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百工之類也;功立,猶事成也。
謂有功者賢,是謂百工皆賢人也。
趙人吾丘壽王,武帝時待诏,上使從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後為東郡都尉。
上以壽王之賢,不置太守。
時軍發,民騷動,歲惡,盜賊不息。
上賜壽王書曰:“子在朕前時,輻湊并至,以為天下少雙,海内寡二,至連十餘城之勢,任四千石之重,而盜賊浮船行功取于庫兵,甚不稱在前時,何也?”壽王謝言難禁。
複召為光祿大夫,常居左右,論事說議,無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見。
然其為東郡尉,歲惡,盜賊不息,人民騷動,不能禁止。
不知壽王不得治東郡之術邪?亡将東郡适當複亂,而壽王之治偶逢其時也?夫以壽王之賢,治東郡不能立功,必以功觀賢,則壽王棄而不選也。
恐必世多如壽王之類,而論者以無功不察其賢。
燕有谷,氣寒不生五谷。
鄒衍吹律緻氣,既寒更為溫,燕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
夫和陰陽,當以道德至誠。
然而鄒衍吹律,寒更為溫,黍谷育生。
推此以況諸有成功之類,有若鄒衍吹律之法。
故得其術也,不肖無不能;失其數也,賢聖有不治。
此功不可以效賢,二也。
人之舉事,或意至而功不成,事不立而勢貫山。
荊轲、醫夏無且是矣。
荊轲入秦之計,本欲劫秦王生緻于燕,邂逅不偶,為秦所擒。
當荊轲之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醫夏無且以藥囊提荊轲。
既而天下名轲為烈士,秦王賜無且金二百镒。
夫為秦所擒,生緻之功不立,藥囊提刺客,〔無〕益于救主,然猶稱賞者,意至勢盛也。
天下之士不以荊轲功不成,不稱其義,秦王不以無且無見效,不賞其志。
志善不效成功,義至不謀就事。
義有餘,效不足,志巨大,而功細小,智者賞之,愚者罰之。
必謀功不察志,論陽效不存陰計,是則豫讓拔劍斬襄子之衣,不足識也;伍子胥鞭笞平王屍,不足載也;張良椎始皇誤中副車,不足記也。
三者道地不便,計畫不得,有其勢而無其功,懷其計而不得為其事,是功不可以效賢,三也。
以孝于父、弟于為兄賢乎?則夫孝弟之人,有父兄者也,父兄不慈,孝弟乃章。
舜有瞽瞍,參有曾皙,孝立名成,衆人稱之。
如無父兄,父兄慈良,無章顯之效,孝弟之名,無所見矣。
忠于君者,亦與此同。
龍逢、比幹忠着夏、殷,桀、纣惡也。
稷、契、臯陶忠暗唐、虞,堯、舜賢也。
故螢火之明,掩于日月之光;忠臣之聲,蔽于賢君之名。
死君之難,出命捐身,與此同。
臣遭其時死其難,故立其義而獲其名。
大賢之涉世也,翔而有集,色斯而舉;亂君之患,不累其身;危國之禍,不及其家,安得逢其禍而死其患乎?齊詹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臣奚死焉?谏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僞也。
故忠臣者能盡善于君,不能與陷于難。
”案晏子之對,以求賢于世,死君之難、立忠節者,不應科矣。
是故大賢寡可名之節,小賢多可稱之行,可得箠者小,而可得量者少也。
惡至大,箠弗能;數至多,升斛弗能。
有小少易名之行,又發于衰亂易見之世,故節行顯而名聲聞也。
浮于海者迷于東西,大也。
行于溝,鹹識舟楫之迹,小也。
小而易見,衰亂亦易察。
故世不危亂,奇行不見;主不悖惑,忠節不立。
鴻卓之義,發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顯于衰亂之世。
以全身免害,不被刑戳,若南容懼白圭者為賢乎?則夫免于害者幸,而命祿吉也,非才智所能禁,推行所能卻也。
神蛇能斷而複屬,不能使人弗斷。
聖賢能困而複通,不能使人弗害。
南容能自免于刑戳,公冶以非罪在缧絏,伯玉可懷于無道之國,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非行所緻之難,掩己而至,則有不得自免之患,累己而滞矣。
夫不能自免于患者,猶不能延命于世也。
命窮,賢不能自續;時厄,聖不能自免。
以委國去位,棄富貴,就貧賤為賢乎?則夫委國者,有所迫也。
若伯夷之徒,昆弟相讓以國,恥有分争之名;及大王甫重戰其民,亶皆委國去位者,道不行而志不得也。
如道行志得, 亦不去位。
故委國去位,皆有以也,謂之為賢,無以者,可謂不肖乎?且有國位者,故得委而去之,無國位者
謂有功者賢,是謂百工皆賢人也。
趙人吾丘壽王,武帝時待诏,上使從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後為東郡都尉。
上以壽王之賢,不置太守。
時軍發,民騷動,歲惡,盜賊不息。
上賜壽王書曰:“子在朕前時,輻湊并至,以為天下少雙,海内寡二,至連十餘城之勢,任四千石之重,而盜賊浮船行功取于庫兵,甚不稱在前時,何也?”壽王謝言難禁。
複召為光祿大夫,常居左右,論事說議,無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見。
然其為東郡尉,歲惡,盜賊不息,人民騷動,不能禁止。
不知壽王不得治東郡之術邪?亡将東郡适當複亂,而壽王之治偶逢其時也?夫以壽王之賢,治東郡不能立功,必以功觀賢,則壽王棄而不選也。
恐必世多如壽王之類,而論者以無功不察其賢。
燕有谷,氣寒不生五谷。
鄒衍吹律緻氣,既寒更為溫,燕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
夫和陰陽,當以道德至誠。
然而鄒衍吹律,寒更為溫,黍谷育生。
推此以況諸有成功之類,有若鄒衍吹律之法。
故得其術也,不肖無不能;失其數也,賢聖有不治。
此功不可以效賢,二也。
人之舉事,或意至而功不成,事不立而勢貫山。
荊轲、醫夏無且是矣。
荊轲入秦之計,本欲劫秦王生緻于燕,邂逅不偶,為秦所擒。
當荊轲之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醫夏無且以藥囊提荊轲。
既而天下名轲為烈士,秦王賜無且金二百镒。
夫為秦所擒,生緻之功不立,藥囊提刺客,〔無〕益于救主,然猶稱賞者,意至勢盛也。
天下之士不以荊轲功不成,不稱其義,秦王不以無且無見效,不賞其志。
志善不效成功,義至不謀就事。
義有餘,效不足,志巨大,而功細小,智者賞之,愚者罰之。
必謀功不察志,論陽效不存陰計,是則豫讓拔劍斬襄子之衣,不足識也;伍子胥鞭笞平王屍,不足載也;張良椎始皇誤中副車,不足記也。
三者道地不便,計畫不得,有其勢而無其功,懷其計而不得為其事,是功不可以效賢,三也。
以孝于父、弟于為兄賢乎?則夫孝弟之人,有父兄者也,父兄不慈,孝弟乃章。
舜有瞽瞍,參有曾皙,孝立名成,衆人稱之。
如無父兄,父兄慈良,無章顯之效,孝弟之名,無所見矣。
忠于君者,亦與此同。
龍逢、比幹忠着夏、殷,桀、纣惡也。
稷、契、臯陶忠暗唐、虞,堯、舜賢也。
故螢火之明,掩于日月之光;忠臣之聲,蔽于賢君之名。
死君之難,出命捐身,與此同。
臣遭其時死其難,故立其義而獲其名。
大賢之涉世也,翔而有集,色斯而舉;亂君之患,不累其身;危國之禍,不及其家,安得逢其禍而死其患乎?齊詹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臣奚死焉?谏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僞也。
故忠臣者能盡善于君,不能與陷于難。
”案晏子之對,以求賢于世,死君之難、立忠節者,不應科矣。
是故大賢寡可名之節,小賢多可稱之行,可得箠者小,而可得量者少也。
惡至大,箠弗能;數至多,升斛弗能。
有小少易名之行,又發于衰亂易見之世,故節行顯而名聲聞也。
浮于海者迷于東西,大也。
行于溝,鹹識舟楫之迹,小也。
小而易見,衰亂亦易察。
故世不危亂,奇行不見;主不悖惑,忠節不立。
鴻卓之義,發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顯于衰亂之世。
以全身免害,不被刑戳,若南容懼白圭者為賢乎?則夫免于害者幸,而命祿吉也,非才智所能禁,推行所能卻也。
神蛇能斷而複屬,不能使人弗斷。
聖賢能困而複通,不能使人弗害。
南容能自免于刑戳,公冶以非罪在缧絏,伯玉可懷于無道之國,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非行所緻之難,掩己而至,則有不得自免之患,累己而滞矣。
夫不能自免于患者,猶不能延命于世也。
命窮,賢不能自續;時厄,聖不能自免。
以委國去位,棄富貴,就貧賤為賢乎?則夫委國者,有所迫也。
若伯夷之徒,昆弟相讓以國,恥有分争之名;及大王甫重戰其民,亶皆委國去位者,道不行而志不得也。
如道行志得, 亦不去位。
故委國去位,皆有以也,謂之為賢,無以者,可謂不肖乎?且有國位者,故得委而去之,無國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