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歲篇第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俗人險心,好信禁忌,知者亦疑,莫能實定。
是以儒雅服從,工伎得勝。
吉兇之書,伐經典之義;工伎之說,淩儒雅之論。
今略實論,令〔觀〕覽,揔核是非,使世一悟。
《移徙法》曰:“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
”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
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其移東西,若徙四維,相之如者皆吉。
何者?不與太歲相觸,亦不抵太歲之沖也。
實問:避太歲者,何意也?令太歲惡人徙乎?則徙者皆有禍。
令太歲不禁人徙,惡人抵觸之乎?則道上之人,南北行者皆有殃。
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
長吏在塗,人行觸車馬,幹其吏從,長吏怒之,豈獨抱器載物,去宅徙居觸犯之者,而乃責之哉?昔文帝出,過霸陵橋,有一人行逢車駕,逃于橋下,以為文帝之車已過,疾走而出,驚乘輿馬。
文帝怒,以屬廷尉張釋之。
釋之當論。
使太歲之神行若文帝出乎?則人犯之者,必有如橋下走出之人矣。
方今行道路者,暴溺仆死,何以知非觸遇太歲之出也?為移徙者,又不能處。
不能處,則犯與不犯未可知。
未可知,則其行與不行未可審也。
且太歲之神審行乎?則宜有曲折,不宜直南北也。
長吏出舍,行有曲折。
如天神直道不曲折乎?則從東西、四維徙者,猶幹之也。
若長吏之南北行,人從東如西,四維相之如,猶抵觸之。
如不正南北,南北之徙又何犯?如太歲不動行乎,則宜有宮室營堡,不與人相見,人安得而觸之?如太歲無體,與長吏異,若煙雲虹霓,直經天地,極子午南北陳乎?則東西徙,若四維徙者,亦幹之。
譬若今時人行觸繁霧蜮氣,無從橫負鄉皆中傷焉。
如審如氣,人當見之,雖不移徙,亦皆中傷。
且太歲,天别神也,與青龍無異。
龍之體不過數千丈,如令神者宜長大,饒之數萬丈,令體掩北方,當言太歲在北方,不當言在子。
其東有醜,其西有亥,明不專掩北方,極東西之廣,明矣。
令正言在子位,觸土之中,直子午者不得南北徙耳,東邊直醜巳之地,西邊直亥、未之民,何為不得南北徙?醜與亥地之民,使太歲左右通,得南北徙及東西徙。
何則?醜在子東,亥在子西,醜、亥之民東西徙,觸歲之位;巳、未之民東西徙,忌歲所破。
儒者論天下九州,以為東西南北,盡地廣長,九州之内五千裡,竟三河土中。
周公蔔宅,《經》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雒則土之中也。
鄒衍論之,以為九州之内五千裡,竟合為一州,在東〔南〕位,名曰赤縣州。
自有九州者九焉,九九八十一,凡八十一州。
此言殆虛。
地形難審,假令有之,亦一難也。
使天下九州,如儒者之議,直雒邑以南,對三河以北,豫州、荊州、冀州之部有太歲耳。
雍、梁之間,青、兖、徐、揚之地,安得有太歲?使如鄒衍之論,則天下九州在東南位,不直子午,安得有太歲?如太歲不在天地極,分散在民間,則一家之宅,辄有太歲。
雖不南北徙,猶抵觸
是以儒雅服從,工伎得勝。
吉兇之書,伐經典之義;工伎之說,淩儒雅之論。
今略實論,令〔觀〕覽,揔核是非,使世一悟。
《移徙法》曰:“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
”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
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其移東西,若徙四維,相之如者皆吉。
何者?不與太歲相觸,亦不抵太歲之沖也。
實問:避太歲者,何意也?令太歲惡人徙乎?則徙者皆有禍。
令太歲不禁人徙,惡人抵觸之乎?則道上之人,南北行者皆有殃。
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
長吏在塗,人行觸車馬,幹其吏從,長吏怒之,豈獨抱器載物,去宅徙居觸犯之者,而乃責之哉?昔文帝出,過霸陵橋,有一人行逢車駕,逃于橋下,以為文帝之車已過,疾走而出,驚乘輿馬。
文帝怒,以屬廷尉張釋之。
釋之當論。
使太歲之神行若文帝出乎?則人犯之者,必有如橋下走出之人矣。
方今行道路者,暴溺仆死,何以知非觸遇太歲之出也?為移徙者,又不能處。
不能處,則犯與不犯未可知。
未可知,則其行與不行未可審也。
且太歲之神審行乎?則宜有曲折,不宜直南北也。
長吏出舍,行有曲折。
如天神直道不曲折乎?則從東西、四維徙者,猶幹之也。
若長吏之南北行,人從東如西,四維相之如,猶抵觸之。
如不正南北,南北之徙又何犯?如太歲不動行乎,則宜有宮室營堡,不與人相見,人安得而觸之?如太歲無體,與長吏異,若煙雲虹霓,直經天地,極子午南北陳乎?則東西徙,若四維徙者,亦幹之。
譬若今時人行觸繁霧蜮氣,無從橫負鄉皆中傷焉。
如審如氣,人當見之,雖不移徙,亦皆中傷。
且太歲,天别神也,與青龍無異。
龍之體不過數千丈,如令神者宜長大,饒之數萬丈,令體掩北方,當言太歲在北方,不當言在子。
其東有醜,其西有亥,明不專掩北方,極東西之廣,明矣。
令正言在子位,觸土之中,直子午者不得南北徙耳,東邊直醜巳之地,西邊直亥、未之民,何為不得南北徙?醜與亥地之民,使太歲左右通,得南北徙及東西徙。
何則?醜在子東,亥在子西,醜、亥之民東西徙,觸歲之位;巳、未之民東西徙,忌歲所破。
儒者論天下九州,以為東西南北,盡地廣長,九州之内五千裡,竟三河土中。
周公蔔宅,《經》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雒則土之中也。
鄒衍論之,以為九州之内五千裡,竟合為一州,在東〔南〕位,名曰赤縣州。
自有九州者九焉,九九八十一,凡八十一州。
此言殆虛。
地形難審,假令有之,亦一難也。
使天下九州,如儒者之議,直雒邑以南,對三河以北,豫州、荊州、冀州之部有太歲耳。
雍、梁之間,青、兖、徐、揚之地,安得有太歲?使如鄒衍之論,則天下九州在東南位,不直子午,安得有太歲?如太歲不在天地極,分散在民間,則一家之宅,辄有太歲。
雖不南北徙,猶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