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紀篇第八十五

關燈
覽,不能釘铨。

    遙聞傳授,筆寫耳取,在百歲之前。

    曆日彌久,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實論》。

    其文盛,其辯 争,浮華虛僞之語,莫不澄定。

    沒華虛之文,存敦龐之樸,撥流失之風,反宓戲之俗。

     充書形露易觀。

    或曰:“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

    案經藝之文,賢聖之言,鴻重優雅,難卒曉睹。

    世讀之者,訓古乃下。

    蓋賢聖之材鴻,故其文語與俗不通。

    玉隐石間,珠匿魚腹,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

    寶物以隐閉不見,實語亦宜深沉難測。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複然?豈材有淺極,不能為〔深〕覆?何文之察,與彼經藝殊軌轍也?” 答曰:玉隐石間,珠匿魚腹,故為深覆。

    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魚腹,其〔猶〕隐乎?吾文未集于簡劄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猶玉隐珠匿也;及出露,猶玉剖珠出乎,爛若天文之照,順若地理之曉,嫌疑隐微,盡可名處。

    且名白,事自定也。

     《論衡》者,論之平也。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三年盲子,卒見父母,不察察相識,安肯說喜?道畔巨樹,塹邊長溝,所居昭察,人莫不知。

    使樹不巨而隐,溝不長而匿,以斯示人,堯、舜猶惑。

    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頰肌明潔,五色分别,隐微憂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使面黝而黑醜,垢重襲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

     夫文由語也,或淺露分别,或深迂優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着之文字。

    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隐閉指意?獄當嫌辜,卿決疑事,渾沌難曉,與彼分明可知,孰為良吏?夫口論以分明為公,筆辯以荴露為通,吏文以昭察為良。

    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唯賦頌耳!經傳之文,賢聖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隐也。

     後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

    淺文讀之難曉,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秦始皇讀韓非之書,歎曰:“猶獨不得此人同時。

    ”其文可曉,故其事可思。

    如深鴻優雅,須師乃學,投之于地,何歎之有?夫筆着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孟子相賢,以眸子明了者,察文,以義可曉。

     充書違詭于俗。

    或難曰:“文貴夫順合衆心,不違人意,百人讀之莫譴,千人聞之莫怪。

    故管子曰:‘言室滿室,言堂滿堂。

    ’今殆說不與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衆。

    ” 答曰: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

    論說辯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衆心非而不從,故喪黜其僞,而存定其真。

    如當從順人心者,循舊守雅,諷習而已,何辯之有?孔子侍坐于魯哀公,公賜桃與黍,孔子先食黍而後啖桃,可謂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貫俗之日久也。

    今吾實猶孔子之序食也,俗人違之,猶左右之掩口也。

    善雅歌,于鄭為人悲;禮舞,于趙為不好。

    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讀。

    甯危之計,黜于闾巷;撥世之言,訾于品俗。

    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

    有寶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

    孰是孰非,可信者誰?禮俗相背,何世不然?魯文逆祀,畔者三人。

    蓋獨是之語,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衆之書,賢者欣頌,愚者逃頓。

     充書不能純美。

    或曰:“口無擇言,筆無擇文。

    文必麗以好,言必辯以巧。

    言了于耳,則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則篇留于手。

    故辯言無不聽,麗文無不寫。

    今新書既在論譬,說俗為戾,又不美好,于觀不快。

    蓋師曠調音,曲無不悲;狄牙和膳,肴無淡味。

    然則通人造書,文無暇穢。

    《呂氏》、《淮南》懸于市門,觀讀之者無訾一言。

    今無二書之美,文雖衆盛,猶多譴毀。

    ”答曰:夫養實者不育華,調行者不飾辭。

    豐草多華英,茂林多枯枝。

    為文欲顯白其為,安能令文而無譴毀?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

    入澤随龜,不暇調足;深淵捕蛟,不暇定手。

    言奸辭簡,指趨妙遠;語甘文峭,務意淺小。

    稻谷千锺,糠皮太半;閱錢滿億,穿決出萬。

    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

    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言金由貴家起,文糞自賤室出,《淮南》、《呂氏》之無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貴也。

    夫貴,故得懸于市,富,故有千金副。

    觀讀之者,惶恐畏忌,雖見乖不合,焉敢譴一字? 充書既成,或稽合于古,不類前人。

    或曰:“謂之飾歲偶辭,或徑或迂,或屈或舒。

    謂之論道,實事委瑣,文給甘酸,諧于經不驗,集于傳不合,稽之子長不當,内之子雲不入。

    文不與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稱工巧?”答曰:飾貌以強類者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