“六月,葬陳惠公”是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此當時,何危爾?宣公謂缪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
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
”(與夷者,宣公之子,缪公者,宣公之弟。
○與夷,如字,又音馀,凡人名字及地名之類皆放首音,借假字則時複重出。
愛女,音汝,下及注同。
盍終,戶臘反,四年傳同。
) [疏]“當時”至“葬也”。
○解雲:即此年八月“宋公和卒”,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是也。
而注不言之者,以下有問,不注可知也。
○“以吾”至“愛女”。
○解雲:若,如也。
言吾愛于與夷,則不止如女而已,言其甚也。
雲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者,言不如女,道其不賢。
雲盍終為君矣者,何不遂為君,不聽其反讓。
宣公死,缪公立。
缪公逐其二子莊公馮與左師勃。
(左師,官。
勃,名也。
○馮,皮冰反。
)曰:“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
”(所以遠絕之。
○生?,音無,下同。
)與夷複曰:(複,報。
)“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
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緻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
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
”缪公曰:“先臣之不爾逐,可知矣。
(爾,女也。
可知者,欲使我反國。
)吾立乎此,攝也。
”(暫攝行君事,不得傳與子也。
謙辭。
○傳與,直專反;下音與。
)終緻國乎與夷。
莊公馮弑與夷。
(馮與督共弑殇公在桓二年,危之于此者,死乃反國,非至賢之君不能不争也。
○馮殺,音試,注同。
争,争鬥之争。
) [疏]注“馮與”至“二年”。
○解雲: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是也。
○注“死乃”至“争也”。
○解雲:至賢之君,謂受國者。
正以與夷不賢,故終見篡矣。
故君子大居正。
(明?法守正,最計之要者。
) [疏]“故君子大居正”。
○解雲: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子居正,不勞違禮而讓庶也。
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言死而讓,開争原也。
缪公亦死而讓得為功者,反正也。
外小惡不書,錄渴隐者,明諸侯卒,王者當加恩意,憂勞其國,所以哀死闵患也。
) [疏]注“言死而”至“原也”。
○解雲:言後人見其死乃讓巳,疑非誠心至意,是以還讓其子,終緻後禍,故曰開争原也。
○注“缪公”至“反正也”。
○解雲:其缪公之功,即桓二年馮弑君是也。
○注“所以哀死闵患也”。
○解雲:哀死者,即慢之屬是也。
闵患者,隐之是也。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以上有伐杞。
○牟,武侯反。
) [疏]“牟婁者何”。
○解雲:外相取邑,例所不書,疑非凡取,故執不知周。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據楚子伐宋取彭城不書。
) [疏]注“據楚”至“不書”。
○解雲:即襄元年傳曰“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者是也。
疾始取邑也。
(外小惡不書,以外見疾始,着取邑以自廣大,比于貪利差為重,故先治之也。
内取邑常書,外但疾始,不常書者,義與上逆女同。
不傳?始者,前此有滅,不嫌無取邑,當?始明,故省文也。
取邑例時。
○見疾,賢遍反,年末“見衆”同。
差,初賣反。
) [疏]注“内取邑常書”者。
○解雲:即下十年取郜、防,昭三十二年取阚之屬是也。
○注“義與上逆女同”。
○解雲:即上注雲“内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是也。
○注“傳不?始者”。
○解雲:何故不發傳雲取邑?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凡不?始之義有四:一則見其經而不?始,即上二年彼注雲“據戰伐不言?始,納币不?始之類”是也。
二則其大惡不可?始,即五年“初獻六羽”之下,傳雲“始僭諸公?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于此?僭諸公猶可言,僭天子不可言”,彼注雲“傳雲爾者,解不?始也”;三則省文,不假?始,即此是也;四則無可?始,即桓七年“焚鹹丘”之下,注雲“傳不?始者,前此未有,無所?也”是也。
○注“取邑例時”。
○解雲
○解雲:即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雲“何以不稱使?當喪未君也。
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逾年即位”,“緣孝子之心,即三年不忍當”,是故三年乃稱王命使大夫矣。
武氏子來求赙,何以書?(不但言何以書者,嫌主覆問上所說二事,不問求赙。
○覆,芳服反。
) [疏]注“不但”至“求赙”。
○解雲:上二事者,即父卒子未命,當喪未君是也。
嫌言父卒子未命何以書,當喪未君何以書,故須連言之。
注主為求赙書也者,嫌為上二事書故也。
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
求赙,非禮也。
(主為求赙書也。
禮本為有财者制,有則送之,無則緻哀而巳,不當求,求則皇皇傷孝子之心。
) [疏]注“求則皇”至“子之心”。
解雲:言制禮本意,所以喪事無求者,恐傷孝子之心故也,何者?正以孝子本意無心求矣。
蓋通于下。
(雲爾者,嫌天子财多不當求,下财少可求,故明皆不當求之。
) [疏]“蓋通于下”。
○解雲:蓋,诂為皆,若似蓋雲歸哉之類,或者不受于師,故疑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不言薨者,《春秋》王魯,死當有王文。
聖人之為文辭孫順,不可言崩,故貶外言卒,所以褒内也。
宋稱公者,殷後也。
王者封二王後,地方百裡,爵稱公,客待之而不臣也。
《詩》雲“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是也。
○孫,音遜。
) [疏]注“故貶”至“内也”。
○解雲:魯得尊名,不與外諸侯同文,即是尊魯為王之義。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
癸未,葬宋缪公。
葬者曷為或日,或不日?不及時而日,渴葬也。
(不及時,不及五月也。
禮,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
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
士逾月,外姻至。
孔子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
”渴,喻急也,乙未葬齊孝公是也。
○宋缪公,音穆,《左氏》作“穆”。
凡此後仿此。
首,手又反。
) [疏]注“禮天子”至“姻至”。
○解雲:皆隐元年《左傳》文。
○注“孔子”至“故也”。
解雲:《檀弓下》篇文雲。
“孔子曰”之下無“禮”字。
○注“渴喻”至“是也”。
解雲:即僖二十七年“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八月,乙未,葬齊孝公是也。
而言渴葬者,謂更無他事但孜孜于葬故不待五月矣 ”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
(慢葬不能以禮葬也,八月葬蔡宣公是也。
) [疏]注“慢葬”至“葬也”。
○解雲:即下八年“夏,六月,巳亥,蔡侯考父卒”。
○注“八月”至“是也”。
○解雲:言但自慢薄不依禮。
故不待五月也。
○ 過時而日,隐之也。
(隐,痛也。
痛賢君不得以時葬,丁亥葬齊桓公是也。
) [疏]注“隐痛”至“是也”。
○解雲: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十八年“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是也。
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
(解緩不能以時葬,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解,古邂反,又古賣反。
) [疏]注“解緩”至“是也”。
解雲:即下四年二月,“戊申,衛州籲弑其君完”,至五年“夏,四月,葬衛桓公”是也。
當時而不日,正也。
(六月葬陳惠公是也。
○當時,丁浪反,又如字,下同。
) [疏]注“六月”至“是也”。
○解雲:即定四年“二月,癸巳,陳侯吳卒”,“六月,葬陳惠公”是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此當時,何危爾?宣公謂缪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
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
”(與夷者,宣公之子,缪公者,宣公之弟。
○與夷,如字,又音馀,凡人名字及地名之類皆放首音,借假字則時複重出。
愛女,音汝,下及注同。
盍終,戶臘反,四年傳同。
) [疏]“當時”至“葬也”。
○解雲:即此年八月“宋公和卒”,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是也。
而注不言之者,以下有問,不注可知也。
○“以吾”至“愛女”。
○解雲:若,如也。
言吾愛于與夷,則不止如女而已,言其甚也。
雲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者,言不如女,道其不賢。
雲盍終為君矣者,何不遂為君,不聽其反讓。
宣公死,缪公立。
缪公逐其二子莊公馮與左師勃。
(左師,官。
勃,名也。
○馮,皮冰反。
)曰:“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
”(所以遠絕之。
○生?,音無,下同。
)與夷複曰:(複,報。
)“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
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緻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
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
”缪公曰:“先臣之不爾逐,可知矣。
(爾,女也。
可知者,欲使我反國。
)吾立乎此,攝也。
”(暫攝行君事,不得傳與子也。
謙辭。
○傳與,直專反;下音與。
)終緻國乎與夷。
莊公馮弑與夷。
(馮與督共弑殇公在桓二年,危之于此者,死乃反國,非至賢之君不能不争也。
○馮殺,音試,注同。
争,争鬥之争。
) [疏]注“馮與”至“二年”。
○解雲: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是也。
○注“死乃”至“争也”。
○解雲:至賢之君,謂受國者。
正以與夷不賢,故終見篡矣。
故君子大居正。
(明?法守正,最計之要者。
) [疏]“故君子大居正”。
○解雲: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子居正,不勞違禮而讓庶也。
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言死而讓,開争原也。
缪公亦死而讓得為功者,反正也。
外小惡不書,錄渴隐者,明諸侯卒,王者當加恩意,憂勞其國,所以哀死闵患也。
) [疏]注“言死而”至“原也”。
○解雲:言後人見其死乃讓巳,疑非誠心至意,是以還讓其子,終緻後禍,故曰開争原也。
○注“缪公”至“反正也”。
○解雲:其缪公之功,即桓二年馮弑君是也。
○注“所以哀死闵患也”。
○解雲:哀死者,即慢之屬是也。
闵患者,隐之是也。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以上有伐杞。
○牟,武侯反。
) [疏]“牟婁者何”。
○解雲:外相取邑,例所不書,疑非凡取,故執不知周。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據楚子伐宋取彭城不書。
) [疏]注“據楚”至“不書”。
○解雲:即襄元年傳曰“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者是也。
疾始取邑也。
(外小惡不書,以外見疾始,着取邑以自廣大,比于貪利差為重,故先治之也。
内取邑常書,外但疾始,不常書者,義與上逆女同。
不傳?始者,前此有滅,不嫌無取邑,當?始明,故省文也。
取邑例時。
○見疾,賢遍反,年末“見衆”同。
差,初賣反。
) [疏]注“内取邑常書”者。
○解雲:即下十年取郜、防,昭三十二年取阚之屬是也。
○注“義與上逆女同”。
○解雲:即上注雲“内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故略外”是也。
○注“傳不?始者”。
○解雲:何故不發傳雲取邑?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于此??始焉爾。
曷為?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凡不?始之義有四:一則見其經而不?始,即上二年彼注雲“據戰伐不言?始,納币不?始之類”是也。
二則其大惡不可?始,即五年“初獻六羽”之下,傳雲“始僭諸公?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于此?僭諸公猶可言,僭天子不可言”,彼注雲“傳雲爾者,解不?始也”;三則省文,不假?始,即此是也;四則無可?始,即桓七年“焚鹹丘”之下,注雲“傳不?始者,前此未有,無所?也”是也。
○注“取邑例時”。
○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