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篇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儒者稱五帝、三王緻天下太平,漢興已來,未有太平。
彼謂五帝、三王緻太平,漢未有太平者,見五帝、三王聖人也,聖人之德能緻太平;謂漢不太平者,漢無聖帝也,賢者之化,不能太平。
又見孔子言“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
此言妄也。
夫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
夫治人以人為主,百姓安而陰陽和,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
視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則平矣,瑞雖未具,無害于平。
故夫王道定事以驗,立實以效,效驗不彰,實誠不見。
時或實然,證驗不具。
是故王道立事以實,不必具驗。
聖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須符瑞。
且夫太平之瑞,猶聖〔王〕之相也。
聖王骨法未必同,太平之瑞何為當等?彼聞堯、舜之時,鳳皇、景星皆見,河圖、洛書皆出,以為後王治天下,當複若等之物,乃為太平。
用心若此,猶謂堯當複比齒,舜當複八眉也。
夫帝王聖相,前後不同,則得瑞古今不等。
而今王無鳳鳥、河圖,〔謂〕未太平,妄矣。
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複有鳳皇與河圖也。
夫帝王之瑞,衆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麟,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乂安。
今瑞未必同于古,古應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
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佑〕不同也。
周則烏、魚,漢斬大蛇。
推論唐、虞,猶周、漢也。
初興始起,事效物氣,無相襲者。
太平瑞應,何故當鈞?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天下太平,瑞應各異,猶家人富殖,物不同也。
或積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馬,或長田宅。
夫樂米谷不愛布帛,歡牛馬不美田宅,則謂米谷愈布帛,牛馬勝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終謂古瑞河圖、鳳皇不至,謂之未安,是猶食稻之人入飯稷之鄉,不見稻米,謂稷為非谷也。
實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聖人,何以緻之,未見鳳皇,何以效實?問世儒不知聖,何以知今無聖人也?世人見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委不能知有聖與無,又不能别鳳皇是鳳與非,則必不能定今太平與未平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
”三十年而天下平〔也〕。
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賈誼創議以為天下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
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
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漢興二十餘年,應孔子之言“必世然後仁”也。
漢一〔世〕之年數已滿,太平立矣,賈生知之。
況至今且三百年,謂未太平,誤也。
且孔子所謂一世,三十年也;漢家三百歲,十帝耀德,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時,固已平矣,曆世〔治〕平矣。
至平帝時,前漢已滅,光武中興,複緻太平。
問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無瑞,謂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應,前後不同。
雖無物瑞,百姓甯集,風氣調和,是亦瑞也。
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
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變,治
彼謂五帝、三王緻太平,漢未有太平者,見五帝、三王聖人也,聖人之德能緻太平;謂漢不太平者,漢無聖帝也,賢者之化,不能太平。
又見孔子言“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
此言妄也。
夫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
夫治人以人為主,百姓安而陰陽和,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
視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則平矣,瑞雖未具,無害于平。
故夫王道定事以驗,立實以效,效驗不彰,實誠不見。
時或實然,證驗不具。
是故王道立事以實,不必具驗。
聖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須符瑞。
且夫太平之瑞,猶聖〔王〕之相也。
聖王骨法未必同,太平之瑞何為當等?彼聞堯、舜之時,鳳皇、景星皆見,河圖、洛書皆出,以為後王治天下,當複若等之物,乃為太平。
用心若此,猶謂堯當複比齒,舜當複八眉也。
夫帝王聖相,前後不同,則得瑞古今不等。
而今王無鳳鳥、河圖,〔謂〕未太平,妄矣。
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複有鳳皇與河圖也。
夫帝王之瑞,衆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麟,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乂安。
今瑞未必同于古,古應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
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佑〕不同也。
周則烏、魚,漢斬大蛇。
推論唐、虞,猶周、漢也。
初興始起,事效物氣,無相襲者。
太平瑞應,何故當鈞?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天下太平,瑞應各異,猶家人富殖,物不同也。
或積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馬,或長田宅。
夫樂米谷不愛布帛,歡牛馬不美田宅,則謂米谷愈布帛,牛馬勝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終謂古瑞河圖、鳳皇不至,謂之未安,是猶食稻之人入飯稷之鄉,不見稻米,謂稷為非谷也。
實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聖人,何以緻之,未見鳳皇,何以效實?問世儒不知聖,何以知今無聖人也?世人見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委不能知有聖與無,又不能别鳳皇是鳳與非,則必不能定今太平與未平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
”三十年而天下平〔也〕。
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賈誼創議以為天下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
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
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漢興二十餘年,應孔子之言“必世然後仁”也。
漢一〔世〕之年數已滿,太平立矣,賈生知之。
況至今且三百年,謂未太平,誤也。
且孔子所謂一世,三十年也;漢家三百歲,十帝耀德,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時,固已平矣,曆世〔治〕平矣。
至平帝時,前漢已滅,光武中興,複緻太平。
問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無瑞,謂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應,前後不同。
雖無物瑞,百姓甯集,風氣調和,是亦瑞也。
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
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變,治