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篇第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
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聞弦歌之聲,俱複封塗,上言武帝。
武帝遣吏發取,古經《論語》,此時皆出。
經傳也而有〔聞〕弦歌之聲,文當興于漢,喜樂得聞之祥也。
當傳于漢,寝藏牆壁之中,恭王〔聞〕之,聖王感動弦歌之象。
此則古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
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知,征天下能為《尚書》者。
東海張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诂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
成帝出秘《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成帝下霸于吏,吏當器辜大不謹敬。
成帝奇霸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
孔子曰“才難”,能推精思,作經百篇,才高卓遹,希有之人也。
成帝赦之,多其文也。
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
疏一椟,相遣以書,書十數劄,奏記長吏,文成可觀,讀之滿意,百不能一。
張霸推精思至于百篇,漢世〔寡〕類,成帝赦之,不亦宜乎?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
子山成之,上覽其文。
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
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 孝武之時,诏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王莽時,使郎吏上奏,劉子駿章尤美。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易》曰:“聖人之情見于辭。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爵頌》,百官頌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夫以百官之衆,郎吏非一,唯五人文善,非奇而何?孝武善《子虛》之賦,征司馬長卿。
孝成玩弄衆書之多,善揚子雲,出入遊獵,子雲乘從。
使長卿、桓君山、子雲作吏,書所不能盈牍,文所不能成句,則武帝何貪?成帝何欲?故曰:“玩揚子雲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财。
” 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
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于内也。
候氣變者,于天不于地,天,文明也。
衣裳在身,文着于衣,不在于裳,衣法天也。
察掌理者左不觀右,左文明也。
占在右,不觀左,右,文明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君子豹變其文蔚。
”又曰:“觀乎天文,觀乎人文。
”此言天人以文為觀,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
高祖在母身之時,息于澤陂,蛟龍在上,龍觩炫耀;及起,楚望漢軍,氣成五采;将入鹹陽,五星聚東井,星有五色。
天或者憎秦,滅其文章;欲漢興之,故先受命以文為瑞也。
惡人操意,前後乖違。
始皇前歎韓非之書,後惑李斯之議;燔《五經》之文,設挾書之律。
五經之儒,抱經隐匿,伏生之徒,竄藏土中。
殄賢聖之文,厥辜深重,嗣之及孫。
李斯創議,身伏五
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聞弦歌之聲,俱複封塗,上言武帝。
武帝遣吏發取,古經《論語》,此時皆出。
經傳也而有〔聞〕弦歌之聲,文當興于漢,喜樂得聞之祥也。
當傳于漢,寝藏牆壁之中,恭王〔聞〕之,聖王感動弦歌之象。
此則古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
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知,征天下能為《尚書》者。
東海張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诂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
成帝出秘《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成帝下霸于吏,吏當器辜大不謹敬。
成帝奇霸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
孔子曰“才難”,能推精思,作經百篇,才高卓遹,希有之人也。
成帝赦之,多其文也。
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
疏一椟,相遣以書,書十數劄,奏記長吏,文成可觀,讀之滿意,百不能一。
張霸推精思至于百篇,漢世〔寡〕類,成帝赦之,不亦宜乎?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
子山成之,上覽其文。
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
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 孝武之時,诏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王莽時,使郎吏上奏,劉子駿章尤美。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易》曰:“聖人之情見于辭。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爵頌》,百官頌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夫以百官之衆,郎吏非一,唯五人文善,非奇而何?孝武善《子虛》之賦,征司馬長卿。
孝成玩弄衆書之多,善揚子雲,出入遊獵,子雲乘從。
使長卿、桓君山、子雲作吏,書所不能盈牍,文所不能成句,則武帝何貪?成帝何欲?故曰:“玩揚子雲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财。
” 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
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于内也。
候氣變者,于天不于地,天,文明也。
衣裳在身,文着于衣,不在于裳,衣法天也。
察掌理者左不觀右,左文明也。
占在右,不觀左,右,文明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君子豹變其文蔚。
”又曰:“觀乎天文,觀乎人文。
”此言天人以文為觀,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
高祖在母身之時,息于澤陂,蛟龍在上,龍觩炫耀;及起,楚望漢軍,氣成五采;将入鹹陽,五星聚東井,星有五色。
天或者憎秦,滅其文章;欲漢興之,故先受命以文為瑞也。
惡人操意,前後乖違。
始皇前歎韓非之書,後惑李斯之議;燔《五經》之文,設挾書之律。
五經之儒,抱經隐匿,伏生之徒,竄藏土中。
殄賢聖之文,厥辜深重,嗣之及孫。
李斯創議,身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