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衆不見信。
論聖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間,不能獨見,非徒空說虛言,直以才智準況之工也。
事有證驗,以效實然。
何以明之? 孔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有諸?”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孔子曰:“豈其然乎?豈其然乎?”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于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
孔子既不能如心揣度,以決然否,心怪不信,又不能達視遙見,以審其實,問公明賈乃知其情。
孔子不能先知,一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溫良恭儉讓,尊行也。
有尊行于人,人親附之。
人親附之,則人告語之矣。
然則孔子聞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
齊景公問子貢曰:“夫子賢乎?”子貢對曰:“夫子乃聖,豈徒賢哉!”景公不知孔子聖,子貢正其名。
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聞政,子貢定其實。
對景公雲“夫子聖,豈徒賢哉”,則其對子禽,亦當雲“神而自知之,不聞人言”。
以子貢對子禽言之,聖人不能先知,二也。
顔淵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飯,掇而食之。
孔子望見以為竊食。
聖人不能先知,三也。
塗有狂夫,投刃而候;澤有猛虎,厲牙而望。
知見之者,不敢前進。
如不知見,則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
匡人之圍孔子,孔子如審先知,當早易道,以違其害。
不知而觸之,故遇其患。
以孔子圍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四也。
子畏于匡,顔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如孔子先知,當知顔淵必不觸害,匡人必不加悖。
見顔淵之來,乃知不死;未來之時,謂以為死。
聖人不能先知,五也。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孔子不欲見,既往,候時其亡,是勢必不欲見也。
反,遇于路。
以孔子遇陽虎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六也。
長沮、桀溺偶而耕。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如孔子知津,不當更問。
論者曰:“欲觀隐者之操”。
則孔子先知,當自知之,無為觀也。
如不知而問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甫之衢。
人見之者,以為葬也。
蓋以無所合葬,殡之謹,故人以為葬也。
鄰人鄒曼甫之母告之,然後得合葬于防。
有茔自在防,殡于衢路,聖人不能先知,八也。
既得合葬,孔子反,門人後,雨甚至。
孔子問曰:“何遲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
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如孔子先知,當先知防墓崩,比門人至,宜流涕以俟之。
〔門〕人至乃知之,聖人不能先知,九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
不知故問,為人法也。
孔子未嘗入廟,廟中禮器,衆多非一。
孔子雖聖,何能知之?□□□:“以嘗見,實已知,而複問,為人法。
”孔子曰:“疑思問。
”疑乃當問也?實已知,當複問,為人法。
孔子知《五經》,門人從之學,當複行問,以為人法,何故專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經》,複問為人法,獨以已知太廟複問為人法,聖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廟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十也。
主人請賓飲食,賓頓若舍。
賓如聞其家有輕子〔泊〕孫,必教親徹馔退膳,不得飲食;閉館關舍,不得頓〔賓〕。
賓之執計,則必不往。
何則?知請呼無喜,空行勞辱也。
如往無喜,勞辱複還,不知其家,不曉其實。
人實難知,吉兇難圖。
如孔子先知,宜知諸侯惑于讒臣,必不能用,空勞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往。
君子不為無益之事,不履辱身之行。
無為周流應聘,以取削迹之辱;空說非主,以犯絕糧之厄。
由此言之,近不能知。
論者曰:“孔子自知不用,聖思闵道不行,民在塗炭之中,庶幾欲佐諸侯,行道濟民,故應聘周流,不避患恥。
為道不為己,故逢患而不惡。
為民不為名,故蒙謗而不避。
”曰:此非實也。
孔子曰:“吾自衛反
論聖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間,不能獨見,非徒空說虛言,直以才智準況之工也。
事有證驗,以效實然。
何以明之? 孔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有諸?”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孔子曰:“豈其然乎?豈其然乎?”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于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
孔子既不能如心揣度,以決然否,心怪不信,又不能達視遙見,以審其實,問公明賈乃知其情。
孔子不能先知,一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溫良恭儉讓,尊行也。
有尊行于人,人親附之。
人親附之,則人告語之矣。
然則孔子聞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
齊景公問子貢曰:“夫子賢乎?”子貢對曰:“夫子乃聖,豈徒賢哉!”景公不知孔子聖,子貢正其名。
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聞政,子貢定其實。
對景公雲“夫子聖,豈徒賢哉”,則其對子禽,亦當雲“神而自知之,不聞人言”。
以子貢對子禽言之,聖人不能先知,二也。
顔淵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飯,掇而食之。
孔子望見以為竊食。
聖人不能先知,三也。
塗有狂夫,投刃而候;澤有猛虎,厲牙而望。
知見之者,不敢前進。
如不知見,則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
匡人之圍孔子,孔子如審先知,當早易道,以違其害。
不知而觸之,故遇其患。
以孔子圍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四也。
子畏于匡,顔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如孔子先知,當知顔淵必不觸害,匡人必不加悖。
見顔淵之來,乃知不死;未來之時,謂以為死。
聖人不能先知,五也。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孔子不欲見,既往,候時其亡,是勢必不欲見也。
反,遇于路。
以孔子遇陽虎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六也。
長沮、桀溺偶而耕。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如孔子知津,不當更問。
論者曰:“欲觀隐者之操”。
則孔子先知,當自知之,無為觀也。
如不知而問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甫之衢。
人見之者,以為葬也。
蓋以無所合葬,殡之謹,故人以為葬也。
鄰人鄒曼甫之母告之,然後得合葬于防。
有茔自在防,殡于衢路,聖人不能先知,八也。
既得合葬,孔子反,門人後,雨甚至。
孔子問曰:“何遲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
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如孔子先知,當先知防墓崩,比門人至,宜流涕以俟之。
〔門〕人至乃知之,聖人不能先知,九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
不知故問,為人法也。
孔子未嘗入廟,廟中禮器,衆多非一。
孔子雖聖,何能知之?□□□:“以嘗見,實已知,而複問,為人法。
”孔子曰:“疑思問。
”疑乃當問也?實已知,當複問,為人法。
孔子知《五經》,門人從之學,當複行問,以為人法,何故專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經》,複問為人法,獨以已知太廟複問為人法,聖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廟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十也。
主人請賓飲食,賓頓若舍。
賓如聞其家有輕子〔泊〕孫,必教親徹馔退膳,不得飲食;閉館關舍,不得頓〔賓〕。
賓之執計,則必不往。
何則?知請呼無喜,空行勞辱也。
如往無喜,勞辱複還,不知其家,不曉其實。
人實難知,吉兇難圖。
如孔子先知,宜知諸侯惑于讒臣,必不能用,空勞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往。
君子不為無益之事,不履辱身之行。
無為周流應聘,以取削迹之辱;空說非主,以犯絕糧之厄。
由此言之,近不能知。
論者曰:“孔子自知不用,聖思闵道不行,民在塗炭之中,庶幾欲佐諸侯,行道濟民,故應聘周流,不避患恥。
為道不為己,故逢患而不惡。
為民不為名,故蒙謗而不避。
”曰:此非實也。
孔子曰:“吾自衛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