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書篇第八十三

關燈
儒家之宗,孔子也。

    墨家之祖,墨翟也。

    且案儒道傳而墨法廢者,儒之道義可為,而墨之法議難從也。

    何以驗之?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違其實,宜以難從也。

    乖違如何?使鬼非死人之精也,右之未可知。

    今墨家謂鬼審〔死〕人之精也,厚其精而薄其屍,此于其神厚而于其體薄也。

    薄厚不相勝,華實不相副,則怒而降禍,雖有其鬼,終以死恨。

    人情欲厚惡薄,神心猶然。

    用墨子之法,事鬼求福,福罕至而禍常來也。

    以一況百,而墨家為法,皆若此類也。

    廢而不傳,蓋有以也。

     《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

    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

    公羊高、谷梁、胡母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戶,獨《左氏傳》為近得實。

    何以驗之?《禮記》造于孔子之堂,太史公。

    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高、谷梁寘、胡母氏不相合。

    又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

    劉子政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

    光武皇帝之時,陳元、範淑上書連屬,條事是非,《左氏》遂立。

    範叔尋因罪罷。

    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

    陳元言讷,範叔章诎,左氏得實,明矣。

     言多怪,頗與孔子“不語怪力”相違返也。

    《呂氏春秋》亦如此焉。

    《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

    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

     公孫龍着堅白之論,析言剖辭,務折曲之言,無道理之較,無益于治。

    齊有三鄒衍之書,瀇洋無涯,其文少驗,多驚耳之言。

    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縱,無實是之驗;華虛誇誕,無審察之實。

    商鞅相秦,作耕戰之術;管仲相齊,造輕重之篇。

    富民豐國,強主弱敵,公賞罰,與鄒衍之書并言。

     而太史公兩紀,世人疑惑,不知所從。

    案張儀與蘇秦同時,蘇秦之死,儀固知之。

    儀知〔秦〕審,宜從儀言以定其實,而說不明,兩傳其文。

    東海張商亦作列傳,豈蘇秦商之所為邪?何文相違甚也?《三代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自黃帝轉相生,不更禀氣于天。

    作《殷本紀》,言契母簡狄浴于川,遇玄鳥墜卵,吞之,遂生契焉。

    及《周本紀》言後稷之母姜嫄野出,見大人迹,履之,則妊身,生後稷焉。

    夫觀《世表》,則契與後稷,黃帝之子孫也;讀《殷》、《周本紀》,則玄鳥、大人之精氣也。

    二者不可兩傳,而太史公兼紀不别。

    案帝王之妃,不宜野出、浴于川水。

    今言浴于川,吞玄鳥之卵;出于野,履大人之迹:違尊貴之節,誤是非之言也。

     《新語》,陸賈所造,蓋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觀。

    鴻知所言,參貳經傳,雖古聖之言,不能過增。

    陸賈之言,未見遺阙,而仲舒之言雩祭可以應天,土龍可以緻雨,頗難曉也。

    夫緻旱者以雩祭,不夏郊之祀,豈晉候之過邪?以政失道,陰陽不和也。

    晉廢夏郊之祀,晉侯寝疾,用鄭子産之言,祀夏郊而疾愈。

    如審雩不修,龍不治,與晉同禍,為之再也。

    以政緻旱,宜複以政。

    政虧而複修雩治龍,其何益哉!《春秋》公羊氏之說,亢陽之節,足以複政。

    陰陽相渾,旱湛相報,天道然也,何乃修雩設龍乎?雩祀神喜哉?或雨至,亢陽不改,旱禍不除,變複之義,安所施哉!且夫寒溫與旱湛同,俱政所緻,其咎在人。

    獨為亢旱求福,不為寒溫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