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篇第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刑。
漢興,易亡秦之軌,削李斯之迹。
高祖始令陸賈造書,未興《五經》。
惠、景以至元、成,經書并修。
漢朝郁郁,厥語所聞,孰與亡秦?王莽無道,漢軍雲起,台閣廢頓,文書棄散。
光武中興,修存未詳。
孝明世好文人,并征蘭台之官,文雄會聚。
今上即〔命〕,诏求亡失,購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聲!唐、虞既遠,所在書散;殷、周頗近,諸子存焉。
漢興以來,傳文未遠,以所聞見,伍唐、虞而什殷、周,煥炳郁郁,莫盛于斯!天晏,者星辰曉爛;人性奇者,掌文藻炳。
漢今為盛,故文繁湊也。
孔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
受天之文。
文人宜遵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着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
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
造論着說之文,尤宜勞焉。
何則?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也。
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
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适諸子書傳所能并也。
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上書文德之操。
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
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
則可尊明矣。
孔子稱周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周之德,其可謂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設生漢世,亦稱漢之至德矣。
趙他王南越,倍主滅使,不從漢制,箕踞椎髻,沉溺夷俗。
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帝威,心覺醒悟,蹶然起坐。
世儒之愚,有趙他之惑;鴻文之人,陳陸賈之說。
觀見之者,将有蹶然起坐,趙他之悟。
漢氏浩爛,不有殊卓之聲。
文人之休,國之符也。
望豐屋知名家,睹喬木知舊都。
鴻文在國,聖世之驗也。
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則眸子了,了者,目文了也。
夫候國占人,同一實也。
國君聖而文人聚,人心惠而目多采。
蹂蹈文錦于泥塗之中,聞見之者,莫不痛心。
知文錦之可惜,不知文人之當尊,不通類也。
天文人文,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
善人願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
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
谥法所以章善,即以着惡也。
加一字之谥,人猶勸懲,聞知之者,莫不自勉。
況極筆墨之力,定善惡之實,言行畢載,文以千數,傳流于世,成為丹青,故可尊也。
揚子雲作《法言》,蜀富人赍錢千萬,願載于書。
子雲不聽,“夫富無仁義之行,〔猶〕圈中之鹿,欄中之牛也,安得妄載?班叔皮續《太史公書》,載鄉裡人以為惡戒。
邪人枉道,繩墨所彈,安得避諱?是故子雲不為财勸,叔皮不為恩撓。
文人之筆,獨已公矣!賢聖定意于筆,筆集成文,文具情顯,後人觀之,以〔見〕正邪,安宜妄記?足蹈于地,迹有好醜;文集于禮,志有善惡。
故夫占迹以睹足,觀文以知情。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
”
漢興,易亡秦之軌,削李斯之迹。
高祖始令陸賈造書,未興《五經》。
惠、景以至元、成,經書并修。
漢朝郁郁,厥語所聞,孰與亡秦?王莽無道,漢軍雲起,台閣廢頓,文書棄散。
光武中興,修存未詳。
孝明世好文人,并征蘭台之官,文雄會聚。
今上即〔命〕,诏求亡失,購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聲!唐、虞既遠,所在書散;殷、周頗近,諸子存焉。
漢興以來,傳文未遠,以所聞見,伍唐、虞而什殷、周,煥炳郁郁,莫盛于斯!天晏,者星辰曉爛;人性奇者,掌文藻炳。
漢今為盛,故文繁湊也。
孔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
受天之文。
文人宜遵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着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
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
造論着說之文,尤宜勞焉。
何則?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也。
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
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适諸子書傳所能并也。
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上書文德之操。
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
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
則可尊明矣。
孔子稱周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周之德,其可謂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設生漢世,亦稱漢之至德矣。
趙他王南越,倍主滅使,不從漢制,箕踞椎髻,沉溺夷俗。
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帝威,心覺醒悟,蹶然起坐。
世儒之愚,有趙他之惑;鴻文之人,陳陸賈之說。
觀見之者,将有蹶然起坐,趙他之悟。
漢氏浩爛,不有殊卓之聲。
文人之休,國之符也。
望豐屋知名家,睹喬木知舊都。
鴻文在國,聖世之驗也。
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則眸子了,了者,目文了也。
夫候國占人,同一實也。
國君聖而文人聚,人心惠而目多采。
蹂蹈文錦于泥塗之中,聞見之者,莫不痛心。
知文錦之可惜,不知文人之當尊,不通類也。
天文人文,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
善人願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
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
谥法所以章善,即以着惡也。
加一字之谥,人猶勸懲,聞知之者,莫不自勉。
況極筆墨之力,定善惡之實,言行畢載,文以千數,傳流于世,成為丹青,故可尊也。
揚子雲作《法言》,蜀富人赍錢千萬,願載于書。
子雲不聽,“夫富無仁義之行,〔猶〕圈中之鹿,欄中之牛也,安得妄載?班叔皮續《太史公書》,載鄉裡人以為惡戒。
邪人枉道,繩墨所彈,安得避諱?是故子雲不為财勸,叔皮不為恩撓。
文人之筆,獨已公矣!賢聖定意于筆,筆集成文,文具情顯,後人觀之,以〔見〕正邪,安宜妄記?足蹈于地,迹有好醜;文集于禮,志有善惡。
故夫占迹以睹足,觀文以知情。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