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篇第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複歸元氣。
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人未生無所知,其死歸無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聰明智惠者,以含五常之氣也;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
五藏不傷,則人智惠;五藏有病,則人荒忽。
荒忽則愚癡矣。
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已去矣。
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
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人之死也,其猶夢也。
夢者,殄之次也;殄者,死之比也。
人殄不悟則死矣。
案人殄複悟,死〔複〕來者,與夢相似,然則夢、殄、死,一實也。
人夢不能知覺時所作,猶死不能識生時所為矣。
人言談有所作于卧人之旁,卧人不能知,猶對死人之棺,為善惡之事,死人不能複知也。
夫卧,精氣尚在,形體尚全,猶無所知,況死人精神消亡,形體朽敗乎? 人為人所毆傷,詣吏告苦以語人,有知之故也。
或為人所殺,則不知何人殺也,或家不知其屍所在。
使死人有知,必恚人之殺己也,當能言于吏旁,告以賊主名;若能歸語其家,告以屍之所在。
今則不能,無知之效也。
世間死者,〔令〕生人殄,而用其言,用巫叩元弦下死人魂,因巫口談,皆誇誕之言也。
知不誇誕,物之精神為之象也。
或曰:不能言也。
夫不能言,則亦不能知矣。
知用氣,言亦用氣焉。
人之未死也,智惠精神定矣,病則惛亂,精神擾也。
夫死,病之甚者也。
病,死之微,猶惛亂,況其甚乎!精神擾,自無所知,況其散也! 人之死,猶火之滅也。
火滅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宜同一實。
論者猶謂死有知,惑也。
人病且死,與火之且滅何以異?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複有光也。
隆冬之月,寒氣用事,水凝為冰,逾春氣溫,冰釋為水。
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猶冰也。
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
夫春水不能複為冰,死魂安能複為形? 妒夫娼妻,同室而處,淫亂失行,忿怒鬥訟,夫死,妻更嫁,妻死,夫更娶。
以有知驗之,宜大忿怒。
今夫妻死者,寂寞無聲,更嫁娶者,平忽無禍,無知之驗也。
孔子葬母于防,既而雨甚至,防墓崩。
孔子聞之,泫然流涕曰:“古者不修墓。
”遂不複修。
使死有知,必恚人不修也。
孔子知之,宜辄修墓,以喜魂神。
然而不修,聖人明審,曉其無知也。
枯骨在野,時鳴呼有聲,若夜聞哭聲,謂之死人音,非也。
何以驗之?生人所以言語籲呼者,氣括口喉之中,動搖其舌,張歙其口,故能成言。
譬猶吹箫笙,箫笙折破,氣越不括,手無所弄,則不成音。
夫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
人死口喉腐敗,舌不複動,何能成言?然而枯骨時呻鳴者,人骨自有能呻鳴者焉,或以為秋〔氣〕也,是與夜鬼哭無以異也。
秋氣為呻鳴之變,自有所為,依倚死骨之側,人則謂之骨尚有知,呻鳴于野。
草澤暴體以千萬數,呻鳴之聲,宜步屬焉。
夫有能使不言者言,未有言者死能複使之言,言者亦不能複使之言。
猶物生以青為〔色〕,或予之也,物死青者去,或奪之也。
予之物青,奪之青去,去後不能複予之青,物亦不能複自青。
聲色俱通,并禀于天。
青青之色,猶枭枭之聲也,死物之色不能複青,獨為死人之聲能複自言,惑也。
人之所以能言語者,以有氣力也,氣力之盛,以能飲食也。
飲食損減則氣力衰,衰則聲音嘶,困不能食,則口不能複言。
夫死,困之甚,何能複言?或曰:“死人歆肴食氣,故能言。
“夫死人
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人未生無所知,其死歸無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聰明智惠者,以含五常之氣也;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
五藏不傷,則人智惠;五藏有病,則人荒忽。
荒忽則愚癡矣。
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已去矣。
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
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人之死也,其猶夢也。
夢者,殄之次也;殄者,死之比也。
人殄不悟則死矣。
案人殄複悟,死〔複〕來者,與夢相似,然則夢、殄、死,一實也。
人夢不能知覺時所作,猶死不能識生時所為矣。
人言談有所作于卧人之旁,卧人不能知,猶對死人之棺,為善惡之事,死人不能複知也。
夫卧,精氣尚在,形體尚全,猶無所知,況死人精神消亡,形體朽敗乎? 人為人所毆傷,詣吏告苦以語人,有知之故也。
或為人所殺,則不知何人殺也,或家不知其屍所在。
使死人有知,必恚人之殺己也,當能言于吏旁,告以賊主名;若能歸語其家,告以屍之所在。
今則不能,無知之效也。
世間死者,〔令〕生人殄,而用其言,用巫叩元弦下死人魂,因巫口談,皆誇誕之言也。
知不誇誕,物之精神為之象也。
或曰:不能言也。
夫不能言,則亦不能知矣。
知用氣,言亦用氣焉。
人之未死也,智惠精神定矣,病則惛亂,精神擾也。
夫死,病之甚者也。
病,死之微,猶惛亂,況其甚乎!精神擾,自無所知,況其散也! 人之死,猶火之滅也。
火滅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宜同一實。
論者猶謂死有知,惑也。
人病且死,與火之且滅何以異?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複有光也。
隆冬之月,寒氣用事,水凝為冰,逾春氣溫,冰釋為水。
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猶冰也。
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
夫春水不能複為冰,死魂安能複為形? 妒夫娼妻,同室而處,淫亂失行,忿怒鬥訟,夫死,妻更嫁,妻死,夫更娶。
以有知驗之,宜大忿怒。
今夫妻死者,寂寞無聲,更嫁娶者,平忽無禍,無知之驗也。
孔子葬母于防,既而雨甚至,防墓崩。
孔子聞之,泫然流涕曰:“古者不修墓。
”遂不複修。
使死有知,必恚人不修也。
孔子知之,宜辄修墓,以喜魂神。
然而不修,聖人明審,曉其無知也。
枯骨在野,時鳴呼有聲,若夜聞哭聲,謂之死人音,非也。
何以驗之?生人所以言語籲呼者,氣括口喉之中,動搖其舌,張歙其口,故能成言。
譬猶吹箫笙,箫笙折破,氣越不括,手無所弄,則不成音。
夫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
人死口喉腐敗,舌不複動,何能成言?然而枯骨時呻鳴者,人骨自有能呻鳴者焉,或以為秋〔氣〕也,是與夜鬼哭無以異也。
秋氣為呻鳴之變,自有所為,依倚死骨之側,人則謂之骨尚有知,呻鳴于野。
草澤暴體以千萬數,呻鳴之聲,宜步屬焉。
夫有能使不言者言,未有言者死能複使之言,言者亦不能複使之言。
猶物生以青為〔色〕,或予之也,物死青者去,或奪之也。
予之物青,奪之青去,去後不能複予之青,物亦不能複自青。
聲色俱通,并禀于天。
青青之色,猶枭枭之聲也,死物之色不能複青,獨為死人之聲能複自言,惑也。
人之所以能言語者,以有氣力也,氣力之盛,以能飲食也。
飲食損減則氣力衰,衰則聲音嘶,困不能食,則口不能複言。
夫死,困之甚,何能複言?或曰:“死人歆肴食氣,故能言。
“夫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