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紀篇第八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
孫一幾世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
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
以農桑為業。
世祖勇任氣,卒鹹不揆于人。
歲兇,橫道傷殺,怨仇衆多。
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泛舉家檐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
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
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
故蒙、誦在錢唐,勇勢淩人。
末複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為小兒,與侪倫遨戲,不好狎侮。
侪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
誦奇之。
六歲教書,恭願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闾裡未嘗讓。
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谪,或以書醜得鞭。
充書日進,又無過失。
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衆奇。
所讀文書,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之言。
其論說始若詭于衆,極聽其終,衆乃是之。
以筆着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為從事。
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将。
常言人長,希言人短。
專薦未達,解已進者過。
及所不善,亦弗譽;有過不解,亦弗複陷。
能釋人之不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
衆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将,不及不對。
在鄉裡,慕蘧伯玉之節;在朝廷,貪史子魚之行。
見污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
貧無一畝庇身,志佚于王公;賤無鬥石之秩,意若食萬锺。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充為人清重,遊必擇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苟離俗,必與之友。
好傑友雅徒,不氾結俗材。
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或曰:“有良材奇文,無罪見陷,胡不自陳?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複出。
苟有全完之行,不宜為人所缺;既耐勉自伸,不宜為人所屈。
”答曰: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士茲多口,為人所陷,蓋亦其宜。
好進故自明,憎退故自陳。
吾無好憎,故默無言。
羊勝為讒,或使之也;鄒陽得免,或拔之也。
孔子稱命,孟子言天,吉兇安危,不在于人。
昔人見之,故歸之于命,委之于時,浩然恬忽,無所怨尤。
福至不謂己所得,禍到不謂己所為。
故時進意不為豐,時退志不為虧。
不嫌虧以求盈,不違險以趨平,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不貪進以自明,不惡退以怨人。
同安危而齊死生,鈞吉兇而一敗成,遭十羊勝,謂之無傷。
動歸于天,故不自明。
充性恬淡,不貪富貴。
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
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為縣吏,無所擇避。
或曰:“心難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
孔子之仕,無所避矣。
為乘田委吏,無于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及受堯禅,若卒自得。
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
垂棘與瓦同椟,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
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别白,雖尊猶辱。
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充升擢在位之時,衆人蟻附;廢退窮居,舊故叛去。
志俗人之寡恩,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冀俗人觀書而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或譴謂之淺。
答曰:以聖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說丘野,不得所曉,無不逆者。
故蘇秦精說于趙,而李兌不說;商鞅以王說秦,而孝公不用。
夫不得心意所欲,雖盡堯、舜之言,猶飲牛以酒,啖馬以脯也。
故鴻麗深懿之言,關于大而不通于小。
不得已而強聽,入胸者少。
孔子失馬于野,野人閉不與,子貢妙稱而怒,馬圄諧說而懿。
俗曉〔形〕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鼽咳,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菜也。
且禮有所不彳侍,事有所不須。
斷決知辜,不必臯陶;調和葵韭,不俟狄牙;闾巷之樂,不用《韶》、《武》;裡母之祀,不待太牢。
既有不須,而又不宜。
牛刀割雞,舒戟采葵,鈇钺裁箸,盆盎酌卮,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賢聖铨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
又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夫賢聖殁而大義分,磋.殊趨,各自開門。
通人觀
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
孫一幾世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
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
以農桑為業。
世祖勇任氣,卒鹹不揆于人。
歲兇,橫道傷殺,怨仇衆多。
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泛舉家檐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
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
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
故蒙、誦在錢唐,勇勢淩人。
末複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為小兒,與侪倫遨戲,不好狎侮。
侪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
誦奇之。
六歲教書,恭願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闾裡未嘗讓。
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谪,或以書醜得鞭。
充書日進,又無過失。
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衆奇。
所讀文書,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之言。
其論說始若詭于衆,極聽其終,衆乃是之。
以筆着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為從事。
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将。
常言人長,希言人短。
專薦未達,解已進者過。
及所不善,亦弗譽;有過不解,亦弗複陷。
能釋人之不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
衆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将,不及不對。
在鄉裡,慕蘧伯玉之節;在朝廷,貪史子魚之行。
見污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
貧無一畝庇身,志佚于王公;賤無鬥石之秩,意若食萬锺。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充為人清重,遊必擇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苟離俗,必與之友。
好傑友雅徒,不氾結俗材。
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或曰:“有良材奇文,無罪見陷,胡不自陳?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複出。
苟有全完之行,不宜為人所缺;既耐勉自伸,不宜為人所屈。
”答曰: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士茲多口,為人所陷,蓋亦其宜。
好進故自明,憎退故自陳。
吾無好憎,故默無言。
羊勝為讒,或使之也;鄒陽得免,或拔之也。
孔子稱命,孟子言天,吉兇安危,不在于人。
昔人見之,故歸之于命,委之于時,浩然恬忽,無所怨尤。
福至不謂己所得,禍到不謂己所為。
故時進意不為豐,時退志不為虧。
不嫌虧以求盈,不違險以趨平,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不貪進以自明,不惡退以怨人。
同安危而齊死生,鈞吉兇而一敗成,遭十羊勝,謂之無傷。
動歸于天,故不自明。
充性恬淡,不貪富貴。
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
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為縣吏,無所擇避。
或曰:“心難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
孔子之仕,無所避矣。
為乘田委吏,無于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及受堯禅,若卒自得。
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
垂棘與瓦同椟,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
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别白,雖尊猶辱。
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充升擢在位之時,衆人蟻附;廢退窮居,舊故叛去。
志俗人之寡恩,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冀俗人觀書而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或譴謂之淺。
答曰:以聖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說丘野,不得所曉,無不逆者。
故蘇秦精說于趙,而李兌不說;商鞅以王說秦,而孝公不用。
夫不得心意所欲,雖盡堯、舜之言,猶飲牛以酒,啖馬以脯也。
故鴻麗深懿之言,關于大而不通于小。
不得已而強聽,入胸者少。
孔子失馬于野,野人閉不與,子貢妙稱而怒,馬圄諧說而懿。
俗曉〔形〕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鼽咳,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菜也。
且禮有所不彳侍,事有所不須。
斷決知辜,不必臯陶;調和葵韭,不俟狄牙;闾巷之樂,不用《韶》、《武》;裡母之祀,不待太牢。
既有不須,而又不宜。
牛刀割雞,舒戟采葵,鈇钺裁箸,盆盎酌卮,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賢聖铨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
又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夫賢聖殁而大義分,磋.殊趨,各自開門。
通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